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平线日记

2022-03-30容徵

文学港 2022年4期
关键词:紫苏书店

容徵

1.五百年时光里的一树繁花

我知道,它不是我的花,我只不过途经了它的盛放。

12月的香港,并不冷,如果在陽光灿烂的时候穿了大毛衣服,走多几步路甚至会热得难受。趁着休假,我与朋友决定去这个最古老的围村远足。围村一般是同一家族聚族而居,同时在周边加盖高墙、挖掘护河,用以自保的产物。一般来讲,围村的居民仍然沿袭着古老的祭祀、酬神以及生活方式。可以说,围村如一个活化石,将几百年前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座建于500年前的围村,远在香港建埠之前就存在。它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合农耕。从宋明时期已有不少村落散布在这里,既有香港原居民,也有客家人,现在仍有新界五大望族之一的邓氏后裔定居于此。

按照攻略的指示,从锦田火车站出发,沿着锦田河的小径走个二十分钟左右就可以到吉庆围。然而,我和朋友两个路痴,整整绕着锦田站走了将近两个小时还未看到它的影子。新界乡间的小路,扭扭歪歪,一条接着一条,不知道延伸到何处。

也最终到达了围村。方形的城,四边高高的围墙。墙基用石筑砌而成,用灰砖砌成六米的墙身,墙壁有炮口,四角有炮楼和更楼,正门置有连环铁闸。围内有住屋、小里巷及一条由正门伸延至村尾神厅,宽约两米的大街。在几十年前,围外还环绕着护河,而今,护河已被填平,只余几行树木。坐在门前戴黑色头纱的客家老太太,一边热闹地聊天一边熟练地编着扇子。

那些锈迹斑斑的锁,隐藏在巷末的祠堂,窄得只容一人侧身而过的小路,确然是吉庆围的样子了。古老是古老的,安宁也是安宁的。只是没有想象的那么好,甚至是有些失望。肚子已经被饿得开始抗议,薄薄的毛衣也脱了下来拿在手里,一路辛劳后,终于不顾形象地一屁股坐在地上。突然,朋友对我说:“看!好漂亮!”

是呢!在这个黯淡的冬季,在青灰色石墙的压抑中,顺着朋友所指的方向里,竟然就这样,满满开了一树的花。那样鲜艳明媚的色彩,仿佛就要洋溢出来。那样美的花,就这样静静地开着,从巷头开往巷尾。微风吹过,带来些桂花般的微凉气息。顿时所有旅途的劳累得到了补偿。

时间就这样缓缓地流走,听不到风声、水声、说话声。原来,这就是让人震撼的美。

如果我们的远行,就是为了这样一树铺天盖地的花,那么,我们应当赚得盆满钵满。略显贫乏苍白的人生记忆中,有了这一次的偶遇,再大的辛劳回忆起来都是甜蜜的。

我抓起相机,给仰头望天的朋友拍了张照片。照片里的她,笑得开怀。世间的事就是这样,也许它并不属于你,但它的盛放,同样构筑了你的生命。

2.种花种菜,也种爱——我的感恩课

当我们从自然拿取苹果、食物、衣服、木头、房子,我们会说:“感谢大地。”这种感恩,是现代人都慢慢忘记了的。在伸手索取之时,我们不会将拿取视为必然,会在拿取时充满感恩。

我一直觉得妈妈是很棒的女人。无论怎样蔫儿吧唧的植物,放在她手中一段时间,就会神奇地恢复生命力。更赞的是,她会在水泥房里种菜哎。

家里有一个二十多平米的长阳台。阳台划分成几个区域,有的放置躺椅,有的搭个书架,剩下的,就是专属的种植空间。沿墙角摆了一溜大大小小的容器,有花盆,有泡沫箱,还有不知道干什么剩下来的塑料箱。唯一共同点是,它们上面都蓬勃生长着绿色。

