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认识、诱因及应对策略

2022-03-29张琎薇

广西教育·A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课堂沉默沉默现象

【摘要】本文针对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沉默现象,深入分析诱发学生沉默的原因,建议教师正确认识、理性应对课堂沉默,采取恰当利用积极沉默、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沟通等策略,从而让中小学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关键词】沉默 课堂沉默 现象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1-0035-03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在此背景下,对话式教学深得学者和教师的肯定。民主与平等的对话式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且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不少一线教师为追求理想的课堂教学,常采用提问、讨论、活动等教学方法。课堂沉默现象与对话式教学背道而驰,被一线教师视为“眼中钉”,认为是教学的“败笔”。

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不少中小学教师表示,课堂沉默现象在课堂中十分普遍,可出现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时会严重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效率。由此可见,中小学教师对课堂沉默现象普遍持否定态度。然而,在笔者看来,课堂沉默并非课堂教学中病态、畸形的表现,而是一种正常且普遍的课堂教学现象。本文将对课堂沉默进行重新审视和深度剖析,以期有助于中小学教师正确认识课堂沉默现象,顺利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

一、对课堂沉默现象的认识

(一)对课堂沉默现象的传统误读

1.视课堂沉默为教学的“绊脚石”

受过专业培训、教育熏陶的教师都深知,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师生通过语言、肢体的互动与配合,进行知识、方法、经验与情感的深度学习与交流,促使整个课堂教学氛围民主平等、和谐融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实施对话式教学的过程中,希望自己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学生积极举手、主动发言。若出现沉默现象,教师便难以把握教学进度、无法感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使得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片面认为,课堂上的沉默现象会阻碍教学进度,割裂教学流程,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2.视课堂沉默为非学习状态

不少中小学教师表示,一旦课堂陷入沉默,学生要么是注意力不集中,要么是学不会、答不出。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中小学教师习惯以举手发言作为判断学生是否认真听课的依据。日本著名教育学家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曾谈道:“比起擅长发言的学生来,那些在课堂上言语不多,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尽管也应该被评为优秀,但在这些学生的通知书上却常常被写上‘更加积极地发言吧!’”

3.视课堂沉默为尴尬窘境

不少教师在谈到课堂沉默这一话题时,第一反应是摆摆手,笑而不语。有的教师会无奈地说:“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学生沉默得我自己都尴尬了。”如果学生对教师讲课长时间无反应,对教师提问长时间无应答,对教师点名回答问题长时间低头不语,这一系列“无声”的行为,的确会使整个课堂陷入沉闷、冷场、尴尬的氛围。

(二)学生课堂沉默的内涵及特征

课堂沉默一直都是教育界持续关注的话题。从交际语言学出发,沉默是指在交往过程中长时间的无语行为。课堂沉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课堂沉默,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一切沉默现象;狭义上的课堂沉默,则指向课堂交流中的学生沉默。何为学生课堂沉默?结合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聚焦于学生,笔者将课堂沉默定义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的无声无语且无交际的一种行为方式”。

学生课堂沉默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普遍性。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课堂沉默现象。小学阶段的课堂沉默现象相比初中、高中、大学不太明显,但无论哪一个教育阶段,相比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课堂沉默现象尤为明显。第二,双重性。课堂沉默对课堂教学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目前来说,课堂沉默中的消极沉默为多数。第三,形式多样。课堂沉默往往伴随着各式各样的行为表现,如发呆、睡觉、玩手机、传纸条、看课外书等,并不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只保持一种状态。

(三)学生课堂沉默的基本类型与具体表现

了解学生课堂沉默的类型,教师不仅可以加深对课堂沉默的认识与判断,而且有助于其正确归因,及时做出符合当时课堂教学情境的有力、有效、有益的判断及对策。(分类见表1)

二、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分析

(一)受传统文化影响

在“以和为贵”“沉默是金”等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人都将沉默作为解决问题、处理人际关系和化解矛盾的手段或方式。沉默,被视为一种百忍成金、忍辱负重的优良品质。当学生在生活中面对无可奈何、不知所措的情况时,往往倾向于沉默、顺从。这种习惯逐渐从生活延伸到课堂,沉默变成了学生对课堂规则的遵守。

《鬼谷子》中有“言多必由数短之处”之论,表示话说多了就一定会有失误。这思想教导人们,无论是工作还是日常交际,都要少说、多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子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若是遇到不会的问题或者未掌握的知识,为避免丢面子,第一反应就是沉默。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思想对沉默持肯定态度,认为沉默代表着尊重、接纳等,儒家思想还提倡尊师重道,十分重视教师的权威,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对教师则应无条件服从。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配合教师的讲课,学生自动将沉默作为一种“默契”配合。

(二)受教师影响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深受其影响。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模式、课堂反馈,都会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产生影响。

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其课堂教学的氛围必有所不同。理念前沿、认真严谨的教师,常以学生为主体,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整个课堂教学氛围和谐融洽、其乐融融,学生参与感强;无责任感、专制霸道的教师,认为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注重尖子生,忽视“潜力生”,关注范围小,对学生缺乏相应的了解,课堂氛围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学生只好选择主动沉默。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理念。例如,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大多以语法翻译教学为主,简单枯燥、无创新、无亮点,不重视学生学习方式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问单调,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不强。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使得部分中小学生难以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只能被迫沉默。

