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应试化”的趋势、反思及应对策略探究

2022-03-31柳欣彤

当代体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体育考试应试分数

柳欣彤

1 体育“应试化”的趋势

1.1 体育“应试化”的概念

“应试”从其字面上的意思来解读,就是应对、应付考试。“应试教育”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是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实质。其通常是被视为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偏重于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进高一级学校为目的,争取高分与片面迎接升学率的教育模式。

体育“应试化”即随着“体育”被纳入中考、高考等升学考试后,各方以在体育考试中获得较高分数为目的而重视体育锻炼的现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是被定位在“身体教育”层面的。而体育考试只是对学生身体素质或运动技能等可以量化的方面进行测查,与一目了然,有统一衡量标准的“分数”比起来,体育隐性的、长久的价值往往受到忽视。在分数的导向下,为了应对体育考试,学生甚至出现过度训练,服用保健品、兴奋剂等现象。这不仅仅反映了“应试化”过程中,对体育隐性功能的忽视,更是对体育精神的一种违背。“应试化”逐渐导致体育促进人身心发展健康的本体功能逐渐丧失。

1.2 体育“应试化”的表现

体育的“应试化”体现在其开展的过程中,具体为以下几点:第一,体育课变成“训练课”。学校体育课围绕着该地区体育考试各项目的形式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学生在体育课上反复对考试考核的项目内容进行练习,以此提高运动技能在考试中发挥的稳定性。这样的反复练习,甚至是过度练习,是朝着“应试”而学习的表现。完全背离了体育促进人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第二,体育培训机构围绕着体育考试进行“焦虑营销”,将体育锻炼功利化。他们抓住大多数人对升学考试“一分之差,万人之隔”“一考定终身”的片面观念;拿捏着学生与家长们对“体育”考试的提分需求与急功近利的心理;打着短期速成提分的幌子招揽学员。第三,忽视身体活动的过程性。体育考试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对个体的学习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忽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与体育态度的端正;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与终身体育的理念。一味盲目追求向体育考试满分标杆无限接近,等考试结束就将体育“束之高阁”。

2 体育“应试化”的问题

2.1 增加学生的压力、扼杀学生体育兴趣

升学考试竞争机制的本质没有改变,分数仍然是学生与家长的敏感点。而体育锻炼是身体活动的过程,是具有终身性的。体育技能的学习相对于知识点的学习来说,掌握得会较为缓慢。在升学考试中为了得到好的分数,学生不仅要保持住学科类科目的学习,还需要在体育考试的项目上花费大量时间。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压力。学校体育课的内容本就已经围绕着该地区考试的形式开展使得体育课变成了“训练课”。从而导致体育的目的从增强体质,发展学生身心健康变成了提高中考分数。不少家长为了孩子能在体育中考更胜一筹,还给孩子报名课外的体育培训。这课内课外都仅仅是为了“应试”而学,忽视孩子们不同的体育运动需求,会导致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

2.2 体育功能单一化

体育考试并非全国统考,而是由各个地区因地制宜的。虽然体育项目类别较多,但由于受到场地器材、教师资源、当地学生体质状况等因素的限制。每个地区在改革中增设的体育项目有所不同。比如江苏无锡增设足球;江蘇扬州增设耐力跑;湖南长沙增设立定跳远、一分钟跳绳与200米游泳等等。各地区体育考试的内容亦较为片面,学生技能学习较为局限,这容易造成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有偏差。

以广东省广州市体育中考为例,排球项目考试的形式是一分钟对墙传球。而排球的基本技术包括:扣球、发球、传球、垫球、拦网五项。考试中要求的“对墙传球”只涉及排球基本技术的其中之一。对墙传球只要固定击球点与墙面的距离和击球的力度,机械化地训练便可以稳定地取得好成绩。这种考试形式忽略了排球是 一个隔网对抗的项目。在应用中,对象是人而不是一面固定的墙。这需要我们有灵活的应变能力,而不是刻板固定的传球。因此,在体育“应试化”中,考试的形式往往偏向可量化的方向进行,往往会忽略学生应变、敏捷性等这种没有测试标准的不可量化的能力。体育项目中的合作性也无法展现。以什么形式考学生就如何练,使得学生所学的技能较为片面。通过考试,也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一项运动。不等于学到运动中相互配合、团结拼搏的精神。

