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课堂评价信息处理“三部曲”

2022-03-26肖晶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梳理三部曲发现

肖晶

【摘 要】在英语课堂上,学生会产生各式各样的评价信息,但是有些信息是不完善的。如何处理这些信息,教师可以通过确定目标、设计任务来及时发现、梳理并优化这些信息,使之成为学生学会知识和技能的证据,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关键词】评价信息 任务 发现 梳理 优化

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会根据学习目标,布置各种各样的任务,其任务又带有一定的评价标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或者结果呈现时,所表现出来的全部内容,我们把它称为“评价信息”。评价信息的形式丰富多样,可能是侧重于口头表达的内容,如朗读、角色扮演、演讲等,也可能是侧重于书面表达的内容,如写作、思维导图、报告、海报制作等;评价信息的组织方式也可以根据任务要求来灵活制定,可以是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同桌互助完成,甚至是小组合作完成。

评价信息完成的质量标志着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通过信息去判断学生是否学会, 学得怎样,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在教学上又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因此,学生所呈现的评价信息不都是完美的,有些信息是单一的,有些是错误的,有些是杂乱的,有些是不完整的……教师如果对这些存在问题的信息视而不见、置之不理,那将非常不利于其反思自己的教学,也不利于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素养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

一、英语课堂评价信息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表达不真实,缺乏情境创设

真正的学习是在情境中发生的,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真实情境的重要性,但是其设置的情境真的真实吗?部分教师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设计了一些闯关任务,如闯过了三关,可以跟Mike一起参加聚会。某一关的任务是“大声说出你看到的单词或句子”,美其名曰是完成任務,其实质是对单词、句型的认读,缺乏真实情境,导致对于学生是否真正学会单词、句型的运用教师不得而知。或者有时,虽然看似创设了情境,但是教师对单词和句型的表达给予了太多的框架,此时,句型的顺序已经罗列,而学生只需要进行词汇的填空式运用,这并不能真正看出学生是否已经学会使用。因此,只有在真实情境中,学生所表达的信息才会真实、有效,教师也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信息内容散装化,缺乏跨界任务

部分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只围绕本单元的知识或句型,设计的任务与课文内容雷同,知识、句型也总是被限制,任务与任务之间缺乏勾连与层次递进,从而使产生的信息非常局限、零散且片面。所以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脑洞大开,把学生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发掘出来,把将来要学的知识渗透进去,进行跨单元、跨学段、跨学科整合,这样设计的任务才能新颖,才能激发学生挑战的欲望。

(三)信息输出表面化,缺乏育人内涵

学科育人是当前课堂教学的风向标。学生在任务中不仅是学习知识、技能,更是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过程。学习是一种完整的体验,因此要有育人的内涵。这种内涵可以融入一个任务中,也可以表现在几个任务中,甚至是评价标准上等,但都需要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引导、构建,才能让学生去感知、体悟。

对于这些不完美的信息,我们需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目标与要求进行处理,最终让单一的信息变丰富,错误的信息变正确,杂乱的信息变有条理,不完整的信息变完整。因此,笔者通过以下“三部曲”来进行评价信息的处理。

二、英语课堂评价信息处理的有效路径

(一)发现:关注信息的缺失与改进

课堂是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发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时学生产生的信息与我们预设的一样,但是却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总缺少了点什么;有时又与预设的不一样,学生产生不出信息,或者学生产生的信息完全出乎意料。这时就需要我们及时发现与研判,思考信息产生的原因:是任务设计要求过低或过高,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任务布置不明确,学生没有理解任务的要求和步骤;还是任务缺乏挑战性、趣味性等。因此,教师要学会及时发现信息中存在的问题,并学会如何处理、如何改进,是草草下结论,还是停下教学进程就此讨论,还是当作没有听到,继续上课……因此,它考验着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对该学科的专业素养以及实践的智慧。

以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4 Seeing the doctor为例,单元内容为学生发烧感冒或牙疼,去看医生,医生给出一些治疗建议。于是,教师设计了“医生体验日”这一任务,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病情,能用英语正确地询问、诊断并提出建议。在体验结束后,教师问“How do you feel now?”,连续问了三个同学,同学们都回答“I’m happy.”,这确实是他们的真实体验,但是对五年级学生来说,这样的信息表达显然浅显了。教师设置任务的目的就是想要学生产生出丰富的信息,但是在上述案例中,学生的表达浅显真的只是词汇量不够的原因吗?该教师在课中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抓住了这个信息,并进行提升,她随即追问“Why?”,第四个学生就表达出“I’m happy, because I can help Tom. His leg hurts.”。学生随即就能说出完整的体验,表达也就更加具体了。

从此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信息表达,上课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过程。对于学生所产生的信息内容不完整、表达不丰富等现象,如果教师只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中寻找答案、从他人身上找原因,而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语言和行为,不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养,那学生的语言表达将很难得到提升,更谈不上素养的培养。

