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新媒体视域中农村留守家庭的振兴路

2022-03-27吴泓仪何子姗骆锦霞陆嘉贤

新农民 2022年6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新媒体

吴泓仪 何子姗 骆锦霞 陆嘉贤

摘要:本文以河源市和平县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为例,通过阐述和分析农村留守家庭与乡村振兴的现状,探索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剖析乡村振兴过程中留守家庭面临的发展难题。在新媒体发展的浪潮下,为农村留守家庭探索出一条适合他们发展的振兴路。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给我国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新媒体;留守家庭;乡村振兴;美丽乡村

1 新媒体时代的农村留守家庭

1.1 农村留守家庭发展与变化

据国家统计局人口相关数据显示,从近十年全国城乡人口来看,乡村人口从2011年64989万降到2020年的50979万,降幅为21.56%,而城镇人口从69927万增加到90199万,增幅为28.99%。不难看出近十年城乡人口流动主要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方向流动,而经济收入是吸引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流动的主要因素。新媒体时代下农村留守家庭问题仍然存在,大多数的农村留守家庭还是依赖于原有的生活模式,是新媒体传播中的弱势群体。

1.2 农村留守家庭的现状

长期的留守家庭对我国家庭规模和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以老、幼为主,青壮年外出打工”的结构。早在2006年顾宝昌教授就在《〈我国留守家庭研究〉评介》一文中指出,截至2006年留守家庭已达7000万户涉及2.4人,占全国总人口的近20%,其中农村留守家庭占全部留守家庭的77%。以河源市和平县为例,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情况等资料,和平县的常住人口大多都是1~19岁的学龄儿童和青少年、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20~39岁的青壮年尤其缺乏,留守在村里的大多是中老年的村干部、个体户、镇上就业者。一方面青壮年外出务工提高了家庭收入,但传统家庭人口的改变,带来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

政府帮扶多为间断式、形式化帮扶。以河源市和平县大坝村与石镇村为例,虽然当地农村留守家庭的帮扶主要以政府(村委妇联)帮扶为主,但这种帮扶多为间断式、形式化的有限帮扶,且没有专门的机构,所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家庭发展问题,存在村级政府责任缺失等现象。通过翻阅相关文件,笔者发现石镇村帮扶工作一般涉及家访、为留守家庭购置生活用品,为留守儿童购置文具、信访接待、培训学习等。但上述的工作报告仅停留在2018年,之后就没有相关工作记录。据村委干部透露,石镇村的留守家庭的帮扶工作还是在上级领导提出后才开展的。因此,对于农村留守家庭而言,政府间断式、形式化的帮扶只能“治标不治本”。缺乏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等多种渠道增强其社会支持的网络,也不利于在乡村振兴阶段顾及留守家庭的情感互动。

1.3 农村留守家庭的困境

农村留守家庭面临的两大困境。

一是思想滞缓、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现在村里生活环境较之前得到了改善,也开展过“扫(文)盲”等工作,但当前大部分农村留守家庭仍然面临着思想滞缓、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困境[3]。以河源市和平县大坝村与石镇村为例,因为村落地处山区,地理位置偏僻,当地村落语言偏向客家语系,与外界交流有一定的障碍。全村外出通道仅有一两条,村里村民大多是原住民,外来人口较少,他们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新媒体意识和素养较低,尤其是老人思想较为滞缓,基本上对新媒体不太了解。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留守老人仍然不识字,每天的生活就围绕着柴米油盐与耕地,这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他们面对基层政策只是麻木懵懂地执行服从,参与感较低。

二是生活水平质量难“质变”。罗力萌在《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现状及其改善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造成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难,生活质量难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落后,城乡公共服务失衡,存在严重的“缺位、越位、错位”的现象,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差距。