2.3 不利于各类体育项目均衡发展

各地区考试的方法大同小异,大部分是以“必考+选考”为基本模式进行的。以四川省中的十八个地区为例,在考试的选考项目中,三大球选用的频率最高,而游泳、体操技巧、坐位体前屈这三项选用的频率最低。而在上海,游泳项目却很受欢迎。我们可以从上海市内多家游泳馆了解到,“双减”政策出台后,报班学游泳的人明显增多,这就意味着在上海,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游泳作为考试项目。由此可见,不同地区增设的项目是不同的,学生们对选考项目的选择是不均衡的。

在体育选考项目的众多选择中,难美类项目还有田径里面的中长距离项目较少人选择的。第一,难美类项目需要有一定的基本功,需要一定的柔韧性与强大的上肢力量。第二,难美类项目的危险系数比较高,如武术与健美操里面的翻腾、抛接动作等。第三,田径中长距离项目以最常见的中长跑为例,中长跑项目容易出现“极点”现象。面对这些项目,首先是学生会有畏难的心理,其次是这两类项目没有一定的身体素质,是难以学会学精的。最后是比起其他的选考项目,这些项目相对来说比较难掌握且趣味性不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低。从家长的角度看无论是出于对孩子们的保护心理,还是出于攀比心理,这些项目都不会作为首选。

综上所述,各个地区设置的考试项目不统一,各地区学生对考试项目选择也不均衡。这不利于体育项目的均衡发展,“冷门”项目就更加的冷门,在基层难以得到展开,更别说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储备与输送了。

3 具身认知视域下对体育“应试化”的反思

3.1 具身认知视域下“身体”的概念

具身认知将身体看作是一个积极的,具有能动性的主体。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具身认知的内涵:其一,身体的状态直接影响着认知的进行;其二,大脑与身体的特殊感觉-运动通道在认知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三,不仅应将身体,而且应将环境的方方面面包含于认知的加工过程。从具身认知的视角来看,学习不仅是理性的,而且建立在身体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可以在身体中加以完善。

身体,作为在整体上被理解为身体本体这样一个实体。学校体育以体育教学作为背景,通过身体——主体碰撞、对话、交流和融合的过程,生成教学意义的框架、完善身体主体的过程。倘若在忽视身体主体特征的前提下规范和限制学生的身体活动,追求整齐划一的动作评价,必然影响到不同个体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个性体验和习得。

3.2 体育“应试化”问题的本质

体育应是促进人美好生活的催化剂。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增强人们体质、增进健康及培养人的各种心理品质为目的的。但如今,当体育成为了一个考试项目后,在分数的导向下,人们已经忽略了体育本身的作用,把重点都放在了“分数”上面,体育的本体功能逐渐被“分数”给取代了。学生们不仅没有在体育课中锻炼到身体,而且在精神上也没有得到升华。在训练“提分”的过程中,反而还多了不少的焦虑与厌倦。迫于考试的压力、时间的紧迫下,学生们在体育实施的过程中过度的使用身体,致使运动损伤发生的几率也逐步增高。数据显示学生的运动损伤集中出现在初三,其余阶段出现的较少。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体育与分数挂钩后,学生们体育实施情况出现了不良的效果,与体育锻炼初衷背道而驰。

4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体育“应试化”的应对策略

我们应该打破分数的取向,将体育回归到强健体魄和心灵健康成长的维度上。将体育锻炼的目的从应对考试速成提分拉回到提高身体素质这一本体功能上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无论是受到先天性遗传因素、个体差异的影响,还是考虑到体育的本体功能。体育其实不适合用分数作为导向。如果体育是以考试或者比赛这种人与人相互比较、一争高下,带有竞争色彩的形式进行的话。那么,天赋往往比后天的努力更为重要。但是,这种形式往往就不适合普罗大众,不是每个人都是运动员。除了带有政治功能的竞技体育之外,基层人民的体育锻炼往往就是为了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或者是社交的需要。但是上述学生因为应对体育考试,而出现过度训练,运动损伤的情况违背了体育的本体功能。

在学生本身的个体差异性与学生成长的阶段性、不平衡性下,每个人的身心发展的状况都不同,锻炼的需求与锻炼的方式会具有差异。但总的来说,我们的出发点都是“身体”,而不是统一刻板的衡量标准。因此我们不能以“分数”去总结每个学生的体育锻炼。不能让“体育”变成了脱离考试体系就至之漠然的科目。

