APP下载

专项功能性训练促进学龄前儿童(3~6岁)基本动作技能发展的实证研究

2022-04-01历莹睿

关键词:总分物体身体

谷 颖, 历莹睿

(沈阳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基本动作技能(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FMS)是许多专业技能的基础,它是涉及腿、躯干、手臂和头部等身体不同部位参与工作的一种运动模式,被认为是体育竞技、体育游戏、体育比赛、户外教育等专项运动和各类复杂体育活动前导运动模式[1].基本运动技能不仅促进身体组织的发达,还能促进大小肌肉及身体各部分均衡发育,感觉器官顺畅互动[2-3].学龄前阶段是儿童基本动作发展的高峰期与敏感期[4],该时期会对个体成长后动作技能的学习与发展有诸多影响[5-6],将影响个体能否成功地参与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7].如果学龄前儿童不能熟练地掌握基本动作技能,将导致缺乏进行复杂动作的必要技能,影响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8].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动作技能的早期干预十分重要[9].基本动作技能是需要学习、实践和发展的[10-11],给予学龄前儿童专业的指导和训练,获得更多的基本动作技能,可以为今后学会更复杂的动作技能打下良好基础[12].

国外学者对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干预展开了丰富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3].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14],仅有对学龄前儿童功能性训练[15-16]和专项技能训练,包括足球[17]、体操[18]、羽毛球[19]运动对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影响的研究.功能性训练主要针对身体动作和姿势进行训练,它包括动作衔接的速度、稳定性、协调性、平衡性在内的多关节、多维度的整体性动作[20].并且有研究认为在正确均衡发挥机体神经、骨骼、肌肉系统功能的前提下进行符合运动目的的身体动作,能够实现青少年身体素质科学、安全、全面、有序的可持续发展[21].功能性训练强调运动项目特有动作和动作模式的专项化[22].专项化的素质是功能训练的根本目的,功能性训练结合了一般素质和专项素质,激发将传统训练获得的身体素质最大程度上转化为专项真正需求的素质[23].笔者认为功能性训练就是为了发展身体而设计的一系列动作的训练,它与专项紧密结合,使专项训练通过功能性的动作和动作模式促使身体向需要的方向发展.

专项(乒乓球)运动是一项借助特定击球工具进行的以技能为主、体能为辅、隔网对抗的非周期性体育运动,运动场地和活动范围较小,是一项安全、有趣、适合各类人群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24].学龄前儿童学习乒乓球运动项目可以培养脑、手、眼和脚协调配合能力,提高速度、反应、耐力、柔韧和灵敏等身体综合素质[25].促进大脑中枢神经的发育,使粗大和精细动作及身体协调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提高思维的敏捷性、注意力的稳定性,促进动作的发展、提高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26].学龄前儿童的生长环境在促进身体活动和运动技能发展方面起着核心作用,因为大多数学龄前儿童都经历过幼儿园阶段的教育,而且通常在此阶段具有获得实施身体活动和运动技能项目的能力[27].有研究表明,与自由玩耍活动和幼儿园常规课程相比,各种运动项目(专项)对学龄前儿童的动作发展有积极的效果[28].由此可见,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来干预学龄前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根据学龄前儿童身体发育特点,依托专项(乒乓球)开展功能性训练,结合基本动作技能评价指标内容,设计符合其特点的专项功能性训练的身体活动方案,讨论专项(乒乓球)功能性训练对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影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通过自愿报名招募3~6岁,年龄分布在36~72月龄的学龄前儿童104名(男50名、女54名)为研究对象(见表1).随机选择男25名、女27名共52名学龄前儿童为实验组(Experimental group, EG),剩余对象自动成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 (G).所有研究对象都排除如下情况:身体有疾病不易参加运动;主要脏器有严重疾病;身体异常和身体缺陷等.

表1 研究对象同质性检验

同质性检查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特征没有显著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具有同质性.

1.2 运动干预课程

本研究根据《3~6 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动作发展内容[29],结合学龄前儿童乒乓球训练[30-33]和乒乓球基本动作的理论体系[34],将基本动作技能[35]融入训练中.参考国外对学龄前儿童运动干预课程[36-38],设计了符合学龄前儿童身体发展规律的专项功能性训练课程.课程由实验组实施乒乓球专项训练,每周3次,每次50 min,共12周;对照组在和实验组相同的时间段进行正常幼儿园体育活动课,课程由4个模块组成(叙事、游戏、技能、整理).

1.3 干预课程设计原则

实验课程设计原则是教学活动设计的意义、理论依据及遵循的原则,活动内容设计注重提高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反映身体活动的客观规律,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见图1).

