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厦门近海尖梭螺属(软体动物门, 腹足纲, 梭螺科)一新记录种

2022-03-31陈志云郭翔刘毅尉鹏张素萍

热带海洋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肩部水管贝壳

陈志云, 郭翔, 刘毅, 尉鹏, 张素萍

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301;

2. 莆田绿萌滨海湿地研究中心, 福建 莆田 351100;

3.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071

梭螺科 Ovulidae, 隶属于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腹 足 纲 Gastropoda, 宝 贝 总 科Cypraeoidea, 是一类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暖海区的中小型贝类, 仅有极个别种类生活在温带,平均壳长 5.0~30.0mm, 仅有少数种类壳长可超过100mm; 生活水深跨度极大, 从潮间带到超过1000m 的深海均可发现它们的踪迹(张素萍, 2008a;张素萍 等, 2011)。梭螺科动物主要营体外寄生生活, 终生生活在软珊瑚或柳珊瑚等类群的体表或附近区域, 以水螅体、寄主的分泌物以及寄主体表的其他生物(如海绵或小型棘皮动物)为食(马绣同,1997; Lorenz et al, 2009)。梭螺科动物外套膜的颜色绚丽多彩, 并随着栖息环境或寄主的颜色不同而变化, 从而起到隐藏和逃避敌害的作用(张素萍等, 2011)。

梭螺科在世界范围内已报道46 属超过270 种,其中尖梭螺属Cuspivolva共17 种, 全部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Lorenz et al, 2009; MolluscaBase,2021)。此前我国已报道尖梭螺属共7 种(张素萍 等,2011); 近日在进行野外考察时, 发现了尖梭螺属中国新记录种 1 种, 即武装尖梭螺Cuspivolva bellica(C. N. Cate, 1973), 并拍摄了生态照片, 标本现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南海热带海洋生物标本馆。截至目前, 我国共发现尖梭螺属共8 种(见表1), 该新记录的发现与报道, 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梭螺科的物种多样性。

表1 中国海域已知尖梭螺属种类Tab. 1 A list of Cuspivolva species known from China seas

1 材料与方法

文中查视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南海热带海洋生物标本馆(Tropical Marine Biodiversity Collections of South China Sea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TMBC), 共计1 号(标本号: TMBC 030846), 包括3个个体, 壳长: 7.7mm、7.9mm、8.8mm; 采集地: 福建厦门环岛路; 生境: 低潮线附近鞭柳珊瑚Ellisellasp.的枝杈表面; 采集时间: 2021 年1 月13 日; 采集者: 郭翔、刘毅。壳长由电子数显游标卡尺测量, 精确到0.1mm。标本照片由佳能EOS 5D Mark Ⅲ相机拍摄完成。

2 分类学研究

腹足纲Gastropoda Cuvier, 1797

宝贝总科Cypraeoidea Rafinesque, 1815

梭螺科Ovulidae J. Fleming, 1822

尖梭螺属CuspivolvaC. N. Cate, 1973模式种:Cuspivolva cuspis(C. N. Cate, 1973)

特征: 贝壳较小, 壳长通常小于15.0mm, 呈纺锤形、菱形或梨形; 肩部较膨胀, 后水管沟末端延伸并形成尖状突起, 开口通常偏向左侧而不是正上方;壳口较狭窄, 外唇通常较宽, 其上具齿, 越靠近后水管沟方向者越发达, 轴唇在与后水管沟相连接的位置形成三角形的索带, 其上常具齿; 贝壳表面通常刻有横向分布的沟纹。

词源: 属名Cuspivolva源自拉丁语“cuspis”, 意为“尖端的”。

分布: 印度—西太平洋海域。

2.1 武装尖梭螺 Cuspivolva bellica (C. N. Cate,1973)

Primovula(Primovula)bellicaCate, 1973: 41,fig. 83.

Cuspivolva bellica: Lorenz & Fehse, 2009: 80, pl.94, figs.1-15.

