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千千万 妙处共分享

2022-03-30阎永锋

学苑创造·C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大表哥婚俗全家人

阎永锋

不少“造粉”在QQ上给大脸兔留言:到底怎么样才能写好作文呢?大脸兔的秘诀只有四个字:多看,多写。怎么看,怎么写?从本期起,《写作钥匙》栏目将推出“读例文,悟写法”专题,教各位读者从优秀佳作中感悟写作技巧。本期的主题是“民俗”,刚刚过了春节的你,看完后别忘了写一写哟。

所谓民俗,就是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期间,人们约定俗成的衣食住行习惯,体现着民俗;婚丧嫁娶、生辰忌日期间,人们约定俗成的礼节礼数,也体现着民俗。民俗其实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节点,有着不尽相同的民俗。

你的家乡有哪些民俗?你较为熟悉的是哪一种?如果让你以“民俗”为话题(主题)写一篇文章,你会写些什么、会怎样写呢?

【例文一】

我在满乡的“三天年”

妻舅是满族人。应老人家之邀,我去满乡过的年。

妻舅家所住的村子是东北满族人的聚居地之一。我们到的时候,舅舅一家五口人正在屋里屋外地忙碌,为过大年做着准备。

满族的年称作“阿涅业能业”,前前后后要过三天——腊月廿九、三十以及正月初一,所以俗称“三天年”。

腊月廿九,刚刚吃过早饭,舅舅家里就贴上了窗花和满文的挂笺。满族人贴挂笺是很有讲究的,本家是什么色旗人就贴什么颜色的挂笺。站在院子里向四周望去,家家贴上了对联和窗花,户户院里竖起了五六米高的“索罗杆子”(也称神杆),杆顶上挂着方形的锡斗,斗里盛着乌鸦、喜鹊爱吃的猪的五脏。舅舅在自家正厅祖宗牌位前供上米酒13盏、奶油点心13碟,带领全家叩拜祭祖。到了下午,舅母则带着外甥、侄女们搬出精粉、鸡蛋、芝麻、青红丝、瓜仁、糖等物,开始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

三十这天,一家人早早起来,灶间架起劈柴,开始用大铁锅烀猪肉。大块方子肉连皮带骨头在锅内滚上翻下,满屋子雾气腾腾,香气扑鼻。左邻右舍也都忙着烀肉。中午,舅母抱来一个精制的宽沿铁火锅,全家人围坐在南炕上,热热闹闹地吃起了火锅。白白的肉片,长长的粉条,香香的酸菜,辣辣的韭菜花儿,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山野菜,既解馋又不腻人!吃过午饭,全家人开始筹备“年饭”。“年饭”是满族人一年中最为丰盛的一餐,所以马虎不得。“年饭”菜肴必须为双数,而且必须有葱和芹菜,寓意为来年全家人聪明、勤俭过日子。另外不能没有鱼,寓意“富贵有余”。直到天色渐黑,“年饭”才算做得。大家净了手,脱鞋上炕。炕桌上摆满了香喷喷的各种菜肴,舅舅特地在火盆中烫了一锡壶滿乡的名酒“豌豆青”——这顿饭是我有生以来吃得最“实惠”的一餐,三盅“豌豆青”下肚,我竟有些晕晕乎乎了……

吃过年饭,全家人动手和面包“接神饺子”。“接神饺子”全都包成“元宝形”的,当地人俗称“揣元宝”,寓意“财源广进,越过越发”。煮饺子时,锅底烧的是“杏条”柴,因“杏”与“兴”谐音。锅内水沸时,舅舅在灶间高喊:“日子起来了吗?”屋里屋外的家人也高声应答:“起来啦!”随着这一声喊,锅里的饺子一个个从锅底浮了上来。全家人边吃着饺子边守岁。细心的舅母让儿子和外甥、侄女们在门槛上蹦几蹦,以示新的一年“长高个”;在柜上跳三跳,以示新的一年“蹦个高”。而后,又让四个孩子抱进几捆柴火来,寓意“抱进财”。交子时分,全家人来到天井当院,燃放爆竹。村里村外,爆竹声声,礼花绽放,一幅绝美的“火树银花不夜天”!

初一早上,全家人吃过水饺,穿上崭新的民族服装,去左邻右舍拜年。一时间,前街后巷,人流涌动,新媳妇梳着京头,穿上旗袍,走家串户,互贺新春。人人脸上洋溢着欢笑,到处可以听到真诚的祝福。男孩子在村里跑来跑去,放鞭炮、坐木爬犁,女孩子则一律坐在炕头上玩“嘎拉哈”(一种动物骨头做成的玩具)。村里不知何时来了几伙高跷队、秧歌队,锣鼓声、欢笑声、鞭炮声、祝福声、喝彩声……汇成了一曲别具风味的民族交响乐,醉了满乡的年,醉了北方的冬……

(选自《齐鲁晚报》 作者:钱国宏)

