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德的扁担》(二上)教学

2022-03-30曹爱卫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会师扁担朱德

曹爱卫

第一课时

板块一   初识伟人,识记相关生字

师:同学们,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出示《吃水不忘挖井人》课文插图)看图,谁能想起课文的题目?

生:《吃水不忘挖井人》。

师:再看这幅图,(出示《八角楼上》课文插图)是我们刚刚学过的课文,课题叫——

生:《八角楼上》。

师:这两篇课文都写到了同一个人,课文里称他为——

生:毛主席。

师:“毛主席”姓“毛”,“主席”是职务,有谁知道“毛主席”名字叫什么?

生:毛泽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打仗的电视剧知道的。

师:是呀,看一些有意义的电影、电视剧,也能增长见识呢!“毛泽东”名字里的“泽”字,是我们今天要认的生字。仔细看看“泽”字,猜猜看,“泽”和什么有关?

生:“泽”和水有关,因为它是三点水旁。

师:是呀,“泽”本来指水或水草积聚的低洼处,你知道“泽”有哪些朋友吗?

生:水泽、沼泽。

师:真好!给“泽”找了这么多好朋友。毛主席领导工人、农民闹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和他一起闹革命的还有很多伟大的人物,朱德就是其中的

一位。(出示朱德照片及标注拼音的词语“朱德”,请学生拼一拼,读一读。)

师:朱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朱”在这里是姓,我们班谁也姓“朱”?

生:朱某某。

师:“朱”本来的意思是红,有一个词叫“朱红”。“德”字,我们在生活中、阅读中经常见到。(出示《道德与法治》课本封面图片,并将 “德”字用红笔圈出。)看本书,熟悉吗?“德”字在哪里?

生:《道德与法治》中的“德”。

师:这是我们在学习的一门课程。再看,老师这儿还有一张旅游海报,(出示海报图片,并将图中的三个“德”字用红笔圈出。)你发现了吗,这张海报是关于哪个国家的?

生:德国。

師:仔细数一数,这张海报中,有几个“德”字?有几个就竖几个手指头。

(生数,并举三个手指头。)

师:对,这张海报中一共有三个“德”字。同学们,在生活中、阅读中,只要我们有心,就能认识很多生字。毛泽东和朱德都立志解放中国的穷苦百姓,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这种有共同志向的人,我们就称为“同志”。“志”,上面是个——

生:士。

师:下面是个——

生:心。

师:我们就可以这么记“红军战士一条心”。朱德称毛泽东

为——

生:毛泽东同志。

师:毛泽东称朱德为——

生:朱德同志。

师: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是——(板书课题:朱德的扁担)

生:(齐读)朱德的扁担。

师:“扁担”的 “担”读轻声,再读一遍。

(生再次齐读课题)

师:你们见过扁担吗?谁来指指看,哪一条是扁担?(出示一名战士肩挑扁担图片,并标注挑担、扁担、一副担子三个词语。请一生上台在课件上指出“扁担”。)

师:对了!扁担扁扁的、长长的,是用来挑担子的工具。你们看,扁担的前后两头各有一个箩筐,箩筐里可以装东西。一根扁担、两个箩筐就组成了“一副担子”。朱德同志把担子挑在肩上,就叫——

生:挑担。

师: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三个词。

生:(齐读)扁担、一副担子、挑担。

板块二   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师:《朱德的扁担》讲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赶快去读一读吧!这次读书,要做两件事情,请看——(出示)

1.读: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标: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师:课文总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4个自然段。

师:很好。这4个自然段中,有没有比较难读的句子?

生:第1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我读不好。

生:第2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我也读不好。

生:第3自然段的第三句话,我也读不好。

(根据学生反馈,教师在课件上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

师:看来,大家认为难读的句子主要集中在这三句话。那我们就一句一句再来练一练。先看第一句。(出示)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会师了。

师: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提示来读。请听:谁带领队伍到井冈山?

生: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

师:对,当我们把“朱德同志带领队伍”连起来读,语义就能通过声音很清楚地表达出来了。再听: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谁带领的队伍会师了?

生: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会师了。

师:发现了吗?当我们注意把几个表达完整意义的词语连起来,读起来就流畅了。那你们知道什么是“会师”吗?

