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新领域分析

2022-03-29史璐霞

科技风 2022年9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

摘 要:科学技术学理论和人类社会学有着内在的联系,同时也有着研究内容的差别。从社会研究角度看待科学技术,发现科学不是独立的社会活动,而是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即科学存在于社会中,并存在众多的社会要素。在新的发展趋势下,只有探索新的领域,以不同的视角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更深度地掌握推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要素,才能为社会的建设和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研究;新领域

在科学和社会研究的领域中,由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展较早,且对整个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众多学科都在关注和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并出现新的学科和新的领域。为从不同角度分析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的价值,掌握不同学科和领域所保持的观点,通过具体研究现状,来掌握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的成果,更具有说服力和真实性。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形成

科学技术与社会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在社会快速发展下,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形成较为显著的成果,而这种研究成果的应用,需要深入社会中,使得人类文明得到高速的发展,科学技术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工具,更是推动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科学技术的研究,人们保持着认可的态度,并对有效的科学研究成果给予赞扬。另一方面,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长,以及科学技术具体的应用,所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和大量使用,也同样暴露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人们逐渐对科学技术产生新的看法,社会中也陆续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甚至在科学领域中也出现反对的理论。部分发达国家更是出现反科学的热潮,遭到人们的抨击,以及社会的批判。在这种情况下,科学技术并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依旧按照自己的发展逻辑进行突飞猛进的发展,诞生出更多服务于社会和社会生产的新技术。其中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出现,深刻地改变着当代社会,并使那些反科学的人们开始进行深度思考,了解更多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探讨怎样发挥科技的正向作用,以及如何預防技术对生态的破坏和对资源的使用,这种现象的产生,使得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活动应运而生。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交叉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无论是科学研究活动,还是科学生产,其表现的规模之大,不再局限于资源和成本使用数量,而是表现为研究的复杂性和课题的范围。这种社会事业最早依靠个体的智慧,通过少数人的努力和研究,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而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对社会有着较大贡献的科学成就,大多数来源于大型的集团和机构,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不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有着明显的社会特征。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有着代表意义的科学研究,如航天事业、计算机网络等,都需要社会和国家的参与,体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叠和交叉。这种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活动,在社会和时代的召唤下,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也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要素。但是,科学技术不再是独立的活动,不能够在新的发展环境下,独立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而是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相统一,凸显其强大的力量,并获得多方面的支持,保持协同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从文化角度来讲,科学技术与社会领域在文化层面的交互,则是真正作用于技术创新体系之上,将文化作为基准点,以科学教育及社会发展作为主体方向,真正打破学科之间的跨界性质。同时也可以肩负企业科技创新的重任,真正做到以科学观教育观为引领,对社会发展起到持续性的推进作用。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王鸿生教授在相关报道中提出,人们在对科学定义是真正建立在理性解读基础之上,将科学与人文进行贯通,深度探寻出不同社会事物发展中存在的本质关联性,真正实现分化式解读,保证科学本质在建设过程中真正实现以文化为基准的内涵式处理。这样通过科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可以保证每一项功能化信息化的阐述真正体现在社会进程之上。

此外,文化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则不仅仅局限于文化中,本身更是从本质层面进行解析,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作为表彰体,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精神标杆之上,真正得到多领域的支撑,实现专业融合、行业整合的发展势态,对社会稳定发展提供驱动力。

三、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新领域探索

(一)公共理解科学

据中国科协调查数据显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学普及、宣传科学精神、宣传辩证唯物主义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营造了尊重科学的社会氛围。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众达到的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相对较低,北欧国家比例更高。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群组织负责人的基本科学素养水平仅为4.77%,而作为他们下属的专业技术人员,自身所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水平比例均为6.89%。由此可以看出,工作人员的基本科学素养水平普遍高于管理层。另外,我国公众在正确理解科学、区分科学、了解社会等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因此,为提高我国公众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的能力,必须要充分发挥社会研究所具有的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积极开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工作,通过公共理解科学探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新领域。

首先,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和公众的关系,置于中国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深入了解近代以来,西方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在中国传播发展中的历史和现状,把握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割裂和契合之处。通过社会研究从中探索出我国公众接受和理解的科学技术文化模式、社会心理模式,弄清文化基础。

其次,需要以开阔的社会研究事业,从传统的科普模式转变为科学技术的社会文化研究上,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公众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交流状况机制,深入研究公众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研究科学共同体对待公众的态度,并通过研究大众媒体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断开拓社会研究事项。此外,多学科参与是社会研究繁荣的保障,利用公共理解科学开拓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新领域,要求不能忽视有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所产生的社会后果与影响,社会研究应明确科学技术是重要的社会变量。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纳入公共理解科学当中,将现代科学技术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当中,对于学科间的对话和参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最后,在社会研究方法选择上需注重经验研究,特别是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应当在具有充足经验材料的基础上,针对一些学科如科学史的历史分析方法、社会学的调查谈论方法、科学技术的运用发展方法等进行理论探讨。通过研究探讨最终证明此类方法是行之有效的经验研究手段,为公众理解科学赋予活力,进一步拓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新领域。

