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粮食问题治理下一步

2022-03-31杨智淋

廉政瞭望 2022年4期
关键词:粮库腐败问题储备

杨智淋

一粒粮食进入储备仓内后,粮情监测系统就会自动监测粮温、仓温、外温等粮情数据,一旦出现异常,系统就会自动报警,提示粮仓保管员进行处理。即便是一粒小玉米,也能放大到手掌那么大,有无异常一看便知。这套智能化粮库系统,通过8万多个高清摄像头和432万个粮情传感器,这正为储存在中储粮900多家直属库和分库的国家储备粮提供高效的监管。

智能技术的出现无疑为监管效能的提升提供了有效支撑,这正成为当下深化粮食领域问题治理的重要一步。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从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高度提出,深化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体制机制改革,依法从严惩治系统性腐败;加强智能粮库建设,促进人防技防相结合。

从严惩治、智能监管、深化改革,从上述文件表述中不难发现这三个关键词,这也透露出当下粮食领域问题治理的新动向。

以查办案件开道剖析问题补足短板

2月8日,春节上班后第二天,宁夏回族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就以“警示教育”为主题,面向350名粮食系统干部职工开启新年第一课。

1月29日,宁夏储备粮银川储备库原执行董事、总经理鲁德惠,因在对外油脂合作经营业务中滥用职权,造成3200余万元经济损失,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

沉痛的教训促成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春节上班后就大范围开展警示教育工作。而针对该案暴露出来的监管不严等问题,银川市纪委监委督促相关单位从权力运行、干部管理等方面整改自查问题62条。

制度的建构往往要从问题的查找开始,在行业观察人士看来,作为一个多年来相对封闭的领域,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的积累呈现出犬牙交错、内外勾连态势,要清理深层积弊绝非易事。

“在短期内,应该利用此次专项整治的契机,集中火力尽可能多地查找问题,为后续的标本兼治赢得时间。”一名縣纪委书记坦言,粮食领域的问题有很多,但总体来看是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粮食等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粮食购销企业的执行责任等“三个责任”是否得到有效落实的问题。

责任的不落实成为粮食腐败问题频发的重要诱因,而从何种高度来看待这些责任问题,则直接关乎后续治理举措的出台。“此前,对于粮食领域腐败问题我们更多从违反廉洁纪律、工作纪律的角度来查处,在此次专项整治中,我们首先从违反政治纪律的高度进行定性。”一名曾参与多起粮食腐败案件的纪检监察干部表示。

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来查找深层漏洞、补足制度短板,而非简单就事论事,正成为纪检监察机关推动此次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的突出特点,一些从案件查办中发现的明显问题漏洞正得到有效纠治。

以粮食企业一把手缺乏监督、任性用权为例,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紧盯粮食收购、储存、经营等重点环节分清权责,督促相关部门梳理出权责清单59条、负面清单68条,进一步规范了基层粮库、直属公司一把手的行权用权行为。

国家层面的制度建设也随之提速。时隔5年之后,2021年4月,新修订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开始施行。近日,国家发改委就《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梳理两个规定发现,从严监管、从严问责,以严密的制度管住权力、规范管理,成为此次修订的主要导向。如《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细化了粮食和储备部门、粮食经营者、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员的法律责任,规定县级以上粮食和储备部门违反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规依纪依法给予处分。

人防+技防 织密监管网络的双重尝试

纪委的参与打破了粮食购销系统长期以来的封闭性,以查办案件的强力推进效应,推动了一批行业内部腐败问题的治理,但也有舆论对这种集中整治成效如何取得持久性的治理效果,避免一阵风后的“死灰复燃”表示关切。

四川省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暨“纪委书记盯粮库”现场会。

在此方面,四川省就积极探索开展“纪委书记盯粮库”活动,以纪委书记亲自推动的方式,在督促相关单位查找问题的同时,更突出促整改、抓治理和见效果,从而为专项整治之后的常态治理保留更多制度性成果。

近期,新修订的《广元市朝天区区级储备粮油管理办法》正式出台,制度完善的背后源自一次纪委的监督检查。此前,在“纪委书记盯粮库”活动中,该区纪委主要负责人发现区内一粮油公司有30吨小包装大米逾期一个月未进行轮换,而这与此前该区储备粮油办法中“在大米四个月、菜籽油一年的轮换期限内,企业自行安排轮换”的规定过于宽泛有关。