生:“会师”就是“两个人见面”。

师:“会师”指的是两个人见面吗?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当时“会师”的场景,你会有新的发现。(播放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之 “井冈山会师”视频片段。)

师:现在谁知道“会师”是什么意思?

生:“会师”就是两支队伍会合了。

师:对了!“会师”就是两支队伍会合了。1927年,毛泽东同志带领队伍到达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根据地。1928年,朱德同志也带领队伍来到了井冈山,和毛泽东同志的队伍会师了,建立了“井冈山根据地”。(师边说边板画“井冈山”简笔山形图,相机板贴“毛泽东”“朱德”“队伍”“会师”等词语,板书“井冈山根据地”。)

师:两支队伍会师,是一件多么令人振奋的事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再次练读)

师:读得真好。第一句会读了,再看第二句。(出示)

井冈山上生产的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宁冈的茅坪去挑粮。

师:哪里生产的粮食不多?

生:井冈山上生产的粮食不多。

师:所以,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哪里去挑粮?

生: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宁

冈的茅坪去挑粮。

师:连起来读一读。

生:井冈山上生产的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宁冈的茅坪去挑粮。

师:读得真不错!一学就会。那第三句能不能自己练一练,读给同桌听?

(生自主练读,然后读给同桌听。)

师:认为你的同桌读得不错的,请送给他(她)一个大拇指!

(同桌互送大拇指)

师:课文中的长句子读好了,老师相信,其他句子你们也能读好。现在老师要请你们再讀课文,完成这几件事,请看——(出示)

1.读:再读课文。

2.排: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把图片按故事内容的顺序排一排。

3.说:借助图片,简单说一说故事内容。

(出示四幅图片:第一幅是“一起挑粮”,第二幅是“藏扁担”,第三幅是“重找扁担写上名字”,第四幅是“井冈山会师”。)

师:这四幅图,根据课文内容该怎么重新排序?

生:4-1-2-3。

师:故事先讲——

生: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和毛泽东

同志带领的队伍在井冈山会师。

师:再讲——

生: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去

挑粮。

师:接着讲——

生:战士们把朱德同志的扁担藏

了起来。

师:最后讲——

生: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大家就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师:那你们能看着图片,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借助图片,自己坐在位置上连起来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说完后,再请一生站起来说。)

板块三   聚焦“挑粮”,

品咂文字中的艰难

师:红军为什么要去挑粮呢?挑粮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请同学们认认真真读一读课文第1~2自然段。要求如下:(出示)

1.读:再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画:红军为什么要去“挑粮”,用

“      ”画出相关句子;从哪些地方看出“挑粮”的艰难,用“       ”画出相关句子。

师:大家自主学得差不多了。谁读懂了,红军为什么要挑粮?你画了哪句话?

生:我画的是第2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其中“井冈山上生产的粮食不多”,就说明粮食不够大家吃。

师:两支队伍驻扎在山上,山上生产的粮食却不多,所以要去挑粮。仅仅因为这个原因吗?

生:我画的是这段的第一句话,其

中“需要储备足够的粮食”,说明山上的粮食不多。

师:那你知道什么叫“储备”吗?

生:就是“准备”的意思吧!

师:这两个词意思有点接近,储备就是“储存备用的东西”。那粮食不多,吃完了再下山挑就行了,为什么要“储备”粮食呢?

生:因为敌人就在山下,等到没有粮食了再去挑,万一敌人打上来,就来不及了。

生:而且没有粮食,战士们就没有力气打仗了呀!

师:对。当时敌我双方的情形是怎样的?

生:第1自然段说井冈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而且敌人把井冈山包围了。

师:你怎么知道敌人把井冈山包

围了?

生:课文说要“粉碎敌人的围

攻”。“围攻”说明被包围了。

师:不仅被包围,而且随时有可能——

生:攻打上来。

师:这儿有一些写着“敌人”的词卡,谁能来摆一摆?

(生上台把“敌人”的词卡摆在井冈山山形示意图的周围)

师:你为什么这样摆?

生:课文中说“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

人”,所以要把“敌人”的词卡摆在山下边,还有“围攻”这个词,可以看出敌人把井冈山根据地包围了。所以要把词卡围成一圈。

师:你很会读书!为了粉碎敌人的围攻,让他们的阴谋不能得逞,所以,读——

生:(齐读)红军要巩固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需要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生产的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宁冈的茅坪去挑粮。

师:读得很好!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挑粮”的艰难?用“       ”线画出了哪些句子?