以大坝村与石镇村为例,虽然村里新修建了公路、水利设施,公共卫生得到了改善,但留守家庭整体生活环境并未得到较大的改善,他们仍然生活在简陋的水泥平房里,生活水平短时间难以达到“巨变”。在新媒体时代下,当地的旅游业、商业仍不发达,主要以农耕和农副产品、简单的商品交易集市、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为主,也未给留守家庭生活质量带来较大的改善,经济发展极为缓慢。

2 农村留守家庭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联系

农村留守家庭的存在与贫困是直接联系,相互作用的。贫困导致了留守家庭的存在,而农村留守家庭因其结构的特殊性(缺乏青壮劳动力)加重了贫困程度。随着大量青壮劳动力人口流动向城市,多数农村家庭只留下了年幼的孩子与年迈的老人。大量留守家庭的长期存在,使农村的发展陷入疲软的状态,缺乏一定的發展动力。据了解,在河源市和平县大坝村与石镇村,这些留守家庭几乎已经成为了农村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笔者发现中国大多数没发展起来的农村大部分都存在上述这种情况。因此,农村留守家庭这一特殊群体是重点帮扶对象,也是今后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不可忽视的重点帮扶对象。

在农业方面,农村留守家庭普遍依赖低质低效、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模式。在和平县大坝村,一些农村留守家庭仍存在着依靠简单机械、人工种植为主的模式,村里大量闲置荒地回收、利用、转化率较低,整体的农业发展较为缓慢。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支持,农民普遍趋向以前的生产模式,特别是对于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的留守农民而言,更是如此。在此影响下,低质量农民下的低质量农业,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而这对于乡村振兴建设发展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拦路虎。如何才能打破农业发展的僵局,改变农业的生产模式,改善留守村民的生活,对于当地政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交通方面,基层财政紧张和基层政府固守“市场决定论”阻碍了村落的交通建设进程,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尽管国家有相关资金扶持,但到了基层政府这一层资金大大缩减。以河源市和平县石镇村为例,由于基层政府可获资金较少,导致基层政府无法加快完善交通设施建设。其次,少数村委坚持“市场决定论”,认为村民需求不大,没必要在交通上花钱大搞建设。最后,导致本来对交通有所需求的留守村民,渐渐降低了对交通的必要需求。俗话说,“路通财通”,长此以往,对于乡村振兴吸引劳动力回流、技术、资金引进、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在旅游业方面,部分未发展起来的留守村落旅游资源分布零散细碎,相关政策实施过程较为缓慢。以河源市和平县林寨古镇为例,虽然河源市今年较早提出了“全域旅游”的旅游发展概念,但经过实地考察,笔者发现林寨古镇的旅游资源呈现出零星化、碎片化的特点,也没有相应的具体措施及时整合资源,政策落实和实施过程较为缓慢,一味依赖于上级政府。因此,相较于广东省其他农村旅游景区,在河源类似于林寨古镇这样的景点,旅游成果却惠及不到农村留守家庭,留守村民依靠旅游业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较少,给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总之,新媒体时代下,要深刻认识到,振兴和建设好美丽乡村的前提之一是要帮助农村留守家庭振兴起来,带动他们-利用新媒体一起建设美丽乡村。而振兴乡村与建设美丽乡村则是农村留守家庭今后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的长期奋斗目标。

3 借“新媒体”的东风寻找新发展出路

3.1 找到特色产业,以村之美促美之村

新常态下乡村振兴建设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部门搭建新媒体等各种平台,帮助经营与推广,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探索新媒体经济下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而找到“特色产业,以村之美促美之村”可谓是解决环境制约、适宜劳动机会少、生活水平难“质变”等困境的良药之一。

乡村产业如何振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乡村富民产业。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日本的“一村一品”发展模式:以一个或若干村为单位,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塑造自身的特色农业品牌,并使这些产品最终走向国内外市场。除了日本的“一村一品”,在中国乡村振兴中也有类似的成功案例。例如,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的凤联村就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借助圆通速递供应链、抖音、微信等线上线下平台,打通了本地农副产品销售路径。