模式标本产地: 菲律宾(巴丹, 马尼拉湾,14°40′N, 120°25′ E)。

标本采集地: 福建(厦门近海)。

形态描述: 贝壳较小, 壳长通常 6.0~9.0mm,呈菱形, 肩部较膨圆; 后水管沟末端突出呈尖状,稍扭曲, 前水管沟末端稍宽, 呈截形。新鲜的标本呈淡黄褐色, 干制标本多呈淡橘黄色, 肩部及下方各具有 1 条界限不太清晰的白色螺带, 生活时白色螺带更清晰; 贝壳两端呈白色, 其上染有橘红色斑。壳表刻有间隔较均匀的横向波状沟纹, 在后水管沟的基部背面靠右侧位置具有一浅色的胼胝; 腹部平滑, 具光泽。壳口近直且较狭窄; 外唇宽厚, 其上具发达的齿, 两端的齿延长, 越靠近后水管沟处唇齿越强壮, 最后4~6 枚齿的末端明显超出外唇边缘, 外唇中部边缘平滑, 稍凹; 内唇具有一明显的龙骨状突起, 索带十分发达, 凸出呈三角形, 刻有较弱的肋齿。动物体外套膜呈肉色, 其上布有大小相近的棕黑色小斑点, 形状多呈不规则的圆形; 其上还生长有许多半透明的细小的疣状突起, 顶端呈白色(图 1a)。本种触角较长, 呈肉色, 在距离触角尖端 2/5 处染灰色;眼位于触角基部, 呈黑色; 足部亦呈肉色, 其上无花纹(图1c)。

图1 武装尖梭螺和唯一尖梭螺a. 武装尖梭螺; b. 唯一尖梭螺(张素萍 等, 2011); c. 武装尖梭螺活体图; d. 武装尖梭螺生态图Fig. 1 Cuspivolva bellica (C. N. Cate, 1973) and Cuspivolva singularis C. N. Cate, 1973. (a) C. bellica; (b) C. singularis(Zhang et al, 2011); (c) Live speciemen of C. bellica; (d) habitat of C. bellica

习性: 根据Lorenz 等(2009)报道, 该种可分布至水深 25~65m 的海底, 栖息在真丛柳珊瑚Euplexaurasp.的体表; 我们的研究标本采自厦门海域, 发现于低潮线附近, 栖息在鞭柳珊瑚Ellisellasp.的枝杈表面(图1d)。

分布: 目前在我国见于厦门沿海, 本文为首次报道; 此外, 在日本、菲律宾、莫桑比克以及南非等地也有分布。

词源: 种名bellica源自拉丁语“bellicus”, 意为“多战争的、军事的”; 该种的模式产地位于菲律宾的巴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是臭名昭著的“巴丹死亡行军”事件的发生地, 定名人为了纪念模式产地这一段历史而命名此种。

讨论: 本种与唯一尖梭螺Cuspivolva singularisC. N. Cate, 1973 (图1b)在贝壳形态上非常接近, 但前者壳色多为淡橘黄色, 肩部具有1 条明显的白色螺带, 索带上的肋齿较弱, 外唇齿发达,近后水管沟处有4~6 枚齿的末端明显超出于外唇边缘; 而后者的壳质更轻薄而透明, 壳色多呈白色,且肩部白色螺带不明显, 壳表雕刻的沟纹间隔更宽, 索带上的齿状雕刻更明显, 外唇前后端齿列相对较发达, 而中部齿较弱, 后端仅3 枚齿的末端超出外唇边缘。此外, 本种目前见于潮间带至水深65m 左右的海底; 唯一尖梭螺栖息环境水深相对较深, 目前发现的标本均采自 100~150m 处(张素萍等, 2011)。

猜你喜欢

肩部水管贝壳
活动颈部时有响声是怎么回事?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首席水管工
小赛和水管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贝壳里的海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美丽的贝壳
贝壳巧变身
小小的贝壳一幅幅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