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转型战略背景下的科普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2022-03-25王瑞瑞

河南科技 2022年15期
关键词:科普高质量素质

王瑞瑞

(河南《创新科技》杂志社,河南 郑州 450000)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发展从“动力驱动”转为了“数字驱动”,数字化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国家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战略,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进步,大大改变了知识传播的方式,科普数字化逐渐成为科普工作的重要加持,通过探索数字化战略背景下科普高质量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科普事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科普的工作现状

1.1 科普内涵和使命逐渐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科普工作主要侧重“四科”“两能力”。所谓四科指的是了解必要的科技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态度、崇尚科学精神。两能力指具有一定的应用“四科”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这个时期的科普工作与改革开放之前不同的是更加注重理解和反思科学,更加注重使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去参与公共事务,解决实际问题。新时代背景下,科普重要性日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新时代下科普工作要承担新的使命,高质量服务创新发展、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

1.2 全民科学素质水平持续提升

2021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布了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有了很大提升,到2020年底,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比为10.56%,和2015年调查结果相比,提高了4.36个百分点,较2010年增加了7.29%。从性别来看,女性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为8.82%,比2015年提高了5.44个百分点。男性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为13.12%,比2015年提高了4.08个百分点。从地区来看,北京、上海公民科学素质超过了24%,长三角和珠三角处于领先地位,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底子整体比较薄弱的地区,公民科学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总体来看,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依然任重而道远。

1.3 科普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

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提升了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同时使得科普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传播范围更广,科学与群众的关系更加紧密。据相关数据统计,在“十三五”期间,由中国科协打造的科普传播平台——“科普中国”,吸收全国各种类型的科普账号主体641家,数据资源存量累计44 TB,浏览量和传播量累计360亿人次,科普中国已经成为我国比较权威的科普传播品牌。在每年的全国科技活动周上,“科普中国”会借助各种如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进行云端的科普展,让观众不出门就可以体验科技发展的成果。

1.4 立体化科普传播矩阵逐渐形成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科普传播途径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发展。科技部公布的2020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共发行科技类报纸1.58亿份,出版科普图书9 853.60万册,发行科普期刊1.31亿份,广播电台播出科普(技)节目12.83万小时,电视台播出科普(技)节目16.46万小时,共建设科普网站2 732个、科普类微博3 282个、科普类微信公众号8 632个,科普传播阵地不断增加,传播的主体类型不断丰富,我国科普传播事业逐渐形成了传统传播渠道与新媒体平台联动的立体化科普传播矩阵。

1.5 科普内容传播更加精准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让信息传播更加便捷,为科普工作创造了新的可能性,以微信、抖音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和短视频平台的普及,更给科普创作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科普工作的理念和服务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被用来精准分析公众对科普的个性化需求,然后把多种形式和内容的科普作品精准推送给目标人群。新技术还打破了科普传播的时空限制,让高质量的科普作品可以抵达更广泛的人群,科普内容传播愈加精准。当前,我国科普资源有限,人均科普的资源更少,信息化的科普传播能够使得科普资源最大利用,发挥最大的社会价值。

1.6 科普迎来创作新机遇

当下的科普传播不断融合图、文、声、像、动画和游戏等多种方式,让科普传播增加了互动体验和情景再现的丰富体验。和传统的科普传播方式大为不同的是,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公众拥有了多重身份,一方面是科普信息的接收者,另一方面是科普内容的创作者,同时还是科普内容的传播者,数字技术极大地改变了公民的社会网络,让社会关系更加的开放有效地连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让大众、科普自媒体创作者均参与到科普活动中来,全效联动,科普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

2 数字化时代科普传播面临的问题

2.1 缺乏审核机制,质量参差不齐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话语权逐渐被新兴的自媒体打破,科普内容的创作和发布主体多样,科普创作者鱼龙混杂。一方面科普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科普内容的准确性不能得到保证。另一方面未经审核的大量的科普信息充斥网络平台,科普信息泛滥严重干扰了受众做出正确判别和选择,导致很多人被不良或错误的内容误导[2]。

