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苍苍泱泱 水韵洛阳

2022-03-30张文欣编辑田宗伟

中国三峡 2022年2期
关键词:洛河洛阳

◎ 文 | 张文欣 编辑 | 田宗伟

瀍河汇入洛河处风光 摄影/曾宪平

孔子入周问礼碑 摄影/陈杰

洛阳自古谓“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滔滔黄河从北侧东去,伊、洛、瀍、涧四河环流域中,在洛阳城区交汇,形成了罕见的北方城市奇观。而发源于洛阳南部山区的汝河流入淮河,白河汇入汉江,也使洛阳成为地跨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流域的独特地区。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间”“大川东去几千秋,百代兴亡一水流”,洛阳的河流,见证了华夏文明最初的曙光,也见证了百代兴亡。

伊、洛、瀍、涧四条河流,市域内总长度546千米,市区内总长度104千米,流域面积1.2万平方千米,辐射40%的主城区,惠及70%的市区人口。“洛水照千门,千门碧空里”(唐·储光羲)“魏红深浅配姚黄,洛水家家自作塘”(宋·苏辙),千家万户的洛阳人,世代都在享受着水的恩泽。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

洛河发源于陕西省洛南县洛源乡的黑章台,向东流入河南境,经卢氏县、洛宁县、宜阳县、洛阳市,到偃师区纳伊河后称伊洛河,在巩义市洛口以北入黄河,全长453千米。大致以洛宁长水为界,上段洛河穿行在峡谷和盆地之间,多险滩急流。范里至长水一段,两岸悬崖陡壁,谷深在200米左右;出长水后,洛河脱离山区,水面渐宽,水中多沙洲。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24条,其中最著名的是涧河。

穿城而过的洛河 摄影/曾宪平

西周的某一年,各国诸侯不约而同得到召集令,周天子邀他们到洛水边观看阅兵。那天碧空万里,水波浩荡,长风吹彻,旌旗猎猎。周天子的六军雄壮威武,诸侯们纷纷赞叹。在场的文官记下了这些情景,写进了《诗经》,流传后世。

著名历史学者许宏在《何以中国》曾有这样的表述:整个洛阳盆地,西高东低。伊洛两大历史名河横贯其中。“十三朝故都”洛阳遗留下五大都邑遗址,它们绵延分布于长达30多千米的盆地中心地带,由西向东分别是东周王城、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城、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被誉为华夏文明腹心地区的五颗明珠。中国古代以水北山南为“阳”,上述五大都邑都背靠邙山面向古洛河,是为“洛阳”。隋唐洛阳城虽跨洛河而建,但其重心仍在洛北。这五个都邑二里头资格最老,为夏王朝中晚期都城,在学界享有“最早的中国”之称,位于偃师区东南,现洛河以南,但在夏时位于洛河以北(平原上河道时有摆动变迁)。

洛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洛河水利开发历史悠久。《水经注·谷水注》称,西周时洛阳附近已修有汤渠。东汉时期,修建了“堰洛以通漕”的阳渠,这个工程把谷水、洛河和黄河连接起来,漕运畅通,“东通河济,南引江淮”。古洛河河道的位置大概在洛龙区古城路到开元大道这一带的区域。

有意思的是,我现在所住的小区行政区划属古城路办事处,正坐落在古洛河的河道上。世代相传的地名都包含着历史的密码,古城的称谓应是对隋唐洛阳城的追忆吧。小区这一带原来的村庄叫范滩,建楼时开挖地基,也有许多河道特有的鹅卵石,这些似乎都可以作为古河道的佐证。

小区的西北面,傍临洛河,从我家的窗口就可以看到洛河的波光,我差不多每天都要沿着洛河散步行走。现在的洛河和古代的洛河,现实和历史,以和我的居所密切相关的形式在这里交织。

隋大业元年(605),隋炀帝杨广诏令迁都洛阳,并命宇文恺开通济渠,自西苑引洛水、谷水入黄河,可视为隋唐大运河的先声。随着通济渠东段和永济渠、江南运河的开通,至公元610年,从首都洛阳到江都(今扬州)、杭州全长1700千米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畅行无阻,从而形成了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长2700千米,沟通中国南北和东部、西部的水运大动脉。

洛河东环路大桥 摄影/曾宪平

“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河路,商旅贸易,车马填塞”,遥想当时的洛河水面,樯桅如林,舟楫争渡,该是多么繁荣壮观的场景啊!

