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疫勇士有个温暖的“家”

2022-03-31刘尚高

中关村 2022年3期
关键词:医护人员中心人员

刘尚高

2020年春节过后,接连下了几场雪,鼠年进入立春后,让人们仍感觉到寒气逼人,武汉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國人民都很揪心,抗疫一线医护人员依然坚守岗位,他们实在是太累了!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医院心理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陈瑾出于职业的敏感,每天下班回家,总要和81岁高龄的妈妈探讨关于“医护人员在抗疫期间都是在污染严重的环境里工作,如果疫情结束后,他们的心理将如何调整?”“尤其是高强度的工作状况会不会有焦虑症?”之类的话题。陈瑾的妈妈是上世纪50年代的护士长,如今除听力有所下降外,思维敏捷,她对这场来势汹汹的疫情也感到不可思议。

2020年2月7日晚上,陈瑾下班回家,还没来得及吃妈妈准备的晚饭,突然,接到医院通知,让她准备两周的衣物,第二天去执行紧急任务。去什么地方?具体做什么?陈瑾一概不知,因前段时间,她得知医院将筹备抗疫应急队,当时,她第一时间报了名,难道是让她去武汉还是到海淀医院支援?她自言自语地猜测着。妈妈善解人意地对女儿说:“让你去,你就放心去忙吧,我身体好,能照顾好自己。”

2月8日,陈瑾到医院后得知:为了让接连与疫情战斗的白衣天使更好地休养生息,迎接下一轮战“疫”,海淀区在北京市率先设立了“一线医务人员休养隔离点”,并把医疗支持、管理及心理疏导的工作交给了中关村医院。

休养隔离点是一个正在停业状态的酒店,陈瑾和中关村医院常务副院长顾延庆、口腔科护士长李爱军组成的三人医疗组匆忙赶到这里,为迎接第一批隔离休养人员准备着。一定要给他们提供温馨的服务,让他们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来到酒店后,陈瑾还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给那些留在酒店的服务员进行简短的培训,教她们如何配置消毒液,如何规范洗手,在哪里采集体温,如何个人防护……因为她们将照顾休养人员就餐及清理卫生等工作,不能有丝毫的差错,直到她们完全明白为止。

隔离休养点可提供142间房间,主要接待两类人员。一类是疫情暴发以来,在发热门诊和感染病房工作的一线医务人员。他们在工作14天之后,将接受隔离休养。隔离休养期间,一人一个房间单独隔离,一日三餐由酒店工作人员送至房间,他们的生活垃圾也单独收集单独处理,还有专人为他们的居住环境进行消毒,每天要监测两次体温。14天后,体温正常的,才能回到岗位继续工作。另一类是疾控中心的流调人员等有暴露风险的医护人员。他们以休养为主。隔离休养期间,可以到室外活动,但必须单独进行,避免聚集。他们每天也要监测两次体温。14天后确认健康,可以回家或回到工作岗位上。

顾延庆院长作为总领队,需要统筹安排,协调方方面面,各种人员从入住到离开,各种物质的申请领取……他几乎没有停下脚步及手中的电话。

上午10:00,休养中心正式启用,陆续迎来14名隔离休养人员,根据接触患者的情况,把他们分为隔离和单纯休养两个区域,每个人都需要详细管理,尤其是每天两次测量体温登记症状,严格做好居住场地内外消毒。

第一天来到酒店,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陈瑾从临时办公室(酒店的一个客房)借来电脑和打印机,今年已年满50岁的李爱军护士长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啪啪啪打印出各种规章制度以及表格:《医学观察点医务人员职责》《集中隔离观察中心管理要求》《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工作流程》《集中隔离观察中心个人防护要求》《隔离废弃物处理》《手卫生》《七步洗手法》《休养结束房间清洁流程》《非隔离区就餐人员管理》、人员登记表、体温检测表……

半夜,陈瑾醒来时,发现临时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她走进去看到各种文件已经在床上整齐排开,原来李爱军护士长一直没有睡觉,连声劝她早点休息,但她精神抖擞,坚持打印完最后一份资料,这让陈瑾心生钦佩的同时也很心疼眼前的大姐姐。

陈瑾望着窗外的天空上那轮明月,突然想起来,这一天,是正月十五,应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她知道妈妈没给自己打电话,那是怕她分心,她在休养中心,和自己共事多年的同事及第一批休养人员默默度过了鼠年最难忘的元宵节。

“敬爱的医务人员:您辛苦了!感谢您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处置付出的辛勤劳动。为了您和家人以及其他人的健康,还需要在此修养一段时间。现将一些注意事项说明如下……”来到休养隔离点的医护人员,都会收到休养告知书,提醒他们在隔离休养期间的注意事项。

