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雕细琢方为器

2022-03-30贺莉

关键词:范文写作能力错误

贺莉

小学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读书、写字的能力,还要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纵观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让学生想写、能写已经不是难事了。但放眼望去,作文与实际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很多学生以为作文写完了,就完事了。其实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需要精雕细琢地修改。学生在明确修改方向后,能在反复的“读”“改”中知道自己在写作中常犯的错误,要避免这样的错误再次出现,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把每篇作文都打造成精品文章。

写作就如同心灵手巧的木工制作家具一般,需要精心设计,这样才能写出有新意、有感染力的文章。如果学生只是为写作而写作,而不精雕细琢,就会出现很多语言上的问题,不是这里词语用错了,就是那里出現了病句,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写作素养的提升。写作不是字词的罗列,也不是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是表达和宣泄。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精雕细琢的好习惯,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范文引路,把握方向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一定要精讲一到两篇范文,学生按照范文修改作文就会有的放矢,知道好文章的标准是什么。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的“矢”,射向提升作文内涵的“的”。找准了写作的方向,写作时学生就知道哪里需要浓墨重彩,哪里需要运用修辞手法,哪里需要引起读者的共鸣等。学生修改作文前,可先读一篇例文,明白什么样的文章才能让人感动,怎么做才能为文章增色,提升作文水平。

(一)明确立意,把握写作方向

教师要用范文指导学生写作,让学生明白范文的中心是什么。学生明确了作文的立意,掌握了正确的写作方法,就知道如何写作了。只有像范文的作者一样思考,才能升华文章内涵;只有明确写作方向,才能获得最佳立意,就如同航船在迷茫的大海上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一样。试想,如果学生赏析范文时,不知道思考,不能确定范文立意的中心,更不知道立意的方法,就不能汲取到写作的营养,这样与嘴里嚼着有营养的食品又吐掉有什么区别呢?因此,在师生互动的范文赏析中,学生一定要认真思考,把握立意的方法,明确写作方向。

例如,教学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围绕中心意思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写作前,认真阅读《爸爸的计划》《小站》这两篇范文,深刻体会范文立意的方法。讲解范文《爸爸的计划》时,一定要让学生抓住“爸爸喜欢定计划,喜欢给每个人定计划”,通过两个典型的小事,学生感悟怎样才能在写作时抓住中心立意。在教师的指导下,会破解很多写作的奥秘。一篇文章,往往标题就是中心,选材构思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进行,这样就会做到有的放矢。接着,教师可以再利用《小站》让学生深入思考,明白课文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突出中心的?如此,学生很轻松就能把握写作方向。

虽然范文能提供很多方法上的指导,但很多教师在讲解范文时,不能让学生从中汲取到精华,反而造成学生错误的理解,机械地照抄照搬范文,导致立意不准,写作方向不明。因此,教师在利用范文引路时一定要指导学生抓立意的中心,方向一定要正确。

(二)获得启示,指导实践

教师在讲解范文时,在让学生获得写作启示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主动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所在,写作也同理。如果学生只是机械地掌握写作的理论,不能在写作实践中运用,那么作文就会如死水一潭,波澜不兴。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范文引路时,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写作能力。

例如,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作文“我的心儿怦怦跳”,教师可先创设情境:“孩子们,你们从小到大,经历了很多事情,是否有至今仍记忆犹新的?随着时光的飞逝,很多事都被我们淡忘了,可总有一些事、一些人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让我们心儿怦怦跳,今天就让我们用笔记述下来吧!”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引领下,追忆往昔经历的种种。教师可让学生先说一说,抓住担心、害怕、紧张、激动等关键词,分享自己心儿怦怦跳的往事,给没思路的学生引路。学生讲的故事大多平淡,没有真情实感。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范文中描写的方法,比如详细具体、波澜起伏,学生很快完成了写作。然后,教师再通过例文引路,让学生修改,把自己的作文与例文进行对比,写出精彩的故事。

学生按照范文的思路修改,作文的档次明显提升了很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就是范文引路的作用。教师让学生在模仿中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并把它运用到作文实践中。学生在范文中获得了很多启示,在阅读别人优秀作品的过程中,认真思考,以不断提升写作能力。

二、“文”读百遍,错误自见

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会有种错觉,认为文章写好了,就没有问题了。而朗读,不仅有利于记忆,更能让学生发现句子中的搭配不当、漏掉的词语和不通顺的地方。学生通过朗读,发现作文中的问题,也是学习的收获。反复朗读,反复修改,便可以改出文从字顺的文章,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还可以激活思维,让句子更生动,表达更新颖。

(一)多读多思,反复修改

写作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不断地品读,才能写出好文章。要多读多思,反复修改,才能雕琢出精品。如果只是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那就不会在写作中获得提升。没有养成多读多思的好习惯,不能斟酌词语、句子的使用情况,即使出现错误或病句也发现不了,提升写作能力就是一句空话,这应该引起师生的重视。多读,养成写完作文认真检查的好习惯;多思,能让作文的主题更深刻,不至于低幼化;反复修改,能让作文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升格。