自宋代以后,洛阳不再作为国都,城市地位下降,新中国成立后,虽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又有了迅速的发展,但囿于洛河的阻隔,城区一直在洛河以北邙山以南的狭长地带里徘徊。进入新世纪后,审时度势的洛阳终于大踏步跨过洛河,城区在洛河以南蓬勃发展。短短20年,洛河以南已成为高楼林立、街道纵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城市新区。

古代的洛河,沟通南北的只有一座桥,就是被许多诗人吟咏过的天津桥。如今,洛河从东到西,已建起了8座大桥,最西边的火炬桥也即将建成通车。地铁2 号线下穿洛河,也将于明年年初通车运营。

如今的洛河,已成为横贯洛阳城区的一条风光旖旎的景观带。

洛河两岸,是洛浦公园。这是一个依洛河而建的巨大生态工程,也是城市的东西轴线。公园跨洛河两岸,长约16公里,总面积近1200万平方米。北岸景区建设了40多个大小广场,众多的园林景观小品以及雕塑、碑刻等等,展示了洛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南岸景区,则以绿地和植物群落组团为主,高低错落,富有野趣。芳草铺地,林木叠翠,蓝天碧水,万羽竞翔。

伊河龙门段 摄影/ 曾宪平

悠悠涉伊水,伊水清见石

伊河发源于熊耳山南麓的栾川县陶湾镇,流经嵩县、伊川,穿伊阙而入洛阳,东北至偃师注入洛河,与洛水汇合成伊洛河。

开元年间,某个春天的傍晚,韦述渡过伊水,到郊外访友,“是时春向深,两岸草如积。迢递望洲屿,逶迤亘津陌”,伊河畔的景色令他沉醉,然而想到远方的老家,他还是忍不住有点伤神,于是就写下了这首《晚渡伊水》。

伊河,古称鸾水,是洛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栾川县熊耳山南麓的陶湾镇闷顿岭,流经栾川、嵩县、伊川、洛龙区、偃师区,在杨村汇入洛河后称伊洛河,全长265千米。

伊河流域是河洛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和洛河经常并称,共同构成了“伊洛河文明”。伊河两岸,有众多人文历史的遗址、典故和传说,著名历史文化名人如伊尹、二程(程颢、程颐)、邵雍、范仲淹等,都与伊河有很深的渊源。

伊河一路蜿蜒曲折,进入城区的地理标志是龙门,亦即古之伊阙。

《禹贡》言“伊洛瀍涧既入于河”,伊、瀍、涧都是洛河的支流,以水量和流程论,洛河都当为首,那为何把伊河放在第一呢?这与大禹治水有关。

现代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大禹治河,“当在伊阙底柱之间耳”,就是说在河洛地区。清人胡渭《禹贡锥指》指出:“伊阙者,伊水之所经也……禹治水,以伊为先,伊即入洛,乃疏洛以入河,最后治瀍、涧,故立言之序”。伊阙壅塞,一片汪洋,危害夏族先民,大禹治水,先从疏通伊阙开始,伊洛瀍涧的顺序由此而来。

伊阙龙门,两山对峙,风景秀美,西有世界文化遗产的龙门石窟,东有大诗人白居易长眠之地白园和香山寺。

伊河北流过龙门山口,折向东北。

伊河两岸的诸葛、李村、庞村、佃庄、寇店等五个村镇原为城郊农村,现在都归属2007年新成立的伊滨新区。经过十多年持续不断的建设营造,伊河两岸也建成了可以和洛浦公园媲美的伊滨游园。各种林木花草,园林小品构成的景观廊道像两条美丽的彩带编织在伊河两岸。橡皮坝集聚起宽阔的水面,碧波荡漾间,还散布着一块块湿地和袖珍小岛,成群的水鸟在水天之间自由翱翔。

伊河岸边的诸葛镇司马街村,曾是北宋司马光“独乐园”的所在地。司马光谪居洛阳期间,在万安山下伊水之滨选址建造“独乐园”,并在此处呕心沥血编纂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独乐园在洛阳的古代园林中,甚为简约朴素,《洛阳名园记》中的记载仅廖廖数句。但从司马光在自撰的《独乐园记》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以水池、明泉、暗渠为构思主线,筑台堆岛,植竹种花,精心打造的文化气息浓郁的水景园林。如今独乐园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迹不可觅。