生:我画的是“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师:从这个句子的哪些地方看出来“挑粮”的艰难?

生:“来回有五六十里”,说明路非常远,走起来会很累。

师:挑粮第一难——

生:路远!

师:还有吗?

生:“山高路陡”说明山很险,很难走。

师:(出示“陡”字的古文字形)请看“陡”字,古时候是这么写的。左边这部分表示陡峭的山。看图片,就像这样耸立的高山。右边的“走”,在古时候表示逃跑的意思。看到这么陡峭的山,吓得赶快逃走。这就是“陡”。挑粮第二难是——

生:山险!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难处?

生:(犹豫)非常难走也说明很难。

师:是的,但是“非常难走”到底难在哪里呢?你看前面,一个是路途远,难!一个是路很险,难!这两个难都把难在哪里说清楚了。还有一个难,需要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来想。这么远、这么险的路,战士们和我们平时去旅游一样,只是背个小背包吗?

生:不是的,要去挑粮。

师:想想看,他们还难在哪里?

生:(恍然大悟)他们肩上的担子还很重。担子重了,就很难走!

师:对。担重,是第三难!山路又远又险,担子又那么重,挑粮这件事真是难上加难,步步艰难!可是这么难的事情,看看大家的表现却是——

生:(齐读)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师:这里的“大家”指哪些人?

生:可能是个身子很瘦的战士。

师:队伍里是会有身子很瘦的战士。那这个战士会怎么争?

生:我虽然身体看上去很瘦,但是我筋骨好。我要去挑粮!

师:他是从体型上来想的。还有谁不是从体型上来想的?

生:我是一位老战士。

师:你从年龄上来想了。说说,老战士会怎么强调自己的优势?

生:平时打仗,都是年轻战士冲在前面,挑粮,应该我们老同志上!

师:很有道理。挑粮可以算你一个。队伍里还有指挥官啊,想一想,他们又会怎么争?

生:我是朱德。我会这么说:“我是首长,应该起带头作用,挑粮不能没有我!”

师:好一个率先垂范的朱德同志!

……

师:是啊,大家就这样“争着”去挑粮。当我们理解了红军挑粮的原因以及挑粮的艰难后,相信能把课文读得更好。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课文第1、2自然段。

(生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板块四    巩固生字,学写汉字

师:老师根据前面的故事内容,编了一首儿歌,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儿歌。儿歌里加着重号的字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生字,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出示儿歌,学生尝试自己读,然后全班齐读。)

毛泽东,闹革命,

创建井冈山根据地,

朱德队伍来会师,

敌人围攻缺粮食,

抽出同志去茅坪,

扁担挑粮斗敌人,

山高路陡不怕难,

不——怕——难!

师:生字会认了,我们还要来写四个生字,这四个生字可以组成两个词语。请看——(出示田字格里的“扁担”和“志士”,学生齐读词语。)

师:“扁担”的意思我们知道了,那“志士”是什么意思呢?

(生摇头)

师:“志士”是指有坚定意志和高尚情操的人。这种人,很值得大家尊敬呢!比如朱德就是志士。理解了“志士”的意思,我们再来看这四个字的结构。

生:这四个字结构不同,“扁”是半包围结构,“担”是左右结构,“志”是上下结构,“士”是独体字。

师:请看“扁”和“志”,老师给它们加上三角形,你发现这两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上面寫得小一点,下面写得大一点。

师:如果再加上两条线,你们能发现得更多。

生:“扁”下面的横折钩要写到上面“户”字横折的外面。

师:对,这样才能做到上面小,下面大。再看“志”,我也给它加上两条竖线。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生:“志”下面的“心”要比“士”写得宽。

师:好,看老师写一个,请你们举起右手,伸出食指,跟着老师一起书空。(师边写边强调书写要注意的关键点,生跟着书空。)

师:“担”和“士”请你们看着田字格以及老师给出的图形提示,自己书空一遍。

(生观察,书空。)

师:现在请拿出写字本,描一个,写一个。把四个生字写正确,写漂亮。

(生练写)

