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大历史观初探

2022-03-25龙转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治国理政

摘要:大历史观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全过程。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大历史观是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纵向视角通博古今,以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横向视角学贯中西,以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发展视角追求民族复兴的大历史观。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大历史观是从中华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近代史、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实践史中逐步形成的,为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理论武器,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构建了历史框架,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历史智慧。

关键词:习近平;大历史观;治国理政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2)01-0047-09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1]大历史观不仅仅是党内把握中国与世界形势需树立的观点,更是习近平在治国理政过程中运用的新视角,极大地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大历史观的核心要义

大历史观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研究某一具体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恩格斯以宏大的历史视角,着眼于人类社会发展长河,深入考察了他们所处的时代,用歷史唯物主义的战略思维整体把握了人类历史,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批判了以思辨为出发点的思维本体论,在考察整个现实生活和生产交往过程上确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2]习近平强调,“历史记述了前人积累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记述了他们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想与智慧,记述了他们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3]6-7因此,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大历史观,顾名思义就是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的实践过程中,充分汲取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养分,从世界文明演进与中国古今纵横的宽广视野中找寻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良药”,而逐步形成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纵向视角通博古今

习近平在参观完《复兴之路》的展览后,以宽广宏大的历史视野总结概括道,中华民族的昨天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是“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是“长风破浪会有时”。过去,中华文明璀璨夺目,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引领世界几千年。然而,当历史的车轮进入19世纪中叶,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近代中国人民遭到了战争和炮火的蹂躏,民不聊生,国之不国,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反抗,为民族存续寻找希望。最终,中国共产党挑起时代重任,用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完成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历史重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现在,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中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富起来了。未来,我们还需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国人民强起来。

昨天、今天、明天,过去、现在、未来,习近平用纵向的历史视角重新审视了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3]5习近平充分吸纳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中国面临的新阶段,高屋建瓴地在十九大报告中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4]10这表明,一方面,历史具有阶段性,它是由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时期连贯而成的,在某一历史时期有其特定的环境与背景,因而这一历史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另一方面,历史具有整体性,若忽视历史的整体性,仅仅从某一历史时期断章取义,就无法发挥历史的鉴今作用。因此,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大历史观既关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也注重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关联性,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的阶段性和整体性,从纵向视角指引中国现在和未来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二)以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横向视角学贯中西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让俄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迅速崛起为与美国抗衡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苏共迅速垮台,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夜之间分崩离析。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苏共剪断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失去了执政的合法性地位。习近平从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中明白,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掌握党的执政基础,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只有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战斗力,确立党的核心地位,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从这一角度,习近平没有将视野仅仅局限在中国古今,而是放眼全球,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后,准确把握中国发展的国内外形势。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一方面,习近平注重从世界历史进程中找寻发展规律,要求对外工作必须把握“四个大势”,即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国际环境总体稳定、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四个大势”是习近平从世界历史中做出的科学判断,准确把握世界形势有利于中国更好地应对全球化中的风险与挑战。另一方面,习近平注重从世界历史进程中获取中国方案。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他开篇明义谈到,“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5]习近平从世界史的视角出发,站在世界各族人民的立场思考人类命运,提出中国方案,认为人类是紧密联系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实现互利共赢。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不仅吸收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去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以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发展视角追求民族复兴

马克思认为,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习近平运用马克思的发展观,科学地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也是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的过程,只有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冲破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阻碍,才能获得光明的未来。“综观世界历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会跌宕起伏甚至充满曲折。”[6]56英国,曾经是北海骇浪中颠簸漂浮的一个小小岛国,人口不过数千万,国土资源也十分有限,经历了无数次大规模的外来入侵,却在1640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成为称霸一时的“日不落帝国”。尽管一大批第三世界国家纷纷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但是如何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仍然是第三世界国家普遍面临的课题。[7]这些历史上长期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压迫和殖民统治的第三世界国家依然受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侵略与迫害,为了争取国家真正的经济政治独立,他们依然在努力奋斗。

民族复兴的历史道路夹杂着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复杂性。因此,习近平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4]15实现中国梦,必须进行防范化解各种风险的伟大斗争、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习近平从历史发展的特点思考民族的前途命运,向世人阐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的艰辛与艰苦,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为之披荆斩棘、奋斗不止。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大历史观的形成逻辑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习近平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五百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一百八十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多年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实践史中汲取养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方向。

(一)基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间断并延续至今的文明。几千年前,华夏大地的祖先们就以先行者的身份开启了探索世界文明的漫漫长路,而每一次文明的进步都离不开改革创新。《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礼记·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没有什么事情是一成不变的,只有洞察事物发展的规律,大刀阔斧、敢想敢做,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吸取周王朝分封制导致国家四分五裂的教训,采用郡县制,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为现在的行政地区划分提供了历史参考。汉高祖刘邦从秦国灭亡的诸多原因中总结历史经验,剔除横征暴敛、严刑峻法的统治政策,实行“无为而治”,建立起四百年的“汉家天下”。汉武帝对内实行中央集权,对外扩展疆土,为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宋太祖赵匡胤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不断削减节度使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定,使宋朝成为封建王朝历时最长的国家。明朝吸取北宋灭亡的教训,奉行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不纳贡的原则,缔造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铮铮傲骨,哪怕都城被包围,也决不迁都偏安,君王与国共存,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有气节的王朝。

中华文明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价值理念、历史规律等,都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启示。从“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中得出破冰前行、改革创新的治国智慧。从“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中得出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为政之道。从“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中得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治国经验。诸此等等,彰显了习近平“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改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8]96从安徽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开放经济特区,从“东方红一号”到“天问一号”,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无不绽放着改革创新的熠熠光辉,习近平从中把握历史规律,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汲取宝贵的治国理政经验,形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大历史观。