伊洛两河交汇口风光 摄影/ 曾宪平

伊河岸边另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是佃庄镇东部的“相公庄”,这里是北宋名相吕蒙正的故里。吕蒙正出身贫苦,但寒窑苦读,最终改变了命运,登堂入室,建功立业,成为一代名相,也成了学子励志奋斗的典范。后来吕蒙正辞官还乡,于洛阳南州坊筑造宅第,建园伊水之上,人称“吕文穆园”(蒙正谥号文穆)。宋代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载:“吕文穆园在伊水上流,木茂而竹盛,有亭三,一在池中,二在池外,桥跨池上,相属也”,利用伊河的自然水系,因地制宜,是此园一大特点。

伊河北流,至李村镇北临河的新民村,转向东流,这个村原来名叫“水磨头”,为河流转向意,一直流到今天佃庄镇临洛河的河头村汇入洛河。

如今伊、洛河汇流处位于洛阳市偃师区岳滩镇岳滩村和顾县镇杨村之间,自这个汇流处向西至洛阳市区一带为夹河滩地区。但在东汉时期,伊、洛河的汇流处则在今天佃庄镇和翟镇镇交界处的坞流村一带,即今之两河汇流处的上游。二里头遗址现在的位置在洛河的南岸,夹河滩上,而在当时,则是在古伊洛河的北岸。民谚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正是这种平原河道滚动转移的写照。

伊河并不只是温顺典雅,一旦暴雨骤至,或是上游阴雨连绵,便洪水泛滥,横扫村庄良田,给两岸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世代洛阳先民为抵御洪水,不屈不挠修堤治河的历史也写满了伊河两岸。近些年来伊滨区在整治伊河的整体规划中,防洪抗灾是其重要内容。

在伊、洛河汇流处的上游,最近几年又开挖了一条连接伊、洛河的人工河,这个伊洛连接工程南起伊滨区石罢村,北至洛龙区潘寨村,全程长5公里,在入水口设提升水闸,以根据水情在两河之间调济水量。另一个具有防洪功能的伊河拦河坝工程,全长1400米,蓄水量可达600万立方米,具有全套防洪抗灾能力。

涧河:水碧峰青看未足

涧河发源于河南陕县观音堂,全长104千米,大致东西走向,于洛阳市区瞿家屯流入洛河。东周灵王时,曾引涧河水或灌农田,或灌苑囿,或济瀍水,或流入京都,与古都人民生活与环境美化关系极为密切。

涧河于我,就如一位温和儒雅,陪伴我走过40多年人生道路的老朋友。我人生经历的四个工作单位,处所都与涧河相邻相近。我就这样和涧河结缘,近半个世纪不离不弃,从源头到河尾,从所谓的风华正茂到真正的两鬓苍苍,涧河就这样一直陪伴着我。

崤函古道在观音堂以西,都是在高山峡谷中穿行,观音堂以东,地势逐渐平坦开阔,古道终于跃出地面。从马头山流出的涧河水,也挽路东行,一直陪侍道侧,为沿途点染翠色,为旅人消渴洗尘,留下一路风景,一路诗篇,一路故事。

渑池秦赵会盟千古流传的史话,义马千秋镇项羽坑杀20万秦兵降卒的惨烈,新安县铁门镇千唐志斋的风雅,还有新安城东汉函谷关的传奇,都发生在涧河岸边。涧河,也许是窥见洛阳历史最多的年高德劭的见证者。

涧河王城公园段风光 摄影/ 曾宪平

司马光在《自渑至洛循谷水行百余里》诗中感慨:“已烦谷水远相送,更见嵩峰遥见迎。水碧峰青看未足,却愁前到洛阳城。”司马光这里所说的谷水,实际上就是涧河。郦道元的《水经注》把涧水和谷水列为两个条目,但二者关系十分明白。谷水“出千崤东马头山榖阳谷,东北流,历黾池川”,经新安县过汉函谷关,“谷水又东,涧水注之……自下通谓涧水,为谷水之兼称焉。故《尚书》曰: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而无谷水之目,是名亦通称矣。”

现在涧河进入洛阳市区的地方叫王湾。王湾历史极为悠久,可以延伸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考古专家曾在这里发现了大量包括新石器时代,以及周代、晋代、北朝诸时期的文化堆积,比如石器、陶器、房基、墓葬等等,王湾遗址提供了研究由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过渡期的丰富资料,证实了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承袭关系,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涧河东流,河道一路下切,在王湾形成深深的河谷。这一带并无山岭岩壁阻挡,但涧河河道却大幅度迂回曲折,忽而折向北,忽而转向南,沿河的村庄也多以湾字名之,从王湾开始,下面又有史家湾、党湾、白湾、罗湾等等,真可谓九曲八湾。东流至纱厂东涧沟一带再折而向南,曲迴流经王城公园,从瞿家屯汇入洛河。