首先,我们要进行教育观念的变革,要打破老旧、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推行素质教育。政策的颁布是为了提高大家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其背后的原因是近年来学生在以分数衡量成绩,追求升学率的背景下,学科类科目学习的任务太重身体被禁锢在了课室。从而导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断下滑,学生近视人数增多。朝六晚九坐在课室,学生占了“久坐人群”的相当大部分。综上所述,体育在学校的展开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为主。所以,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把体育回归到身体。切实教会学生如何科学的根据自身的状况进行锻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分不同的专项班,尽量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需求。使得体育在校园的开展变得多元化,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如今“应试化”的体育课,学生各自练习自己的选考项目,难以做到体育学习中的相互合作与体验运动的乐趣。所以,在分数的导向下,我们不难看出体育的隐性功能往往被掩埋。体育是具有终身性的,贯穿我们一生。绝不是为了应对考试。是为了我们自己,我们自“身”。体育应该离开分数的导向。

其次,国家对培训机构的监管要落实到底。随着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大量转型,体育培训机构开始大批涌现,这本质上是资本家对利益的追逐。某些机构无办学许可证,教师队伍鱼龙混杂,不管有无教师资格证,只要是达级运动员即可。这些不规范的机构,很难让教学质量充分得到保障。对此,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关于做好课外培训行业服务监管工作通知》明确,要坚决纠正课外培训的虚假宣传,虚假折扣,“焦虑营销”等行为,坚决抵制“应试体育思维”,纠正体育培训机构围绕“应试体育”开展广告宣传等行为。我们应该杜绝“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杜绝资本扰乱教育行业,让教育回归正轨,回归学校。不能让分数牵着体育的鼻子走。与此同时,我们要提高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不要走“报班求高分”的老路。学校体育确实不能一夜之间就跟上政策的步伐。学校场地器材方面会存在欠缺,师资力量不足。那么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逐步开设各种体育项目,购置体育器材,完善体育设施。扩招相应的体育老师且对在职体育老师进行定期的考核,在日常定期巡查体育课的情况。此外,体育科组还可以多点举办除校运会之外的阳光体育活动,比如班级间的篮球赛、足球赛、拔河比赛等等,以此做好对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让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离开分数的评定与捆绑。

再次,在如今体育已经纳入中考科目之一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改善考试的机制即考试项目的选择。一个地区的体育考试改革,可以根据该地区的情况,通过问卷来收集学生的意愿来确定必考项目与选考项目。由于此问卷是與学生体育考试紧密相连的,就学生对自己学业的重视程度来看,问卷的信度是可以达到保证的。对于前面提及的难美类项目少人选择的情况,我们可以作为普及,在平时的课程中推广。对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态度或者难美类项目的理论方面进行考核。给予学生过程性评价。这样,难美类项目的普及程度就会逐渐提高,逐渐打破“冷门”的现象,让每个学生都了解,都进行初步的学习。对于选考项目,在监考机制即物力与人力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元化,多形式化。比如篮球绕杆上篮,我们可以改为随意两名同学一组轮流进行持球突破的上篮的考核。再如同样是考核学生有氧耐力。除了800米1000米的考核,我们还可以增设游泳考试。相比起中长跑,游泳可以健美形体。人在游泳时,通常会利用水的浮力俯卧或仰卧于水中,全身松弛而舒展,使身体得到全面、匀称、协调的发展,使肌肉线条流畅。虽然同样是周期性运动,但是相对跑步来说就没有那么枯燥。且学会游泳,相当于学会了一种求生技能,终身受益,而不仅仅是“应试”。

最后,学生与家长所关心的肯定就是考试评价的问题。受先天性个体差异的影响,体育中统一量化的标准的不公平的。因此我们要巧妙的设置分数的比重。我们要注重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尽可能对学生进行多元性评价,比如师生互评,生生互评。我们可以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个体育学习档案。在里面清晰有条理的记录:学生学习之前的前测结果,学生学习之后的后测结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加入图片与视频的记录,这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增加体育学习的动力。还可以让学生看到体育学习的收获,保持对体育的热爱。另一方面还给予了评价的真实性。我们还应该对学生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记录,酌情按比例加分。还可以对参与学校运动队,为学校增添荣誉的同学做记录。这样不仅对一般学生的体育活动有基本保障与合理评价。还因为校队的经历对体育特长的学生一目了然。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意识到,体育伴随着他们成长,是一个乃至一生的漫长过程,是为了我们的“身体”,不是为了我们的分数。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体育考试应试分数
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分析磁场应试中的四个易错点
宜春市推进中考体育考试改革
错别字先生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应试良方
奇妙分数与特殊数列自动生成
BEC加试:口试成了成败关键
第一次体育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