这一片深深浅浅的绿,长长短短的苗,是妈妈的心血,也是我和妈妈的秘密花园。夏天最热的时候,就是蔬菜们努力生长的时节。黄瓜顶着黄花,豆角戴着粉色的花串,灯笼似的辣椒结了出来,香菜也变成了绿色的小扇子,红绿相间的西红柿缀满了秧……

撒一片小小的油菜种子下去,十几天便冒出嫩嫩的芽,挨挨挤挤的,一个压着一个比赛似的长。妈妈说,这个不行,要拔去一些,便不由分说地拔走了大部分。看着稀稀落落的油菜,顿时有种人口凋敝的悲伤。午饭时,家里多了一道小油菜蘸酱的佳肴。这些细细的长长的还没长出几片叶子的油菜,终于在餐桌上找到了它们最美好的归宿。自然,在毫不犹豫地将这甜丝丝夹入口中时,也顺便发现之前的悲伤没能持续多久。

这个阳台上的菜园,也是我最初的植物学启蒙地。从小生活在城市里,对这些植物,只知道加工出来端上餐桌的样子,再往前追根溯源一点,就是超市里货架上码成一摞摞的样子。它们是怎样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似乎完全不是我应该关心的话题。然而,自从有了这个小花园,我可以问,哎,这个是什么菜?那个是什么菜?如果这时候爸爸或妈妈在旁边,就会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

曾经分不清韭菜和麦苗的我,不喜欢衣服沾土每次野营都要找借口逃开的我,现在已经能够从植物的幼儿状态分辨出几样家常菜,也能蹲在花盆前不顾手脏替自家的韭菜捉小虫。甚至于到泰山旅游的时候偷偷装人家一袋子富含腐殖质的土,以及去挖一些蚯蚓放在花盆里。我家的菜园,每年都会有一段时间让它专门长草。有时候因为楼层太高,草种子飞不到这里来,妈妈就会辛苦地把它们摆到楼前的空地上,待几个月后再继续种菜。“土地跟人一样,也要休息,也需要朋友。”也正因如此,我们家的蔬菜总是比菜场买来的要好吃得多。不加佐料,直接用热水烫一下或者煮食,都有一股独特的风味。

耕种,也像一个心灵的疗愈课程。在与土地和植物共同生活的日子里,人慢慢地会更加亲近别的生命;在四季更迭、不同植物生长的点滴中更加明白,这些风霜雨露、虫蛀蚁咬,是成长所必须经历的磨练。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卡文的时候、遇到挫折的时候、狂喜的时候,我们都喜欢到阳台走走,蹲着看一看我们的菜,再躺在摇椅上晃一晃,就会慢慢平静下来。夜晚的乘凉闲聊,嗅到身边泥土的气息,总会有种在乡村的错觉,然而抬起头又可以看到远方栋栋霓虹高楼,这时候菜园似乎就变成了一个城乡交界的中间地带。

在亲自耕种的过程中,我们更能了解,这些物品,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感谢大自然、感谢太阳、感谢雨水、感谢泥土、感谢园丁、感谢蚯蚓……感谢我活着,有这样的美好。

3.孤独是一个秘密

我常常静下来问自己,我可以更孤独一点吗?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好像只有孤独,生命才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

孤独对于出国党来说,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常年在外辗转,很多时候只有一个人。一个人拖着行李箱走在异国的土地上,一个人在突然停电的时候打电话给互相沟通无力的公司,一个人煮食一个人吃,一个人唱歌一个人听。久了,似乎已经默认这就是生活应该的状态。

最初体会到“孤独”这个词还是在很年少的时候。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像我这种爱玩爱闹的,身边总是嘻嘻哈哈地聚集着一群人。时间仿佛过得超级快,一晃眼太阳就下山了,再一晃眼就打完球要回家了,忙里抽闲再看一集半集的电视剧,时钟就提示要乖乖去睡觉。这样的状态,自然是跟“孤独”绝缘的。