2.2 高质量科普工作专业人才缺乏

随着社会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科普事业数字化发展也紧随其后,但数字化科普人才数量少、水平参差不齐,培养模式单一,目标不明确,再加上国家对于数字化科普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高质量科普人才队伍存在很大缺口。尤其是科研人员科普工作参与力度不够,作为掌握较为前沿的数字化知识的科普主力军,其投身科普事业的力度有待加强。另外,我国科普人才队伍还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乡村科普人才数量十分匮乏,科普下乡活动深入度不够,通过科普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任重而道远。

2.3 科普形式与数字技术尚未深度融合

虽然我国数字化技术与各行业不断融合,但是科普数字化程度还比较低,科普工作仍主要通过开展主题讲座,讲解等方式进行知识传递。当前科普工作并未与数字化技术进行深度融合,相关活动依旧局限于传统形式,虽然增加了部分新媒体技术,但科普载体和传播手段的数字化水平不高,参与程度低。科普工作是全社会的工作,要推动全社会参与科普,形成传播科学,学习科学的良好局面。

3 数字化转型战略背景下科普高质量发展路径

3.1 注重科普内容精准传递

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科普传播创造了无限可能,新技术可实现对社会热点的分析,通过新旧媒体联动参与到当下的社会热点中,促进科普内容的协同联动生产和全方位的传播。算法推荐让公众能够更加精准地获取科普信息,公众获得科普信息更加精准。通过建设科普传播平台,提升全社会科普资源的利用度,助力社会公众较为精准地获取科普内容,降低公众获得科普知识的成本。

3.2 用技术赋能科普表达

要实现科普高质量发展,就必须顺应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潮流,调动社会各类科普传播主体积极主动地开展科普传播。数字化时代,要不断推动科普传播的智能化、社交化、移动化、视频化和游戏化,将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的传播方式融入科普传播中来,让科普传播实现可视化、动态化、全媒体化。同时在科普创作中要注重将科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进行融合,注重科学、形象、故事等多种创作手法的结合,增加公众对科普作品的好奇心和吸引力[3]。

3.3 积极拓宽科普传播渠道

随着技术的进步,科普传播的渠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下面对面传播,更是转向线上自媒体平台,越来越多的科普创作者运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进行科普内容创作,或通过虎牙等直播平台进行科普直播,充分运用新兴数字自媒体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传播,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科普品牌。此外,还利用大数据、智能算法等技术分析不同人群的浏览爱好,进行综合分析,实现多个群体不同类型公众的个性化科普需要。

3.4 探索高质量科普运营模式

科普传播需要不断创新运营模式,建议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建议政府尝试通过购买科普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推动科普事业的进步。二是建议探索科普资源的社会共享机制,加大对于数字科普资源的管理力度,科学优化配置数字类科普资源,不断引导创作更加积极的科普内容。三是建议强化数字科普资源供给,建立良好的科普传播生态,实现科普资源供需双方有效互动。

3.5 打造专业化科普工作者队伍

高质量的科普人员是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其科学素质和科普能力水平的高低深刻影响着科普传播效果。当代科普工作者需要具有专业的多学科的知识背景,更需要开阔的视野,要大力培养高质量科普人才,打造专业化的科普工作队伍,制定科普人才的职业培养规划,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不断加大对于科普人才的培训力度,让科普人员掌握更多的新媒体运营和传播知识,提高科普工作者的科普理论能力,同时,加强应急科普的工作能力,针对热点话题及时进行科学引导,全方位、多层次地打造专业化科普工作者队伍[4]。

4 结语

新时代下,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赋能科普工作是实现科普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科普事业面对新环境,应牢牢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加快科普数字化建设、开发和利用,不断强化数字科普优势,开展高质量科普,精准施策发力,加大对于对科学素质相对薄弱的地区和群体的科学普及力度,凝聚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团体等各方力量,投入到科普事业之中,构建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营等协同联动的社会化科普体系。

猜你喜欢

科普高质量素质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科普达人养成记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素质是一场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