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子“三位一体”职业教育思想体系及其时代价值

2022-03-24高庆殿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墨家墨子三位一体

高庆殿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 济宁 272307)

企事业单位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的原则是继承中华民族的人才储备、人才教育和用人治国的光荣传统。“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推崇“列德尚贤、有能则举”的用人原则,用“厚乎德行”彰显德育的首要地位。墨子的“人文·科技·工匠”“三位一体”职业教育思想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伦理观念、创新教育理念、兼爱政治理想、科学认识理论和功利器物制造观念。

在新时代职业教育环境下,全面理解墨子职业教育思想内涵,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中“以人为本、能力为重、德育为先”的育人原则,坚持专业能力、技术训练与人文道德法制教育互融内化,与多元文化素养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能够培育新时代的卓越匠心文化。通过五育并举,重视职业技能教育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遵循“崇德尚能”,做好立德树人工作,从而实践弘扬中华民族工匠精神,强化人才培养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推进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1]

一、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社会地位和主要内容

(一)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的社会地位

墨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科学家、国防建筑学家和著名工匠,创立了当时与其他学派不同的教育领域而独树一帜的墨家学派。墨家学派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哲学、军事以及社会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学术成果称为墨学。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立足社会大众利益,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目标,维护广大下层民众和弱国利益,用“兼爱、非攻”思想引导学生学会维护社会和平与稳定,营造大众安居乐业的社会生态。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影响力与儒家一样,在百家中与儒学并列,称为“显学”。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成为与先秦儒家创始人孔子齐名的著名学者。

(二)墨子职业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墨子学说博大精深,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尤其是在“人文、科技、工匠”诸方面独特性十分突出。墨家学派的教育实践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范畴,更多地创新实现了技能教育和科学创新教育。教育目的强调“以人为本”、道德教育以“厚乎德行”为先;教育对象范围更广,涉及“士农工商”各行各业;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力行”和“强说”等;教育理念注重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教育原则突出“志功合一、量力而至”;教育内容涉及人文历史、政治道德、生产知识、科学技术、战术训练、逻辑学知识、国防工程、机械工程等方面。[2]

第一,明确了“厚乎德行”为核心的“兼士”培养目标。墨子培养技能型人才,知识结构包括人文知识、技能知识和逻辑思维知识等,确立了“以人为本、能力为重、德育为先”的育人原则。墨家学派期望通过培养“兼士”实现教育治国,弘扬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创新地提出培养“兴万民之利”的“兼士”目标,以备担当治国利民、“兼爱相利”的职责,实现“兴利除害”的救世主张,用“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标准引导“兼士”道德品质素养提升和职业能力淬炼;用“源浊者流不清,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要求人才培养要名实相符。

第二,确立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准则。墨子提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功利目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百姓现实利益作为教育教学立足点,制造民用、军用机械,提高劳动生产力,以期实现“非攻”助弱、反对“强侮弱”的目的。“兼士”教育培养有“义”之人,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实现“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安 )宁无忧” 墨子十分关切民众生计,从最根本、最现实的社会问题入手,力求解决百姓“暖衣饱食”的现实需要。[3]

第三,创新分类教学方法和教育内容。儒家学派提出因材施教、分类教学的方法。墨家学派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更加体现出其创新性,提出了以学生能力倾向为基础,突出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可成也” 的分类教学方法和因材施教理念突出职业教育的个性发展和特色教育。墨子在教育实践中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范畴,把自然科学、军事科学、机械工程以及力学知识等纳入了教育内容,涉及到数学、几何学、光学、机械学、工程学等学科知识。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战术战斗能力和军工生产能力、国防防御能力以及谈辩能力方面,墨子把匠人技艺上升到科技水平,通过研究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制造军事器械,如云梯、车、飞鸢等,投入国防工程使用,体现了墨家职业教育内容及其办学特色。[4]

第四,提出独特的主动施教作风和继承创新的教育理念。“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合其志功而观焉”的主张要求,学生目标明确、言行一致,注重实践效果。“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墨子倡导“强力而行”“不扣必鸣”“述而且作”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增强学习效果,有利于文化传统的继承,有利于发现和创造,对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二、墨子“三位一体”职业教育思想的独特性

墨家学派立足大众教育,践行了墨子重视道德教育、以人为本、培养贤士的教育思想。明确了“农与工肆之人同举”的大众平等性教育定位,把“王公大人”和“匹夫徒步之士”同样对待,做到“有道者劝以相教”。墨家学派的教育内容更加贴近社会需要和民众的生存诉求,倡导实现追求“兼爱”的社会理想。墨家学派的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凸显出墨子“三位一体”职业教育思想的独特性和独创性特点。[5]