(二)科学技术人类学

科学技术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对象离不开文化,也就是说,科学技术人类学领域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文化现象。据相关研究表明发现,目前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相联系的文化现象,并未获得经典定义作为重要支撑,但科学技术人类学的研究极为扩散,各具特点,包含着社会公众对于人类文化的理解。科学技术人类学主要内容包括考察人类学家工作、探索有关科学社会学的知识学派。其中,考察人类学家的工作,关注中心和研究重点较为广泛,其中分别包括医学方面、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讨论学术学科的生存条件等三方面。而探讨有关科学社会学知识学派领域的相关内容,可通过将科学社会学知识学派的作品内容与人类学家的作品内容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明晰社会学家工作重点是科学知识,主要开展的社会研究工作是运用人类学的经验方法,证明自然科学知识的内容与社会科学知识的内容相统一,一样是关于社会构建方面的理论。另外,作为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新领域,科学技术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普遍有比较方法、文献方法、历史方法等。此类研究方法并不会局限在单一的经验描述领域,而是在一定的理论框架背景下进行写作。所以为做好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工作,需要在撰写科学技术人类学过程中,运用比较方法与文献方法,突破个人经历的局限性,丰富自身知识体系。

(三)交叉性科学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第一驱动力,从先辈们的奋斗史可以看出,以往科学技术不完善的时代下,我国在国际中的社会地位较低,而先辈们在小规模、资助少的艰苦条件,研发出先进的技术体系,保证每一类技术成果在社会体系推进中可以起到最大的价值效用,提高我国社会发展能力。在新时期的到来下,科学成果俨然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主体目标,其不仅作用于社会活动之上,更是通过技术框架构筑出一个大环境体系,保证每一类技术可以真正提高社会话语权,以及民众的生活质量,这样在不断进步与延伸下,科学工程体系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工程以及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石。

从现代化社会发展而言,各类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则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保证每一类资金可以正确地起到技术推动的效果。同时在政府部门的干预下,每一类技术体系的形成所起到的作用是建立在社会发展基础之上,构筑出以科学技术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体系,真正形成科技体制以及科技政策,保证以此类技术体系的形成为根基,构筑出科技、人文环境,对社会发展提供有效主力。社会在不断进步过程中,则是深度融合技术应用准则,并将此类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反推动点,渗透到技术研发过程中,这样在彼此之间的融合模式下,可以保障社会发展与技术创新的规律存在客观性特征,进而为科学基础的研发提供指导建议,真正建设出具有决策性、科学性的技术研发体系,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诉求。

其实我们从现有的技术交互角度来讲,无论是对于科学技术人员,还是对于社会发展来讲,其本身所具备的延伸领域均是符合科学与技术发展客观规律的。但是纵观技术与社会之间所呈现出的交互性、复杂性特点,就需要每一类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具备相对应的工程性与社会可行性,避免科学领域之间存在割裂的现象。只有这样,才可保证每一类技术发展特征是符合大环境的发展趋势。1960年,国外学者曾针对技术发展断层提出两极文化的问题,即为科学家与人文学家在发展过程中,如果两者之间沟通存在不明晰的现象,则将造成研发主体存在滞后性,或方向特征无法正确将两种文化体系深度根植于社会发展进程中,进而产生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悖的概论。但是在社会不断发展下,技术本身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正在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之间形成一种过渡载体,保证社会科学发展与进步可以通过客观规律与主观引导实现同向性发展,有效规避边缘化问题的产生,真正建设出具有独立性、自主性的关联发展体系,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社会发展中的各类需求,融合到政治体系、经济体系以及文化体系中,通过多功能与多体制的协同特征,保证社会发展进步的高效性。

(四)创新性科学

创新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质的因素,其本身是建立在外界事物对于技术本身所呈现出的诉求点之上,结合创新文化以及技术体系,构筑出更为先进的技术体制,保证每一类技术文化的形成,可以立足在科學与社会融合体系之上,真正利用好创新精神,才可以保证技术有一种文化形态,来彰显出其本质价值,同时也可以对技术创新以及科学发展提供一个内在诉求点,满足国家及社会创新型发展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创新成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词语,此类创新体系的建设则必须保证其引领作用与约束作用,真正做到在原有科学技术体系上的突破,发挥出引领价值,走在社会发展的最前沿,满足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的发展及融合诉求,体现出科学文化智慧,保证我国社会领域的持续发展,做到科技强国,科技兴国的实际效果,为人类共同命题的建设及发展提供长期有效的保障机制。

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解决好科学技术发挥重大作用等问题,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现状的根本性转变。而对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新领域的探索,可进一步挖掘人类社会学和科学技术学的价值,并真正地作用于国家发展之中,学习更多的研究成果,推动新型学科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和科学社会的构建,提供理论上的支撑与帮助。

参考文献:

[1]曾文婕,漆晴,宁欢.我国“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还有多远——基于我国学习型社会研究(1998-2018年)回顾[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31(03):57-69.

[2]刘益东.科技史视野下的科技与社会研究——在科学史所成立60周年之际的回顾与展望[J].科学新闻,2017(11):64-65.

[3]黎昔柒,冯毅梅,葛玉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的技术创新研究——评《创新驱动发展——技术创新与当代社会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7,31(06):157-160.

[4]冯仕政.大数据时代的社会治理与社会研究:现状、问题与前景[J].大数据,2016,2(02):3-16.

作者简介:史璐霞(1986— ),女,汉族,山西阳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
山西省科技厅组织开展2022年度省科技奖提名工作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更名为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
科学技术部令第19号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山西科学技术奖首次采取提名制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纺织之光”2018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
今天让科学做什么?
2016年度中国包装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揭晓
2015年度中国包装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