早上,休养中心送餐的时间到了,很快,每一个房间门口的小桌子上摆放着盛有香味扑鼻饭菜的托盘,一扇扇门打开了,被休养人员取回房间,顾延庆院长、护士长李爱军和陈瑾静静地守候在隔离长廊的尽头,默默祝福休养人员平安健康。几次用餐后,休养人员发现每次送的餐,自己吃不完,怕浪费,主动提出吃多少点多少。于是,陈瑾又联系餐厅服务员,让他们提供菜单,帮助休养人员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菜品,以便在未来的14天休养过程中能得到最好的照料。

休养中心迎接一线人员的那几天,一场大雪,气温骤降,寒风刺骨。她们来报到的时候,都是从连轴转的工作状态走来,满脸的疲倦,迈着无力的脚步,眼睛里布满了血丝,手里没有行李箱,而是手里提着大大小小用来装垃圾的黑色袋子,里面装着随身的衣服和生活用品,如同刚打完一场硬仗。许多人半个多月没有见到家人,自己的物品都不齐全,家人来送换洗的衣服,但为了家人的安全,他们只能站在隔离线的两侧,简短的问候,深情的凝望,饱含着亲人的思念与关切。陈瑾每次想起最初的一幕场景时,内心涌动着难以抑制的感动。

医护人员突然从高度紧张、疲劳的一线上撤下来,来到特别放松、没有约束的生活中,生活节奏的巨大变化,反而不利于恢复精力。如何科学、高效地休息?如何帮助他们14天后精力充沛地重新投入战斗?成为心理医生陈瑾急需解决的头等大事。

医院富大鹏院长提示,可以参考中关村医院成熟的健康管理模式,于是陈瑾赶紧和中关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鲁翠红主任联系,详细沟通特殊情况下如何支持一線医务人员。鲁主任很配合,很快发来许多视频、音频和文字材料。还计划帮助他们做中医体质测评,以便更好制订针对性的练习计划。

“合理管理时间,有效开展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诀窍。陈瑾把时间分区,动身静心结合,上午时段带大家做缓和的室内释放压力创伤练习(每天传递一个动作,大约10分钟)。下午时段集合休养区朋友做益智健身操。大家戴着口罩,每人间隔2米以上,跟着音乐开始运动。晚上,鼓励大家跟随群里的正念音乐隔空一起练习,提高睡眠质量。

除了给休养人员身体健康做监测,陈瑾还重视他们的心理监测,给每一位来到中心的休养人员发放心理评估表,为他们做心理体检,根据不同隔离人员群体先后建立了七个微信群,为便于和大家拉近距离,她及时把自己没有戴口罩的照片发进群里。很快,一名男护士传来去年夏天参加医院运动会的照片,陈瑾及时称赞他:“真是一名帅气的大男孩!”男护士有些不好意思回复说:“哪有哪有”。经了解得知他叫陈浩,是海淀医院急诊科护士,春节没有休息,冲在疫情一线近一个月了,这次领导安排也来休养,他有些不适应,想尽快重返一线。

这让陈瑾突然意识到,休养人员在这里的每一天,对他们来说都显得弥足珍贵,更加明白自己肩上担负的责任,她竭尽全力,帮助休养人员恢复体力,帮助隔离区人员安全解除隔离,保障他们顺利返回岗位,打赢疫情攻坚战!

陈瑾成立心理医学门诊,从后面内科楼移到门诊楼,楼上楼下也没有时间通电话。这几天,她与医护人员聊天散步,很快拉近了彼此的距离,真有一种相识恨晚的感觉。

休养人员是陆续来到中心办理休养手续的,所有入住的“客人”每天都有严格的体温检测登记。一天,陈瑾正在为他们监测体温和记录信息,突然,一名小伙子测体温时,显示着37.7℃,在场的人都警惕地睁大双眼看着他,气氛立刻紧张起来。陈瑾安慰着大家,同时,她轻轻示意这个闪着疑惑眼神的小伙子暂时离开人群,让他安静一会儿再测量。所有休养人员办理完手续后,小伙子走近陈瑾,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早上,我下夜班后测量的体温是正常的,肯定没问题,是不是刚才一直抱着热水杯的原因啊?”陈瑾笑着说:“你要放松心情,再测一下。”小伙子很听话地伸出手,经测量后,体温计显示正常,小伙子脸上露出轻松的笑容。

随着休养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休养中心的工作量也加大了许多。护士长李爱军开动脑筋,充分利用自己科室里的各路人才集思广益,提供各种适用软件,令体温登记上报节省不少时间。连点餐接龙也用上自制软件,既减轻了工作量,又提高了效率,一项项工作都在稳步有序进行中。

