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市农村儿童通学特征分析

2022-03-25成都理工大学韩丽

区域治理 2022年13期
关键词:学龄儿童电瓶车步行

成都理工大学 韩丽

通勤交通和中小学生上下学交通是城镇居民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行人交通安全则是国内外社会最重要的安全关注之一[1]。学生作为交通出行中的弱势群体,其通学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通学出行是指学龄儿童以家和学校为出发地及目的地的出行,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较大的恒定性,集中在一定时间和区域,是学龄儿童的主要刚性出行需求[2]。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是国外研究发展阶段,此阶段研究主题发生转变,由关注成年人出行行为转变为关注儿童出行行为,并逐渐侧重儿童通学。早期起源于对儿童肥胖问题与出行安全问题的关注,从公共健康领域入手,学者认为步行和自行车

出行属于积极出行方式(active travel),采取积极出行方式能够提高儿童日常体力活动,降低肥胖率,通过建成环境的改善可促进体力活动的发生[3],促进学生往返学校的积极通行(如步行、骑自行车)将带来诸多社会效益[4]。国外对出行行为研究起步早,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出行行为的研究也开展较早,目前已经取得较多成果。

早期儿童出行行为多基于描述性统计,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逐渐关注并且重视学生群体出行行为问题,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学生出行行为特征、土地利用与出行行为关系和出行行为模型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通学方式选择影响的研究,如文献[5]研究学龄儿童选择步行、公共交通、小汽车通学方式的差异;在上下学出行结构分析方面,文献[6]通过建立出行比例回归模型,得出步行和自行车上下学比例与学校周边人口密度以及道路安全设施的完善程度呈正相关。

国内对学生上下学出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出行特征上,提出了一些改善学校周围区域交通拥堵的措施[7],如国内学者何峻岭认为,家庭经济条件、距离、年龄等是影响中小学生上下学出行方式的重要因素,并结合家长意见提出改善建议[8]。文献调查得出了我国中小学生步行和骑自行车上下学比例,并研究年龄、地区和家庭收入对中小学生上下学出行方式的影响[9]。

从研究区域来看,我国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大城市或中小城市,针对农村区域研究较少,并且没有根据农村发展差异及学生的出行特点展开调查。农村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是现代文化的根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小学生的上下学交通呈现多元化状态,但同时农村基本设施不完备、没有公交车或者合适的公交线路、私家车接送学生数量增多使学校周边拥堵、学校门口人车混杂等问题也日渐突出,学生通学环境恶化,学生上下学的安全难以保证。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农村学生上下学的出行特征、出行模式,为农村关于优化学生出行结构、交通管理措施、道路规划提供依据。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样本村选择

本研究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中心,向周边以近郊、远郊辐射,综合考量地区经济发展、地理类型等因素,选取郫都区、龙泉驿区、崇州市等8个区域,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择样本村。

(二)问卷设计

此次调研内容包括对农村儿童通学特征、通学环境感知及偏好的调查。问卷内容包含:个人及家长基本信息统计,如学生的年龄、性别、户籍、就读的学校、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等;第二是学生的上下学出行特征,包括学生的上下学出行的交通方式、出行时间、家长的接送情况;第三是用奥维地图实际测量每一位问卷受访者居住地到学校的距离。

课题组于2021年7月底进行农村儿童通学环境暑期调研,调研者采用随机入户走访和面对面问卷方式,完成对问卷数据的收集、整理。

(三)数据采集

学龄儿童的学龄阶段可以分为小学(6至12岁)、初中(12至15岁)、高中(15至18岁)。本文选取三个阶段学龄儿童及家长为调查对象,共回收问卷651份,通过一致性检验,剔除无效样本,最终得到有效样本量638份,有效问卷率为98%。人口统计分布如表1所示,样本分布较均匀且符合实际,满足数据要求。

表1 社会人口因素变量

二、通学出行特征

(一)出行方式

出行行为研究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出行方式,学生的日常上下学出行方式以步行、自行车、电瓶车和私家车为主。研究发现,出行方式会随着学龄儿童的年龄、年级及出行目的不同出现较大差异。