谷水本是一条小河,但郦氏的注文却洋洋七千余言,是《水经注》第一长注。因为谷水穿越了周代成周城和汉魏洛阳城的大片区域,而

且当时还正是北魏的都城所在。

汉魏洛阳故城曾先后是东汉、三国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遗址在现洛阳城区东15公里处。郦道元当时所见所书流经洛阳这一段的涧河或谷水,已非自然之河,而是经过多次改造整修的人工河了。

周公卜宅洛邑,营建成周,其城市用水和农业灌溉可利用的自然水源就是谷水。

东汉初年,司空王梁兼河南尹,于建武5 年(公元29)“穿渠引谷水注洛阳城下,东泻巩川。及渠成而水不流”,这个渠就是阳渠。

阳嘉四年(公元135),汉顺帝下诏书兴修上东门外漕渠和石桥。这次阳渠修凿工程,是在建武五年王梁凿渠的旧迹上,重新对城东阳渠进行加宽、加深改造,规模空前,成效显著。

总之,按照谷水原来的走向,是从北魏洛阳城西北流向东南,注入洛水,但由于人工的修治,谷水在北魏洛阳城西北又分出一条阳渠水,也称谷水,绕城一周,成为洛阳的城河。而城内又有许多渠道,水源都来自谷水。在《水经注·谷水》的注文里,谷水,阳渠,九曲渎,这几个名谓兼用,其实指的都是谷水。至于千金渠、五龙渠、代龙渠、九龙渠、千金堨、九龙堰,当属这一时期的阳渠上的一些区段名称或附属建筑设施。

在郦道元写《水经注》的年代,阳渠还在不断修复和使用。后来随着战乱和王朝频繁更迭,繁华的汉魏洛阳城逐渐倾颓荒废,历经数百年的阳渠也慢慢被邙山冲刷下来的淤积土所填塞,唐宋以后就看不到阳渠遗迹了。西来的涧河,或曰谷水,就从周王城遗址西侧南流汇入洛河。

涧河弯弯曲曲从王城公园穿过的地方,正是东周王城的遗址。公园南边,是一条横贯洛阳市区的中州大道。跨涧河有一座桥,桥东立石,镌字“中州桥”;桥西建亭,题额“榖水亭”。中州桥初建于上世纪50 年代,那正是古都新生热火朝天的大建设时期,由北向南的涧河也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涧河以西成为新的工业区,洛阳的行政区划序列里从此有了涧西区。

桥东一石,桥西一亭,一石一亭,颇见规划设计者的匠心。这里要显示的,不仅是建设的成就,似乎还要营造一种历史文化的氛围或是象征。

涧河汇入洛河处风光 摄影/ 曾宪平

桥下是河,桥上是路。路跨过河继续延伸,河穿过路依然奔流。河从北向南,路横贯东西,现代的路和历史的河通过桥互相交汇而又互不隔阻,经经纬纬,才织造出了洛阳这座古老而又朝气勃勃的城市绚丽的风景。

中州桥的南面,就是王城湖的橡胶坝,涧河水从坝顶漫过,形成了一排白色的短瀑,淙淙哗哗的水声似乎还含着从山川带来的韵味。

在涧河汇进洛河的入口处,跨越涧河的是一座更为壮观的彩虹桥,附近的高楼上,矗立着四个巨大的醒目的红字:碧水云天。碧水蓝天和美丽的彩虹,应该就是今日涧河的写照。

瀍河东看杏花开

瀍河发源于洛阳市北面孟津县横水镇,是依洛涧瀍四河最短的一条河,全长35千米,呈南北走向,由洛阳瀍河区的下园汇入洛河至下园入洛河。瀍河是文化名河,历史上水量很大,但随着环境的恶化,瀍河逐渐干涸,2015年引黄入洛后,瀍河恢复了昔日的风光。

瀍河之名,最早见于成书于3000年前的《尚书·禹贡》:“伊、洛、瀍、涧,既入于河。”后来,周公营造洛邑,说“我卜涧水东,瀍水西”,把这条河也作为最早的城市坐标。

瀍河汇入洛河处风光 摄影/ 曾宪平

瀍河,似乎也是天造地设专为洛阳流淌的一条河。和瀍河源相距甚近的横水河,一头向北,注入黄河,而瀍河却要执意指向东南,经邙山,进城郭,绕宫阙,汇洛河,再曲折奔入黄河。它绕了一大圈,似乎专为了亲近洛阳。人说洛阳水系,必曰“伊、洛、瀍、涧”。从方位上看,伊河从南来,洛河从西南来、涧河从西北来,有了从北而来的瀍河,才能对洛阳形成拱卫环绕之势。