然而,北方的冬天黑得特别早,还没有放暖气的时候容易手冷脚冷,这时候便会早早上床读小说。有一晚读余华的《活着》,竟然就读了整整一夜。被子里的台灯发出昏黄的光,我蜷缩在被子中一目十行。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樣黝黑,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随后我听到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他唱起了旧日的歌谣……这是一本完完全全都是孤独感的书,那时的我还年轻,看得懵懂,却也似乎体会到一些与往日不同的情感。

次日天大亮,抬眼望向窗外,竟然下了一夜的雪。灰黑色的光秃秃的树被雪打扮成了不同于往日的样子,一条细细的由脚印踩出来的小路凭空出现。突然就福至心灵,原来这就是“孤独”!只有你,只有你,只有……像傻子一样地在心里重复回声。原来孤独是一个这么让人……呃……无法形容的感觉。它模模糊糊地在心里翻滚,说不出口,也不知道向谁说。我只知道,这种缺失感,连我的爸妈都没办法帮我补足。它很新奇,却不适合像买了一件新衣服一样来向朋友们炫耀。没有人会懂,我把它归结为一个秘密。

古往今来,能够慰藉人类孤独的,也许只有好的故事。能够引发人类孤独的,同样也只有好的故事。20世纪,伟大的俄国电影制作人安德列·塔科夫斯基分享了一条他对年轻人最急切的建议:“学会享受独处。”然而,就像大师都承认的那样,习惯孤独与享受孤独是截然不同的事情,前者有着不得已而为之的忧伤,后者则是主动选择的骄傲。

很多时候,孤独感需要环境的烘托,要么是极静,要么是极动。寒江独钓、雪夜赏梅、林间松下,自然是孤独;然而觥筹交错、衣香鬓影、纸醉金迷,又何尝不是孤独?人,这个宇宙间自认为最强大的个体啊,一旦丧失了与他人的连接,所剩下来的唯有无边的恐慌。远离了熟悉的安全环境,便无法再习惯性地隐藏自己。真实的喜好、性格、缺陷,在一遍遍对自己的审问中会变得清晰。在真实的孤独里,那些被理智压制住的情感便会翻滚出来,迫使人正视自己的一切卑劣之处。这一种疼痛,是无法代替的,再亲近的人也不能。

我一直觉得,在年轻时可以过一过一个人的生活,体味一下孤独感的人,其实是幸运的。有人说,学习如何与自己和解、如何与孤独相处、如何与时间为伴,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而且它如同养分,对人的滋养,是缓慢渗透的。所以这堂课,越早上越好。

也曾听过一些姑娘的故事。小时候与父母在一起,长大了开始要过一个人的日子了,就急急忙忙地结婚。老公工作忙碌不能陪伴了,就急急忙忙地生个孩子。父母、老公、孩子其实都是她们用来打发时间的工具。真实的情况是,她不敢,也不能一个人独处。但学会享受孤独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啊。它是一个女人的底气,是她抵挡恶意世界的最后一道柔软。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痴心女子负心汉”,听到过太多女孩子一旦爱上就把自我抛诸脑后的故事。事实的真相也许是在恋爱之前,她就并不懂得如何去一个人生活,也从未觉察到“自己”。若恋爱就要将对方的全部世界(梦想、期许、渴望)压在自己肩上,那么中国男人也实在是太辛苦了一点。

我常常静下来问自己,我可以更孤独一点吗?不够,要再孤独一点,还要再孤独一点。

找出时间,让自己孤独,与自己对话,当真正了解自己之后才能让内心更强大,才会与那个“我”握手言和。这样的我,即使被全世界所抛弃,也不会认输。

4.书店都被我们吃了

“一座伟大的城市,寻觅苏格拉底,寻觅柏拉图,寻觅韩愈,寻觅苏轼,寻觅狄更斯……一座伟大的城市,需要无数杯的咖啡、无心的偶遇、无所谓的孤独、无终点的漫谈、无限远的书架。一间谦卑的书店,终其一生寻觅与需要一座伟大的城市。 ”