图1 干预课程设计原则

1.4 干预课程内容

1.4.1 叙事性模块

叙事性模块是以叙述某一特定的故事情节为前提,也称为情节游戏,它是通过一定故事情节(或脚本)来塑造人物,从而表现游戏的主题思想[40].在开始身体活动之前,孩子需要进入活动状态,采用讲故事的情景模式带动学龄前儿童进入活动主题中.例如:猴子摘果故事.从前有一只猴子在山上发现一棵桃树,上面结满了又大又圆的桃子,它大声喊:“伙伴们快来摘桃子啊!”一群猴子蹦蹦跳跳地跑来了,它们开始分工合作,两猴一组,各组都满载而归.其中,有一组猴子还获得了第一名.每个主题都有自己拟人化的名字(小熊掂球、猴子摘果、小燕齐飞、蚂蚁搬家、松鼠拾果、小蛇赛跑、小猫钓鱼、小兔投篮、小鸡啄米、小鸟捉小虫)等[41],通过故事导入模式,激发好奇心,提高精神注意力及对学习积极参与的兴趣.

1.4.2 游戏模块

游戏模块连接着叙事性模块,学龄前儿童通过导入的故事可以直接进入游戏热情当中,能够积极努力地完成游戏模块内容.采用单人和多人合作形式,让每名学龄前儿童都能够扮演故事当中的角色完成游戏.游戏中注重对身体移动能力和物体操控能力的培养,通过努力可以不断达到更高技能水平.通过胜负的差异体验成就感和荣誉感,在享受成功与胜利愉悦的同时,不断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1.4.3 技能模块

将乒乓球运动技能与基本动作技能相结合,运用变换多样的学习内容,提高学龄前儿童的运动能力.技能模块分4个阶段:第1阶段——熟悉球性;第2阶段——感知球性;第3阶段——学习模仿;第4阶段——技能熟悉和掌握.每个阶段的学习相互连接,合理安排练习内容,让学龄前儿童循序渐进地学习动作技能,达到提高基本动作技能的目的.

(1)熟悉球性阶段

球性是指对乒乓球的认识和熟悉程度,是乒乓球性能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特征,是对球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态的基本认识.此阶段可以让学龄前儿童熟悉球的特性,锻炼学龄前儿童对球状物体的感觉、抓握、抛接、击打能力.如:(捡球)通过手指的抓握,感觉球的大小;(抛球)通过小手抓住圆球,向前和先后抛球,可以感知球的重量以及弧线;锻炼身体带动大臂自然协调转动能力;(运球)结合步法移动,把球从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区域,锻炼左右手熟悉球性能力;(投球)(传球)(接球)让幼儿熟悉乒乓球的大小、形状、颜色、重量、质地等.结合基本动作技能,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的运动,锻炼学龄前儿童手、眼、脑的协调配合,提高感统协调能力.

(2)感知球性阶段

感知球性是指对球在运动中的弹跳高度、速度以及方向的感知能力和球在运动的状态下形成的对球所具有的知觉能力.学龄前儿童通过熟悉球性阶段了解乒乓球的性能,在这个基础上增强对乒乓球空间、时间、运动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如:(击打固定球)用辅助器材,球拍击打乒乓球;(击打反弹球)通过球的反弹时间掌握球在球板上的弹落;(托球)球平稳的在球拍上,尽量不掉落;(颠球)让球在球板上连续弹起;(拍球)球在球拍和地面之间弹起,连续拍球;(盖球)球拍在球台上盖住反弹球;(对墙击球)球拍倾斜于墙面,让球在球拍与墙之间弹起.通过练习,可以让学龄前儿童逐渐感知球性,学会利用空间感判断球的弹跳方向.通过上肢击打和下肢引动的方式,锻炼学龄前儿童的运动能力,形成利用空间培养方向的概念,提升身体的平衡能力.

(3)学习模仿阶段

模仿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学龄前儿童重复教师行为的过程,是技能掌握的基础,有助于学龄前儿童建立动作概念、形成表象,培养肌肉感觉.教师通过动作的讲解,有节奏的反复循环进行示范,学龄前儿童对动作进行模仿练习:握拍、挥拍、模仿分解动作、模仿正手挥拍动作、模仿反手挥拍动作、模仿发平击球,以及模仿移动步法:单步、滑步、跨步、交叉步、并步、单脚跳、双脚跳等.掌握乒乓球基本动作要领,形成肌肉记忆,通过上肢和下肢的模仿动作练习,巩固动作技能.

