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爱》女主人公形象变迁的深入研究

2022-03-25董荣月

青年文学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简·爱罗切斯特二十世纪

董荣月

《简·爱》一书自创作以来,与其有关的评论文章不断涌现,多为中西方学者以现实生活的角度或文艺理论的思想,对该书的思想价值和意义进行挖掘和分析。而大多数评论者对小说中所体现出的女主人公形象变迁挖掘不够深入,缺乏对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形势和创作缘由的了解,多以评论者本身的视角进行解析,且多从语言层面进行考究。因此,下文内容主要通过介绍《简·爱》一书的大致剧情,概括女主人公简·爱各个时期的性格变化,对小说的创作和引入中国以来主人公形象变迁的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一、《简·爱》的内容概述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所著的长篇小说,该书带有较为强烈的自传色彩,本书塑造了一个富有激情、幻想,敢于抗争且精神坚定的女性形象,是对当时女性不平等地位的抗争。该书讲述孤女简·爱自幼父母双亡,寄养于亲戚家却备受虐待,后来被舅母送往孤儿院。即使孤儿院的生活环境较差,简·爱也顽强地活了下来。毕业两年后,简·爱在应聘家庭教师时意外认识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尽管罗切斯特性格忧郁且喜怒无常,但在长时间的交流和相处之后,简·爱发现他具有善良、正直的一面,在此过程中与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二者结婚时,简·爱却发现罗切斯特有一位原配妻子,且妻子是一名精神病人。随后,简·爱悲伤地离去,原以为不会再回到这悲伤之地,却在接受病故叔父的遗产后重回故地与故人相见。在与罗切斯特相见后得知,其妻子于数月前纵火而死,罗切斯特也为救妻子双目失明。最终,简·爱与罗切斯特互诉衷肠,结成伴侣,在治好罗切斯特一侧眼睛后,生下一名男孩,享受幸福快乐的生活。

二、《简·爱》的女主人公性格分析

简·爱的生活虽然贫苦,但并未因此丧失人格尊严。小说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敢于反抗,勇于追求自由与爱情的独立女性形象。

(一)反抗精神

《简·爱》一书的主线是简·爱在不断反抗压迫的过程中谋取美好生活。由于从小受到的欺负和压迫,使得简·爱从小便开始追求平等。随着时间的流逝,简·爱也从小女孩成长为成熟、聪颖的女性,内心思想随着知识的充实而逐渐成熟,这也使得她在面对不同阶层的人时,能够自如应对。从小说开头到结尾,都不乏对简·爱反抗精神的描写。开头对简·爱的描写,是一个被家庭排斥,受到侮辱却能耐心看书的孩子,这也使得读者对她后来的反抗行为感到惊讶。小说对简·爱心里想法的描述如下:“我觉得有一两滴血从我头上流下来,顺着我的脖颈流淌下来,似乎还有些痛楚。这样的感觉一下子驱除了我的恐惧,我发疯似的与他对打,我也不知道我究竟用我的双手干什么了。”这说明简·爱并非受到委屈会独自忍耐而是选择反抗,为读者展现出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且勇敢而果决,不会因為后果而畏首畏尾。

由于简·爱父母双亡,不仅缺乏来自亲人的关爱,还被当成无良亲戚的发泄对象,在舅母家中的地位甚至不如仆人。在被关禁闭后,简·爱即便身体受到摧残和折磨,也从未放弃反抗,甚至能够理智地表现出抗议,在进入劳沃德学校学习时,还说:“我是不骗人的,要是骗人了,我就该说我爱你了!可是我在此声明,我不爱你,除了约翰之外,我在世界上最恨的就是你!”说明简·爱拥有抗争的灵魂,无论将来的生活多美好,她都没忘记尚未解决的矛盾和压迫。

(二)追求平等

简·爱的反抗是为了获取平等的地位。追求平等且自由的爱情是每个人的权利,美好的爱情也是所有人都期望的,简·爱也不例外,她一直在努力生活的过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简·爱在离开劳沃德孤儿院前往桑菲尔德庄园任教时,与罗切斯特结识,并产生浓厚的感情。但在二者结婚后,简·爱发现罗切斯特将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锁在房间时,与其爆发一阵争吵后离去,抵制富裕奢华生活的同时,拒绝所爱之人的哀求。这说明简·爱所追求的爱情是要求双方平等的,这也是她自爱的表现。在简·爱发觉自己爱上罗切斯特时,并未纠缠对方,而是感到发自内心的痛苦。即便如此,简·爱在面对追求罗切斯特的高贵小姐时,也没有露出半分怯色,十分直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你难道以为,我会留下来甘愿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是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容忍别人把仅有的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一滴生命之水从我的杯子里泼掉?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也没有心了吗?—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赋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这说明简·爱内心对自由的追求,无论是爱情还是地位,她认为人应当是平等的,不能因为出身而放弃追求平等和幸福的权利。