随即,以详细规定区级储备粮油储备期限,分类管理原粮和成品粮油,并对轮空期进行明确为主要内容的修订办法出台,从制度上补上了逾期轮换的漏洞。

有观察人士指出,专项整治毕竟具有一定的时限,从高压态势转入平常状态后,如何做实提优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作用是一个更需要关注和改进的长期命题。

针对当前粮食领域存在的末梢监管力量薄弱和多头监管等难题,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建议,在人员编制短期内不能得到有效改变的情况下,可充分挖掘现有监管力量的潜力,联合不同部门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以流动式、机动式的监管方式,弥补人员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让监管成果能够在部门间实现有效共享。

除在部门协同上想办法外,科技手段的出现为监管效能的提升提供了另一种途径。当前,各地在加强监管人员力量配备,强化人防的同时,也注重发挥信息平台的技术优势,开展技防。

如辽宁省沈阳市紧扣粮食领域存在的数量、质量、价格三类问题,把粮油集团职工信息数据、出入库管理系统中的相关数据、公安系统中的车辆净重等信息,与公安人口、省市两级企业法人等主题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在11000余条信息的交叉比对中,粮食出入库与实际库存不符等问题逐渐被发现。

技术手段的通用性价值往往需要与特定领域的行业特征和权力运行特点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功用。对此,有专家建议,可针对粮食购销领域各个环节及其可能存在的腐败风险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摸排,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一个环节及其可能出现的风险点,出台相应的技术防控措施,以提高技术手段发现问题线索、提升监管效能的效果。

市场化改革方向上治理与发展的综合平衡

随着治理深度的不断递进,一些粮食行业深层次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在一名行业分析人士看来,对于粮食购销领域来说,要实现标本兼治、正本清源,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市场化改革大背景下,粮食购销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问题。

据一名基层干部反映,有的地方出现系统性粮食腐败问题后,甚至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接替工作,“熟悉业务的都被查处了,不熟悉业务的又搞不好工作。把腐敗分子揪出来容易,难的是搞好企业经营。”

不只是人员队伍的问题,在落实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分开的改革大背景下,粮食购销企业如何找准自身定位也面临着多番考验。

有部分从业人士认为,对于政策性业务应当由国家财政兜底,以非市场化的方式保障国家各类储备粮食的存储保管费用和人员经费。对于经营性业务,则应由独立自负盈亏的粮食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当然,也有人认为,粮食安全关乎到国家政治安全,不宜走市场化的道路。

一些基层国有粮食企业则出于经营发展的需要,对分类改革表示了担忧。保留政策性业务可以免税,减轻企业运行成本,如果完全剥离这部分业务,对于经营效益不好的粮食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市场价格随时都在变化,国有粮食企业运行决策有其内在的流程,反应速度比不上市场化的粮食经纪人。如果完全推向市场,企业可能生存发展都有问题。”一名基层国有粮食企业负责人表示。

面临困境的不只是国有粮食企业,还有各级发改以及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落实人员、实物、财务、账务四分开的要求触及到粮食购销领域的深层次症结,往往需要明确的政策支持,在国家没有出台粮食领域改革顶层设计方案的情况下,地方很难有实质性的举动。一名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干部坦言,只能在现有的权限范围内,进行技术性的调整和修补。

梳理全国各地纪检监察机关公开通报的典型案件来看,基层粮库是整个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的多发点位,窝案的发生除了前述内在监督机制缺失、“一把手”长期任职等因素外,人员的低流动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诱因。

对于上述实践中的具体困惑,庄德水建议,应当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前提下,探讨行政手段和市场化方式的具体作用范围,以财政补贴兜底的方式守住粮食安全的政治底线,以市场竞争的方式提升粮食购销效率。可针对粮食购销领域出台专门性的改革指导意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倒逼粮食企业的改革。

有业内人士指出,作为国有粮食企业,不应对市场化改革过分恐慌,应通过探索多主体、多股份的经营模式,有效盘活现有经营资源,逐渐适应市场竞争的挑战,在落实改革要求、提升企业效益、盘活粮食市场等方面找到平衡点。

猜你喜欢

粮库腐败问题储备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国家储备林:为未来储备绿色宝藏
粮库竣工
粮库里的机器人
智能化粮库现场见闻
新形势下我国腐败问题分析以及治理策略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我为抗日政府管粮库
刍议医学科技新闻腐败问题
新形势下企业应坚持不懈解决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