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略与协调发展:来自深圳市龙华区的先行经验与思考

2022-03-28张雄化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2年1期
关键词:龙华区产城数字

张雄化

(中共深圳市龙华区委党校,广东 深圳 518110)

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1]。以深圳市新兴行政区龙华区为例,经济社会“两难”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导致近年来在国内外复杂形势下龙华区的经济增速放缓相对明显;另一方面,城市品质亟待提升,表现为城中村治理任务较繁重、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逐步显现。因而,亟须实施新一轮发展战略促进产业和城市双向发展和协调发展。

当前,全球数字经济①方兴未艾,对经济社会产生颠覆性影响,数字技术让数字创新深入各行各业[2],可有效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数字战略②意义如下。

第一,有利于探索利用数字发展平衡产业和城市之间发展差距的路径,达到产业和城市协调发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较大原因之一是数字技术及经济凭借其广泛的连接性,打破了地域、行业、城乡的界限,必然有助于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和城乡之间平衡发展,有助于人类实现共同富裕。例如,边远山区的孩子可以通过线上教育,与城里孩子享受同等教育机会,可有效消除教育的代际贫困。同理,探索数字经济作用于城市和产业的路径和机制,有利于地区缩小产业和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

第二,有利于通过数字赋能于产业和城市,达到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数字与经济结合,发展数字经济或经济数字化,可以达到万亿级产业能级,利于龙华区经济企稳腾飞和高质量发展。数字与社会结合,可以进行智慧化社会治理,提高城市运转效率,降低城市成本,有利于减轻大城市病带来的压力。数字与政府结合,可以有效提高政府政务效率,提高政府公信力和辖区营商环境。因此,数字战略利于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为地区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建立高品质中心城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第三,有利于政府抢抓数字经济先机,制定数字战略和政策,达到后发地区产业和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并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在数字崛起的第一波浪潮中,龙华区制定了《龙华区发展数字经济先行区十大举措》《关于建设数字龙华打造“一圈一区三廊”区域发展格局的决定》《龙华区建设区块链先行试验区的行动方案》及区块链行动计划等“数字龙华,都市核心”战略举措,为辖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后续相关政策,利于产业和城市良序发展;相关经验探索,将成为指导其他地区产业和城市协调发展的有益借鉴。

1 产城协调发展现状及度量

龙华区主要面临经济社会及产业和城市两方面的问题。按照协调度理论及思想,构建产业系统和城市系统及指标,将产业系统指标分为产业稳定能力、产业成长能力和产业代谢能力;将城市系统指标分为城市的空间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和生态能力。运用熵权打分法,如果两个系统耦合协调度较高,说明两个系统相互推进、相互配合,系统运行绩效较高;如果两个系统间不协调、不配合,系统就会走向无序、停滞甚至衰退(见表1)。

表1 耦合协调度等级及得分

经测算,龙华区历年产业系统指数和城市系统指数及耦合协调度见表2、表3。

表2 产业创新系统指数与城市创新系统指数

表3 产业系统与城市系统的协调度和耦合协调度评估

以上表明:一是耦合协调度较低,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仅存在相对较弱的勉强耦合关系,反映龙华产业和城市发展确实存在相对严重的失调。二是耦合协调度呈现改善趋势,尽管耦合协调度较低,但是历年呈现上涨趋势,说明龙华产业和城市的协调发展关系在不断改善中。

2 产城不协调的原因分析

产业和城市发展易出现“两张皮”的割裂情况,相互依存和协调度不高,具体原因如下。

2.1 产业结构深度调整

近年来,龙华产业结构出现较大变化,在第二、三产业双轮驱动下,第三产业开始超越第二产业成为经济主引擎。2013—2019年,龙华产业经历3个变化阶段。第一阶段,2013—2016年,第二产业渐次下降、第三产业稳步攀升,表现为第二产业比重由60%下降至约55%、第三产业比重由40%上升至约45%;第二阶段,2016—2018年,第二产业为上升趋势、第三产业为下降趋势,表现为第二产业由约55%上升至约60%、第三产业比重由约45%下降至约40%;第三阶段,2018—2019年,第二产业大幅下降、第三产业大幅上升,表现为第二产业由约60%下降至约48%、第三产业由约40%上升至约52%。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龙华区第二产业呈现持续下降走势,但第三产业呈现持续上升走势。