(一)百家中独树一帜的墨家人文教育

一是职业教育能够推进人们实现社会理想。墨子代表下层民众利益,重利贵义、提倡节俭。“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俭节则昌,淫佚则亡”“量腹而食,度身而衣”。

二是突破传统宗法观念的教育,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墨子提出“民无终贱,官无常贵”的理念,教育人们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改变命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素丝论”阐明了教育的重大作用,提出人人生而平等,都应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人耕者其功多”促进人们通过教育学会更多的劳动生产知识与技能,懂得“生财密、用之节”,教育人们学会增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二)墨子科技创新教育思想具有独创性

一是重视自然科学和机械工程技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派不断求索体现出鲜明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创新精神,与墨子的哲学、认识论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的主张有着密切的关系。墨家学派重视技术发明与革新,深入探讨科学方法和教育方法,进行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实验,也开创了中国形式逻辑的先河。

二是提出了科学教育效果的评价标准。“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三表”标准通过“本之”的间接经验(古籍中的圣王事迹)和百姓“原之”的直接经验事实应用于实际的社会治理过程,看其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来判断真假、决定取舍。[6]

三是墨子注重自然科学研究与技术实践。形学是墨子研究的重要领域。借鉴前人的经验,墨子总结得出了点、线、面、体等几何学概念,奠定了我国古代最早的形学基础。“端,体之无序而最前者也”“平,同高也”“中,同长也”“圆,一中同长也。圆,规写交也” 等。“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 形学基本理论的应用有力地推动了建筑、木工行业的技术进步。[7]

四是注重力学和工程机械学科的探究。“力,形之所以奋也。”墨子对力的定义之后,又说“力:重之谓。下与重,奋也。” “下”是使物体下降,重是下降的原因,说明了力的本质。

五是注重科学实验的方法探索。“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 小孔成像以及光影之间关系的实验进一步揭示影像形成和光直线传播的原理。“光之入照若射”“景二,说在重”“木斜:景短大:木正,景长小。光小于木,则景大于木” “景之大小,说在斜正远近”。

(三)墨子推崇“尚巧达善”“兼爱交利”的工匠精神

一是构建理想化“兼爱交利”和谐社会。墨子与鲁班的“止楚攻宋”“义的钩拒”之辩充分体现了墨子服务天下百姓的“兼爱”情怀。“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我义之钩强,贤于子舟战之钩强”。墨子强调“义”是“救世”的宗旨,技巧在于利天下百姓,“兼爱”胜过利器之强。墨子精湛的工艺彰显了墨子作为匠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兼爱”的博大胸怀是墨子工匠精神发展的内在动力。墨子教育思想要求工匠提升道德修养境界,用德艺双馨的职业信仰引领工匠的价值取向。[8]

二是墨家工匠教育体现了匠技和匠心结合。墨家工匠“尚巧达善”特性体现为遵循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 “法取同,观巧传” “巧传则求其故”墨子重视技术在生活和生产中的运用,主张“教人耕者其功多”强调要把先进的耕种技术、知识技能传授给百姓。墨家的“巧”“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凡为甲盾五兵,加轻以利、坚而难折者……其为舟车何以为?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铠甲、盾牌等武器要具备锋利轻便、坚固的功能,车、舟等交通工具要实现通达四方的效果。墨子技术之“巧”在于服务于人,彰显了墨子在制作过程中独具匠心、精益求精的内在品质。[9]

三、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的新时代价值

墨家传承儒家因材施教、分类教学、循序渐进、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等教学原则,提出“志功合一、量力而至、强力而行、述而且作”的教育理念,符合当今职业教育教学规律,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蕴含着积极的教育教学指导价值。

(一)重视立德树人,能力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原则

墨子认为,将学生培养成为高尚道德情操的“兼士”,有利于实现教育治国目标。墨子教育思想立足现实社会需要,将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培育具有“兼爱交利”品质的“兼士”。当今职业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育人,深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力拓展学生德育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提升个人品德、强化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同时,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二)重视“强说人”教育,培养教师主动施教精神

墨子提倡积极主动的“强说人”教学原则。“今求善者寡,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也”是墨子的主动施教精神,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虽不叩,必鸣者也”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口言之,身必行之” “志不强者,智不达;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①“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强必贵,不强必贱;强必荣,不强必辱;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②

