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用生活情境 渗透人文教育

2022-03-28缪平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生活情境教学理念

缪平

[摘  要] 不少人觉得数学是一门单调的、冰冷且枯燥的,缺乏情感交流的课程. 教师应当把生活情境引入数学课堂,变单调的、冰冷的学术解说为具体的、热情的、生动的道理演绎,让学生在满盈情感的数学氛围中吸收知识. 数学教学中还必须渗透人文教育,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探索数学原理、演绎数学推理中激发探究的欲望,感受数学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中建立理性精神,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数学教育中.

[关键词] 生活情境;人文教育;教学理念

数学课堂给予学生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数学思维与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十八大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而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数学教育中,由此促进学生持续、全面、和谐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引入

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要求是:“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理解课改精神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特点与现状,笔者不断地探讨发现,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教学情境.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 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努力选取恰当的生活情境,从生活中不断挖掘富有人文内涵的情境素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把课堂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是“情境引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指导—练习反思”. 它全面贯彻了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变“封闭型、依赖型、技能型、工具型”的教学为“开放型、自主型、研究型、发展型”的教学.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创设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且容易迸发思维火花的情境显得尤为必要. 教育实践表明,从学生日常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并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加以灵活应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会让他们“心有灵犀一点通”,从而发展他们的自主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数学意识.

贴近生活中的数学是新教材最鲜明的特点,因此创设与实际生活有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作为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既依照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根据初中生的兴趣爱好、认知特点、心理特征等,将书本上的结论、公式、计算与丰富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充分挖掘教材中孕育的丰富的人文因素,结合教学内容,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创造性地设计一堂课的教學情境.

数学情境中渗透人文教育

1.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要努力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引发他们通过数学建模应用数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生活问题的兴趣,让学生感触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在学习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

(1)表1是中国移动公司设置的两种话费套餐.

问:对于某个本地通话时间,两种套餐会出现收费一样吗?

(2)请你帮学校的总务主任算一下:学校计划花5400元钱买排球和篮球共138个,其中每个排球30元,每个篮球50元,问:两种球各买多少个?

问题1和问题2都以实际经济问题作为情境,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两个问题都涉及一元一次方程,要求学生熟知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 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建模在其中的作用,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顺利解决实际问题.

2. 凸显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中学生的探求欲望是指渴望自己通过不懈的追求,并付诸努力,不怕困难和挫折,达到自己预期目标的强烈愿望. 学生提出问题是以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所以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创设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的情境材料,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做好引导,大致限定学习的范围、方向和内容. 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创设易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

在讲授“正数和负数”时,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

(1)狼山风景区在“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境内,既是国家4A级旅游胜地,又是我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狼山的海拔只有109米;新疆吐鲁番是我国著名的葡萄之乡,其境内吐鲁番盆地的最低处位于海平面以下155米.

(2)2020年12月1日中央电视台播报的北京温度为零下三度至零上四度.

这些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海拔有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温度有零上和零下,我们用什么方式准确地刻画这些量?在创设这一情境后学生必然会提出问题,教师顺势引出一种新数——负数. 何为负数?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负数?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负数,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负数的欲望. 通过寻找身边更多的类似海拔高度、温度等可用负数表示的量,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学习负数确实是生活的需要.

通过由实际情况提出数学模型,然后经历解释、应用、拓展的过程,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从发现和创造的角度去探求知识,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学生的探索性学习.

3. 从数学思想方法出发建立理性精神

数学思想是以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来表现的,对于它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既需要数学课本的渗透反映,也需要数学教师的点拨,最终还需要学生自己去感受和理解. 数学思想又是一种理性精神.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力求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形成精练简洁的思维品质,最终使学生进入一种“逻辑的、抽象的境界”;另一方面,我们应设法培养学生一种怀疑的、批判的、探索的、创造的理性精神,使他们成为一个理性的、有科学素养的人. 理性精神的培育,不能靠教化,不能靠讲解规则方法,而应从各个方面来加以引导与启发,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这是因为塑造人的气质,并从气质升华到精神,使学生产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一切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 从根本上说,数学思想的渗透对一个人的影响要大于具体的数学知识的学习.

4.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驱动人类发展的动力

在进入初中学习负数时,笔者首先引入这样一段阅读材料,让学生一起阅读.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使用负数的国家. 战国时期李悝(约前455—395)在《法经》中已出现使用负数的实例:“衣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在甘肃居延出土的汗简中,出现了大量的“负算”,如“相除以负百二十四算”“负二千二百四十五算”“负四算,得七算,相除得三算”. 公元3世纪数学家刘徽在注解《九章算术》时率先给出了负数的定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以正负以名之”,并辩证地阐明:“言负者未必负于少,言正者未必正于多. ”而西方直到1572年,意大利数学家邦贝利在他的《代数学》中才给出了负数的明确定义. 1860年德国的维尔斯特拉斯在柏林大学的一次讲课中,正式确立了负数的地位.

通过阅读这段材料,让学生感觉到越读越自豪. 中国人这么早就开始使用了负数,而直到1572年,意大利数学家邦贝利才给出了负数的明确定义;1860年德国的数学家维尔斯特拉斯在柏林大学的一次讲课中,才正式确立了负数的地位.

这段材料说的是“负数的来由”,尽管课时紧,但我们还是要花时间来精心讲解,以体现人类对客观世界中数的不断探索和取得的进展. 这也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不断进取,以求更大的发展.

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还会遇到类似的材料,通过学习,力求让学生对数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深刻的感悟,看到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人类追求真理的不懈进取的奋斗精神.

新的课程改革更加凸显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平衡与融合.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力求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理念,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思想,挖掘人文教育的情境素材,让他们在无形中受到新的教育理念的熏陶.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生活情境教学理念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例谈打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