不少学生认为,教师的课堂反馈对自己的学习进步有较大的影响。学生渴望自己回答问题后,无论对错,都能得到教师的鼓励与启发。但当前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教师课堂反馈单一,要么只对学生的回答做好或坏的简单评价,要么不及时理答,而是寻找更多其他学生代答。学生由于得不到教师的有效反馈,因而被动沉默。

三、理性应对课堂沉默的教学策略

得法才能行其道。中小学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与实施者,其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课堂氛围乃至班级风气。课堂沉默虽然是影响课堂教学进程的“拦路虎”,但也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与发展的加速器。只要中小学教师掌握沉默的分寸,平衡好沉默的度,就能顺利推进教学。

(一)正确认识和对待课堂沉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沉默是不可避免、不可或缺的,教师要承认它、善待它。中小学教师应消除对课堂沉默的误解与恐惧,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了解课堂沉默现象,依据沉默的本真意义和学生个体差异,理性看待课程沉默现象,保持开放的态度,充分意识到适当的课堂沉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深入挖掘课堂沉默背后所蕴含的教学价值,让沉默增值;还可以适时适度营造沉默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激活学生思维,充分彰显课堂沉默的独特魅力,达成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课堂沉默并不是不知所措的无助,也不是冷场尴尬的困境,而是一种有价值、更深入的思考与交流,能保证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沉默思考中成长与发展。

(二)恰当利用积极沉默

打破课堂沉默,需要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机智是教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必备素养和关键品质。教师的教学机智总是与具有复杂性、多变性、不确定性的课堂情境和教学现象有特定的关联。富有智慧和机智的教师能理性看待课堂沉默,处之泰然,避免师生陷入尴尬窘迫的教学困境,并通过机智处理,将课堂沉默转变为教学亮点。

其实,积极沉默是一种隐形、潜在的教学资源,更是一种不可预知的生成性资源。中小学教师要客观分析课堂沉默的原因,深度挖掘其中隐含的教学价值,巧妙应对课堂沉默,并善于利用積极沉默,使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当然,教师决不能漠视消极沉默现象,而应学会柔性处理,逐渐弱化消极沉默,或者将其转化为积极沉默。

(三)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中小学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改变传统的以单向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杜绝灌输式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将对话教学、小组合作等融入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选择沉默不语,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跟着教师被动前进,缺乏问题意识,没有动脑思考,只能在教师提问时简单地附和或“无言以对”。

中小学教师应精心设计丰富多样、题材新颖、内容有趣、难度适中、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课堂活动与学习任务,结合启发、转化、引导等教学方法,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得不同性格、不同认知程度、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努力打破课堂沉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拉近师生距离,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消极沉默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教师威严的畏惧,并因之抑制了自己发言的欲望,或是不愿将自身的不足暴露在教师和同学面前,怕自己丢了脸面。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有效减少学生在课堂上的焦虑、自卑等情绪障碍。但当前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很多学生仍顾及教师和其他同学的看法,还是无法完全放松自己,按照真实的想法敞开心扉。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中小学教师要尽可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一种相对轻松的状态,产生表达欲望。

中小学教师应具备仁爱之心,平等关注每一名学生。不少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情感缺失等问题,与教师对学生缺少关爱或关注不够有一定关系。教师的爱要体现在反对成绩歧视之中,教师的爱不应只面对优等生,而应面向全体学生,尤其应关爱那些成绩劣势的学生。在“兼爱”中融入民主、平等、公正理念,加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消解师生之间的生疏,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公平的发言机会,增强课堂归属感。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教师主动作为,努力拉近师生距离,让爱在教学中行走,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此外,教师还要掌握交流技巧,加强师生沟通。一是正确交流。当学生的发言有悖于教师的预期答案时,教师切忌打断、嘲讽,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不排除部分学生自尊心强、比较爱面子,但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教师都应尽量避免说出有损学生形象、自尊的言辞。有时学生的发言停顿只是喘息之间的短暂思考,教师给予学生一个认可的眼神或鼓励的微笑,都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成就感。二是真诚交流。中小学教师可以就自身经历、社会时事、热门话题、学生兴趣点等在课余时间经常与学生进行轻松的谈话、互动,尽可能减少师生之间冷冰冰的交流方式,让更多的交流分享不断缩小师生之间的鸿沟,缓解师生之间的生疏感,努力化解课堂沉默。

参考文献

[1]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吉林:长春出版社,2003.

[2]魏宏聚,谢晓筱.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内涵、表现形式及应对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35(11).

[3]赵明鸿.课堂沉默现象的教育考察与文化探源[J].教学与管理,2018(27).

作者简介:张琎薇(1997— ),广西柳州人,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课堂沉默沉默现象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语文课堂应拒绝“沉默”
如何走出高中英语课堂沉默的困境
从文化角度探究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沉默现象
初中英语课堂沉默成因的调查研究:基于学生视角
杜绝高中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策略研究
美高院大法官“沉默”十年为枪开腔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