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应当弘扬墨家“强力而行”“不扣必鸣”的主动施教精神,强调师生教学中的双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倡导教师强力教学,诲人不倦,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实践精神。只有掌握了技能,人们才能够增强自身能力,才能够立足社会,摆脱贫困,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会才会稳定和谐。[10]

(三)传承“志功合一”“量力而至”教学原则

“合其志功而观焉”“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只有志功合一,才是正当行为。“量力而至”的教育方法要求学生做事要专注,不可贪多求全,凡事适可而止,量其力而行其事。“二三子有复于子墨子学射者。子墨子曰:不可。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③教师应把握分寸,充分考虑学生实际,从而对学生“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因材量力施教。

职业院校培养知识扎实、素养丰厚、敢于创新的新时代工匠人才应弘扬墨子“志功合一”和“量力而至”教学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素养,提升学生双创精神。

四、职业院校卓越匠心文化培育的应然路径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墨家“崇德尚能、尚技重器”的工匠人才培养价值取向符合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弘扬墨子“人文·科技·工匠”“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坚持与执著、科学与创新、精工与技艺”的卓越匠心品质。培育现代职业教育“德艺兼修的职业信仰、求真务实的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作境界、技能报国的家国情怀”是新时代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要求,有利于促进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11]

(一)引导学生树立德艺兼修的职业理念

墨家学派把“义”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肩负时代使命,培养具有深厚的道德涵养、符合逻辑的言谈举止和深厚理论基础的人才。“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彰显墨家教育立德树人、知识育人和能力育人的教育原则,实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目标。从而人们能够实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的理想社会,天下和谐,互助互爱。

(二)培养学生树立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墨子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善于思考的理性思维促进形成规矩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④每个工匠都应遵循科学、严谨、求实、认真的工作态度,按照规范标准要求,从事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弘扬墨家的科学精神和工作态度是当今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

(三)强化学生科学思维教育

注重科学思维和科学品质是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工匠生产创造的重要内容。职业院校需要实施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既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墨子“说知”理论说明了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和获取知识技术的能力要求。强化学生科技实践,淬炼学生技能,提升学生进取精神。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一定要强化学生的科技实践育人,加强学生的科技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双创精神。[12]

(四)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的劳动观念

墨子重视劳动发明创造,秉持着艰苦朴素的劳动精神。墨子认识到劳动创造维持人类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鼓励劳动者积极从事生产劳动。“今人与此异者,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菽)粟”“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綑布參(缲)”。⑤墨子勤劳思想和爱岗敬业观念倡导人们热爱劳动,勤奋做好本职工作。[13]

(五)培养求真务实、求实创新精神

科学追求真理,技能培育离不开务实。务实是进取的基础,进取是务实的体现。墨子器物制造、创新发明、工艺改良等,追求的是“百姓之利”的实用性。墨家教育把科学技术视为“兴利除弊”服务大众的工具。“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墨子提倡发展科技以改善民生;重视实践、身体力行,教授弟子实用技术。墨子主张工匠技艺不应华而不实。“我义之钩强,贤于子舟战之钩强”,提倡“义之钩强”能为是天下之人“兼相爱、交相利”服务。所以,务实进取的精神激励人们创造价值,促进社会发展;保持创新进取的态度,实现自我创造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双创”精神。[14]

五、结语

墨子“兴利除弊、重视生存技能培养”“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育人”“志功合一、重视实践创新”等独特性教育价值为当今职业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墨子教育思想精辟独到,基于“兴利除弊”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思想,“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教育观念,“规矩法仪”的规范标准意识等都是当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对中华民族职业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历史智慧。

墨子职业教育思想体系蕴含着浓郁的卓越匠心教育内涵,无论是手工技艺传承、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还是工匠品质培育等,诸方面都蕴含着丰富、优秀的教育思想精华。墨子爱岗敬业的劳动精神,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务实进取的实践精神都是新时代工匠素养培育的发展方向。因此,弘扬墨子“人文·科技·工匠”“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思想,培育新时代职业教育卓越匠心文化,创新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理论,肩负新时代使命担当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方勇.《墨子·尚贤(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8:48-49.

②方勇.《墨子·修身》[M].北京:中华书局,2018:9-10.

③方勇.《墨子·天志(中)》[M].北京:中华书局,2018:223.

④方勇.《墨子·耕柱》[M].北京:中华书局,2018:395.

⑤方勇.《墨子·鲁问》[M].北京:中华书局,2018:449.

猜你喜欢

墨家墨子三位一体
先秦显学墨家为何从历史中消失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墨学研究——朱传棨著《墨家思想研究》序
一方汉字 几点墨彩——访汉字彩墨家周泰宇
“墨子号”与墨子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