瀍是会意字,字源为廛,本义是指古代平民所居的房子和土地。远古时期的瀍河两岸,也是原始群落聚集之地,近些年来,在瀍河流域已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期和仰韶文化时期的文化遗址。先民们世代繁衍,文明积累,田畴渐多,村舍错落,瀍河的名字就这样被打造出来。

瀍水发源地孟津县横水镇一带,其扇形源头地区古称梓泽。梓泽瀍源有三条较大的溪流,汇聚而成瀍水,向东南一路逶迤而行,至九泉,又接纳众多沟河乱流,水量陡增,已沛然成滔滔之势。河宽水深,跨河来往就需舟楫摆渡。明清以前,瀍河上的渡口有20 余处。

因为近在京畿,又可得山水之胜,权贵和富豪们就在瀍河上游一带卜宅辟园,建造别墅。比如,在瀍源梓泽西侧,就是晋代石崇那个著名的金谷园,经常来此优游酬唱的是当时文坛声名颇著的二十四位文人,号称金谷二十四友,他们的诗作结集为《金谷诗集》。

按《水经》和《水经注》的说法,“瀍水又东南流,注于谷。谷水自千金堨东注,谓之千金渠”,“又东过洛阳县南,又东过偃师县,又东入于洛”,也就是说,当时的瀍河是在没有进入洛阳城之前就和谷水汇合,然后一路东南,在偃师汇入洛河。现在瀍河流入洛河的地方和历史上的入洛河处并不一致,应是谷水也即千金渠废弃之后,瀍河改道所形成的。

2500多年前,老子常常在瀍河的岸边徘徊沉思。

“上善若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以水为喻“ 道”。《史记》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长期居住在瀍河之畔的东周都城,又厌恶王室的争斗和闹市的纷扰,喜欢清静无名的老子,经常伫立独坐、徜徉凝思在瀍河之滨。长期对河水观察思考,他发现了道近于水。

洛阳老城瀍河东岸,有老子骑着青牛的雕像;附近的大通巷里,则有老子故居;在东关大街东头,还矗立着一通“孔子入周问礼碑”。史迹茫茫,这些关涉老子的建筑碑刻,历经沧桑流传至今,都印证着老子和洛阳、和瀍河的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中关于天、地、人的思考延续了两千多年,至今仍然给世界以深刻的启示。如今日益深入人心的“绿色发展”理念,谁能说没有老子的智慧蕴含其中呢?

上世纪50 年代,瀍河上游还是溪水常流,水塘遍布。1958 年开始,大跃进,大炼钢铁,修水库,深翻土地,建大寨田,“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口号一浪高过一浪。随着植被的破坏,地表的变化,瀍河的水量越来越小,滔滔河水渐渐变成涓涓细流。到1980 年以后,瀍河逐渐断流,进入市区的瀍河河道已经萎缩成窄窄的小渠沟。

可喜的是,洛阳这些年来,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强力推进,河洛大地上也正以如椽之笔书写着空前的水之华章。

1998年,小浪底水利枢纽库区的南岸引水工程开工;2011年,黄河水注入瀍河上游的九泉水库;2015年6月,黄河水经瀍河故道流入位于孟津城新区东南的瀍源生态景观水系公园。

瀍河复流通水了,瀍河恢复了生机。

市区内的瀍河两岸,砌上了青石护栏,人行步道旁花木葱茏,已成为当地居民赏心悦目的去处。瀍河汇入洛河的河口处,近年又新修建了朱樱塔和团城阁,附近园区广植樱花,早春时节,樱花开放,一片嫩红,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此观河赏花。这个新的景观其实是为了呼应古代洛阳八小景之一的“瀍壑朱樱”。当年瀍河两岸,樱桃成林,一片翠绿中点点朱红,蔚成美景。和瀍河有关的还有洛阳八大景之一的“铜驼暮雨”,如今也以街头小品点缀,藉此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

如今瀍河已成为美丽洛阳的一道风景,厚重洛阳历史文化的一个见证。随着植被的恢复和环境的改善,瀍河源头古老的土地上应该还会有清泉涌出,溪沼成流。

猜你喜欢

洛河洛阳
洛阳正大剧院
重复采动区域煤层顶板含水层的富水性评价
洛阳战“疫” 人大在行动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师范学院
洛阳自古繁华
洛河组含水层垂向差异性研究及保水采煤意义
洛 河
洛河
科洛河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