(4)技能熟悉掌握阶段

乒乓球练习所注重的快速、反复等特性,有助于学龄前儿童四肢得到全方位的、经常性的锻炼.在活动中,为了使学龄前儿童能够熟练动作的肌肉记忆,采用多球练习和单球练习方法,内容:发平击球、正手攻球、反手攻球、正反手交替攻球、步法移动攻球、正手对攻、反手对攻、简单战术比赛.多球练习方法通过教师“喂”球,把乒乓球打到合适的位置,保证在动作标准的基础上能够击打到球.单球练习方法是学龄前儿童通过熟练击球后,进行一对一练习,达到自己可以和对手练习打乒乓球的能力.通过技能熟悉阶段的练习,锻炼四肢的灵活性、控制性、协调性,培养合作能力和击球成功后带来的成就感,让学龄前儿童喜欢这项技能,体会在技能学习当中乒乓球运动带来的快乐.

1.4.4 整理模块

(1)放松阶段

通过教师指导进行身体整理和放松,例如:相互放松、身体静态拉伸、慢慢调整呼吸等.也可以通过慢跑放松法、深呼吸放松法、按摩放松法等,让孩子的身体得到放松,预防损伤,提高再训练能力,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2)小结交流阶段

结合本次授课内容,在课程结束前通过通俗易懂的儿童语言与孩子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学龄前儿童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互动过程中多运用鼓励和表扬的语言,进一步激发孩子的进取心、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促使孩子对课程产生兴趣,期盼下次的课程并主动参与到课程当中.

1.5 评估方法

采用粗大动作发展测试( Gross motor development test,TGMD-2) 作为测试工具[36],对幼儿的粗大动作发展水平进行测量和评价.它是由身体移动能力测试和物体控制能力测试两部分组成.身体移动能力测试项目包括跑步、立定跳远、单脚跳、跨跳、前滑步、侧滑步6个动作;物体控制能力测试项目包括拍球、接球、踢球、击打固定球、上手投球、地滚球6个动作,共12个测试项目.TGMD-2重视评价粗大动作技能的过程,内容丰富且简单易行.TGMD-2在很多国家[42-43]的多种文化背景下都表现出很好的信效度.在我国儿童中使用,也显示了很好的信效度[44-45].

1.6 数理统计法

在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基本特征进行独立样本t-test.在年龄、身体形态、基本运动技能方面,组间在统计上显示无差异性(P>0.05),则认为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具有同质性.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基本数据进行平均值、标准偏差分析.对组间进行独立样本t-test.对组内实验前和实验后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test.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差值进行独立样本t-test.t-test的Sig.<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利用SPSS WIN 25.0 实施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总样本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动作技能结果

如表2所示,实验组的总分实验前是61.04±11.07,实验后是73.83±10.78,上升了12.79±3.07,出现了显著差异(P<0.001).对照组的总分实验前是61.15±11.21,试验后是66.42±11.05,上升了5.27±2.67,出现了显著差异(P<0.01).实验后,实验组的基本动作技能总分是73.83±10.78,对照组的总分是66.42±11.05,出现了显著差异(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的总分的差值出现了显著差异(P<0.001).

表2 12周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基本动作技能得分

2.1.1 总样本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位移技能结果

如表3所示,实验组的身体位移技能实验前是33.77±5.89,实验后是39.44±5.41,上升了5.67±2.32,出现了显著差异(P<0.001).对照组的身体位移技能实验前是32.94±6.04,实验后是36.19±5.57,上升了3.25±2.20,出现了显著差异(P<0.01).实验后,实验组的身体位移技能是39.44±5.41,对照组的身体位移技能是36.19±5.57,出现了显著差异(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的身体位移技能的差值出现了显著差异(P<0.001).

表3 12周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位移技能得分

2.1.2 总样本实验组与对照组物体操控技能结果

如表4所示,实验组的物体操控技能实验前是27.27±6.53,实验后是34.38±6.54,上升了7.02±2.07,出现了显著差异(P<0.001).对照组的物体操控技能实验前是28.21±6.52,实验后是30.23±6.51,上升了2.02±1.48,没有出现显著差异.实验后,实验组的物体操控技能是34.38±6.54,对照组的物体操控技能是30.23±6.51,出现了显著差异(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的物体操控技能的差值出现了显著差异(P<0.001).

表4 12周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物体操控技能得分

2.2 3~4岁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结果

2.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动作技能结果

如表5所示,实验组的总分实验前是53.31±11.56,实验后是66.31±11.01,上升了13.00±3.03,出现了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的总分实验前是54.06±11.90,实验后是59.25±11.65,上升了5.19±2.37,没有出现显著差异.实验后,实验组的总分是66.31±11.01,对照组的总分是59.25±11.65,没有出现显著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的总分的差值出现了显著差异(P<0.001).