据悉,凤联绿农农业专业合作社内负责人巫旭亮经常在直播间推荐家乡的各类像高山桃等特色农产品。特色产业叠加电商销售渠道,是桐庐成功找到特色产业,以村之美促美之村的缩影。

以河源市和平县为例,和平县地处河源市,以山居多,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省林业重点县之一,野生猕猴桃更是在和平县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目前和平县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猕猴桃生产种植基地。和平县可以借助新媒体加快推动猕猴桃特色产业发展,拓宽国内销售渠道,早日进军国际市场,形成猕猴桃特色产业链,优化并增强品牌效应。

找到村之美——特色产业后,美之村——农村环境如何建设?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改善村容村貌、人居环境和交通建设,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3.2 文化振兴美丽乡村,还留守家庭团圆梦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话语,意味深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亦是美丽乡村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与精神支柱。

借助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发展文创产业。以和平县为例,和平县地处九连山区东麓,建县之初人口稀少,多为江西、福建等地迁入的客民,为全国客家居县之一,具有岭南客家特色,宗族文化深厚。可以根据当地独有的客家文化、阳明文化等,发展文创产业。而当地居民勤劳俭朴,乐善好施,不畏强暴,富有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如余姚三杰与和平县、林寨小洋楼与解放军、和平五百勇士血战上海滩等故事彰显了和平县人民独有的文化与爱国精神,这些都值得人们挖掘其宝贵价值并将它们转变为新媒体经济下的内容创作,让和平县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3.3 针对性帮扶不可停,积极建设农村政治文明

要加强基层党建和社会工作,积极运用新媒体针对性帮扶农村留守家庭,持续建设留守家庭妇女儿童之家、推动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保障农村留守家庭的身心健康,促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

首先,加强基层党建和帮扶工作,积极运用新媒体,做到针对性帮扶农村留守家庭持续跟踪。基层政府要加快城乡就业政策一体化,放宽市场准入,落实工商、税收、流转土地规划等相关扶持政策,切实抓好新媒体经济下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的工作。加大创业就业培训和服务力度,促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培育出一批当地新媒体人才。针对性帮助留守妇女、尚有劳动力的老人居家或就近创业就业,拓宽他们的相关就业渠道。利用好“三微一端一抖”等各大新媒体平台,提高新媒体与文化素养,逐步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为其居家或就近创业就业提供技能支撑。

其次,要加强农村社会工作,持续建设留守家庭婦女儿童之家,逐步建立起农村“互助幸福院”,引进社会工作服务相关的专业人员,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家庭妇女儿童、老人的身心健康。在教育方面,以寄宿制学校、职业学校、乡村幼儿园建设为重点,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在逐步建立起农村“互助幸福院”基础上,将利用新媒体以及相关政务服务APP和小程序推动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建设,整合“基层卫生室、文化站、老年协会”等有关资源。

最后在新媒体大环境下,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积极建设农村政治文明。近年来新媒体的影响迅速渗透到农村社会,只有具备基本的政治认知、一定的政治实践能力,并且能熟练运用新媒体技能的人才能活跃于新媒体空间,才能够自主顺畅地表达利益诉求、发表政治见解。政府应引导新媒体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在中的积极作用;提升留守家庭在内的农民新媒体素养,塑造政治文明建设的合格主体;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民通过新媒体与政治体系之间的回应互动常态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 顾宝昌.《我国留守家庭研究》评介[J].人口研究,2006(6):93.

[2] 孟庆香,袁小清,杨爽,等.农村留守家庭的调查研究——以陕西省N县为例 [J].保障论坛.劳动保障世界,2020(15):30-35.

[3] 罗力萌.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及其改善对策研究——以邵阳市HC镇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09.

[4] 邓长春.解决农村留守问题中的地方政府责任研究——以公共服务为视角[D].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2012.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新媒体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