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边远地区小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

2022-03-30惠芸芸

天津教育·下 2022年2期
关键词:普通话表达能力汉语

惠芸芸

普通话表达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重要能力。在我国民族边远地区,大多数实施“民汉兼通”的双语教育政策,但由于汉语使用较少,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并不高。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与学生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浓郁的民俗文化、独特的民族语言、周围语言交际环境等有着密切关系。学生的日常表达语言是本地民族语言,汉语使用较少,使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而且受到传统教育模式影响,语文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提高语文应试成绩,民族边远地区小学生缺乏良好的口语运用训练。民族语言是民族精神的体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全面提升民族地区小学生的汉语运用综合能力,特别是普通话表达能力,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顺应时代发展。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全面提高民族教育质量,推动民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民族边远地区小学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普通话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举止谈吐、口语表达能力、倾听能力,使学生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想法,进而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化发展。

一、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学生普通话学习状况

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是全国的三个哈萨克族自治县之一,是甘肃省唯一的以哈萨克族为主体民族的民族自治县,地处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交汇处,全县有哈萨克、汉、藏、撒拉等12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人口占到了36%。由于地域和民族特点,少数民族学生的启蒙语言就是本民族语言,在学龄前阶段,儿童们在语言交流中将本民族语言作为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在家庭、学校中经常使用母语进行交流,在上学后将汉语和母语双语并用,在大多情况下不能熟练运用汉语进行表达和交流。在学校中,受教师普通话教学能力的制约,普通话实践活动的限制,再加上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不能很好地使用普通话,一大部分民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普通话能力还是不够。

普通话能力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引导民族学生学好普通话,用好普通话,对促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对巩固提高各个群体的语言文字水平,增强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增进民族地区之间的交流,加快社会文化环境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的进步团结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未来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如何促进民族边远地区学生普通话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是民族地区小学的一项长期的重要教育教学任务。

二、民族边远地区小学培养学生普通话表达能力的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多元化教育模式逐步应用,民族边远地区小学教师要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民族边远地区小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一)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普通话表达能力培养

小学生语言能力的习得,是要在扎实的课堂教学和课外语言实践中实现的。作为民族地区小学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小学生汉语学习能力和使用能力培养,特别要加强汉字学习、普通话表达交流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培养。一些民族边远地区小学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成绩,教师和学生往往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考题中,考什么就学什么,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致使小学生在思维到语言的重要转换阶段和表达阶段,缺少有序、有效的语言表达锻炼,导致学生普通话表达能力不高,学生的思维和想法很难快速准确地变成流利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影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长远发展,学生步入社会后,还要学习大量的语言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

民族学生在进入小学学习阶段后,要经历由民族语言到普通话的语言学习历程,实现这一过程对他们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些学生一开始会由于语言交流困难而不愿主动和教师、同学交谈。教师要对他们关怀备至,对这种情况予以有力的引导。民族边远地区小学要规划好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运用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从学生的综合发展和长远发展出发,结合本地区民族语言特点和学生汉语表达基础,以学校的语言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实际为依据,制定合适的汉语教学方案,从教师、学生的理论学习和语言实践出发,将语文课堂教学、普通话实践活动与校园文体活动紧密融合,通过灵活丰富的学习途径和活动方式,全面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能力。语文教师从一年级起始阶段就要重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对学生开展规范的汉语发音和口语表达训练,针对学生错误的发音,予以及时有效的纠正和指导,促使少数民族学生正确掌握汉语发音。在中高年级阶段,要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大量、准确使用普通话进行表达,全逐渐锻炼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顺应社会发展。

(二)合理运用语文教材,规范学生普通话表达能力

普通话表达能力的规范和培养,不是局限于让学生掌握汉语发音规则和基本的语言规范。普通话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指导学生能运用普通话进行对话交流。少数民族学生在普通话学习进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是要摆脱母语语音的习惯性干扰。民族边远地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汉语教学策略,根据语文教材文本,灵活结合本地民族语言特色、风俗习惯等,设定专项教学方案,按照汉语学习的要求引导学会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让学生在课中和课余能大声朗读,使普通话成为学生课堂常用语,并鼓励学生在学校和社区尽量用汉语进行对话交流,提高学生的汉语使用率,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话是语言学习中最具体、最真实的行为。所以语文教学中的对话训练,一定要让学生在对话中使用符合汉语语法规范的字词,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本可供教师开展对话训练,比如,四年级下册语文《生命生命》,文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教师开展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朗读课文,锻炼语文表达语感。同时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展开讨论、交流,并让学生围绕课文进行对话训练和仿写。比如,“生命是什么呢?墙角的砖縫中掉进一粒香瓜子,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让学生用口语表达出来,这样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在开展口语交际教学时方式方法要灵活,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定多元化汉语学习考核方式,并创设口语测试环境,使学生从根本上重视普通话表达学习和训练。

