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区”建设背景下北京国际孵化平台创新要素集聚路径研究

2022-03-24李宪振

科技智囊 2022年9期
关键词:两区孵化器人才

伊 彤 李宪振 常 静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北京,100089

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区”建设是在我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北京推动“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一“子”[1]。2022年8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致贺信时强调:“服贸会是中国扩大开放、深化合作、引领创新的重要平台,为促进全球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不断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提高跨境服务贸易开放水平,拓展对外开放平台功能,努力构建高标准服务业开放制度体系。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普惠包容、合作共赢,携手共促开放共享的服务经济,为世界经济复苏发展注入动力。”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建设与国际先进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和要素供给体系、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的开放型产业体系。

长期以来,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园等孵化平台在坚持开放包容、参与国际合作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提供国际化创新创业服务的国际孵化平台,是引进吸纳国际科技创新资源要素的重要载体。北京市高度重视和支持国际孵化平台的发展,提出将发挥首都科技资源优势和国际交往中心优势,到“十四五”末期,重点打造5~10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杆型孵化器,转型和培育100家左右专业型孵化器,初步形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创业孵化网络体系,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推进国际化合作进程,这为未来国际孵化平台的发展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国际孵化平台

孵化平台是创新资源要素的整合者。颜振军指出,孵化器的要点在于集聚。[2]孵化器作为创业孵化生态系统中的网络活性节点,使区域内原本分散、独立发挥作用的创新创业相关方通过开放、流动的孵化网络紧密联系起来,释放出巨大的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促进整个生态系统更高效有序运行。[3]国际孵化平台是指能够为在孵企业提供国际化创新创业服务的孵化机构,其扮演着链接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效能的重要角色,而国际孵化平台功能的实现受一个地区的自然禀赋、创新政策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北京市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主动链接全球创新网络,建设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的国际孵化平台,如Plug and Play中国(简称“PNP”)、北京斯坦福科技孵化器(简称“斯坦福孵化器”)、中加天使联盟(简称“中加天使”)、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简称“海淀创业园”)等,这些国际孵化平台在吸引来自海外的资金、人才、技术以及帮助创新创业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等方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资源要素集聚之路,对于提升企业的创新效率、国际化能力、全球影响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创新资源要素是评价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然而创新资源要素的具体构成并无固定统一的标准。例如,每年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共同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中,“创新投入”指标所指向的就是一个国家的创新资源要素投入水平,具体囊括了制度、人力资本和研究、基础设施、市场成熟度、企业成熟度等多个维度。每年由欧盟发布的《欧洲创新记分牌》(EIS)将人力资源、研究体系、金融支持等列为“创新驱动”指标的主要构成要素。杜斌等基于国际公认的六大权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创新型国家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创新投入包括研究与试验发展(Research and Test Development,简称“R&D”)经费的投入强度、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占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等。[4]由此可见,资金、人才、技术是最基本的创新资源要素,同时,吸引集聚创新资源要素落地所需的承载空间(含基础设施)和畅通的信息(含制度、市场等方面)渠道同样重要。鉴于此,笔者按照资金、人才、技术、空间、信息等维度构建创新资源要素集聚路径的分析框架,并于2021年通过实地走访、专家座谈等方式先后深入调研了10余家在京国际孵化平台,以充分了解其发展现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国际孵化平台集聚国际创新要素的实践路径

(一)综合运用国内外资本,促进金融服务领域开放创新

深化和加强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是“两区”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国际孵化平台通过综合运用国内外资本,在资本合作、拓展国际融资渠道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初步显现了金融资本对科技产业的助力效果。

1.注重国内外投资机构联合,助力科技创新创业

支持外资投资机构参与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境外投资试点是“两区”建设金融领域开放创新的发力点,国内外资本的合作有利于我国探索境外投资便利化的机制。目前,在北京的国际孵化平台大都与国内外投资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例如,斯坦福孵化器作为具有国际化服务特色的创新型孵化器,除了自有的沃克邦创业投资基金和海峡资本外,还联合了我国主流投资机构和投资人资源,与科创资本、英诺天使基金、北软天使基金、中国青年天使会等众多社会知名的早期天使投资机构建立起良好合作关系。海淀创业园与中国高新区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燧石星火等投资平台机构开展投资服务合作,与国内投资机构联合建立合作基金投资初创企业,并为孵化企业上市提供全链条服务,截至2021年,海淀创业园已经与800多家国内外投资机构进行了合作。中加天使联盟于2015年5月和加拿大安大略省卓越中心(OCE)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于2017年7月被评为加拿大最活跃的天使投资组织,并于2019年4月建立中加直投基金,截至2021年5月,已累计投资超过40家加拿大的创新公司,投资总额近2000万加元,带动了国内14家基金参与联合投资。

