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中国画的造型与造境

2022-03-30寇馨月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造型中国画

寇馨月

摘 要:中国画非常关注藝术意境的营造,讲求“计白当黑”,重视画面中的留白,注重画面“无形”处的经营,注重“空”处与“笔未到”处的价值。中国艺术追求“大象无形”的艺术境界,主张在“无形”与“白”处创造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形成象外之境。探索中国画的造型与造境,对于当代中国画创新发展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关键词:中国画;造型;造境

近年来,绘画界对中国画的造型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诸多方案,但都没有从本质上解决中国画的造型问题,很少对造型观念进行创新。要想解决中国画的造型问题,除了要采用一定的造型手段、方法,还要更新造型观念。中国画不论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在造型方面的探索都不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模拟自然,而是建立一个有趣味的形式,来构造一个画外之境。

一、造型

笔者认为,中国画的造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写实阶段,对物象的形态进行客观描绘,解决物象“形”的问题,发现自然物象之美。第二阶段是造境阶段,即认识“情”与“境”的阶段。在第二个阶段,画家不再局限于物质存在的真实世界,而是超越“形”本身的束缚,通过描绘物象形态构造意境,传达情感,构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西方写实性造型观念与中国写意性造型观念是不同的。西方绘画注重对客观物象“形”的描绘,中国画更注重画面意境的营造。初学绘画的学生在学习了写实性素描之后,再学习中国画会产生一些困惑,在创作中国画时仍采用严谨的素描造型方法,创作的作品不伦不类,缺乏中国特色。

要想改革中国画一定要先改变绘画观念,一定要了解中国画造型规律,深入挖掘中国画造型手法的优势。第一阶段求“广”“博”,第二阶段求“深”“专”,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第三阶段的“新”。也就是说,要经历前两个阶段,才能创造出新的不同于西方亦不同于文人传统的有自身民族特征的中国画。目前,中国传统绘画造型方法在当代中国绘画作品中很少见到,中国很多画家运用西方写实手法进行绘画创作。中国写意性绘画与西方写实性绘画有着本质的不同,在学习西方之长的同时,中国当代画家不能丢掉中国画独特的造型方式。中国画造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目观物,得到的是物之“形”;第二阶段是造境阶段,根据内心的感悟与认识,塑造意象,使意象超越客观物象本身,营造独特意境。造境又分为两种:一是“以心观物”,得到的是物之情;二是“以理观物”,得到的是物之性、物之真,从而抛开物理层面的造型达到物我精神的共鸣。

实际上,中国画一直以来追求的不是对“有”的探索,而是对“无”的追求。中国画不是在描画客观的物象,而是通过有“人格精神”的物象来展现自身的品格修养,通过笔墨创造一个超越自然的艺术意境。

二、造境

造境注重的不是形似,而是对“无形”与“白”的认识与琢磨。“白”即“空”,空白在中国画中不仅指画面中的无画处,还指“参加万象之动的虚灵之‘道”①。霍去病墓石雕没有对石头进行过多的打磨与雕琢,而是让石头呈现出本身的色彩,利用石头本身的形状、起伏、肌理等自然形态的模糊处、未雕凿处展现材料质地本身的美,通过空白处彰显雕塑的艺术价值。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一章中指出: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中间的车毂当中,因为有车毂中空的地方,车子才能行走;器物因有其中空的位置,才起到盛物的作用;房屋因有了空的地方,才起到了居住的作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②由此可见,“无形”与“空”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也可从中国古文字的空白处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形体美、意境美。古人在创造汉字时,每个汉字的笔画或部件就是一个意象,而整个汉字表现的是由这些意象组成的一种意境。例如“马”的古文字,线以外的空白处与线所形成的“象”是对“意”的追求,呈现出一种意境,而不是对客观物象的模仿。

从老子提出的“大象无形”这一哲学概念到“象”延伸至美学的范畴,再到“取之象外”等美学概念的提出,可以看出,中国对“象”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笔者认为,只有“无形之象”突破“有形之象”,使得物象的“神”不再被“形”所束缚的时候,才能真正达到造境的艺术境界。物象是传达创作者情感的载体,中国的画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一般不受客观物象的限制,透过物象看本质,注重表现物象内在的“神”,运用简练的笔墨勾画出物象形态,借物象表达内心的情感,使观者的情绪被感染,与画家产生情感共鸣。在哲学美学层面上,“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无”是画家所追求的,画家通过有限的物象使作品达到一个无限的境界。

中国画的艺术意境体现了画家的艺术思维,这种艺术思维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在这种艺术思维下,中国古代画家没有对自然进行盲目的模仿以求最大可能再现自然,也没有对社会进行扭曲变形。中国人的艺术思维,是在有与无之间营造一个无限想象空间。画家在创作中关注“空”与“实”之间关系的同时,更重视“空”的价值,一般通过留白艺术手法营造画面意境。

中国画中的“白”“无形”通常和虚空、实体有着密切联系。“虚处实则通体皆灵。”“虚处实”,即为有,空处亦有,“实”不是形式的实,也不是情感的实,而指象外之境。中国画自古就注重画面中的“白”,强调“计白当黑”。此外,苏东坡对“空”(即“白”)探讨过,他的五言古诗《送参寥师》中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一句体现了他对“空”的理解。在绘画中,最好的强调是不强调,忘形、忘象、忘巧方能得真、得意。艺术作品仅仅能传达出艺术家想象的一部分,还有诸多内容需要观者在自己头脑中补充或联想。

造境在中国画创作中至关重要,无论是创作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画家都需要感受客观物象,并对其进行提炼与概括,注重情感表达,将心与物相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用笔墨营造出独特的意境,使作品具有别样韵味。当代画家应重视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研究,重视对生活的感受,应在师古人的同时,师法自然,根据自身对自然、生命的感悟,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意境。

在绘画领域,“境”一般指意境、境界。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造型的目的不是模拟自然,而是通过刻画物象的形体来造境。在独特的意境中,即使山无石,水无纹,观者也能感受到天之广、地之大,独特的意境能留给观者无尽的遐想空间。南宋画家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可以说是经典的大写意作品,开辟了中国写意人物画新的空间。画中人物五官集中,额头留出大面积空白,显得宽大,绢素上的寥寥数笔,尽显人物的精神状态,笔的中锋、侧锋,墨的浓淡干湿将人物的表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禅宗讲究以“无”的心性观照世间万物,抛开束缚,梁楷也抛开了常法的束缚,舍去教条与成规,开创了粗笔大写意一派,把中国画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中国艺术讲究造型与造境,绘画注重留白,雕塑注重在材料的模糊处、未雕凿处(即“空”处)展现材料质地本身的美。无用乃大用,无形乃大形,中国艺术追求的是“大象无形”的境界,在“空”与“无形”中给观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创造出象外之境。

注释:

①宗白华:《艺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②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15页。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宗白华.艺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

[4]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M].邹德侬,巴竹师,刘珽,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作者单位:

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猜你喜欢

造型中国画
多彩链接(中国画)
关东风(中国画128cm×68cm 2022年)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书画名人汇
基于内外流场仿真分析对整车性能研究和优化
北魏佛教石窟雕塑造型与装饰风格的分析
美术审美特征论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