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有三个:一是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文中既有对有关场面的描写,又有对人物言行的刻画;既有对每天具体活动的介绍,又有对有关活动、食品等寓意的揭示,以及“我”的联想和想象,非常全面地对满乡“三天年”的习俗进行了具体翔实的介绍。二是有条有理,结构清晰。文章在简要交代了“我”为什么会去满乡过年的原因之后,重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对“三天年”的有关情况做出介绍,先发生的写在前,后发生的写在后,既彰显了清晰的结构层次,又非常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三是口语为主,语言生动。文章以口语和短句子为主,既给人以亲切感,更使文章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文章描写生动,可谓声、色、形、味俱全,字里行间处处都是年味儿,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接下来,我们再看另一篇例文——

【例文二】

独特的达斡尔族婚俗

五一小长假期间,我参加了一个婚礼:男方是登科村我二姨家的大表哥,女方是我们村的吴美华。他们的婚事让我再次感受到了达斡尔族在婚姻习俗方面的独特。

听表哥说,他与美华姐在两年前就“私定终身”了,但按本民族的规矩,这青年男女要想结为伉俪,还要靠媒人来牵线搭桥,于是他们想到了在镇上教书的宋老师。也真是难为了宋老师,她先是按老规矩“上了装”——头上戴一顶帽子,帽子的右边挂上一块儿红布条,又拎上了提亲酒,放下了当教师的架子,不顾大家的说笑,到美华姐家提亲去了。

虽然美华姐的父母早就默许了这门亲事,但是当宋老师第一次上门为大表哥提亲的时候,他们还是让她吃了个闭门羹。宋老师不气不恼,她知道,这也是达斡尔族婚俗中的一个规矩。

由于早有准备,初登美华姐家门的大表哥不仅给了未来的岳父母一个良好的印象,也得到了“面试主考官”刘三爷的好评,他不止一次地竖着大拇指对我爸爸说:“你二连襟家那大小子,要长相有长相,要学问有学问,是这个!”又经过了端盅仪式(男方带上酒肉到女方家去认亲),他们终于确定了结婚的日期。

美华姐家的喜宴是在婚礼的前一天进行的,前来祝贺的既有亲朋好友,也有乡里乡亲。趁大人们说话的工夫,我调皮地问美华姐:“这往后……是继续叫你美华姐呢,还是叫你美华嫂子?”一句话把美华姐问红了脸。

婚礼当天,在二姨家匆忙地吃过早饭之后,我就与两名懂礼数、会办事的小伙子一起陪着穿戴一新的大表哥迎候于村头了。远远地看见送亲的队伍来了,足有一百多人,笑声、呼叫声不断,热烈而又不失缠绵的“送亲歌”听得真真切切——称赞新娘找了个好婆家,嫁了个好郎君;祝福一对新人幸福美满,白头偕老。喜车来到了我们眼前,那两名小伙子马上端着双杯酒迎上前去,为一对新人祝福。

在众人的簇拥下,喜车来到了新郎的家门口,新娘蒙着红头巾在伴娘的搀扶下,踏着地毯慢慢走进婆家的门。进得屋来,新郎亲手掀掉新娘的红头巾。趁新娘亮相的工夫,我们这些做小叔子、小姑子的就向新人身上抛撒五谷杂粮——祝愿他们生活甜蜜,人丁兴旺。

新娘进入洞房让“嫂子”梳头去了(梳过头之后就表示新娘已经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了),喜宴也开始了。同其他达斡尔族青年的喜宴一样,大表哥的喜宴不仅有美食、美酒,还有歌舞及传统的娱乐活动。我们或载歌载舞,或跃马扬鞭展示赛马绝技。傍晚时分,熊熊的篝火烧起来了,人们跳起了罕伯舞,火光在一张张微醉的脸上闪烁……

这篇习作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内容独特。在众多的民间风俗中,婚俗虽是重点内容之一,却很少有人涉及,选择婚俗来写,的确给人以与众不同的感觉。而且调动各种手法,从几个方面写出了达斡尔族婚俗的独特之处。二是层次清楚。总体上小作者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这就把繁杂的内容有机地串联在了一起,给人以清晰的感觉。三是语言简洁、规范,幽默、风趣。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各民族的民俗自然也是风格迥异、形式多样。要想写好以“民俗”为话题(主题)的文章,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内容中选择自己比较熟悉且有把握写好的一项来写。

内容一:说说“××节的由来”。

任选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定向搜集与该节日有关的名人逸事、神话典故、诗词歌赋等,从中选择一两个重点,如这个节日的由来,写一篇文章。

内容二:介绍“家乡的婚嫁习俗”。

有意识地了解一下家乡的婚嫁习俗,弄清楚其基本流程、重点环节等,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又有把握写好的角度,有条有理地介绍某一次婚嫁过程。

内容三:“××地三大怪”“××地三寶”

通过各种途径弄清楚“三大怪”“三宝”的有关情况、有关信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方面内容,用简洁、幽默的语言予以介绍。比如东北地区不但出现过“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还有“三宝”——旧三宝指人参、貂皮、乌拉草,新三宝指人参、貂皮、鹿茸角。

猜你喜欢

大表哥婚俗全家人
抓鸭子,抓到了吗
让新“婚”尚为爱减负
爱吹牛的大表哥
第一次拒绝
大表哥的阴亲
意外的旋转
“预防艾滋病 健康全家人”知识竞赛试题
明信片
少数民族婚俗旅游价值分析及开发研究
罗源畲族婚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