(二)基于五百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

“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9]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漫长演进过程,且每一种社会的消亡都伴随其基本矛盾无法得到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马克思正是从这一角度无情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弊端,认为“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10]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化之间的矛盾。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促使了无产阶级的诞生,促进了人类追求更高阶的社会形态,即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历经五百多年,席卷全世界。尽管东欧巨变、苏联解体让世人对社会主义充满质疑,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受时代考验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习近平基于五百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深知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党带领中国人民从历史和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规律,这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找准了切入口。为解决这一矛盾,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殚精竭虑、走访调研,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全面小康。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方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更加科学更高效率的方向前进。

(三)基于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一百八十多年斗争史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腐朽的清政府对外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尽管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但依然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4]13为什么中国会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什么“天朝上国”会变成人人挨打的落后国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清朝末年的闭关锁国,让中国没有抓住工业革命的契机,没有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对此,习近平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并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习近平指出,“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所以,中国勇敢迈向了世界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呛过水,遇到过漩涡,遇到过风浪,但我们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这是正确的战略抉择。”[11]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不断调整,一方面,中国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水平,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面对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中国只有与世界各国携手务实合作,在开放中分享发展机遇,才能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多年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实践史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提供了借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张率先从城市武装起义,但没有取得成功,为此毛泽东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学习苏联模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结果出现了“浮夸风”、“共产风”的现象,让中国的经济发展遭到重创。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将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成就。基于此,习近平充分认识到,治国理政必须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多年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实践史,每一次重要抉择、每一次制度飞跃都离不开实事求是。习近平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8]326“实事”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全面、真实地了解客观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为科学决策提供基础。“求是”需要深入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客观规律的指引下勇于实践。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密不可分,深入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朝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迈进。不断解放思想,适应变化着的实际,勇于变革创新,解决实践道路上的新问题新情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从历史中深刻把握了发展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理论飞跃。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大历史观的实践价值

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大历史观有利于我们借鉴前人的历史经验,对于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为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供理论武器

历史虚无主义,是指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而盲目否定人类社会历史、否定历史文化的观点。习近平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2]历史虚无主义与习近平主张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的观点相悖。习近平尊重历史、学习历史,从历史中充分汲取营养,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深入学习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后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有力批判,正确把握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8]18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奠定了共同的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汲取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养分,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坚定地反驳了历史虚无主义这一错误观点。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唐太宗李世民从隋炀帝亡国中找到历史教训,认为治理国家“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习近平引用这一典故,告诫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古代封建统治者都能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我们更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认为,“我们党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說,就是因为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6]19-20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社会矛盾,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

学习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大历史观,我们可以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侵害,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牢牢掌握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百年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增强我们防范历史虚无主义的免疫力。

(二)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构建历史框架

习近平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1]党史学习教育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大历史观是一脉相承的。

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习近平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还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6]7这不仅仅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要求,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也应该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党史和新中国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实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知党史、知新中国史,可以促进我们对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这“三个来之不易”的深刻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增强我们对中国共产党和祖国的认知与热爱。

从伟大精神中汲取力量。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百年岁月里,历经艰难险阻,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的精神,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等等,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提出了伟大的建党精神,这标志着百年大党对自身发展规律有了全新的认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三十二个字是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他来源于历史、来源于实践,必将给予中国共产党科学的指引,带领中华民族迈向更高的台阶。

学习党史,不能单纯地把党史孤立出来学,还应将党史置于中华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近现代史当中学习思考,使全体党员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为什么选择了改革开放。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大历史观为全体党员学习党史构建了一个更加宏大的历史框架,有利于全党从大历史中总结成功经验,反思失败教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自我建设,永葆百年大党的生机活力,鼓舞全体党员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历史智慧

习近平指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13]这为新时代党和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历史启示。

坚持党的领导。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从近代历史的沉重轨迹可以看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指出,“党的历史、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都告诉我们:要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党、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6]104因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统领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有利于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準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社会主义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实行,都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结果。”[6]18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百废待兴,国外正值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的敌对政策,鉴于此,中国采取“一边倒”政策,倒向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搭乘了社会主义浪潮的快车,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准确把握了“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一世界大势,主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正是准确把握了世界发展大势,中国才乘着一个又一个发展机遇,取得了今天的伟大成就。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变化着的实际,与时俱进地探索国家治理的途径,从世界各国中汲取现代化的治理经验,将现代化的一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政党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等诸多方面铺开,不断完善和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大历史观,有利于我们从历史中找到治国智慧,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4-01(1).

[2]吴争春,靳芳菲.大历史观视域下对虚无主义抗战史观的三重批判[J].湖湘论坛,2021(6): 46.

[3]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J].中共党史研究,2011(10).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37.

[6]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7]刘勇,杨彬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J].湖湘论坛,2020(2): 30.

[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9]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10]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3.

[11]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N].人民日报,2020-12-16(1).

[12]习近平.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 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1).

[13]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 人民日报,2014-10-14(1).

责任编辑:袁建涛

收稿日期:2021-10-20

基金项目: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2021年度校(院)级课题“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观研究”(项目编号:2021QN04)

作者简介:龙转,女,湖南娄底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治国理政
“五位一体”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
中国梦视角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
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内在逻辑与科学性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成就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习近平“治国理政”集中研究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架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宗教篇如何布局
习近平“七一”讲话的思想精髓
习近平治国理政核心能力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