书店是我们最后的精神堡垒。

一个城市的书店,是这个城市的名片,这个城市的地标,也是这个城市的客厅。城市用书店来招待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2006年的时候,我来到北大考自主招生。那时候还没有动车,普通的特快也难买。从家乡的小城到北京,站了整整一夜。恍惚睁开眼时已经是午夜两点多了吧,车内播音员用柔和的嗓音报着站名。只记得车窗外点点的灯光隐隐约约,偶尔还会看到腾跃而过的黑影,那是建在铁轨旁边的工厂。天真冷,还下着雪。我和同样来考试的同学就住在北大小南门外的胡同里,从小南门一路脚高脚低到三角地,带着小城市挥之不去的穷酸气。

嗨,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完全没错。这是我第一次踏进风入松时心头闪过的想法。风入松是一家书店,开在离我们住宿的地方不远。在这条街上,只有两个安静的地方,一个是北大的南门,一个就是风入松书店。

进了门就一路向下,最后在底层豁然开朗。原谅我没见过世面,第一次见到像超市一样的书店。东边的角落里还摆了几张桌子,可以坐下来喝茶、看书,甚至摘抄。我看到周围那些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的年青人,觉得这就是我梦想中书店的样子,这就是我梦想中北大的样子,这就是我梦想中北京的样子。

后来,真的来到北京读书,最常去的反而是博实超市里的博雅堂和野草书店,因为便宜。再稍微装一点,就会约着去光合作用和万圣书园,因为有地方可以喝咖啡。风入松,就像自己的一个秘密花园,总是偷摸着自己一个人去,喝喝茶,读读书,看看人。

总觉得风入松不是一个聊天或聚会的地方,只适合一个人静静地想一些事情。在这里充一会儿电,就把面目可憎的坏习气磨去一点点,把探索这个世界的勇气找回来一点点。它完成了对一个少年的最早启蒙,对这个少年来说,它就是最好最理想的样子。

在香港,不管多忙,铜锣湾的诚品书店每年至少去一次,不买书看看小物件也高兴得很。在羡慕各地的特色书店之余,同样会想起北大南门的风入松。我离开北京那年,风入松宣布停业整顿。如今,那条街上已经被各色的饭店和咖啡馆所占据,每天在饭点会有熙熙攘攘的人群。

同样倒闭的还有光合作用,孙池曾经带着泪光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为和我同样的上班族开一个书店,窗明几净,不要戴着厚厚的镜片在布满灰尘的书堆里扒书……我有一个梦想,书店不仅仅卖书,还能创造一个阅读空间……我有一个梦想,希望书店如寒夜里一盏温暖的灯,安静地守候读书的人……每一年我都有着对书店的不同梦想,那些梦想中的书店如花般开在我的心里,栩栩如生。”

是的,书店都被我们吃了。我不知道它什么时候还能再回来。

5.唯有喝茶不能将就

“脚下一双趿拉板儿,茉莉花茶来一碗儿。灯下残局还有缓儿,动动脑筋不偷懒儿。”北方人爱喝花茶,花茶的发明虽在宋代,但到明代时,花茶已从文人别出心裁的雅玩逐渐普及到民间。从前,北京在旗的老人一说起喝茶,一律都是香片。老舍先生《茶馆》里的有钱人,喝的也不过是“小叶茉莉双熏”。北方人喝茶爱将就,大叶茶也行,沫子茶也行,虽不能直接划归为牛饮,也差不离是个解渴的东西。

不知是因为常年混迹在文人圈还是命中有喝茶的因缘,总是能喝到精细的好茶。例如近千年古树采下来制作的大红袍,例如沉香磨成细粉泡的茶,例如据称失传已久的点茶,简直是来者不拒。只是从小没喝过好茶,长大了喝到好茶也变得不识货,喝个茉莉花茶躺着晒个太阳,甭提多舒坦。自然,这种严重拖后腿的行徑被朋友们鄙夷了无数次,但我总能说出一二三四个理由来让他们闭嘴不谈。其中,最有力的便是:“将就一下得了,总端着多累。”

