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模式研究

2022-03-31刘畅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协同理论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模式

刘畅

摘 要:“三农”问题一直是从中央到地方最为关注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新时代新农村全面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是更好地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包括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多方面。高等院校是新时代知识人才、科学技术的生产者,应发挥其作用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从协同创新理论出发,利用“三螺旋理论”,采用文献查阅和归纳总结等方法,对高等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模式进行研究,从技术协同、人才协同和理念协同三个方面分析解决我国农村地区技术差、人才荒、理念落后等问题,致力于打造高等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发展模式的平台。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高等院校;协同理论;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07-0032-0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的要求,也是题中应有之义,高等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既能提供相应的知识和人才,发挥高等院校的作用,也能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鼓励更多的人加入乡村振兴的队伍,齐心协力早日实现乡村振兴。

一、研究背景

人民是立国之本,群众是执政之基。农民作为社会中一个庞大的群体,其生存、生活与幸福问题值得关注。他们的幸福感从何而来,物质基础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指标。农民的物质基础提高了,幸福感自然也会提高,对党和国家更加拥护和支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对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作出了决策部署,主要强调了在农村人才、科学技术、社会服务等方面深化改革,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乡村振兴实现的关键在于人才、技术和理念,三者充分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效果最大化。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应将这些要素整合起来服务于乡村振兴,使农业农村的发展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是單向的发展,而是有效把各类资源整合起来,构建起协调发展的现代农村社区协同创新体系,培养农业农村发展新态势,使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实施下去。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二十字方针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一是转变生产方式加快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村农业生产水平,大力发展一些家庭农场、养殖大户等大规模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高生产的质量和数量;二是加强对农村资源的保护及利用,实现农村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的新农村,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和民宿类的服务行业吸引更多的游客;三是培养和传承良好的乡风家风,将这种家风文化结合农村传统文化,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四是建立完善的基层乡村治理体制,使更多的人有序参与到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五是努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这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离不开高等院校提供的技术支撑、人才支撑和理念支撑,协同创新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二、理论分析

协同理论最早于1976年由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哈肯提出,是指与外界在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自发地通过子系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在整个生态环境中,各子系统间相互影响而又彼此合作。

“三螺旋理论”指知识经济背景下政府、产业和高校之间协同合作,彼此互动、交叉融合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三螺旋关系见图1。

首先,高等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政府带头,整合“产学研”的资源,对农村的产业进行相应的监督、引导和扶持,引导农村产业向着更高质量的趋势发展,并依法向政府纳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这一方面也能反哺高等院校,在政策以及经济上给予帮助,使高校有能力进行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进而提供更好的资源为乡村振兴服务。

其次,在“三螺旋”关系中,高校通过资源投入创造出新的知识,向农村产业输送知识和高技术人才。高技术人才可以通过在农村开展农业知识培训课、技术指导等将高校内的知识服务于农业生产,从而转化成服务乡村振兴的实际力量。

再次,高校不仅承担着知识生产与转化的社会责任,还需要根据自身特点为科技创新、人才聚集、理念进步、协同交流提供一个重要的展示平台。高校和农村的互动构成一种双方主体交互网络系统,并以此为中心向外扩散影响,突破原有边界,开展大跨度的联合创新,进而对区域经济和产业融合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最后,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为纽带服务乡村的产业模式,构建起“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协同创新与服务模式。这将推动中国农村由原先粗放方式发展转变为各方协同合作的高质量发展,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确保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和有效实现。

二、高等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模式

(一)技术支持,加快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要实现乡村振兴,农村产业振兴是首要任务。我国农民人口多,同样也是农业大国,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自古以来对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粮食总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对农产品数量需求大,所以依然需要大量进口。为了解决农产品供求之间不平衡的问题,我国在2015年,提出不断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农业供给侧入手,调整供给结构,实现农产品的供需匹配。

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以高质量、科学的发展模式进行生产,取代以往占据市场的低端劣质农产品,这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根据相关材料,各高等院校可以与当地农村特色产业进行项目合作,发挥自身优势建立相关的农业技术示范区和特色产业基地,构建起高等院校与农村产业技术协同的新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使农村产业链完成技术升级协同转变,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例如,河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组织校内多个学院,为区域内蔬菜、粮食和生猪等特色产业提供不同的技术支持,充分地利用本学校农学、畜牧学、园艺以及管理学专业的知识、技术、信息等资源,在方城县、临颍县、洛阳市等区域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技术示范、成果转化、科学研究、大学生实习实践和创新创业基地,有效推动了农业质量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提升。gzslib202204012053

高等院校在生产技术上具有强大的优势,丰富的知识、熟练的网络技术以及大量的学生人才,使得高校在乡村振兴战略上拥有更好的联动和技术协同。例如,高等教育可以利用网络远程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开展线上服务模式,建立多样化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更加准确全面地掌握农业生产活动及所需要的要素资源。通过“互联网+”,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有效提升农村销售市场延伸性和自由性,有效地解决大量農产品“销不出、滞销多”的问题,同时还帮助农民降低了销售成本。通过互联网的加持,可以提升农村产业整体水平,并加快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人才协同,实现农民富裕富足