师:最后,请大家把“扁担”“志士”连起来,一个词语抄一遍。

(生抄写词语)

师:朱德同志到底怎么挑粮的,后面的故事又是怎么发生的?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板块一   听写词语,回忆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朱德的扁担》。请根据老师的语言叙述,听写相关词语。(出示)

1.为共同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我们称他们为什么?请写下这个词语;

2.放在肩上挑东西或抬东西的工

具,请写下这个词语;

3.有一个字,是对品德好、有学识、有技艺的人的美称。如对勇敢的人,会尊称他为——勇士,对保卫我们的人,尊称他为什么?请写下这个词。

(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听写作业,校对三个词语:同志、扁担、卫士。)

师:词语都写对了。再看看,这些带生字的词语还会读吗?

(分两组出示词语:1.朱德同志、毛泽东同志、队伍、敌人;2. 抽出、挑粮、 山高路陡。生认读。)

师:你能借助这些词语简单说说

上节课学习过的主要内容吗?

生: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和毛泽东同志的队伍会师了。敌人包围了井冈山根据地。山上粮食很少,红军要抽出战士去挑粮。

师:很不错!除了“山高路陡”,其他词语都用上了,说得很清楚。还有补充吗?

生:朱德同志和毛泽东同志的队

伍在井冈山会师了。敌人围攻井冈山根据地。红军常常要抽出战士下山挑粮,山高路陡,很难走,但大家都争着去。

师:你更厉害了。所有的词语都用上了,把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讲得也很清楚。真了不起!

板块二   触摸文字,再现挑粮画面

师: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红军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朱德同志也争着去。朱德同志是怎么挑粮的呢?请同学们认认真真读一读课文第3自然段。要求如下:(出示)

1.读,圈:朱德同志是怎样挑粮的?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圈出挑粮动作的词。

2.读,想象:边读边想象朱德同志挑粮的画面。

师:谁来说说,朱德同志是怎么挑粮的?你在第3自然段中,圈出了哪些挑粮动作的词语?

生:我圈了“穿着”“戴着”“挑起”。

师:(在课件上圈出相应动词)他圈了三个词。我们一起来看看,朱德同志穿着的是——

生:草鞋。

师:知道什么是草鞋吗?

生:用草做成的鞋子。

师:是的,草鞋现在早就没有了。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草鞋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草鞋图)你们想象一下,这样的草鞋穿着舒服不舒服?

生:不舒服,脚会磨破的。

生:不舒服,踩到地上肯定很疼。

生:我们爬山都穿运动鞋。穿草

鞋,爬山也不方便。

师:是呀,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他们打仗、挑粮都只能穿这样的草鞋。再看,朱德同志戴着的是——

生:斗笠。

师:(出示朱德头戴斗笠挑粮图)指指看,图画中哪个是斗笠?

(学生指向朱德同志头上戴着的斗笠)

师:是的,这就是斗笠,可用来遮阳挡雨。他挑起的是——

生:粮食。

师:然后朱德同志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了?想想看,还有没有漏圈的动词。

生:(恍然大悟)还有“爬山”。

师:有漏圈的同学赶快圈上去。

(漏圈的学生补圈词语)

师:好,让我们一起一边读一边想象朱德同志挑粮的画面。

(生齐读朱德同志挑粮的句子,想象画面。)

师:你刚才一边读一边想象,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朱德同志和战士们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着满满的粮食,走在山路上。

師:你仿佛还听到了他们发出的什么声音?

生: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呼——呼——”粗重的喘气声。

生:我仿佛还听到了他们说“加油!加油!”的声音。

师:是啊,当我们读书的时候,把自己放进去,和书中的人一起做事,一起呼吸,就能感受到他们的心情,聆听到他们的心声。朱德同志作为军长,和战士们一起挑粮,带头走在群众前面,用一个词来说就是“身先士卒”(板书)。

板块三    深入文字,体会“越发敬爱”

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说“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这里的“越发”是什么意思?