龙华区第三产业主要以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为主,金融业增长较快。以2019年为例,房地产业总产值为382.52亿元,占比为29.3%;批发和零售业产值为247.48亿元,占比为18.9%,两者约占服务业总产值的50%。同时,金融业产值为115.13亿元,同比上涨9%,高于服务业7.4%的增速。

面临全球经济减速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贸易战,龙华四大支柱产业受到较明显差异化影响。龙华区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四大支柱产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时尚创意和人工智能,具体产业涵盖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烟草制造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其中,2019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下滑13.1%,纺织服装服饰业下降27.9%,反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时尚创意这两大类支柱产业下降幅度较大;同时,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3.6%,专用设备增长48.7%,医药制造业增长2.1%,反映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这两大类支柱产业呈现增长态势。

综上,在国内外复杂环境下,龙华区产业结构正在发生质的变化,集中体现为第三产业极有可能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增长引擎;同时,支柱产业对全区经济支撑作用在深度调整,目前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对经济支撑作用增强,而时尚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经济支撑作用减弱,下一步支柱产业的真实作用有待跟进观察。

2.2 城市承载压力依然较重

定义土地承载系数=常住人口总占比/土地面积总占比,该值越大说明用较少土地负担较多人口。龙华区土地人口综合压力排在深圳市第三位。

表4显示,深圳市福田区土地承载系数最大,其次是罗湖,第三是龙华。前两者为原特区内发达地区,以高端服务业为主;后者为原特区外欠发达地区,以中低端制造业为主。依据产业人口理论,最终形成福田区和罗湖区的服务业人员比例较大、人口素质较高;龙华区的产业工人比例较大、人口素质偏低。

表4 2019年深圳10区土地承载系数

龙华区面临人口、公共设施、住房和交通等内在压力。一是人口压力较大。龙华区人口数量多、户籍人口少、流动比率大,如实际管理人口超300万、流动比率在深圳名列前茅;人口学历层次低,80%左右为大专以下文化水平。二是公共配套设施短缺。龙华区较缺高等教育资源,紧缺初中小学学位;医疗资源有限,三甲医院有限。三是全市房地价格高企造成原特区内外的职住分离和上下班高峰期道路拥堵的现象较明显。此外,龙华区城中村治理依然严峻;产业工人与新市民矛盾日益突出。

3 产城协调发展的机制、路径与对策

如何利用数字经济新优势,破解当下经济社会及产业和城市发展的两难问题,既是龙华区面临的机遇,也是龙华区面对的挑战。

3.1 产城协调发展的机制

数字经济兴起后,数字化发展为产城协调发展提供了土壤、条件和解决方法,打通了产业和城市之间的界限,表现在数字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促进城市发展,同时数字及技术成为产业和城市相互连通的纽带,可有效缩小产业和城市发展间的不平衡、不协调差距。数字促进产城协调发展的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数字促进产业和城市协调发展的机制

第一,产业和城市是超大型城市治理的核心问题所在。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内核,无产业的城市是空心化城市,缺乏内生发展动力,城市抗风险能力较弱,不利于就业和社会稳定;城市是产业的依托,较好的城市设施、服务和营商环境等要件,便于更好吸引更高端产业集聚,便于城市发展更有活力生机和可持续性[3]。第二,数字作用于产业和城市能促进两者同步发展。利用数字大力发展数字产业、数字经济,大力进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能与当下和今后以数字革命统御社会的形态进行接轨,能促进本地经济短期和长期发展。同时,利用数字开展数字城区治理。一方面,可使交通、环境、水电、油气等民生事项服务更加智慧化、便利化,节约城市运行成本,便利人们生产生活。另一方面,可拓展数字空间,增加物理空间外的发展空间,利于数字空间替代传统物理空间,可以节约土地;可以使产业空间革新,高端产业更加集聚,带动传统产业空间和居住空间更加有效分配;可以在高端产业聚集带动下,带动高端人口流入,优化人口素质及结构。依此两方面,城市治理效能提高,社会更加高质量发展。第三,在数字背景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可相互促进。数字产业及经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为城市进一步治理提供资金支持;城市有效治理带来的高质量的社会发展,进一步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硬性和软性的优质环境,加速人才集聚,为创新和经济向前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因此,数字作用下的产业与城市,对应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是经济社会变迁后的一种高级发展,是更高质量的发展,而经济与社会在更高层面的相互作用,是更高级的相互协调促进发展。

