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忘了谷爱凌,来聊聊我国冰雪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2022-03-31何欣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冰雪节滑雪冰雪

何欣

国家体育总局委托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日前公布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社会各界参与冰雪运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冰雪运动的参与人数达3.46亿人。2022年2月北京成功举办冬奥会,对我国冰雪产业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加之频上热搜的谷爱凌、苏翊鸣等运动员的影响,大众对冰雪运动的热情高涨,各地化冰雪资源为冰雪文化、冰雪经济,让“冷资源”热了起来,中国冰雪产业或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事实上,我国参与冰雪运动的历史已经持续了上万年。在时代的变迁中,冰雪运动也逐步从生产生活需要向精神文化休闲功能过渡,与经济、社会、文化等不断融合。新时期,在习近平总书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下,走过万年沧桑岁月、越过时空限制的冰雪运动进一步被激活,焕发出勃勃生机。

让我们回到万年前的时光,从起源、传承、创新来认识了解我国的冰雪运动。

中华大地自古以来就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冰雪地理形态分布,有着源远流长的冰雪活动历史。早期冰雪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是人类为适应寒冷多雪的自然环境而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古代冬季大雪,人们出行很不方便,车辆无法通行,马和骆驼等牲畜也很难行进,获取食物更是难上加难。人们便利用动物皮毛,发明毛雪板,可以在雪地上奔走如飞,成为冬季狩猎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使得人们能在原始森林、江河冰川上自由驰骋,追寻猎物。

据我国历史学家考古发现,在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的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岩画中,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的图像,并伴有一些动物形象,这是已知人类发现最早的反映滑雪运动的考古资料。 2015年,经外国历史学家考证,发表了《阿勒泰宣言》,证实了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滑雪发源地。

北方寒冷地区,在完成日常生活所需工作之后,冰雪运动逐渐从物质生活向精神文明过渡,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别样色彩。

隋唐时期。根据《隋书》记载,当时滑雪板前部为尖翅状,板的底部包裹马皮,在下坡时可减少滑雪板与雪面的摩擦,上坡则可增加阻力。不难看出在隋唐时期人们开始对冰雪运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宋代之后。冰雪运动逐渐增添了竞技娱乐色彩,出现了拖冰凌(雪车)、堆雪人、雪狮等雪上休闲活动,发展出了各类雪上民俗体育活动。

明代之后。冰雪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冰上活动还广泛应用于军事活动中。据金梁所辑《满洲老档秘录》记载,努尔哈赤于1625年举办了多个冰上比赛项目,当时的贵族、将士争相竞赛,开展了冰上射箭、冰上武术、冰上舞蹈等活动,成为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冰上运动会”。

清代之后。冰雪运动由于政府的重视得到飞速发展,冰雪运动作为民间传统文化,从节庆娱乐到礼乐制度,从偶然为之到常规活动,最终演变为国家盛典。

中国近代化以来,以休闲娱乐为根本属性的现代冰雪运动的输入全面打破了我国以服务生产生活的传统冰雪运动的格局,以民俗、艺术、竞技为底色的现代冰雪体育运动开始以全新的面貌进入我国。

冰雪+节庆

各地区、各民族也创造性地推动冰雪民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形成以冰雪节为平台的传承发展模式。截至目前,中国已有哈尔滨国际冰雪节、长春冰雪节、沈阳国际冰雪节、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满洲里中俄蒙国际冰雪节、成都西岭雪山南国国际冰雪节、巩义嵩顶冰雪文化旅游节、上海白玉兰国际冰雪节、中国鄱阳国际冰雪节等十多个现代冰雪节。藏族、蒙古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依托当地自然冰雪景观打造发展出圣山祈福、查干湖冬捕、那达慕大会、草原冬季游牧等极具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冰雪文化旅游活动,充分诠释了冰雪文化的历史。

冰雪+产业

相对于夏季运动而言,冰雪运动更强调运动装备、运动设施以及运动保护,本身就需要建立配套水平较高的运动服务体系,是一个具备较强带动能力的泛运动休闲产业。近年来,我国冰雪产业迎来高速发展期,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产业主体不断增多、新兴产业业态不断涌现,“冰雪+”产业发展态势明显。目前我国冰雪产业市场规模已经突破6000亿元,冰雪运动相关企业接近7000家。未來几年我国冰雪产业仍将维持增长状态。考虑到冬奥经济“前三后四”的黄金发展机遇期,我们按照“前三”经济周期(2019—2022年)年均增速为16%,2022年总体规模将达到8179亿元。“后四”经济周期(2022—2026年)年均增速为18%,2024年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超过万亿元的规模,2026年预计达到1.5万亿元。

