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润南社

2022-03-25吴瑛

青年文学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三苏南社雷德

吴瑛

南社村位于渭南市合阳县黑池镇,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中国农耕文明重德的传统在南社接续相承。

在村子的中心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阳虎纪念碑,49年前,年仅22岁的村民邹阳虎从供销社下班,途经村里的涝池时,发现有两名村民溺水,奋不顾身跳下去救人,因体力不支不幸牺牲。为了纪念舍己救人的英雄,南社村民集资修建了这个碑,每逢清明节,南社村人纷纷来到碑前缅怀这位身怀仁德品质的好村民。

进入南社村,一眼就可以望见一尊古代人的雕像,这便是南社人祖祖辈辈引以为豪的先祖雷德骧的塑像,走进安逸平坦的村子,不远处有一院青砖碧瓦、古朴宁静的清代建筑,过去是雷氏祠堂,现在则作为雷德骧纪念馆。雷德骧是宋朝开国重臣,曾任户部侍郎,他不但劝谏皇帝勤政,弹劾贪相赵普,还处斩了“吃人”恶魔王国舅。南社人用这种方式表示对为人刚正清廉、秉公执法,具有官德之人的崇敬。

让南社人津津乐道的还有雷德骧的后代雷简夫,历史的巧合,让简夫与三苏有了交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三苏光耀千秋,文章为世人称道,与三苏才情可比肩的雷简夫却少有人知。如果说是伯乐成就了千里马,那么,雷简夫就是三苏的伯乐。简夫在四川雅州(现在的雅安)做知州时,累试不第的苏洵拜见了他。雷简夫被苏洵的旷世奇才所吸引,亲自向自己的上级益州知州张方平和文壇泰斗翰林院学士兼史馆修撰欧阳修举荐苏洵。从此,如彩云出岫,三苏开始在文坛绽放。成人之美,起奇才出蓬蒿,亦是人间最高的德行之一。

走在村里,远远就可以看见南社村的一个街头,墙上贴了三张大红纸,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对刚结婚的新人的致谢信,红底金字显得富贵喜庆,上面工整地写上了285个乡党的名字。婚丧嫁娶的人情往来的随礼,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在农村尤甚,但是厚德的南社村人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向全村发出了每个家庭红白事不请客大吃大喝,乡亲们发出心意表达了就是最好的祝福和关心的倡议,一家不铺张就是家家不铺张,遇事多为乡亲们考虑的南社村民纷纷响应,并作为一项村规民约延续至今。

富润屋,德润身,南社人深知此理。在南社的街道上随处可见精选的为人处世的生活箴言:“人悔不要埋怨,人羞不要数说。”“手足贵相助,夫妻贵相从。”“气量需大,心境需宽。”“孝公婆,敬长辈,嘘寒暖,多关爱。有摩擦,能包容,尽赡养,人称颂。”“少怨言,多笑语,耐得劳,多得苦。不怨天,不尤地;善待人,严对己。”“每事宽一分,即积一分之福。”“见人必恭,见难必及。”这种无言的提醒,见者日日修身,即使文化再浅的人也可以读懂;这种无处不在的德治文化氛围,使每位南社人浸润其中。

“华夏秋千数关中,关中秋千数南社”,被誉为华夏一绝的南社秋千开始于宋,完善于明,兴盛于清,鼎盛于当代,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南社村都会举行“秋千节暨吕祖古赛庙会”的活动。缚秋千时,有智者出智,有力者出力,有材料者也毫不吝惜。精壮男人栽桩、爬高挂绳缚秋,老弱妇孺也不闲着,手巧的围在一起做秋千顶子上的纸花,就是帮不上忙的也要端来茶水、送来鸡蛋慰问大家。如果说南社人缚秋千缚出了仁义,那么荡秋千更是荡出了和气、吉祥、健康。你看,“顺板秋儿来回游,好事扎堆不用愁”。秋千中的极品“牌坊秋”,因形似古牌楼而得名,两根立柱高8米以上,加上碌辏约高9米,横梁6米,顶子叫步步高升。但从“牌坊秋”的命名看就是一种厚重的提醒,从宽和高及基座的数字看,就蕴含了六六大顺、事事发、九九归一的良好寓意,荡这种秋千想来也是思绪万千吧!“聚心秋”由五六个小秋千组成,围成一个圆形,荡时,同时向中间荡动,凌空观看似花朵开放,适合小孩子团体荡,培养凝心聚力意识,还有那些锻炼身体协调性的“攀爬秋”、惊险刺激的“旋跌秋”、考验互相配合能力的“闺蜜秋”,增强抗眩晕能力的“滚筒秋”……

德者事业之基,弘德乃凝心之举,如今的南社人合作建起了国家3A级景区—南社秋千谷,村里游人不绝,人们徜徉在古朴的村落中,缅怀见义勇为的邹阳虎,听着雷德骧、雷德修的故事,在村史馆了解南社的前世今生,荡秋千、吃当地踅面、听非遗小曲。南社人创造了“尚德”的文化,“德”的光芒吸引着慕名而来的万千大众,使南社和前来南社的人受益无穷。

猜你喜欢

三苏南社雷德
茶山镇南社古村一隅
关于“三苏”家风家训的几点探究
“三苏”文化融入高校质量文化的思考——以四川工商学院为例
“三苏”基因根植工商 传统文化润泽校园——四川工商学院打造“五位一体”“三苏”特色校园文化
哈雷德没有出声
哈雷德没有出声
慷慨论交廿七年——论南社领袖陈去病与苏曼殊的交往
东莞茶山镇南社村
郑逸梅吐槽《南社湘集》
Abstracts of Papers in This 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