3.2 产城协调发展的路径

3.2.1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为使龙华区经济达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必须以数字经济为总牵引发展数字产业、产业数字化,形成数字经济产业链、创新链,做实数字经济圈层和数字经济能级[4]。

一是按照既定规划在龙华以北地区建成数字经济圈。加大招商引资引企力度,加快数字园区、企业和项目尽早落地,为数字经济企业提供优异营商环境,提供土地、税收和奖励等补贴,使好企业引得来和留得住。

二是实施新一轮产业数字化扶持。对辖区重点企业、支柱企业、特色企业,施行数字化转型升级补贴;对拥有数字研发、引进数字人才等的企业,进行配套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补贴、人才引进配套补贴。

三是布局数字产业链和创新链。围绕区块链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本区具备较强基础的领域,补齐数字经济发展中处于断环、弱环的环节,使数字产业链完整、可控和安全。遵照“以产业链完善创新链,以创新链完善产业链”的规则,以创新人才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培养锻造行业领域内的创新人才,使数字产业创新发展具有前沿性和可持续性。

3.2.2 大力建设智慧城市

数字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惠及人,使人民群众享受数字带来的数字红利和福利。按照辖区智慧城市总体设计方案,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开展数字政府工程建设,促成数字社会形态形成,使数字服务城市人们更加便捷化、人性化[4]。

一是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按照前期智慧城市整体方案,利用当前最先进技术,对城市生产生活可被数字化的领域使用智能设计和管理。重点应从民生最为关切的领域着手,在智慧交通、智慧充电桩、智慧校园、智慧社区、智慧环境及水电油气等方面嵌入数字技术,使数字技术和数字服务方便人们生活、降低人们生活成本,让人们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

二是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数字政府工程建设,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使网上通办、无纸化办公、零跑腿成为政府运行常态。在“区—街道—社区”三级有形组织管理构架基础上,探索打造应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无形组织管理体系,增强线上线下基层管理水平。在前期“六零”基础上,建设良好的数字服务制度,使数字技术更柔性化,使办事流程更简单化、技术应用更人性化。

三是加强数字社会建设。在人民吃穿住、行娱购、生老病死等全周期领域,进行广泛的数字化。政府全方位鼓励和支持数字业态、数字模式、数字手段、数字工具等数字形式,推动龙华区数字革命彻底进行,凸显龙华区数字优势和特色。

3.2.3 做强产业与城市的数字契合点

产业和城市的数字结合点,正是促进产业和城市互动发展的最佳途径。大数据是较好的连接途径之一。以大数据“婚配”和大数据“快时尚”为例,广大单身青年男女在网上注册个人婚配需求信息,经过后台人工智能匹配,全国具有相同爱好、相同梦想、相同性格的男女能较好匹配在一起,帮助个人找到理想伴侣;企业通过全国联网存货信息系统,能较好了解到服装品类的销售情况、库存情况、消费者偏好等信息,帮助服装企业快速进行市场生产调整,避免企业库存,使企业掌控时尚潮流。因此,大数据具备使产业和城市双向发展的特性。龙华区拥有美团大数据中心、政务服务数据局、计算机研究中心、电子科技大学高等研究院等大数据基础,应该大力开发利用这一优势,使大数据广泛连接产业企业和城市生产生活,既促进产业和城市高水平发展,也促进产业和城市在高水平上更加协调一致发展。当然,连接产业和城市的数字契合点不单是大数据技术这一点,其他契合点也值得探索。

4 产城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考

运用数字战略促进产城协调发展,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4.1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支持产城协调发展