很快得到医护人员的积极反馈:“用上这款软件,效率高,很棒!”。

“陈医生,我测评说有抑郁,怎么办?”陈瑾手机微信里有人想跟她私聊。

她立即和这位休养人员及时联系,毕竟在特殊时期没有用于心理治疗的单独空间,于是,陈瑾约那位休养人员来到大厅,坐在角落的沙发上,并保持一定距离,开始面对面的心身访谈。细心听他诉说精神与工作上的双重压力,谈到他近期为什么经常失眠。对方如同打开话匣子,连续讲了90多分钟,能看得出找到亲人般倾诉后的畅快,他起身离去的时候,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平时并不爱看手机的陈瑾,在休养中心几乎机不离手,随身带着充电宝,不见面的聊天次数很多,面对休养的群体不一样,人员数量也比较多,聊天内容也不同,多年来,她积累了丰富的心理学经验,每次都能合理安排好时间和人员。

晚餐后,陈瑾在房间内,约谈的休养人员是来自一线的医生,按时响起了微信语音,尽管只有两栋楼十多米的距离,隔着屏幕,却能感受到她的耐心与智慧,她的声音圆润,很有亲和力,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间溜走。当她和屏幕里的休养人员道一声晚安的时候,才发现,手机上显示的聊天记录已经长达90分45秒。没一会儿,陈瑾收到对方发来的微信:“谢谢老师,跟你沟通后,情绪得到了释放,心情轻松不少,内心也平静下来,以后我学会多关注自己,衷心谢谢您的指导。”

只要能帮助到休养人员内心得到释放,陈瑾感觉这是疫情期间最大的价值体现。闲暇之余,不停翻动着手机微信,查看休养人员的动态信息,已成为她的习惯,手机非常耗电,有一次,她跟对方交谈了两个小时后,才发现手机仅有两度电量,及时为手机充上电。

除了一对一微信访谈和个别心理辅导外,每天还要定时播放正念冥想音乐。这样的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很耗眼力和精力,更考验着陈瑾的耐心,她把这种心灵医疗的过程当成是一种自我挑战。

休养观察点分为两个区域,一栋楼是医学观察区,感染和发热的一线医护人员在此进行2周的医学观察休养。在相隔大约不到十米的另一栋楼是休养区,有120、疾控中心以及各社区中心的战疫人员,连续奋斗在一线的抗疫公安民警。

在陈瑾看来,休养中心是没有硝烟战场的大后方,是让曾经冲锋陷阵战士们养精蓄锐之地,他们都是抗疫一线的勇士,正是有着他们的付出,才守得住一方平安,他们负责救治病人,我们做好后勤保障,只有齐心抗疫,才能取得最后胜利,在她心目中,他们都是当代最可爱的人!

每天下午3点,陈瑾准时在大厅开智健身操,从最初一个人、三个人,后来跟着来做操的人越来越多,只要音乐响起,大家戴着口罩默默自动站好位置,每人间隔2米左右。有一次,陈瑾带操的时候,发现有一位休养人员没有戴口罩,还没有等她提醒,那位休养人员立刻意识到什么,赶紧跑出队伍返回房间,几分钟后戴着口罩又回来了,口罩后面有着笑意。

“来休养中心的人员,都是各单位精挑细选出来的骨干,都有着强烈的责任心,上地医院发热门诊的郭子铭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90后’休养结束后,又主动返回一线,坚持工作,很让我敬佩!”陈瑾充满激情地给我介绍着郭子铭医生。

1990年出生的郭子铭是上地医院心内科医生,于2019年7月底刚刚参加工作,疫情发生后,上地医院成为指定的发热门诊医院之一,他主动请缨支援第一线,很快被抽调到感染科参与发热门诊的接诊工作。发热门诊作为疫情防控的首要防线,郭子铭和同事们需要全副武装,穿戴好防护服、戴两层手套、同时佩戴护目镜,穿脱一次非常耗时。一旦穿上防护服就不能吃饭、喝水、上厕所,所以每一次脱下防护服他就会抓紧时间解决个人问题。

郭子铭跟陈瑾讲自己的经历时,笑着说:“主要是防护服太珍贵,尽量省着用。”那些天,他和3名同事轮换着,24小时不间断为患者检查、抽血、登记。连续工作了14天后,领导安排他到休养中心隔离休养一段时间。他只带了几件随身衣服,来到这个新“家”。

陈瑾跟加上他的微信后,他第一个发来心理自评结果,他说“这段经历真是磨练心性,全天穿着隔离服,说实话有点闷。”“如果半夜来新病人,就得赶紧再穿上接诊,强度比较大。”“真是的,我挺珍惜这经历,也挺骄傲。”一连串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話。

陈瑾心疼地说:“你真是太不容易了,家人知道你的情况吗?”