(三)积极上进

简·爱虽然家境不好,但并未放弃自己,且通过不断学习知识和阅读大量书籍来提高自己,使得她即便生活贫困,也仍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她曾经有过一个幻想,在一个矮小的国度里,人们有着甜蜜幸福的生活,动物也在这个国度里自由的生长,这样的精神幻想为简·爱带来了快乐与满足。虽然在清醒之后她又要面临窘迫的生活,但是她能及时地为自己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重新扮演学习者的角色。这也展现出简·爱不满足贫困生活的现状,不断积极向上,在提高自我的过程中实现梦想,就算遇到困难和挫折,她都能快速解决并完善生活规划,为自己的未来生活而努力。拥有积极上进的精神,能够帮助人在面对生活和遭受差别对待时,保持理智轻松应对,这不仅能够在他人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还能够获取真正的尊重和认可。也正是因为简·爱所拥有的积极、上进的良好品质,才拉近了她与罗切斯特的关系。简·爱在生活中付出大量的心血,在积极上进精神的影响下,她最终获得了她想要的幸福生活。

(四)坚持独立

简·爱对独立的坚持,不仅体现在对自身尊严的维护,还有对经济独立的争取。简·爱幼时的遭遇激起了她倔强的心理,为防止将来受到他人的侮辱,在成年后她对经济独立的争取在文中表现得十分明显。经过自身的努力后,简·爱在学校找到的第一份工作让她能够维持生计,不需要再看他人脸色度日。之后,简·爱找到的第二份工作是家庭教师,这也是她与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相遇和相爱的关键点。即便如此,简·爱也并未忘记自己的目标,没有被爱情冲昏头脑而放弃坚持独立,即便两人在经济地位上差距较大,但她却没有接受罗切斯特的“恩惠”,时刻坚持经济上的独立,而不是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丧失本心。人格的独立体现在简·爱对自己人格的自爱和维护上。简·爱觉得只有维护尊严,才能够真切地活着,因此不断奋发图强,想要把所有的依靠全放在自己身上,所以做了一名优秀教师,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尽管简·爱那么爱罗切斯特,但是却始终没有为了爱情而放下高贵的尊严。爱情,没有让简·爱飘飘然,也没有让她忘记自己的本性。例如,在快到桑菲尔德的路上,罗切斯特邀请简·爱一起吃饭,但是简·爱直接拒绝了他。她说:“我从来没有和你一起吃过饭的,先生,我不知道需要什么理由来这样做。”当罗切斯特要求简·爱放弃自己的工作时,简·爱却坚持说:“先生,请你原谅我,我不会放弃的。我会像平时那样继续地工作,就像我现在习惯的,整天都看不到你。假如你想来见我,你晚上可以派人来叫我,那时候我就会来的,但是其他时间是不行的。”这充分说明即便简·爱深爱着罗切斯特,也并未因此丧失自己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一直维护两人的感情和自己的尊严。

三、简·爱的形象变迁

简·爱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上的追求得到诸多读者的认可,这也是国内不同译本所体现出的相同内容。除去对经济和社会地位的追求外,所有译本对简·爱的描述都是独立、有思想、积极向上等词语,这也使得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对简·爱形象的描写具有较强的影响。通过对比目前市面上的《简·爱》译本,可发现黄源深的翻译版本更贴合原著,所采用的语言更加自由和轻松,能够作为参照使用。除此之外,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也会对简·爱这一形象的特殊性产生影响,下面主要以简·爱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形象获得的评价进行解读。