“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是核心,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2021年更表示农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多,实现农民富裕富足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生产迫切需要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向现代化、机械化和网络化方面发展,这不仅需要提升农民素质,培养一批爱农业、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还需要引进一批专业型技术人才。目前,我国已有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劳动人口减少,已有农村劳动力质量、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成为关键。高校不仅承担着科研和技术创新的任务,还承担着人才教育和输送的职能,需要培养符合时代发展、具有促进乡村振兴作用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1.政府部门通过制定与高校合作的政策,促进高校与农民的对接,支持高校开设新型农民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开展现代专业人才培养和寻农工作。通过培训,有利于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空间。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有利于向城镇转移,实现城镇化。例如,福建农林大学依托“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示范基地”等多个平台,面向农民、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线上线下“双线联动”培训模式,特别在园艺技术、食品加工、休闲农业、工商管理等方面多领域多层次,培养了一大批新型农业人才。

2.高等院校可以凭借自身专业优势、信息资源、师资力量等培养一批农村“双创”人才,打造“学校+基地+乡村”三位一体的培养平台,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增强农村地区产业的活力。高校大力开展乡村调查活动,让大学生更好地融入乡村,并培养他们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和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和农医教定向培养计划,为乡村振兴战略输送大量既有专业知识,又懂农村管理的复合型多层次的创新人才。例如,河南农业大学作为第一家开设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的高校,提出“2.5+1.5”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即2.5年在校学习专业知识,1.5年在乡村实习锻炼,着力培养农村基层干部。

(三)理念协同,提升乡村综合水平

目前,我国已进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阶段,为应对乡村在发展中的资源、技术、人才、市场和社会环境等一系列新的挑战,乡村治理模式必然需要发生结构性的变化。改变原先只追求经济目的和数量目标的传统发展道路,向着综合治理和创新发展的新发展理念道路前进。高等院校专家资源丰富,能够及时地收集并接受新发展理念,为乡村振兴培养高水平人才和治理人才。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涉农高校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及校地合作基地为载体,整合校内专业、人才、信息及新发展理念等多方面资源,将农业农村所需要的资源进行整合,构建起一个覆盖多领域多层次的新型农村综合服务平台。促进乡村治理向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发展,提升乡村综合水平。如中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实施的“158工程”,利用校内资源优势,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以大学为依托的公益性农技推广的新模式;四川农业大学以信息平台、服务平台为核心建立的“1422工程”等对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发展理念支持。同时,各高校通过对乡村文化调研,以文章和媒体宣传的形式,为各级政府在提倡农村新风尚,发展新文化等做出贡献。如河南农业大学师生在不同媒体和期刊发表乡村振兴理论文章20余篇,申报省委宣传部等部门的乡村振兴相关课题30多个,为乡村治理提供科学稳定的理论支撑及输入新发展理念,提升乡村综合水平。

结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真正让发展的红利惠及到每一个人,尤其是农民身上,这才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上,高等院校尤其是涉农高校不可无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要在新的发展阶段更加重视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以及农村综合治理水平。高校应利用自身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优势,与地政府及基层组织共同推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开发和建设,更好地发挥服务乡村振兴的功能。同时政府作为主导,支持并联合高校及企业,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俊东.协同论对现代管理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4,(1):151-152.

[2]  蔡宁,黄纯,潘松挺.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关系构建研究——以硅谷和台湾新竹为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1-117.

[3]  李义良,奉公.高等院校培养服务基层人才的责任与作用——以大学生村官计划为例[J].江苏高教,2016,(4):88-91.

[4]  李期,胡俊生.农村转型发展中高校的角色定位与责任担当[J].甘肃社会科学,2019,(6):49-57.

[5]  孙涛,邬志辉.高等教育服务农村社会的政策支持及其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8,(2):17-21.

[6]  蒋俊东.协同论对现代管理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4,(1):151-152.

[7]  蔡宁,黄纯,潘松挺.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关系构建研究——以硅谷和台湾新竹为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1-117.

[8]  李义良,奉公.高等院校培养服务基层人才的责任与作用——以大学生村官计划为例[J].江苏高教,2016,(4):88-91.

[9]  李期,胡俊生.农村转型发展中高校的角色定位与责任担当[J].甘肃社会科学,2019,(6):49-57.

[10]  孙涛,邬志辉.高等教育服务农村社会的政策支持及其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8,(2):17-21.

[11]  刘豪.新时代高等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调查研究[J].营销界,2020,(21):59-60.

[12]  孟铁鑫.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和对策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9,(7):123-126.

[13]  宫百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高校人才就业指导——评《乡村振兴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5):218+244.

[14]  章利华,王胜楠.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案例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0,(4):94-96.

猜你喜欢

协同理论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模式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重庆市铁水联运协同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路径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中小企业新三板上市促进机制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的具体方法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