(二)梳理:关注信息的逻辑与拓展

学会梳理信息,首先我们要了解信息产生的过程。从学生拿到任务开始,先了解任务的内容,再理解任务的要求以及需要达成的目标,最后才能产生信息。对于学生最终产生的信息先进行预设,了解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再进行逆推梳理。创设大任务情境,明确在倒数第一个任务中需要达成什么学习目标,用哪些活动串联知识、技能和育人内涵;在倒数第二个任务中又需要达成什么学习目标,又有哪些活动支撑等。以此类推,将任务分解成N个,每个任务又分解成N个活动,从而实现信息的丰富与完整。

以译林版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7 On the farm为例,本单元的内容是What are these? What are those? Are these...? Are those...? 参观农场,并会运用以上句型询问农场上的动物和水果。教材是采用对话式的呈现方式,如果教材教什么,学生就产出什么,那产生的信息几乎都大同小异,没有创新,没有个性,更谈不上思维的拓展与延伸。因此,在集体备课时,我们就联想到现在的农场都有采摘活动,所以我们设计了“农场体验”这一大任务,预设学生最终产生的信息是一份农场体验报告,并在体验中学会与人分享,体现学科育人的内涵。

Report:

Today I go to Happy Farm.

I pick             for            .

I get             for            .

I feed            .They would like            .

I am            on the farm.

然后逆推分解成三个小任务:Pick fruits, Get vegetables和 Feed animals。在Pick fruits任务中,梳理出的信息:“What are these/those? What would you like? I like apples/pears... They are sweet/yummy... I pick... for my mum/dad/friend...”在这个任务中,“What are these/those?”是本单元的内容,是对本单元知识的复习和巩固;“What would you like? I like apples/pears... They are sweet/yummy...”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句型,放在新的情境中,让学生温故而知新;“I pick... for my mum/dad/friend...”是拓展句型,增加了一个句型“pick...for...”就让学生有了分享的意识。

在Get vegetables任务中,梳理出的信息“Are these/those...? How many...would you like? I get...for...”。属于本单元的内容是“Are these/those...? How many...? Would you like...?”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句型,在新的情境中,把以前学过的句型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新的句型,让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提升;“I get...for...”是一个拓展句型,与上一个任务中“I pick...for...”句型类似,但又有不同之处,体现了语言的丰富与灵活。

在采摘水果、蔬菜的基础上,再拿这些食物进行第三个Feed animals的任务,梳理出的信息“I feed... They would like...”,不仅复习了本单元动物、水果、蔬菜类的单词,更有跨学科的知识——动物们喜欢吃什么,也让学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要善于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有新的体验,帮助他们学会信息的梳理,从而产生更多的信息,并且学会信息的迁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如果对话式的文本产出的始终是对话式信息,语篇式的文本最终产出的是填空式信息或者问答式信息,其模式没有变化,那么在这样的学习状况下,学生就很難学会信息的迁移。

(三)优化:关注信息的提升与价值

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与学习目标、任务设计、教学过程以及学科素养、教师专业素养都有关系。学习目标就是优化的指南针,如果没有正确、明晰的目标,信息的处理就犹如雾里行舟,没有方向。学习目标要从大局出发,不仅要有知识、技能的体现,更要有学科素养甚至核心素养的渗透,要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任务设计要紧紧围绕目标,它是优化的催生剂,任务设计得好,才能催生出大量、丰富的信息。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优化信息的过程,学生在上课前,可能对这类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如果在上完课后,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得到提升,那就表明教师的教学效果是无效的。因此,教师只有发现了这种认知冲突,并加以利用,才能让学生产生新的信息,这就是信息优化的过程。

以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7 What’s the matter?为例,单元内容为了解sad、 hungry、tired、thirsty等感受,学会关心并帮助他人。于是,我们设计了“Are you ready to help others?”和“How to help others?”两个任务。两个任务之间是关联且递进的关系,情境人物设定从为疫情负重前行的医生们,到保卫祖国、坚守边疆的战士们,再到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警察们,维护城市整洁的清洁工人们,最后到我们身边的家人。信息的内容从书上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内涵也提升到让学生学会如何关心身边的人、如何力所能及地去帮助他人。让身边的真实事例,给予学生触及内心的感知与体验,真正实现育人价值。

总之,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设计合理的评价任务,才能让学生产生大量的信息,能够让教师真实地看到学生是否学会、学得怎样。教师如果掌握了信息处理的“三部曲”,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学科素养,一定能引导学生产生丰富的、正确的、有条理的、完整的信息。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堂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张菊荣.谈谈学习信息的优化[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20(2).

[3]张菊荣.评价驱动学习[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20(1).

猜你喜欢

梳理三部曲发现
低年级写话“三部曲”
一部由点及面、纲举目张的语言学流派专著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日杂志总结出轨者“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