4.1.1 产业端改革

一是坚持以“三去一降一补”为参照对数字产城进行改革。时尚服饰企业、电子信息企业等龙华区特色企业采用智慧零售、线上云展、线上云平台等方式实现自身产能释放和企业低库存。加强线上金融行业和中小微金融企业监管,防止P2P“暴雷”等现象重演,降低企业融资杠杆率及成本,保障企业安全和实体经济不出现系统性风险。继续采用电价优惠、产业用地用房优惠、落实“惠企十三条”等政策,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落实“一企一策”政策,奖励数字企业研发投入和吸引人才就业,对企业意向弥补自身创新短板的行为采用肯定和奖励政策。二是坚持以“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为新要求对数字产城进行改革。筑牢龙华区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夯实数字经济前期基础,巩固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时尚创意头部企业的领先的研发设计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增强微观企业的市场活力,开展“六稳、六保”稳定经济社会预期,在数字经济领域给予企业技术、金融、人才、制度等创新要素方面更大自主权和自由权。提升辖区四大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的产业链水平,使产业基础高端化和产业链高级化。畅通电子信息、时尚创意、医疗器械、机器人等科技和文创产品的国内外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整体循环体系,坚持扩内需和稳外贸以稳定市场份额。

4.1.2 城市端改革

一是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城市交通、环境、市政等各方面智慧化,增强城市动力、活力和效率。二是利用数字空间和数字网络空间效应,改造产业分布形态,使低生产率的产业空间慢慢淘汰消失(或转移到线上空间),高生产率的产业空间得以保留,使产业空间慢慢发生改变,探索运用数字空间节约城市物理空间拉动城市物理空间再分配,使产业空间、生态空间、居住空间得到更加合理安排;同时,高质量的产业空间凭借数字共性形成网络和涟漪圈,进一步固定自身产业空间,而其他弱势产业空间必然被挤占和取代。以上数字对城市功能和空间的影响及再造,必然节约更多土地和城市空间,必然有效解决由于产业低端化带来产业流动人口过大的“人口充裕”假象,必然有利于现代技术解决大城市的诸多病灶。

4.2 利用金融和科技促进产城协调发展

4.2.1 明确金融支持方向

利用金融支持数字产城创新。一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避免金融资本直接或间接流转到股市、债市、楼市等虚拟资本市场,掏空实体经济和增加经济泡沫风险。二是支持数字龙华建设。金融主要支持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据价值化、政务服务数字化、城市建设智慧化等方面,避免金融发展与现实区情发展相背离。

4.2.2 搭建产城金融支持平台

开发金融平台支持产城生产力发展。一是做强中小担公司,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与壮大。龙华区以中小企业为主,应发挥金融作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以中小担企业前期发展为基础,做大做强中小担企业实力,推动龙华区中小企业发展与壮大。二是发展产业金融,建立数字产业基金。建立专门产业发展基金,扶持产业发展,尤其应该建立数字产业发展基金,扶持龙华数字产业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做大、做强。三是建立数字城市发展基金。采用市场化手段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建设,设计数字城市发展基金,用于城市更新改造及数字化建设。

4.2.3 运用科技支持数字产城

一是继续发挥前期科技累积优势。在数字产业和数字城市发展中,发挥企业作为市场创新主体的优势,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承接南山科技园、华为坂田科技城、龙华富士康基地的科技创新外溢优势;积极参与建设国家科学中心,利用国家医疗器械创新载体平台、积极申报省市级创新平台,利用电子科技大学高等研究院和其他相关研究机构的基础科研优势;发挥科技独角兽企业市场融资和上市优势;发挥创新科技产品市场化转化及产业化优势等。以上前期科技累积优势和后发优势,均可运用到数字产城建设方面,将利于数字产城获得长足发展。二是建成科技圈廊和形成科技文化氛围。依托龙华区梅观科技走廊,连接龙岗区华为坂田城和东莞松山湖,沿线聚集电子信息和数字经济企业,形成科技长廊;依托龙华区龙澜走廊,集聚高端制造业,打造高端智能制造长廊;依托观澜河形成生态环保产业和数字生态长廊。与此同时,在龙华北部片区,高标准规划和建成准数字经济圈层。由此形成明显的数字经济之城和数字文化氛围。凭借优良生态环境氛围和科技创新氛围,吸引人才和企业落户龙华区,最终形成良好的科技人文生态,使科技铸就城市,城市因科技而生。