2.运用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帮助孵化企业拓展国际融资渠道

帮助初创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是科技金融政策的关注点,对此,《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针对企业跨境融资方式、金额和时机等,探索赋予中关村科创企业更多跨境金融选择权。国际孵化平台凭借经验丰富的投融资管理团队和科技创新领域的长期服务经验,能为孵化企业提供精准的早期融资服务,促进境内外资本的便捷流动。例如,斯坦福孵化器搭建国际投资服务网络平台,为在孵企业和国内外投融资机构、金融机构等提供在线发布和展示融资需求或投资意向的窗口;根据创新产业方向和具体需求或意向内容,设计线上自动匹配系统,并为匹配双方提供线上或线下交流沟通平台。海淀创业园在充分了解园区内创业项目具体融资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线下路演和定向推介等方式帮助其对接合适的投资机构。

(二)提供国际人才综合服务,增强对高端创业人才的吸引力

国际孵化平台不断优化人才全流程服务体系,为国际人才工作生活提供便利,以人才服务保障北京“两区”建设,在人才引进便利化、人才创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打通全流程,提升人才引进便利化水平

根据2021年12月31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关于支持外籍人才来京创新创业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北京地区经主管部门认定的大学科技园、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业孵化载体中创业的外籍人才,可通过创业孵化载体直接申办来华工作许可。调研发现,在政策规定层面外籍人才引进基本通畅,但在具体实践层面,涉及的环节、流程十分复杂,非常容易出现反复,从而影响外籍人才的引进效率。在提供邀请函、用人单位接收证明、担保函等相关材料和联络协调相关部门等方面,国际孵化平台承担了打通全流程的职能。以中关村创业大街为例,作为中关村外籍人才服务窗口和海淀区APEC商务旅行卡申办服务站,其通过出具担保函、对接人才需求方、集成政策服务,在打通人才落地的全流程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截至2021年,中关村创业大街已累计服务外籍人才超过500人次,成功帮助22名外籍人才办理创业签证,帮助4名外籍人才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2.提供人才创业服务,吸引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来北京落地发展

调研发现,国外人才来北京创业非常关注政策的可获得性,即从何处查找相关政策,从何处能走通流程。国际孵化器能够为国外人才来京创业提供国际化咨询和培训服务。例如,斯坦福孵化器与美国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和中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高校进行合作,开展国际创业辅导和人才培训,聘请国际创业导师进行线上线下跟踪辅导,在提供专业技术咨询的同时,传授国际管理经验。中关村创业大街搭建了中关村国际青年创业平台,支持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对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进行资助。截至2021年,中关村国际青年创业平台已入驻超过39家外籍团队,它们分别来自10多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自2018年开始,海淀创业园启用“洋创社区”孵化外籍人才项目,并成立专职服务团队、设立海外代表处、制定《建设国际人才社区支持办法》,举办国际项目线上线下路演、组织国际人才考察对接以及开展国际交流等一系列重要举措,积极对接海外技术、人才与项目资源,提升跨境孵化服务能力,成功吸引了来自美国、加拿大、韩国、巴西、墨西哥、尼日利亚、喀麦隆、加纳、伊朗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0余个国际团队入园创业。