表5 12周前后3~4岁幼儿实验组和对照组基本动作技能得分

2.2.2 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位移结果

如表6所示,实验组的身体位移技能实验前是29.38±6.11,实验后是35.63±5.41,上升了6.28±2.18,出现了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的身体位移技能实验前是29.31±7.67,试验后是32.44±6.83,上升了3.13±1.50,没有出现显著差异.实验后,实验组的身体位移技能是35.63±5.41,对照组的身体位移技能是32.44±6.83,没有出现显著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的身体位移技能的差值出现了显著差异(P<0.001).

表6 12周前后3~4岁幼儿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位移技能得分

2.2.3 实验组与对照组物体操控结果

如表7所示,实验组的物体操控技能实验前是23.94±6.43,实验后是30.69±6.29,上升了6.75±2.02,出现了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的物体操控技能实验前是24.75±5.84,实验后是26.81±5.94,上升了2.06±1.91,没有出现显著差异.实验后,实验组的物体操控技能是30.69±6.29,对照组的物体操控技能是26.81±5.94,没有出现显著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的物体操控技能的差值出现了显著差异(P<0.001).

表7 12周前后3~4岁幼儿实验组和对照组物体操控技能得分

2.3 4~5岁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结果

2.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动作技能结果

如表8所示,实验组的总分实验前是61.06±8.72,实验后是73.67±8.66,上升了12.61±3.82,出现了显著差异(P<0.001).对照组的总分实验前是60.61±8.16,试验后是66.61±8.13,上升了6.00±3.16,出现了显著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组的总分是73.67±8.66,对照组的总分是66.61±8.13,出现了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的总分的差值出现了显著差异(P<0.001).

表8 12周前后4~5岁幼儿实验组和对照组基本动作技能得分

2.3.2 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位移结果

如表9所示,实验组的身体位移技能实验前是34.22±5.25,实验后是40.00±5.17,上升了5.78±2.82,出现了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的身体位移技能实验前是32.67±3.65,试验后是36.67±3.38,上升了4.00±2.68,出现了显著差异(P<0.01).实验后,实验组的身体位移技能是40.00±5.17,对照组的身体位移技能是36.67±3.38,出现了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身体位移技能的差值没有出现显著差异.

表9 12周前后4~5岁幼儿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位移技能得分

2.3.3 实验组与对照组物体操控结果

如表10所示,实验组的物体操控技能实验前是26.83±5.15,实验后是33.67±5.41,上升了6.83±2.46,出现了显著差异(P<0.001).对照组的物体操控技能实验前是27.94±5.86,实验后是29.94±5.74,上升了2.00±1.46,没有出现显著差异.实验后,实验组的物体操控技能是33.67±5.41,对照组的物体操控技能是29.94±5.74,没有出现显著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的物体操控技能的差值出现了显著差异(P<0.001).

表10 12周前后4~5岁幼儿实验组和对照组物体操控技能得分

2.4 5~6岁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结果

2.4.1 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动作技能结果

如表11所示,实验组的总分实验前是67.89±8.25,实验后是80.67±7.99,上升了12.78±2.34,出现了显著差异(P<0.001).对照组的总分实验前是68.00±9.40,试验后是72.61±9.57,上升了4.61±2.30,没有出现显著差异.实验后,实验组的总分是80.67±7.99,对照组的总分是72.61±9.57,出现了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的总分的差值出现了显著差异(P<0.001).

表11 12周前后5~6岁幼儿实验组和对照组基本动作技能得分

2.4.2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身体位移结果

如表12所示,实验组的身体位移技能实验前是37.22±3.54,实验后是42.28±3.56,上升了5.06±1.83,出现了显著差异(P<0.001).对照组的身体位移技能实验前是36.44±4.31,实验后是39.06±4.29,上升了2.61±2.09,没有出现显著差异.实验后,实验组的身体位移技能是42.28±3.56,对照组的身体位移技能是39.06±4.29,出现了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身体位移技能的差值出现了显著差异(P<0.01).

表12 12周前后5~6岁幼儿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位移技能得分

2.4.3 实验组与对照组物体操控结果

如表13所示,实验组的物体操控技能实验前是30.67±6.48,实验后是38.39±5.79,上升了7.72±1.64,出现了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的物体操控技能实验前是31.56±6.33,实验后是33.56±6.34,上升了2.00±1.09,没有出现显著差异.实验后,实验组的物体操控技能是38.39±5.79,对照组的物体操控技能是33.56±6.34,出现了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的物体操控技能的差值出现了显著差异(P<0.001).