4.3 坚持双循环格局支持产城协调发展

一是利用公共预算支出支持内部的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①投资产业基建。大力建设5G基础设施及其应用场景,规划建设无人机停机坪、无人驾驶汽车停车场。改造和提升产业园区,布局5G产业园区,打造数字产业园。按照四大支柱产业及企业需求,完善大浪时尚小镇交通、酒店、商住、购物、时尚元素等基础设施;依照生命健康产业对楼层、环境和水条件的要求,建设高标准企业用房用水设施;依据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及大数据企业对产业园用地要求,提供连片地块用于研发和生产基地建造。②投资城市基建。投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文娱场馆、垃圾处理设施、城中村改造和城市更新项目、路政改造项目、社区公园、学校、医院等,提高城市品质。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及批量清单的要求,以及“十四五”规划方案,在“五位一体”发展上开展投资建设,例如在数字经济、未来产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上重点投资;在城市交通设施、公租房、总部用地、创新载体等方面重点投入。二是创新业态和空间以拉动内部的产业和城市消费。①大力发展线上经济。利用美团大数据中心、“云上会”等平台,为政府、企业和居民提供线上服务;大力发展在线教育、在线医疗、无人配送等与线上经济相关的新业态。②开发更多区域发展夜市经济、停留经济。例如,在民治上河坊建立夜市、在大浪时尚小镇建立购物街和时尚街区、在民治建立人才街区、发掘打造更多人文景点、在北站商务中心建立更多休闲娱乐场景供来往游客停留消费等,拓展消费空间。三是以我为主拓展外贸和主动开发对外交流新渠道,为产业和城市持续发展增添外部动能。由被动适应中美贸易战,变为主动求变应对贸易战,在全球范围内布局数字产业园、跨境电商产业园、现代物流园区、高端外贸企业,使国内质优价廉产品能在海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同时,面对传统贸易伙伴关系的解体,积极发展RCEP区域伙伴关系,发展东盟、亚太、非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贸易伙伴,以期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按照国际化、法制化标准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利用税收、人才、生态环境等优势和制度创新,通过“国际通”平台吸引海外人才和资金回流国内支持国内建设;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建设中心城区,打造国际城市标杆示范区。

4.4 坚持体制机制变革支持产城协调发展

一是制定和完善数字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打通数字阻碍产业和城市协调发展的制度障碍。例如,已颁布《龙华区发展数字经济先行区十大举措》《关于建设数字龙华打造“一圈一区三廊”区域发展格局的决定》《龙华区建设区块链先行试验区的行动方案》及《区块链行动计划》等政策法规,随着数字产城建设的深入,新增相关领域的数字法律法规成为可能,如在数据条例、个人隐私保护法基础上,出台无人机空中管制条例、无人驾驶和配送规定等。二是完善数字产城建设的组织保障。为深入推进“数字龙华”建设,建议建立数字经济、数字城区、数字治理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和区长担任主要负责人,下设3个行动小组,分别就城区、治理和经济3个方向全面展开具体行动,以期持续用力达到数字龙华建成目的。三是完善数字产城建设的创新载体和平台。进一步完善龙华区政务服务数据平台,通过广泛的智慧交通、安检、视频设备、人脸识别、传感器等数据采集基础设备建设,以期能为政府经济社会事务决策收集数据和作为决策参考。利用市场化手段,建立政府与企业数据分享和按要素贡献参与利润分配的机制,例如政府可以购买“美团”等企业大数据,用于掌握辖区经济运行及消费动态。鼓励行业企业建设大数据平台,为行业动态、企业生产和存货、消费者偏好和行为习惯、国际流行趋势等做市场研判。四是畅通规则标准互认机制,利用港澳优势服务数字产城建设。在城市规划建造、轨道交通建设、金融准入、法律服务等领域,与港澳机制包容性对接,以期为龙华区开放发展建设注入更多资金、专业性人才和技术。

注 释

① 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本文所指数字资源等同于数据资源;信息网络及通信技术代表数字技术;基于数字资源、数字技术进行的系列创新活动即为数字创新。

② 本文将数字战略、数字经略或经略数字理解为同一概念,即布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利用数字资源、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城市治理等,以期达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龙华区产城数字
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Talking about Seasons
产城融合,功能复合——上海办公大楼方案设计浅析
What Are These People Doing?
丘海雄 产城融合+创新驱动 海珠创新湾擎动下一个产业风口
旧改+产城业务双突破! 时代中国:有信心完成全年销售目标!
千亿投资、国家战略、500强扎堆 中新知识城“产城融合”对标“世界级”
An Analysis of Mobile Equipment on Merits and Demerits and Development
答数字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