“我……没敢跟他们说……怕他们担心。”郭子铭像个害羞的大男孩轻声回复着。

郭子铭换岗时已在自己医院隔离过数日,加上在休养中心的时间,他完成了隔离休养的期限,作为第一个解除隔离的医护人员离开这里。当这位“90后”小伙子精神抖擞走出隔离区时,突然转过身向我们不停挥手喊道:“两周后我会回来!”

“郭大夫,保护好自己,我们等你哈!”顾院长大声回复着。大家一起向郭子铭挥手,目送他远去的背影,非常佩服这个勇敢的年轻医生。

陈瑾跟郭子铭微信聊天时得知,他回到上地医院后,没有食言,再次向医院递交请战书,要求继续返回第一线,得到医院同意,继续加入到发热门诊的一线战斗中。

元宵节那天,第一批入住的海淀医院感染科护士长丽丽,是直接从医院来到隔离点,她在休养期间,一直惦记着科室里的年轻护士,担心她们体力透支、担心他们的安全。她的爱人送来换洗衣物,休养中心考虑到他们夫妻已经一个月没有见面了,经允许,在安全防护的情况下,两人在隔离线内外远远地望了一会儿。

年仅五岁的女儿,已经一个月没有接触妈妈了,张着稚嫩的小手,嘴里喊着:“想让妈妈抱抱,妈妈抱抱。”

丽丽只能安慰着女儿说:“过段时间,妈妈就能抱你了。”

“为什么?为什么现在不抱抱宝宝?”女儿仍不解地喊着。那一刻,丽丽微笑的脸上流淌着热泪,令在场的人为之动容。

年轻的医护人员称陈瑾为“知心姐姐”,她记得休养中心正式启用第一天,迎来的第一批下线人员大多是“80、90后”,很多医护人员是年轻的妈妈,她们看似很稚嫩柔弱的身影,却在战疫中表现得非常坚强。她们来到休养中心的时候,女孩子可爱的天性也显现出来,在医院里已经憋闷了半个月后,突然来到轻松的环境中,想法也多了起来,有的人想吃冰淇淋,有的人想吃串串香,还有的人喜欢网购,面对这种特殊的要求,陈瑾没有责怪这群可爱的女孩子,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她们这些小小的要求,当然陈瑾还充当快递小哥的助手,经常为年轻的护士们取快递。

每次看到一张张年轻可爱的笑脸,陈瑾也为她们感到高兴,她们都是勇敢的人,能为她们干点活又算得了什么呢?

还有陈浩、琪琪、蕾蕾……

陈瑾给我讲的每个人都有着一段感人的经历,其实,她本身的经历就让我很敬佩,五年前,她作为北京援疆医生在南疆和田工作生活了一年,我和她在那里相识,当年给她做的专访内容至今历历在目。勇敢者的背后是强有力的后盾,在她的背后就有一位善解人意慈祥的伟大母亲,多年来,一直默默支持着她。

医者仁心,陈瑾的妈妈是上世纪50年代参加工作的老护士长,曾经在感染科、内科、外科、供应室、血液中心任职,她很明白医务工作者的辛苦,更懂得救死扶伤这一职业的神圣。看着女儿工作忙碌,得知女儿主动报名援疆,今年又主动担负为抗疫一线人员服务的重任,她都给予支持,从不埋怨什么。陈瑾在出门前,把冰箱里塞满了新鲜的肉、鱼、蛋及新鲜蔬菜,要是在往常妈妈都能自理。

然而,陈瑾到休养中心的第五天,突然接到妈妈的电话,语气中流露出些许无奈:“家里没有暖气了。”那时,天气仍寒冷,老人独自在家中没有暖气怎么行?陈瑾知道妈妈如果没有什么大事,她不会轻易给自己打电话的,考虑到家中是壁挂炉烧暖气,壁上有好几个开关按钮,妈妈不知怎么调节,也不会用手机视频通话独自在家一定很着急。

情急之中,陈瑾想到了居住在昌平的闺密,跟她讲明情况,闺蜜很爽快地答应着:“没问题,你安心工作吧!”对方二话不说,放下电话开车向陈瑾家奔去。一住就是两周,当陈瑾结束了休养中心的任务,把妈妈接回家里的时候,妈妈从包里取出许多亲手做的一个个充满祝福的手工艺品,并高兴地说:“把这些送给去一线的同事吧,愿她们平平安安,心想事成!”听到妈妈善意而又暖人的话语,陈瑾快乐得像个孩子把妈妈揽入怀里,开心地笑出了声。

猜你喜欢

医护人员中心人员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调适自己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
第十一部分 会计组织机构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