(三)链接不同类型创新主体,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国际孵化平台不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效率,是北京加快推进“两区”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与高校院所、企业、政府等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作,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1.同国内外高校院所进行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波士顿科学(Boston Scientific Corporation)是全球领先的创新医疗解决方案提供商。2018年,波士顿科学与清华大学强强联手,在中关村东升国际创业园成立了T3创库,这是一个前沿医疗科技创新基地,也是波士顿科学亚太区的创新引擎,汇聚亚太各个地区优秀的创业、投资、研发、市场及法规政策团队,共同启迪创意、孵化创新。凭借在全球医疗领域积累的良好声誉和丰富资源,在清华大学的技术需要和医生对接时,波士顿科学可以为其提供机会和渠道,同时,对于成立后的创业企业,由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和波士顿科学合作的基金给予资金支持。这样一方面提高了技术的转化率,使好的技术、想法能够变成现实;另一方面提高了转化的成功率,如波士顿科学与明尼苏达大学合作的项目两年时间就取得了原定5年才能获得的进展,而临床试验的成本也仅为原来的1/20。PNP总部位于美国“硅谷”,先后成功早期投资和孵化了包括谷歌(Google)、PayPal等在内的世界科技巨头公司,PNP中国总部自从2015年入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智造大街以来,陆续通过与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等在内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整合力量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帮助培养了一批高端技术经理人。

2.同国内外行业领先企业进行合作,培育开放型创新创业生态

中关村创业大街致力于打造由服务机构、品牌传播、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领军企业和金融机构共同组成的创新生态雨林,服务于前沿企业、胚芽企业、高成长企业、明日之星企业、金种子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截至2021年,中关村创业大街通过建立中关村创业会客厅、牵头成立“中关村融创企业开放创新促进会”等全球产业创新生态加速平台,与150多家大企业进行了沟通、与30多家大企业进行深入合作,对接超过800个创新项目。其中,包括与英特尔合作开展“英特尔AI百佳创新激励计划”,与德国电信合作开展创新交流活动,与斯柯达合作开展创意马拉松,以及与玛氏公司、日立、法国电力集团合作开展相关活动等,有力提升了成果转化项目的成功率。

3.同国内外政府机构进行合作,营造全链条孵化服务环境

中加天使联盟创立于2014年5月,致力于成为中加创新生态的建设者和创新成长的加速器,结合创业孵化过程中加拿大在人才、技术、科研、创新方面的优势和中国在资本、供应链、市场方面的优势,深度融入中加两国的创新生态系统,联合加拿大安大略省卓越中心(OCE)、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中加天使联盟、大河资本合作主办中加联合创业营(CAMP,China Angle Mentorship Program)。该计划每年在加拿大选择10支优秀创业团队,对其进行投资并带到中国进行为期两周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主题课程、参观交流、政策宣讲、导师1V1、初创企业1V1、路演日和投资对接等。自2016年起,CAMP已成功举办4届,累计超过40个加拿大团队到中国进行学习;超过10个项目和中国进行了合作、落地等,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落地、拓展、本土化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研究开发了世界上最小的血液净化系统等。

(四)提供优质场地,服务解决创新创业空间需求

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办公空间、社交空间、资源共享空间等方面的空间支持。北京“两区”建设促进了创新要素跨境便利流动,支持离岸创新创业,而国际孵化平台无疑是承载离岸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

1.提供价格优惠的办公场地,降低创新创业初期成本

无论是外籍人才项目进入国内落地,还是国内的创新创业项目入驻海外,都需要寻找合适的办公场地。尤其对初创期企业而言,国际孵化平台的场地设施使用费用通常具有一定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国际孵化平台对于国内外的创新创业政策法规、语言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更加熟悉,因此能够在为企业解决办公空间需求的同时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帮助企业节省创新创业的初期成本。自2019年起,海淀创业园先后创办“洋创社区”“中关村科学城国际人才港”两个共享办公空间,为孵化的外籍人才项目提供免费或价格低廉的使用空间和注册地址,同时协助国际人才企业进行产业对接、市场推广、人才招募及品牌活动共建,切实帮助国际团队在北京落地生根。中关村创业大街不仅为初创期创业团队提供集中办公空间和企业注册服务,而且为创业成长期的企业提供价格优惠的独立办公空间,同时中关村创业大街在海外建设了孵化服务场地,打造国际化服务窗口,如驻法国巴黎办公室、驻阿联酋迪拜办公室等。