(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对简·爱身份的解读

国内最早出现与《简·爱》一书有关的内容,是金石声所著的《欧洲文学史纲》,该书仅对简·爱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经历进行概括并介绍,主要展示简·爱“面貌丑而性情固执”的形象,并未对作品中的内容进行深入解析,给读者所带来的印象较为表面。而随着五四运动的开始,《简·爱》一书也逐渐进入我国人民的视野,当时的译者名为伍光健,翻译过程中对题目名称的选择多带有“豪杰译”的特点,即在编译过程中多赋予每章简略的标题。这使得这一版本的译本没有完美还原简·爱这一人物的形象,但也符合简·爱这一形象的普遍性特征。除此之外,伍光健还在译文中表达自己对简·爱这一形象的看法,并为其增添了新特征。首先,伍光健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简·爱》进行了还原。例如,在拟题方面,伍光健采用的“孤女飘零记”能够更好地概括简·爱的遭遇,让读者在看到题目时便能对简·爱产生同情。因此,伍光健更多的是对简·爱“孤女”和“飘零”形象及经历进行描述,对这部分的艺术加工,是同时期其他译本没有考虑的地方,使得简·爱在伍光健的翻译版本中多表现出凄惨可怜、惹人怜爱的形象。例如,对“She passed into anther ballad,this time a really doleful one”的翻译,伍光健版本的翻译为“然后,她又另唱一歌,是说一个孤苦伶仃的弱女,在外飘零的话”。而其他版本多以悲伤、悲哀、凄婉等词语进行概括。伍光健的译本多次提到简·爱“孤女”形象和“飘零”的生活遭遇,其中大多数都是原著内容中所没有的。夏洛蒂描述简·爱孤独的时候常用“alone—孤独一人”,而非“lonely—孤单的”,并没有强调简·爱精神世界的孤寂。而伍光健将其翻译为孤独无依的飘零女子,则更能让人们感受到简·爱的痛苦,她的痛苦并非自身原因所导致的,而是来自他人的轻视和欺凌,营造凄凉孤苦的氛围,极大程度地提高读者对简·爱的怜悯。

(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简·爱角色两面性的解读

时间来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时代的人们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看待事物通常以批判性的眼光,关注事物的两面性。这也使得这个时期并未出现新的译本,而更多的是相关的评论文章和著作。评论者对简·爱这一角色的评论,除去对其追求自由、平等和尊重的赞扬外,还十分尖锐地指出:“她在成长过程中,随着阅历的加深,斗争性也逐渐消退,直到最后几乎完全丧失反抗性。”“简·爱本应当为当时的英国社会提出革命、民主的要求,但最终妥协,最后享受平静的一生。”甚至有人质疑简·爱的抗争究竟是为了自己与贵族阶级的平等,还是代表广大劳动人民提出诉求。这也使得简·爱这一人物形象的两面性得以诠释,为后人提供思考依据。

(三)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女性反抗者形象的塑造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期,《简·爱》以电影的形式重新走入中国人民的视野,这也使得大部分人燃起对该书的兴趣,该书相关的译本和評论内容也随之呈现井喷的形势。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人们对简·爱的印象从孤苦伶仃的可怜女性形象转变成女性反抗者的形象。受历史原因和意识形态的限制,最初对简·爱人物形象的评价多为“身处逆境、不甘堕落,且奋力反抗,顽强追求自由”,看待事物的角度具有局限性,只是欣赏简·爱的坚强、独立和追求自由平等的美好品格。但在祝庆英这一女性译者眼中,简·爱却是一个摆脱男子压迫和歧视的反抗者,认为简·爱在盖茨海德、劳沃德和桑菲尔德所表现出的反抗精神值得赞扬,但在面对罗切斯特的求婚时又丧失了反抗精神。祝庆英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评论者对待简·爱的态度完全不同,她认为让简·爱关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但简·爱也并非只顾及自己的个人主义者。由此可见,译者和评论者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和评价,很大程度上与其主观思想有关。

综上所述,《简·爱》一书在我国所经历的评价过程可用“从肯定到否定,又重新得到认可”来描述,可谓是在文学地位上呈现大起大落的变化。《简·爱》一书并非跌宕起伏、气势恢宏的旷世名作,它更多的是表达对女性地位过低的反抗。该书利用大量心理描写对故事进行补全,所使用的手法十分精巧,值得读者进行学习。也由此可见,《简·爱》在主角形象、形象变迁、写作手法等方面均有挖掘的空间。

猜你喜欢

简·爱罗切斯特二十世纪
《简·爱》梗概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密码破译
浅谈二十世纪新具象艺术与洛佩斯
二十世纪之散曲创作与研究
浅议《简·爱》中罗切斯特的蜕变之路
从《简·爱》中的男主人公形象看女性意识隐现
《简·爱》中生态主义伦理观视角解读
浅析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中的典型人物简爱
《中国的一日》所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日常生活
对《简·爱》中罗切斯特先生的评价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