也是在夏季,与一位朋友聊天,两人互相显摆得不亦乐乎,朋友的太太坐在旁边除了烧水外一直微笑不语。我照例搬出那一套将就论,许是被你一句我一句的斗嘴激起了火气,朋友一拍桌子:“看看我太太的手艺,也让你见识下,什么都可以将就,喝茶绝对不可以。”

“嫂夫人难道有泡茶的绝活?”我不禁好奇。

朋友太太轻轻打着他的肩膀,笑着跟我解释:“自己闲来没事做着玩的。你要想尝尝,我就去泡。”朋友急忙插嘴:“自然是想喝的。”我也跟着点点头。

过了一会,她抱来一只木瓜,还有一小篮子紫色的植物。

“这不是紫苏嘛。”我看着这个熟悉的锯齿状植物,心里暗暗地想。这种植物,在江南地区成片地长,一般被用来做肉类的调味品。一开始去南方时,还把它跟罗勒弄混掉。我倒是很喜欢紫苏的味道,在日本料理中,紫苏叶就是一种常见的食材,可以做成紫苏叶天妇罗,也常常用来包裹鱼、虾之类的食物。

紫苏又称苏叶,《本草纲目》曰:“苏从稣,因酥,舒畅也。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载其可以“行气宽中,清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

朋友介绍说:“《广群芳谱》记载,大宋皇帝仁宗,昭示天下,命翰林院评定汤饮,其结果是紫苏熟水第一。熟水即饮品,在八百年前的大宋朝,紫苏就是街头巷陌的熟悉饮品。”可是,紫苏用来泡茶,真的好喝么?还有,那明显还未熟透的木瓜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我心里有这些疑惑,但还是摆出一副见多识广的淡定样子。

只见她把木瓜的一头切平,然后把另一头切开,掏出黑籽。然后,将紫苏用沸水泡在一个大的玻璃碗中,待水略微泛出紫红色的时候,把叶子捞出来用纱布裹住再挤压几次。最后将碗中的水加入柠檬汁,再倒入先前准备的木瓜里。把切去的顶端当成盖子盖上,静待几分钟便可。

加入了柠檬汁的木瓜紫苏茶,颜色变为鲜红,透过玻璃煞是好看。一口喝下去,除了紫苏特有的味道外,多了些酸甜,真的好喝极了。我不住地夸赞起来:“真的与往日喝茶的经验大不相同。”朋友简直得意得要飞起来。

“嘿,又不是你做的,那么得意。”我忍不住白朋友一眼,嘴上酸溜溜地不肯认输。

太太倒是大方得很,笑道:“夫妻总是一体的嘛。”“你走运,有这么好的太太。”我嘟着嘴不说话。朋友一听,更是笑得见牙不见眼。

太太轻轻解释:“我们两个都穷,买不起好茶叶。次一点的茶叶他都不爱喝。有次他感冒,便煮了紫苏水给他喝,一来二去的,竟成了我们夫妻平日喝的。”二人在院子里种了紫苏叶子,平日无事便一起泡个茶。朋友搭了秋千,摆了藤椅,架了葡萄,种了石榴。最近还在商量养头羊,这样每天可以挤羊奶喝。

其实朋友一生艰难,读书的时候父亲被划为右派,好不容易平反却同样找不到工作。去东北做买卖赚了一笔钱被人骗光,到现在还是要为生活辛苦奔波……就连这个太太,也是历尽艰难险阻才娶到手。相爱的俩人遭家长棒打鸳鸯,只好鸿雁传书,抗争几年后才修成正果。也许,正是因为他不将就,才将穷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我有些明白,为何朋友说“唯有茶叶不能将就”,其实也是在说,“唯有真心爱的人不能将就”。

猜你喜欢

紫苏书店
有“颜色”的本草植物(上)
岁岁紫苏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总第十七期)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总第十四期)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总第八期)
青青紫苏
青青紫苏
青青紫苏
最美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