2.提供展览展示和信息交流场地,推动创新成果走向市场

斯坦福孵化器分别在北京和美国“硅谷”设立了产品展示厅,通过播放展示企业宣传片及产品介绍等方式,为在孵企业提供国际展览展示服务。同时,斯坦福孵化器还提供会议室等场地协助国内企业同国外进行远程对接。中关村创业大街通过牵头或参与举办全国“双创周”北京会场、中关村论坛、“创响中国”海淀站等活动,为在孵企业提供实体展览展示的空间或信息发布、交流的线下平台。

(五)开展信息服务和研究成果发布,畅通国内外信息交流渠道

企业想要“走出去”,就需要熟悉当地的政策环境。搭建信息服务、研究成果发布、连接资本市场的对接平台是国际孵化平台的一项重要功能,也是促进国际经济交往的途径之一。

1.提供信息对接服务,帮助国内企业了解国外市场

斯坦福孵化器借助在美国“硅谷”设立的服务窗口,帮助在孵的国内企业对接国外市场信息,企业可以通过线上提交具体的需求申请。同时,斯坦福孵化器通过对国外市场的调查,帮助企业量身定制国际市场营销方案,协助其拓展在美国的市场。中关村创业大街负责建设的驻阿联酋迪拜办公室,主要帮助中国的科技企业了解阿联酋当地的市场情况、对接当地资本和拓展当地市场。

2.发布信息研究成果,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中关村创业大街成立专门团队开展创新创业研究,发布《大企业开放创新报告》,系统地总结了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国500强企业开放创新的做法和模式,牵头成立“中关村融创企业开放创新促进会”,进一步服务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PNP和国内智库机构联合系统梳理了国际大企业的开放创新情况,研究形成世界范围内国际大企业开放式创新榜单。

三、北京国际孵化平台建设发展的困境挑战

尽管国际孵化平台在集聚科技创新所需的资金、人才、技术、空间、信息等要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对于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和北京“两区”建设的要求而言,目前北京国际孵化平台集聚创新要素的层次和水平仍有待提高,其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多停留在战略层面,产生实质性关联的较少。

(一)推动全球标杆孵化器落地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北京市具有全球标杆地位的国际孵化平台数量较少。北京市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创新创业活跃度高,对具有全球标杆地位的国际孵化平台具有较强吸引力,但在推动全球标杆孵化器落地方面,还存在着引进目标不明确、对接渠道不通畅、联系沟通不紧密等问题,在政策配套、服务保障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资金双向流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受益于“两区”政策的突破,国际科技合作资金出境限制目前已大幅放宽,但在审批流程、周期时效等方面仍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同时,有些国际孵化平台受限于事业单位的管理要求,所建立的合作基金在规模和投资范围等方面尚无法完全满足优质企业的需要,特别是基金出资参与境外基金的运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实践探索。

(三)人才匮乏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目前,海外项目在国内招聘人才存在困难,缺少专门的服务机构和服务网站帮助海外项目找到适合的专业性人才。因海外项目人才招聘的业务规模相对较小,国际孵化平台很难与国内现有的招聘网站达成合作。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国际孵化平台自身的服务人员需要具备多语种交流能力,并对国际规则、文化背景等具有较为充分的了解,才能准确把握海外项目的服务需求,但目前具备国际孵化服务能力的人才较为匮乏。

(四)知识产权服务有待进一步优化

国际孵化平台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过程中,往往涉及为项目提供优质、高效的知识产权服务,如国际知识产权的申请、保护以及与之相关的政策宣讲、指导培训等。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外籍人士对项目在华落地仍然存在知识产权合作的疑虑,且大多数国外项目更倾向于来华拓展市场,而不愿意进行技术转让。

(五)场地综合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北京市内场地租金成本的上升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孵化平台拓展国际业务的重要制约因素。在调研中了解到,受空间限制,国际孵化平台无法实现专业孵化器建设,无法实现大小企业联动的创业微生态,这影响了其服务效能。同时,符合国际创业者在华创业需求的国际创新创业社区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促进北京市国际孵化平台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使国际孵化平台在吸引海外人才、加强资本集聚、助力国外优质科技创新项目在华落地、营造开放创新生态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更好地集聚全球创新资源要素,推动开放型创新创业,促进北京“两区”建设,针对调研中了解到的北京市国际孵化平台的主要需求,结合不同创新要素的具体特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引导支持国际孵化平台做大做强

