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气象学之始,奠浙大名校之基

2022-03-24柏青

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气象学竺可桢浙大

○柏青

提起浙江大学,很多人不禁心驰神往。它不但位列“211 工程”和“985 工程”高校名录,还是赫赫有名的C9 联盟的一员,更是曾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称誉为“东方剑桥”。但很少有人知道,七八十年前它还只是一所地方性的二流大学,而改变它的,是一个以气象学见长的科学家——竺可桢。

竺可桢,字藕舫,1890 年3月7 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的一户米商之家。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有两个哥哥和三个姐姐。竺家对其寄予厚望,为他取名“可桢”。所谓“桢”,就是筑墙用的木柱,是竖在两端的支撑。显然,父母希望小儿子长大成人后能成为国家栋梁。

竺可桢自幼酷爱读书,对未知的自然界充满好奇。他两岁开始认字,五岁时已能识字千余,父亲把他送进了镇上唯一的小学——敬义小学。不到两年,《三字经》《神童诗》《千字文》之类的读本,已远远不能满足竺可桢的求知欲,于是他向同学和乡邻借各种线装书籍来读。八岁时,父亲聘请私塾先生来家里为竺可桢授课,先生夸赞他聪颖绝顶实属罕见。

1899 年,在变法维新的思想影响下,袁尚林、章紫眉、章孝昌、杜安侯等一批东关的有识之士,根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商定借“天华寺”创办一所小学堂,取名“毓菁学堂”。同年,竺可桢考入并在此就读了六个年头。

1905 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从毓菁学堂毕业,并考取上海澄衷学堂。入学前,母亲按照家乡习俗,准备为三儿子择媳完婚。但一心求学的竺可桢婉拒了母亲的安排。当时,竺家米行的生意早已一落千丈,只得向友人求助,终于凑足了他升学的费用。竺可桢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入学澄衷学堂后不久,就在自己床边贴上一张纸条,上书“醒来即起”四字。从此,“醒来即起”成为竺可桢求学的座右铭,激励着他更加勤奋、刻苦地学习。1908 年,竺可桢转入复旦公学学习。1909 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学习土木工程,成绩居全班第一。

1908 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的议案,将中国留学潮引向美国。1910 年9 月,作为第二批庚款留学生,竺可桢带着“吾将一生好科学,要以科学来唤醒民族,振兴中华”的决心,登上了前往美国的邮轮。

到美国后,竺可桢想到幼时家乡的情况,认为中国以农立国,万事以农为本,于是选择了农学方向,进入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农学院学习。但是,他很快发现美国的农业制度与中国的完全不同,在美国所学的知识在中国无法应用,而且当时美国农业科学的水平也很低,于是逐渐对农学课程失去了兴趣。

大学毕业后,竺可桢计划改学理科,并选择了与农业相关的气象学。那时气象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美国高校中隶属于地质学与地理学系,还没有专门设立相关的教育机构,只有哈佛大学的研究院开设了气象学课程。于是,1913 年,竺可桢进入哈佛大学地质学与地理学系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在著名教授、气象学家华尔德和麦克阿迪两位导师的悉心指导下,竺可桢潜心学习,刻苦钻研,取得了丰硕成果。他成功完成了硕士论文课题“关于中国的雨量研究”的撰写任务,并发表在美国《每月天气评论》上,引起了美国气象学界和地学界的瞩目。1918 年,博士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顺利通过答辩,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气象学博士。同年,竺可桢还在《每月天气评论》上发表了《关于台风的若干新事实》,首次阐明了台风眼里温度强烈上升的原理所在。这些最新研究成果,不仅使他赢得国际气象学界赞誉,也为时年28 岁的他确立了中国气象学研究的权威地位。

回国后,竺可桢投身教育和科研,在武昌师范学校讲授地理和天文气象学。两年期满后,1920 年秋,竺可桢应校长郭秉文之邀,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地理学、气象学。1921 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扩建为国立东南大学,竺可桢借机创办了地学系,并编写了《地学通论》《气象学》等教材。这是我国大学创办的第一个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地理学科,他亲任系主任。

1928 年,竺可桢应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聘请,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那时,我国科学事业极度落后,专业人才贫乏,设备简陋,资金不足。但他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富于首创精神,立志要发展祖国的气象事业,振兴中华。同年就在北极阁山上完成了气象研究所和气象台的基建任务,建成气象观测台。1930 年元旦,气象研究所绘制完成东亚天气图,开始发布天气预报与台风预报。自此,中国人终于拉开主导中国气象事业的帷幕。

1936 年春,竺可桢出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他推行教授治校、民主办学和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对教授阵容、教学管理、学系设置等采取了一系列兴革措施。他爱惜人才、尊重人才,兼容并蓄,不拘一格,罗致了一大批国内著名学者来浙大任职任教。抗战期间,他带领一千名师生,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历尽艰辛,“四迁”抵达贵州遵义。

在浙江大学的发展历程中,担任校长达13 年之久的竺可桢可谓厥功至伟。他将浙大打造成一所享誉国际的高水平大学,广受赞誉。更重要的是,在他领导下,浙大探索出了一整套创建一流大学的中国经验和中国特色,这是值得后代继承和发扬的宝贵遗产。校训“求是”即由他提出,校歌亦是他请著名国学家马一浮作词、音乐家应尚能谱曲做成。可以说,是竺可桢缔造了浙江大学的一个辉煌时代!

解放后,竺可桢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为百废待兴的中国建立了许多“第一个”:第一个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机构,第一批研究和治理沙荒的机构,第一批研究冰川和海洋的科研机构。1962 年,已是72 岁高龄的竺可桢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4 年2 月7 日,竺可桢因患肺病逝世于北京,享年84 岁。去世前一天,他还写下 日记:“1974 年2 月6 日,星 期三,晴转 多云,冰日。东风1 至2 级,气温最低-7℃,最高-1℃。局报。”

猜你喜欢

气象学竺可桢浙大
中国物候学创始人竺可桢
求是前行的竺可桢
黑龙江省气象学会举办2020年防雷技术个人能力认定考试
有趣!浙大的实践课让网友羡慕不已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浙大全球农商研究院
出人意料的气象学结论
问天人——记中国气象学泰斗叶笃正
胡适与竺可桢打赌
大气科学(气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