例如,以“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为话题写作,教师可指导学生之间交流,通过当堂练写,写自己最熟悉的一个人。有的写教师,有的写同学,还有的写亲人。为了让学生把作文打造成精品,要精雕细琢。我让学生大声朗读,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错误。学生读自己的文章时总是充满成就感,通过朗读发现问题也是一种收获。教师让学生把找到的问题说出来,学生能在这个环节中记住自己易出错的地方。如有的学生发现自己写作时经常把“地”“的”弄错,导致句子不够通顺;有的学生发现自己容易颠倒前后语序,就成了病句;还有的学生发现自己的词语搭配不够合理,写人物高兴时竟然用了“黯然失色”……学生在读自己写的文章时,既找到了问题,也掌握了修改方法,提升了作文水平。

在写作教学中,学生通过多读多思,思维有了广度和深度,也认识到了自己在写作中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写作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看来,写作要先摆正心态,心态好了才能不断进步,多读多思,反复地修改,提升写作能力不是难事。

(二)默读细品,产生共鸣

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反复品读字词句,及时发现作文中的问题,这种做法值得肯定。然而,在写作前,让学生赏析好文章,进而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了解写作知识,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并将这些收获用在自己的作文中,定能提高作文水平,寫出吸引人阅读的好文章。

除了朗读,默读也是修改作文的有效手段,但运用默读修改法时,不能一目十行,而要用手指着读,手眼结合才能发现错别字以及不通顺的句子。如有的学生把“我的心里美滋滋的”的“滋”,写成了“慈”;有的学生把“难道爷爷会生气吗”中的问号,写成了句号;还有的学生发现自己的某句话写得不够生动,马上修改,让句子更吸引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作文中的问题,品尝到了修改作文的乐趣,提高了写作能力,养成了精修细改的好习惯,能受益终身。学生在修改的基础上能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把它运用到作文中,定能让自己的作文升格,不仅自己写的时候心潮澎湃,也能激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父爱之舟》中有“父亲动心了,我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醒来,枕边一片湿”这样的句子,让人读后产生了共鸣。如果说默读修改作文的字词句和标点是写作的初级阶段,那么能引人共鸣才是作文中的亮点。

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在默读中细细品读以及斟酌字词句的运用方法,还可以仿用一些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名句,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样一篇成功的作文就诞生了。

三、师生合作,相得益彰

小组合作,师生互动,是修改作文的有效方法。教师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合作互动,主动发现作文中的问题,进而获得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效果。修改作文前,教师要讲明修改的原则和标准,要改哪些内容,应怎样修改,是使用删除符号,还是利用增加和调换号……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正确修改。

(一)见贤思齐,加强交流

教师是学生写作的启蒙者,对学生写作的影响深远。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写作时有如沐春风之感,反之,则会扼杀学生的写作天赋,就像高楼的地基没有打牢一样,影响他们以后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做学生写作的引路人和启蒙者,运用正确的方法,让学生在写作方面受益终身。要指导学生多向优秀作者“取经”,只有多借鉴,才能不断充实自己,进而获得长足的发展。

孔子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生要向其他学生学习,学习其语言的运用、字词句的使用等,这样学生就会掌握更多的写作知识,不断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可以建立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平台,通过平台,学生不仅提升了作文水平,也增加了彼此的交流,有利于健康成长。如果学生间不相互学习和交流,就很难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不是此处出现了问题,就是彼处出现了纰漏,甚至这样会一直持续下去,最终影响作文水平的提升,应该引起警醒。

因此,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是非常好的方法,这样会产生更多的写作灵感,并且也能改正自己作文中的错误,何乐而不为呢?试想,如果学生都能做到“见贤思齐”,加强交流,那么作文水平一定会稳步提升。

(二)生生互改,共进齐升

有些学生在修改作文时,即使用到了手、眼、口结合的方法,还是看不错误和不足,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同桌互改等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生找别人的错误时那是鸡蛋里都能挑出骨头来,修改得认真而仔细。在这样的互动中,也能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经验,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例如,以“家乡的风俗”为话题写作,有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

我知道家乡过端午节时的习俗是吃粽子、插艾叶、带香囊。

简单的句子看似把所有习俗都囊括其中了,但整篇文章空洞,没有感情,一句话就写完了。通过同桌互动修改后变成了:

“插艾叶、带香囊,龙船下水喜洋洋。”每当听到这首儿歌,我就想起了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最让我难忘的是吃粽子……

教师把同桌互改的文章展示出来,动员全班学生的力量,集思广益,看看还能怎样修改,可以让文章文采飞扬,生动有趣。改过之后,有的学生拓展了端午节的由来,写了屈原投汨罗江的故事,让文章更有文化底蕴;有的学生写包粽子的乐趣,让作文充满童趣。这样的师生互动过程,让学生爱上了修改作文,并在取长补短中提高了整个班级的作文水平。

教师在修改作文时,可以利用生生互改的方法,让学生轻松地发现彼此的问题,这是非常好的修改作文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发现对方作文中的问题,让这些问题不能躲藏,像小偷一样被警察抓到,然后进行惩处。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能只关注写,更要关注改,有例文引路,学生有法可循。通过反复朗读和用心默读,学生发现自己常犯的错误和不完美之处,精雕细琢,进而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再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人之厚补己之薄,进而不断提高。

猜你喜欢

范文写作能力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春色几许(简谱)
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立体化地培育学生的写作能力
“怒”与“努”
“浮”字等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书面表达题参考范文
写日记
可爱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