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四个渗透

2022-03-26李小艳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劳动教育家庭教育

李小艳

摘要:劳动教育是其他各育的综合体现。本文通过对劳动教育的功能性的探究,将劳动教育从各科教学、德育、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中全方位渗透,从而提高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劳动教育;渗透;教学;德育;社会实践;家庭教育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当代中国,科技突飞猛进,物质生产日益丰富,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很多孩子在家里都被视为掌上明珠。长出于种种原因考虑,家长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关注极少。“劳动”这个词似乎已经离现在的中小学生渐渐远去。

所以,学校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要从学生的发展和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优秀品质。马卡连柯说:“劳动最大的益处还在于道德和精神上的发展。这种精神发展是由和谐的劳动产生的。”我认为,要真正实现道德和精神的发展,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重视劳动的价值,培养孩子健康的劳动情操。

我认为,只有牢牢把握教育的发展规律,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实现劳动教育的全方位渗透,才可能让我们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劳动教育要渗透到各学科教学活动中

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国外某小学的一次考试中,试卷上有这样的一个题:问下午三点零五分的时候,时针和分针之间的夹角是多少?这个问题,现场的学生给出了不同的解答方式。中国的学生在草稿纸上反复用公式进行各种演算,急得抓耳挠腮。而与此同时,外国的学生把自己的手表取下来,将时间调到了三点零五分……当然,结果也显而易见,外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更快获得了答案。后来,老师问中国学生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一点的时候,中国学生觉得,数学题就是数学题,本来应该用数学方式来解决,所以也根本没想过从别的途径去寻求答案。

当然,这也许是个被夸张了的故事。但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未必就不是真实存在的。因为按照常规思维,的确是用数学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但也正因为如此,数学与生活才严重脱节,从而让学生疏远了最简单的动手能力和习惯。

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将劳动教育进行巧妙融合渗透,让它在生活中呈现它的魅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因为,劳动技能和劳动观念的培养,可以更好地让孩子成为有用的人才,培养出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大国工匠。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学校、一个集体,劳动教育都必不可少。那么,应该如何在让学科教學和劳动教育相融合呢?

(一)用活手边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也是学习知识文化的重要工具。其实教材中除了科学文化知识,还有很多促使学生全面成长的因素。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引领孩子从教材迈向生活,从而认识劳动、理解劳动、爱上劳动。

我们要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并不是单一的。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思维、劳动能力,都是我们应该去践行的重要目标。那么,如何落实这些方面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根据劳动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制定适宜的劳动教育目标。

将教材用活,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实现劳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融合。

(二)创设劳动环境

创设良好的劳动环境,对劳动教育的实现尤为关键。这个创设,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结合各学科的教学实际,因地制宜而进行。学生具有个别差异性,年龄、性别、爱好、特长都各不相同,因此也要针对性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

比如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我们不一定非要让他们参加劳动,也可以用游戏来替之。因为,这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初步感受劳动的意义;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创设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情境,并指导学生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巧妙用于实践活动中。

二、劳动教育要渗透到学校的德育活动中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和核心之一,在五育中具有主导和首要地位。德育活动和教学活动在学校日常工作中,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颇。所以,德育中渗透劳动教育思想,可以对学生的思想、情操、品行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对于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所以我觉得,可以把劳动教育作为中小学生的综合发展素质进行考核,并将之巧妙渗透到学校日常德育活动中去。

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反复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近日翻阅《马克思恩格斯论劳动与道德》一书,里面很多文字描述了劳动教育的实质和内涵,指出劳动教育和德育的同等重要性。所以,可以说,劳动教育和德育可以相得益彰,劳动开展劳动教育的同时也相当于在开展道德教育。

众所周知,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劳动可以锻炼人吃苦耐劳的品质,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也可以教给学生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人生道理。可以说,劳动中形成的道德品质是全方位的。

毗邻的日本,尽管历史原因让我们对它很是诟病。但在教育问题上,他们确实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我们真应该放下历史偏见认真学习。除了日常的劳动教育课程以外,他们会有意识给学生设置磨难课程,比如农村的挑水、洗衣、劈柴、生活、喂马……甚至还安排专门的时间,统一把学生带到条件恶劣的岛屿、乡村去体验生活、生存的不易。至于让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回收废旧书报等等,那更是每个日本学生的必修劳动课。

当下,很多学校在教育学生的时候,面临德育虚化的问题。大道理一套一套,但却很难真正落到实处,让真正让学生去受到意志品质的磨砺。因此,我建议学校在制定劳动教育课程时,应尽可能从劳动体验、生活历练等角度出发,去提升学生的整体德育水平。那种认为只要让学生学会扫地、洗衣服、叠被子等简单劳动,就算贯彻了劳动教育的想法,是大错特错的。

三、劳动教育要渗透在社会的实践活动中

培养我们需要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是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但是这个教育目标的实现,是需要长期的坚守和努力。而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

20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反对赫尔巴特“三中心论”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做中学”的思想。陶行知先生学成归来后,结合中国实际,更是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理念。这一理念,在如今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中得以真正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等在内的课程体系。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个学科的优势就日益凸显。因为中华民族的腾飞,需要一大批奋勇当先的大国工匠。而这门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核心价值,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新课标强调,应当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技巧,培养劳动的热情和态度,而不仅仅是学会某种知识。

如果说思想品德课是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那么综合实践学习则是培养学生劳育的主要载体。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立足课堂,走向广阔的社会空间,完成劳动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的良好渗透。

四、劳动教育要渗透在家庭教育活动中

家庭教育是孩子劳动教育的起点,是完成劳动教育最理想也是最便利的场所。家长可以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从小在孩子心中根植劳动的种子。久而久之,这颗种子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巨木,从而让劳动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的特点。这种先导性是在学校教育中无法完成的,它关系到孩子长远的未来。根据认知发展理论,中小学时期的孩子,其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都处于最佳发展时期,所以,在这个时期完成家庭教育向劳动教育的渗透尤其关键。家长的言传身教、榜样示范,都能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为孩子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说到榜样示范,这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可能都很难到尽如人意。现在很多家长带给孩子的榜样是不尽如人意的。基于此,在家庭劳动中,家长只能暂时将自己的一些爱好和习惯放一放,尽可能为孩子创设劳动教育的机会,润物无声,引导孩子参与到家庭劳动之中。当然,如果家长本身就热爱劳动,积极身体力行,那么就會对孩子热爱劳动的思想产生推动作用,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家长要做好家庭学校当中的教师。小学阶段的学习不仅仅是在学校当中展开的,教师在学校的教学过程当中,要及时地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传授一些教育孩子、教育学生的方法,使家长能够在家庭当中也能够做好家庭引导者的角色。让孩子在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能够更加顺利,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能够更加高效。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要从家庭当中入手,通过家长潜移默化地引导,以及及时的教育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劳动过程当中,促进每一位孩子的全面发展,为造就一代高素质的新人发挥重要的作用。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朗特说过:“从小爱劳动的人,长大后会增强办事能力,而且会时常感到自己在社会上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对家庭也十分热爱,劳动是快乐人生的起点。”勤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加强劳动教育,更是传承中华民族美德的重要体现。对于现代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还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把理论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真真切切让学生参与到劳动中来,让劳动伴着孩子一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孙亦华.家校联动,让劳动教育时尚起来[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19.(03):23.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劳动教育家庭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