生:“越发”就是“更加”的意思。

师:那问题来了,从前面的课文中,我们知道朱德同志挑粮身先士卒,令人敬爱。课文最后为什么说是“越发敬爱”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第3、4自然段,要求如下:(出示)

1.读:读课文第3、4自然段。

2.画:大家为什么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用“      ”画出相关句子。

师:你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

生:我从“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可以看出。白天挑粮爬山,已经很累了,晚上应该好好休息,可是朱德同志还要整夜整夜研究打仗,没有休息。

师:“整”在字典里的解释是“全部在内,没有剩余或残缺”,那“整夜整夜”就是——

生:一整个晚上。

师:朱德同志一整个晚上都在研究怎样和敌人打仗。请大家展开想象。夜深了,朱德同志在——

生:夜深了,朱德同志在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师:凌晨了,朱德同志还在——

生:凌晨了,朱德同志还在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师:天亮了,朱德同志仍然在——

生:天亮了,朱德同志仍然在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师:同学们,如果白天让你参加体育训练,晚上让你整夜整夜写作业,你觉得你会怎么样?

生:太可怕了!我会受不了的!

生:天哪,这哪是人过的日子啊!

生:我会逃得远远的,这种日子没法过啊!

师:可是你们看,朱德同志这样的日子只是一天两天吗?

生:不是,是“常常”。

师:同学们,朱德同志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啊!可他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夜以继日地工作。(板书:夜以继日)看到这样的朱德同志,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朱德同志,您要保重身体啊!

生:朱德同志,您要注意休息啊!

生:朱德同志,挑粮这种事,您就不要去了。

师:是啊,当时的战士们也和大家一样,心疼朱德同志。于是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希望他不要再去挑粮爬山。同学们,这样的朱德同志值得敬爱吗?

生:值得!

师:你还从哪个句子看出大家越

发敬爱朱德同志?

生:我还从“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也可以看出。因为大家把扁担藏起来,找不到扁担,朱德同志就可以不用去挑粮了,可是他又找来一根,还写上名字。

师:是呀,本来找不到扁担,就没办法挑粮了。可是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还“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从这里可以看出,朱德同志是怎么看自己去挑粮这件事的?

生:他认为自己必须得去。

生:他认为再辛苦、再劳累,也得和战士们在一起,和战士们一块儿挑粮。

师:是啊,朱德同志是这么想的,他也是这么做的,可是他重新找扁担,还在扁担上写名字,大家能料想到吗?

生:大家料想不到。

师: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生:不料。

师:生活中也有很多我们料想不

到的事。请看“上学时太阳很大,不料_______”。(出示图片)

生:上学时太阳很大,不料放学的时候下起了大雨。

师:“大家都以为他这次能得冠军,不料_______。”

生:大家都以为他这次能得冠军,不料连奖牌都没有拿到。

师:生活中还有这样料想不到的事吗?用上“不料”,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今天出门的时候,下起了大雨,不料,没过一会儿,天就晴了。

生:妈妈本来今天要出差,不料,因为有别的事,没有出行。

师:生活中有太多的料想不到。课文中的戰士们也没有料想到朱德同志——

生: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师:从这个“不料”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朱德?

生:不轻易改变自己做法的人。

生:做事情坚持不懈。

师:好,就用你这个词“坚持不懈”。(板书:坚持不懈)同学们,你们看(指板书):挑粮时,朱德同志——

生: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着粮食,和战士们一起爬山。

师:他身先士卒,令人敬爱。到了晚上,他——

生:整夜整夜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师: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令人敬爱。大家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不料——

生: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师:他坚持不懈地和大家战斗在一起,令人敬爱。在敬爱的基础上更加敬爱,就是——

生:越发敬爱。

师:让我们带着对朱德同志的敬爱,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第3、4自然段。

(生齐读课文第3、4自然段)

板块四   学写汉字,语境运用

师:读懂了课文,知道了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的原因。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写四个生字。请看——(出示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学生观察,教师范写“师”“战”,学生练写,然后反馈,学生再写一个。教学过程略。)

师:本课的生字,还藏在了这段话里,请你自己读一读,写一写。(出示)

(生自由读,书写生字,检查核对。教学过程略。)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长寿桥小学岳帅校区)

责任编辑 张 茹

猜你喜欢

会师扁担朱德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井冈山会师》
不必要花的钱
卖梦店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挑扁担
论红二、六军团会师南腰界的历史意义
中超三队“会师”亚冠16强
读读绕口令提提神吧!
彩虹扁担
宽扁担比窄扁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