表13 12周前后5~6岁幼儿实验组和对照组物体操控技能得分

3 分析与讨论

3.1 总样本

本实验中总样本实验组的实验前和实验后在总分、身体位移技能总分和物体操控技能总分出现显著性差异(P>0.001),说明专项功能性训练课能够有效提高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表现在身体位移技能和物体操控技能的提高.Salaj等[46]提出类似观点,认为参加实验课程的幼儿在测试中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对照组的实验前和实验后在总分和身体位移总分出现显著差异(P>0.05,P>0.01),而物体操控技能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说明正常体育课能够提高学龄前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特别表现在身体位移技能,而正常体育课不能提高学龄前儿童的物体操控技能.12周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总分、身体位移总分和物体操控总分均出现显著差异(P>0.01),说明与正常体育课相比,专项功能性训练课更能有效提高学龄前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虽然正常体育课能够显著提高学龄前儿童的身体位移技能从而提高基本动作技能,但是没有对学龄前儿童的物体操控技能提高产生显著影响.结合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和实验后的比较结果,表明专项功能性训练课在提高身体位移技能、物体操控技能以及全面提高基本动作技能方面均优于正常体育课活动,Mostafavi等[47]也有类似的观点.特别体现在物体操控技能的提高,李红露[48]也提出类似观点,她认为球类游戏活动能促进学龄前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动作发展,其中,物体控制技能动作发展会更好.

3.2 3~4岁学龄前儿童

本实验中,3~4岁儿童实验组的实验前和实验后在总分、身体位移技能总分和物体操控技能总分出现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均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说明专项功能性训练课能够有效提高3~4岁儿童基本动作技能,表现在身体位移技能和物体操控技能的提高.

3.3 4~5岁儿童学龄前儿童

本实验中,4~5岁儿童实验组的实验前和实验后在总分、身体位移技能总分和物体操控技能总分出现显著性差异(P>0.01,P>0.001),说明专项功能性训练课能够有效提高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表现在身体位移技能和物体操控技能提高.对照组的实验前和实验后在总分和身体位移总分出现显著差异(P>0.05,P>0.01),而物体操控技能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说明正常体育课能够提高4~5岁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特别表现在身体位移技能,而正常体育课不能提高4~5岁儿童的物体操控技能.12周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总分和身体位移总分出现显著差异(P>0.05),说明与正常体育课相比,专项功能性训练课能更有效提高4~5岁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虽然正常体育课能够显著提高4~5岁儿童的身体位移技能从而提高基本动作技能,但是没有对4~5岁儿童的物体操控技能提高产生显著影响.结合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和实验后的比较结果,表明专项功能性训练课在提高身体位移技能、物体操控技能以及全面提高基本动作技能方面均优于正常体育课活动.

3.4 5~6岁学龄前儿童

本实验中,5~6岁儿童实验组的实验前和实验后在总分、身体位移技能总分和物体操控技能总分出现显著性差异(P>0.001),对照组均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说明专项功能性训练课能够有效提高5~6岁儿童基本动作技能,表现在身体位移技能和物体操控技能的提高.12周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总分、身体位移总分和物体操控总分出现显著差异(P>0.05),说明与正常体育课相比,专项功能性训练课能更有效提高5~6岁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表现在身体位移技能和物体操控技能的提高.

总体看来,专项功能性训练课程能够提高各年龄段的身体位移技能,并且对身体位移技能的提高优于正常体育课程.对照组的3个年龄段物体操控技能均没有出现显著差异,说明正常体育课的活动课程内容设计缺乏对学龄前儿童物体操控技能方面的培养.这也说明技能不能凭空获得,是需要不断的重复练习[49-50].而实验组的总样本和3个年龄段物体操控技能均出现显著差异,说明专项功能性训练课程对物体操控技能的提高优于正常体育课程.因此,专项功能性训练课程能够提高学龄前儿童的身体位移技能和物体操控技能,从而全面提高基本动作技能,并且与一般体育课相比,专项功能性训练课程更全面、有效.专项技能对基本动作技能的影响受专项运动技术特点的限制,在选择运动项目干预粗大技能发展的时候,应考虑运动项目的多样化、发展的全面化.所以选择适合学龄前儿童的运动项目可以有效促进学龄前儿童的动作发展[51].

4 结论与建议

(1)专项功能性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水平发展;

(2)专项功能性训练对促进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发展水平的效果优于正常体育课;

(3)专项功能性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学龄前儿童物体操控技能.学龄前儿童可以通过不同的专项特别设计功能性训练方案,在提高基本动作技能的同时也可以学习专项技能,促进学龄前儿童身体的全方位发展.

猜你喜欢

总分物体身体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