冰雪+科技

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冰雪风貌,到如今布满现代技术的设施装备、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赛事,冰雪活动、冰雪文化与现代科技、现代生活相融共生,谱写了传统与现代接轨的“冰雪传奇”。从索道、造雪机、大马力压雪车等重装备,到雪服、雪板、头盔、雪镜等轻装备的研发生产,丰富了大众参与冰雪运动的供给。VR、AR设备、智能头盔、智能眼镜、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装备已经走向大众消费,滑步车滑雪、滑雪模拟系统的应用让大众冰雪运动增添了更多的科技体验感。“科技奥运专项”一项用于赛道施工、辅助训练、赛场安防、运动装备等方面的技术或设备,为大众冰雪运动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成果转化基础。

冰雪+消费

腾讯数据曾指出冰雪消费人群在冰雪运动上的平均花费接近6000元,并且超过53.57%的人属于中高消费能力人群。冰雪消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实施“冰雪惠民计划”,给予全国冰雪场馆一定的补贴。发起“每月面向社会不少于一次免费开放”的倡议,推动冰雪场地运营单位分时间、分时段向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沈阳、长春、张家口等地通过发放冰雪旅游消费券、提供惠民补贴等吸引公众参与冰雪运动。2021年12月31日,2022北京冰雪消费节在北京国贸中心启动,在活动现场,北京上线了冰雪消费节小程序,发布北京冰雪消费地图。

冰雪+旅游

冰雪、森林与海洋被世界旅游组织认定为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三大重点资源。在“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指引下,玩冰雪成为老百姓冬季的时尚新民俗。我国单个冰雪季冰雪旅游人数首次超过2亿人次。东北、新疆等冰雪生态资源富集地区全面践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因地制宜探索“冰天雪地”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冰雪资源与冰雪产业实现深度融合,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模式日渐清晰。北京至哈尔滨高铁全线贯通,敦白高铁开通,北京至沈阳实现“2.5小时交通圈”,北京至哈尔滨缩短至5小时以内,这些让国内更多城市可以通过高铁直达哈尔滨、吉林、长白山等冰雪旅游胜地。

冰雪+艺术

我国人民在参与冰雪活动的过程中,发展出冰雪雕塑、冰雪歌舞、冰雪绘画、冰雪影视等众多主题艺术,极易被人们的视觉、感觉和听觉所接受,冰雪艺术从理论层面外延到现实生活当中,使之更加生动形象,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而不断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成为我国冰雪文化的重要体现。

同时,我国依托各类冰雪节打造了全国雪雕大赛、哈尔滨国际冰雕大赛、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等13个赛事品牌。2015年以来,新创了“华德杯”全国青年专业冰雕比赛、“广厦杯”国际大学生冰雕艺术大赛、高校冰灯冰雕艺术创新设计大赛3个冰雪比赛。2020年,全国首届冰雪诗歌朗诵在哈尔滨举办。“鸟巢杯”全国青少年冰雪文化艺术创作系列活动、“雪国精灵—冰雪绘画作品联展”、“冰雪情?冬奥梦”等绘画作品表达出中国人民对于冰雪文化的喜爱之情。

冰雪+竞技

中国的冰雪运动逐步走出国门,在世界竞技体育舞台上不断突破。1980年2月,中国奥委会首次组队参加了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办的第13届冬季奥运会,在速度滑冰、花样滑冰、越野滑雪、高山滑雪和现代冬季两项5个冰雪运动大项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运动员的身影。1992年2月,第16届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季奥运会上,中国队实现了冬奥会奖牌零的突破。此后的历届冬季奥运会,中国冰雪运动员参赛项目逐渐增加。2022年第24届北京冬奥会(2022年2月4日—20日),我国运动员在冬奥会上获得了9金、4银、2铜的成绩,冰雪运动助力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

冰雪+教育

北京冬奥会举办和“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提出,催生了青少年冰雪营地这一巨大教育市场。近年来,万科松花湖依托其得天独厚的冰雪条件打造青少年专属教育营地,如适合3—6岁儿童的熊猫人儿童滑雪学校,适合6—12岁青少年的教育基地和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并且,定期举行大学生冰雪训练营、滑雪挑战赛、滑雪社会指导员培训等活动,强化冰雪市场与营地教育的深度融合。各种模拟现实体育教室业态逐步兴起,通过模拟仿真的形式让青少年感受、感知冰雪运动。比如,杭城中学围绕冰雪运动,打造冰雪模拟训练室,将约200平方米的场地划分为了滑雪场和滑冰场,教室里没有想象中的冰天雪地,取而代之的是一台滑雪机,积极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

我国冰雪运动的参与人群实现大规模增长,冰雪运动在我国逐步推广开来,成为人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北京冬奥会必定将成為一届划时代的盛会,关乎体育,更关乎未来。

编辑:陶心 微信zsm157398

猜你喜欢

冰雪节滑雪冰雪
中国·哈尔滨第38届国际冰雪节暨第23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世界四大冰雪节
冬来啦,滑雪去
缺雪!札幌冰雪节遇难题
小熊滑雪记
Having Fun With lce
冰雪幽默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