1.支持推进现有国际孵化平台高质量发展

通过完善分类认定标准等方式,适度放宽对专业领域孵化服务机构认定或备案的场地面积限制,对符合条件的投资型虚拟孵化服务平台给予引导和支持,将其纳入可享受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的政策范围。引导国际孵化机构进一步加强专业硬件平台建设,完善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小试中试等专业孵化服务支撑;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开放的专业化自助孵化服务,不断创新和完善“云端+线下”的平台化服务模式。

2.引进一批国际标杆孵化器

国际标杆孵化器建立了高度专业化的项目发现遴选和孵化运营机制,具有很强的资源整合和对接能力,能深刻把握创业者的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支撑服务。对北京市各区县而言,应当结合具体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需求,定向引进国际标杆孵化器在京设立分支机构,通过标杆孵化器引进先进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集聚人才、资金等国际高端创新资源,服务硬科技创新创业。

3.促进国际孵化平台间的资源开放和共享

加强国际孵化平台行业内部的服务资源汇聚、整合和共享,强化国内、国外联动发展。打造线上国际创业企业一站式落地服务平台,以政府和市场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跨境项目在京落地提供政策、人才、法律等一站式服务。

(二)完善创业投资资本市场的引导政策

1.完善投资机制

关注天使投资人群体,在项目的早期阶段给予其更多的扶持资金及市场机会,给予人才招聘、宣传等各方面配套支持,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和海外资本支持创新创业。

2.创新“走出去”机制

探索利用现有基金出资参与境外基金的新机制,出台针对投资出境的具体政策和操作细则,研究通过使用“资金包”等方式在规定的额度内对资金出境只进行登记备案和定期审批等,以资本的“走出去”加快创新资源的“引进来”。

(三)营造适宜国际人才集聚发展的政策环境

1.提升国际人才引进落地的便利化

针对留学生、外籍人才创新创业和外国项目落地的不同需求以及不同产业领域和不同创新阶段的发展需求,提高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支持政策的针对性和可行性,进一步优化相关优惠政策办理程序。

2.面向全球引进国际技术转移服务人才

在人才引进、奖励,以及人才签证和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出入境、住房、医疗服务、子女教育等方面,针对国际技术转移服务人才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保障。

3.打造符合国际创业者的创新创业环境

依托国际孵化平台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国际人才港、国际人才社区、国际人才交流中心等对外开放平台的综合服务功能,打造真正符合国际创业者在华创业需求的国际创新创业社区。

(四)增强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化服务能力

1.引进国外知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通过设立专项启动资金等方式,支持国外知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来华设立办事处,或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条件下设立国外知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分公司或子公司,开展国际知识产权服务相关业务。

2.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选择几家重点领域的高水平国际孵化平台进行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站布局,对接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资源,面向具有较多国际业务和需求的创新创业企业,提供专家辅导、专题咨询、培训等基础性服务,并在知识产权评估、海外知识产权申请、预警和维权援助等方面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指导服务。

3.完善数字贸易知识产权相关制度

紧跟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对标国际标准,重视发达国家经验和知识产权领域最新发展动态,积极探索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等方面的基本制度和标准规范,完善数字知识产权保护。

(五)搭建国内外信息沟通交流的创新服务平台

1.支持设立海外科技服务平台

鼓励有条件的国内孵化服务机构在海外设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聘请专职人员开展相关工作,工作内容包括收集整理海外科技创新信息和市场发展需求、举办展览展示活动,以及协助有海外市场拓展需求的孵化企业同国外相关机构进行对接等。

2.进一步强化国际孵化平台与各类创新主体的合作

鼓励国际孵化平台加强同国内外大企业、国际知名投资机构和其他孵化服务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定期收集、发布应用场景和融资渠道信息,助力形成国内国外、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健康生态。

3.支持举办高级别的创新创业赛事

鼓励国际孵化平台组织在孵项目参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赛事,或牵头举办国际性创新赛事,进一步扩大开放创新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拓宽在孵企业信息沟通交流与展示渠道,提升国内创新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猜你喜欢

两区孵化器人才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孵化器 倒闭潮来了?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
中国首家孵化器如何保鲜
孵化器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