问卷统计数据显示,638名受访学生中,步行上学84人,骑自行车上学22人,乘公交车上学59人,乘电瓶车上学374人,乘私家车上学90人,乘摩托车上学9人。电瓶车出行比例过半,积极出行总体比例较低(16.6%)。乘电瓶车是学生日常上下学最主要的出行方式,电瓶车是农村持有量最大的交通工具,且电瓶车机动、灵活、方便,家长会依据距离、时间等因素接送孩子上下学。出行方式百分比见表2、图1。

表2 出行方式百分比

图1 出行方式百分比

各阶段出行方式百分比如图2所示,其中,小学生总计430人,步行人数60人,占小学生人数的14%,骑自行车人数为3人,坐公交车人数为15人,乘私家车人数为53人,乘电瓶车人数为291人,占小学生人数的66.3%,乘摩托车人数为8人。

图2 各阶段出行方式百分比

中学生(包含初中及高中学生)总计208人,步行人数24人,占中学生人数的11.5%,骑自行车人数为19人,坐公交车人数为44人,乘私家车人数为37人,乘电瓶车人数为83人,乘摩托车人数为1人。

中学生步行、自行车出行的比例大于小学生,小学生几乎不使用自行车出行,这主要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学校及家长不允许其骑车出行。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步行、骑自行车等积极通学行为逐渐增加。

(二)出行模式

各阶段出行模式百分比如图3所示,小学生独自通学30人。同学结伴18人,家长接送382人,占88.8%,接送人为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的超出50%。

图3 各阶段出行模式百分比

初中学生独自通学30人,同学结伴16人,家长接送99人,占68.3%。接送人为父母的比例比较大。

高中学生独自通学25人,同学结伴12人,家长接送26人,占41.3%。接送人为父母的比例大。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年级的增长,学龄儿童的接送比例随之降低,独自通学、结伴通学等自主性出行方式比例增加。

学龄儿童年龄决定了家长是否接送以及采用哪种交通方式,同时家长的陪伴影响学生交通方式的使用。由表3可见,小学生家长接送采用步行或自行车等非机动化出行比例仅占7.3%,初中生更低,高中生降为0,对于机动化出行而言,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家长接送的比例都较高,高中生家长不接送机动化比例高达81.1%,家长接送机动化程度达到了100%,这是因为农村高中阶段的学生都在镇上或者其他地区上学,路程较远,学生大多采用乘公交车或者乘私家车方式通学。

表3 学生日常通学主要出行方式的家长陪伴情况

(三)通学出行时间与出行距离

本研究农村儿童的通学出行时长各年级阶段的分布如表4所示,学生日常通学出行时长较稳定,集中在11至20分钟范围内的比例最高,中学生通学时长普遍比小学生长。农村儿童在小学阶段通学出行时长为5至11分钟和11至20分钟时长比例相当,说明成都市农村小学生的日常通学便利;初中阶段儿童通学时长在11至20分钟之间所占比例最高;高中阶段儿童,30分钟以上比例最高,远距离通学情况较多。根据奥维地图实地测量,学龄儿童居住地距离学校小于500m的占12.2%,在500m至1km范围内占8.6%,在1km至2.5km范围内占43.6%,大于2.5km范围内占35.6%。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居住地离学校较远,家长为了节省时间或者出于对孩子的安全考虑接送孩子上下学,这也是农村学龄儿童积极通学率不高的原因。

表4 通学出行时间

本研究调研学生通学出行的平均距离为2km,平均通学距离较远,标准差为3.49km,通学距离的数值波动较大,分布较为分散。距离分布如表5所示。

表5 通学出行距离

三、结语

学龄儿童的主要出行就是上下学出行,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学生的交通方式发生转变,私家车接送学生的现象日益普遍,积极出行率下降。这对儿童身体健康、儿童活动量与儿童通学安全等都产生了相关影响。学生的年级、年龄不同,其出行模式和选择出行的交通工具也会不同。文章以四川省成都市周边地区农村为例,结合农村特征及发展差异进行调查,探索学龄儿童上下学的出行特征,其成果对农村学生出行特征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对于乡村学校住宅规划、优化农村道路建设,为学生提供安全、便捷的通学出行环境、促进学生独立通学出行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学龄儿童电瓶车步行
孩子挑食、偏食,家长该怎么做
魔方小区
论学龄儿童心理教育中儿童自尊的维护
步行回家
挡风玻璃
丢车丢脸
爱尔兰政府发布学龄儿童托管教育计划
一定抓到那个贼
迷路的电瓶车
清涧县辍学儿童逾五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