(三)使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规范学生普通话表达方式

民族边远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部分语文教师的普通话不够规范。他们也想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但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需要在大语言环境才能得以有效提升。针对教师自身普通话表述能力缺陷问题,可以广泛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接受规范的普通话训练。对教材文本中的一些教师朗读起来有难度的文章,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设备进行搜集整理,在必要时使用教学资源库中的朗读视频,带领学生观看朗读视频,教师和学生对其中发音进行模仿和记忆,对重点字词的发音进行慢放和复读,直到每一名学生都能听清听懂,让学生和教师都能接受规范的朗读训练,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利用教室中的一体电脑,组织学生集体观看新闻联播、演讲大赛等视频,学习和提高普通话表达技巧。同时,可以让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学习和模仿视频中两位主持人的对话内容,提高学生发音的精准性,规范学生的汉语发音,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朗读一些优秀的新闻稿,在朗读过程中用手机拍摄成视频,在一体机上予以播放,让学生集体观看并进行集体评议,这样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纠正,促使学生取得共同进步。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普通话表达基础,进行搭配组合,指导学生利用语文课本中的口语交际主题,对学生分组进行对话交流,使学生能将阅读教学中学习到的内容融入对话,锻炼学生对话语感,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效提升普通话表达能力。

(四)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普通话表达能力

普通话能力是属于语文学习范畴的一项综合能力,关联到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等能力素养。同样,普通话的学习也有好多种途径,既有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还有课外实践学习、社会综合体验实践等。受地域方言的使用习惯影响,民族地区的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普通话依然会有比较浓郁的方言口音,还常常使用方言中的词语。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能讲普通话,但是一回到家中,同家长交谈时就完全变成方言了。小学生的一大部分学习空间在家庭中,这样是很不便于练习与使用普通话。要有效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能力,教师要积极寻找和创设适当的语言实践场景,面向家庭、面向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灵活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深入社会的机会,让学生在大语言环境中锻炼普通话运用能力,在实践中全方位促进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得以提升。

例如,在学校中结合节庆活动组织语言实践活动,如在清明节、国庆节组织开展主题鲜明的诗朗诵、演讲比赛,邀请家长到校观看,让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推普周期间,组织教师和学生走向社区,开展推广普通话活动,让小学生作为推普员们,集体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的有关条款,集体朗诵表演《弟子规》《三字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标准》等,在让群众了解学习普通话、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普通话实践能力,有效地解决学生在普通话学习方面“听不懂”“说不出”“用不了”的困境。民族边远地区小学还肩负着社会普及普通话的责任,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的普通话训练实践活动,面向社区开展“我为乡亲纠错音”“我来教您学说普通话”等实用的活动,把推广普通话作为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大量、有序的对话、朗诵、演讲、讲故事等普通话实践活动,引导家长、社区居民和乡亲们一起说好普通话,传播中华语言文化正能量。实践证明,诸如此类的语言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了解到如何在实际应用中讲出更为标准的普通话,学生会在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投入情感,投入状态,体验到学习普通话的乐趣。

(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普通话教学水平

在小学生语言能力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的语言行为和语言表达方式,因此教师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小学低年级段是学生学习普通话的重要阶段,而少数民族小学生在朗读学习中,首先是通过观察教师的口型、听教师的发音,然后进行模仿朗读的,所以对小学语文普通话规范性要求比较高。但由于民族地区地处边远,大部分教师都是本地域中老年教师,由于环境影响,他们的汉语表达能力还不够强。不少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不能很好地使用普通话开展教学,大量使用本地区的汉语方言,时间长了,学生就跟着教师讲方言了。因此,民族边远地区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重视教师汉语能力培训。

2020年,教育部明确了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教师开展普通话水平和普通话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工作事项,通过国家示范引领、相关地方为主实施,针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少数民族教师、农村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和普通话教学能力现状,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和相关教育教学能力,所以,民族边远地区小学要抓住这次机会,全面提升教师普通话水平,特别要加强对中老年教师培训,使中老年教师重视汉语口语教学,并掌握一定的汉语表达技巧。同时,要为民族边远地区定期补充新教师,使新教师能在教学中为规范使用汉语表达交流带好头,其他学科的教师也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尽最大可能使用规范的普通话,带领学生采用汉语交流表达,逐渐提高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

三、结语

普及普通话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民族边远地区小学的普通话教学,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有着比较鲜明的独特性、复杂性和差异性。民族边远地区小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将普通话教学作为重点,从学校层面到教师层面都要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规律,重视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结合语文教材文本,在校园内积极推广普通话,构建普通话学习氛围,并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认识外界事物,规范学生的口语表达基础,要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和社會实践,大量利用游戏教学法和语言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普通话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全面提高民族地区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学习和自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吴淑媛)

猜你喜欢

普通话表达能力汉语
学汉语
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追剧宅女教汉语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汉语与拼音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