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浣溪沙》的语言特色研究

2022-03-25吴聪张娟

青年文学家 2022年5期
关键词:浣溪沙黄州景色

吴聪 张娟

纵观宋词的发展历史,在柳永时期进入了繁盛期,这一时期的宋词在民间非常普及,但柳永的宋词在意境的表达方面比较狭窄,大多是对离愁的思绪以及宋代都市的描绘。直到宋词进入苏轼时期,在意境的表达上开始更加旷达,苏轼的350多首词当中所包含的意境突破了对男女恋情描写的框架,转向了更加深刻、更加接地气的社会内容。可以说苏轼的词在北宋诗词界是一座里程碑,他一扫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婉约风格,开创了豪放词派,为词的发展与革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苏轼的词当中《浣溪沙》虽然不是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但却是他词当中为数不多的以农村题材为主的作品,其创作背景与内容反映了苏轼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对人民群众的关心。词当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的语句令人回味无穷,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其他词当中“金戈铁马”有所不同的苏轼。

一、《浣溪沙》的创作背景及内容分析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于公元1080年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刚到黄州时,他总是惴惴不安,从他当时在《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中所写的“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就可以看出。但苏轼为人心胸一向豁达,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都能快速适应并且乐观向上,他在黄州定居下来之后受到了当地许多父老乡亲的帮助,黄州的州郡长官也对他礼遇有加,并且黄州自然风貌秀丽,这也使他慢慢走出了被贬的阴霾。《浣溪沙》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与生活背景下创作的。

《浣溪沙》上阕的三句是对清泉寺中优美风光的描写。山下缓缓的小溪流过,小溪旁边刚发芽的兰草正在迎风生长。不远处的松树林下的沙子路经过雨水的冲刷洁净得没有一点尘土。傍晚的绵绵细雨当中时不时传来几声杜鹃的啼叫。在这一片诗情画意当中,使人仿佛忘却了官场的险恶,忘记了城市的喧嚣,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同时也抒发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事无常的释怀。

看到眼前美丽的景色,苏轼有感而发在下半阕发出了感慨,这种感慨不是抽象的,而是由景抒情,富有情韻。从“谁道”这一问句引发思考,人生匆匆如流水,一去到海不复回,年少时代和青春在整个人生中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这些衰老是身体上的。门前的溪水在不同角度下尚能西流,人生也是如此,只有在精神上一直保持积极向上,即便年龄老去也还是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白发”与“黄鸡”是古人最常用到的用来感叹光阴逝去、岁月催人老的词语,白居易就曾在《醉歌》中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在这里苏轼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反向应用希望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不要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伤春悲秋,要永远在心态上保持年轻。由此可见,苏轼虽然官场失意,但他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激励人们自强,充分展示出了他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性格。

二、《浣溪沙》清新明丽的语言特色

苏轼的很多词,非常善于从各个角度描绘自然风光。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当中,“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大气磅礴、无比壮观的浪潮景色描写,以及在《蝶恋花·春景》当中“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这样含蓄柔和的初春景色描写,还有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当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样以景抒情的用残月来凸显心中孤独情怀的景色的描写。

在《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当中,苏轼对景色描写的词汇是清新明丽的。例如“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仿佛让我们看到傍晚淅淅沥沥的小雨将松树林当中的每一片枝叶冲刷得十分干净,映入眼帘的是满目翠绿的颜色,太阳马上要落山,溪水在雨水的拍打下泛出一圈一圈的涟漪,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戏,不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升起,温暖的气息与微冷的小雨形成强烈的对比。短短的几句将农村静谧迷人的自然风光与集聚烟火气息的生活生动地展现了出来。在微微细雨当中,漫步在如此迷人的景色里,耳边传来的是悦耳的杜鹃叫声,作者走在被雨水冲刷得十分洁净的沙子路上十分惬意,这里远离了官场的斗争,人们的生活朴实而又温馨,想到自己在这里受到乡亲们的礼遇与欢迎,怎能不叫人身心愉快呢?总之,这些清新明丽的语言将整个美妙如画的田园风光跃然纸上,可以说是句句有景,字字有情。

三、《浣溪沙》豪放派的语言风格

苏轼的词破古今之风,开豪放派词的先河。纵观整个古代词文化的发展,在宋之前的词大多是内容较为奢靡颓废的“休闲曲”,在唐朝和五代十国时期,词的内容大多是一些“香江”“罗幕”,或者是“乱发”“春夜”。到了宋朝之后,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在题材上有了与之前的词不同的变化,但词的创作内容和选材真正进行改变是从苏轼开始的,宋代词坛曾有“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的评价。苏轼在作词风格方面抛弃了过去的迷离、庸俗、男欢女爱的题材,转而选择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自然景色、出游感受、世事评论、讨论历史、表达志向等,题材之广泛可以称得上“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这在极大程度上充实了北宋词坛的写作内容,真正意义上使宋词突破了原来“香软”的意境,整个风气和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也推动了我国词文化的长足发展。苏轼在《浣溪沙》当中展现了细腻真实的农家景色,是对宋朝当时社会背景下小农经济的客观呈现,并且他在词的后半阕以景抒情,直抒胸臆。这种既能够对黎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进行鲜明的叙述又能体现反映社会、展现人生哲理的风格使宋词传统的表现手法有了新的突破,在意境上进行了更高层次的升华。

此外,在苏轼的词当中,词的句式也有所改变,胡寅在《酒边词序》当中评价苏轼的词对宋词的贡献时说道:“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这一特征在《浣溪沙》当中也有突出的体现,词当中通过远近结合的手法,先是对眼前的景色进行描写,通过清新、雅致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生活,转而由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稀松平常的自然景色转向对人生的思考,进而表达出苏轼广阔的视野、旷达的心胸。苏轼借助这些日常生活当中的小事,以小见大反映出一种不畏艰难坎坷,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泰然处之的生活态度。通过这种娓娓道来的描写方式,可以说苏轼将生活当中可以写入词中的内容都融入了进来,这种从生活的细节中进行思考的创作风格以及认真体验并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也带给读者心理上的陶冶。

四、《浣溪沙》深邃独到的语言立意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面非常擅长通过题材的选择提炼出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进而寄托深邃独到的见解。苏轼曾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因此在他的创作当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深深明了生活的实质但始终不曾妥协。他的词当中会感叹命运的无常,会诉说仕途的坎坷,但更会表达出一种超脱命运悲苦的豁达,这种矛盾的对立与联系是苏轼词当中最突出的艺术特征。无论是在朝廷为官还是被贬黜黄州,无论是对自然风景的描写还是对日常生活琐事的叙述,都能在它的词当中体会到一种“无论命运如何艰苦,如何捉弄,我自悠然自得、泰然处之”的深远意境。

苏轼在词的创作过程当中并不是简单的满足于对景色的外在描写,更重要的是想通过这些景色去反映其中的“理”,他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一直追求把景色、感情、事件、道理进行有机融合,共同呈现在词当中。因此,他往往通过描绘特定的景物而注入思想情感来造就独特的意境,在《浣溪沙》当中也是如此。他总是用心灵去感受自然,通过眼前呈现的如画卷般的景色将自己的心灵与眼前的景物融合起来,在他的笔下,优美的农村风景经过他感情的过滤,具备了写实性与精神内涵表达的双重功能,不仅在语言上呈现出自然景物的客观美,也在内涵上充分反映着人生哲理,达到了一种物我同一的境界。

此外,苏轼一生的仕途非常坎坷,在去不同地方任职的过程中,心中积蓄的情感比较丰富,但在他创作的过程中,写作的动机不只是情感宣泄,更是在特定环境、特定自然氛围下引发的他自己对生活的深刻的体验。苏轼的词以意境为妙,同时又在不经意之间展现出其思想的自由感。作为第一个把农村题材引入到词的创作当中的诗人,他既在词中对农家生活、风景以及劳动人民淳朴品质进行歌颂,也在《浣溪沙》当中由景至情,挥洒自如,受大自然的启发有感而发,通过农村自然景色带给自己心境上的阔达来赞美这种知足常乐、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

五、《浣溪沙》反映民生的语言特征

诗词歌赋大多来源于生活,苏轼长期辗转于各地,近距离地观察和体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深知民众的疾苦,非常了解民众的要求,同时他的词中也塑造了许多勤劳朴实的民众形象。例如,在《瑞鹧鸪 ·观潮》里的踏浪儿的可爱形象:“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以及在《渔父》里:“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生动地刻画了“不论钱数的”泊人和酒家的形象。这些接地气的生活图景的描写让读者感到亲切又真实,可以说苏轼的词充分体现了生活在哪里,勞动人民在哪里,作品就在哪里的理念。而《浣溪沙》的创作过程,也是艺术来源于生活的过程。苏轼看到黄州人民安居乐业,百姓生活其乐融融,自己能够融入其中,这种温馨的生活气息治愈了他仕途上的苦闷,处在这样人美、景美的湖光山色当中,好的作品自然而然地就诞生了。

苏轼深知人民的疾苦,所以在他的仕途当中也为人民办了不少好事,他在徐州任职时对水灾治理有方,保全了徐州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他在杭州任职时,大力修建苏堤,一方面治理了水患,另一方面也美化了当地环境,造就了今天“苏堤春晓”的美景,有了乾隆在《苏堤》当中所描绘的“一株杨柳一株桃,夹镜双湖绿映袍,蓄眼韶光看不足,北高峰影接南高”的景色。苏轼还带领当地人民开垦灌溉10万多亩良田,让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足。

此外,苏轼热爱人民的思想与其词创作当中奔放豪气的风格是统一的,《浣溪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景色的描写虽然平淡而自然,但总体是外拙内秀、外淡内浓的。这正如同苏轼在书法当中所秉持的“藏巧于拙”“如绵裹铁”的思想观念一样,他在词的创作当中所呈现的意境也是“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在《浣溪沙》当中,用词方面都很贴近民间,从不故作高雅,用一些高深隐晦的词,这也非常符合民间生活的特点,是苏轼自身亲民思想的体现。“兰芽”“短溪”这些农村生活当中非常常见的风景传递出一种清新淡雅的格调,兰草的幼苗与雨中的空气混合在一起传递出淡淡的沁人心脾的馨香,展现出一种超逸奔放的艺术特色。整首词没有复杂的语句,没有绚丽奇特的形象,更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正是这一句句平淡而又自然的语句,以及质朴而又亲切的语言风格更使读者感到自然又亲切,词境清新而情味浓厚。可以说《浣溪沙》的语言特征不仅在整个北宋词坛独树一帜,与苏轼的其他词相比也别具一番风味。

综上所述,宋代词文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之上,一方面是对前朝词文学的发展与传承,另一方面也因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进行了巨大的突破与创新。宋代词坛既不具备秦朝与两汉时期的纵横捭阖,也不像建安时期那样具有古朴苍劲的风骨,更不似两晋的深沉婉约与盛唐时代的雍容华丽,而是奇特的在对这些特点兼收并蓄的同时具有自己的特性,是我国词文化发展的巅峰。

苏轼处在这一时代,以其光耀千古的才华在整个宋代词坛当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自身的人格魅力与作品当中的金戈铁马与岁月静好、失意沮丧与乐观豁达相融合的独特意境,即使是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仍然在感动着每一位读者。无论是对他的《浣溪沙》还是对他其他作品的解读,都是对我国词文化瑰宝的传承与发扬,都是对一个时代文化精神的挖掘。

猜你喜欢

浣溪沙黄州景色
浣溪沙
《海那边的景色》
多情最是黄州月
咦,春天!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
浣溪沙·除夕 一九五八年
浣溪沙·慈母心
甜甜的龙眼,美美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