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衰落现象研究

2022-03-24李玉田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田阳自然村石漠化

李玉田

(百色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广西 百色 530000)

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振兴实践中,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是部分乡村日渐衰落。作为一种社会变迁现象,乡村衰落现象不可避免。熟悉乡村,才能振兴乡村。振兴乡村必须遵循乡村社会变迁规律。相对于土山地区,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衰落问题更为严重。广西百色市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是滇黔桂石漠化地区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这里存在着一定的“空心村、空壳村”现象。这些“空心村、空壳村”是滇黔桂石漠化地区众多正在衰落或已经消亡的自然村落的一个缩影。以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为样本,识别、洞悉这些空心村、空壳村衰落现象,已经成为时下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

一、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衰落的现状

百色市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涉及那坡镇、坡洪镇、那满镇、五村镇、洞靖镇、巴别乡等6个乡镇。其中,坡洪镇、五村镇、洞靖镇、巴别乡等全域为岩溶石漠化地区,那坡镇、那满镇等南部为岩溶石漠化地区。其中,坡洪镇下辖24个行政村,分布有257个自然村。五村镇下辖20个行政村,分布有167个自然村。洞靖镇下辖20个行政村,分布有198个自然村。巴别乡下辖13个行政村,分布有146个自然村。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自然村衰落现象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中,地处石漠化地区深处的康浮村、双达村和尚兴村自然村衰落现象最为典型,人去楼空、人去村空成为康浮村、双达村和尚兴村的普遍现象。

坡洪镇康浮村有驮从内、驮从外、贝上、贝下、贝更、弄勒、驮架、驮还、康弄上、康弄下、弄任、崩堤、下邦、弄弄、劳上、劳下、弄浮、弄令、弄飞、弄黎、弄道、弄扣、弄照、三弄、茶灯等25个自然村。1952年康浮村康弄下黄庭坚、黄庭周、黄庭村、黄庭三、黄其进、黄其年、黄其升、黄其茂、黄其良、黄其端等10户43人,通过当时在坡洪乡(今坡洪镇)工作的黄庭坚大妈牵线,经由当时百色县(今右江区)四塘乡(今四塘镇)特派员黄国栋批准,搬迁到右江区四塘镇平布村平老和雷外居住。1960年从平布村平老合并到平布村大屯居住。几年后又搬迁到平布村那茶建立那茶新村。1969年12月从平布村那茶和雷外搬迁到永靖村建立六以新村。1970年1月,康浮村康弄下黄乃合、黄合先2户11人搬迁到右江区四塘镇永靖村六以新村。至此,康浮村康弄下已经搬迁出12户54人,占当时该村总人口27户131人的44.44%和41.22%。1973年、1974年黄姓、李姓2户11人分别搬迁到右江区四塘镇百祥社区那甘和永靖村平满。20世纪80年代又有黄姓、李姓2户8人搬迁到右江区四塘镇永靖村六以新村等。2020年扶贫移民搬迁到田阳区老乡家园3户13人。截至2021年12月,康浮村康弄下仍然留有旧房子住户9户,常住人口4户6人。留有旧房子住户和没有留有旧房子住户均在田阳区田州镇买房、建房或租房居住。经过长达70年的变迁,康浮村康弄下时下已经变成一个“空心村、空壳村”,没有人气,耕地全部丢荒,没有什么产业。离土离乡的人,只有在每年春节和“农历三月三”时才回乡小住一两天甚至当天就离开。1970年3月,贝上、贝下10户41人,与双达村、叫照村部分人搬迁到田阳区百育镇新民村塘料建立塘料新村,占当时两个自然村总人口26户75人的38.46%和56.67%。驮从内、驮从外、贝下、贝更、弄勒、驮架、驮还、康弄上、下邦、劳上、劳下、弄浮、弄令、弄照等14个自然村,虽然有少量的人口居住,但均为老年人。贝上、弄任、崩堤、弄弄、弄飞、弄黎、弄道、弄扣、三弄、茶灯等10个自然村,均已长期无人居住。

坡洪镇双达村有达下、岱内、岱外、洪下、叫照、乐内、乐外、黎上、黎下、弄辞、弄达上、弄动、弄洪、弄石、弄显、弄依、弄照、弄周、下驮等19个自然村。1970年3月叫照村邓姓家族2户11人、韦姓家族4户25人共6户36人,通过自主联系搬迁到田阳区百育镇新民村塘料建立塘料新村,占当时该村总人口12户67人的50.00%和53.73%。截至2021年12月,叫照村仍然留有旧房子住户8户,常年居住5位老人。弄依、达下、洪下、乐内、乐外、黎上、黎下、弄达上、弄显、弄照、弄周、下驮等自然村,虽然仍然留有旧房子,但只有少量的留守老人常年居住。弄洪、弄石、弄辞、岱内、岱外、弄动等自然村虽然留有旧房子,但已经无人常年居住。

那坡镇尚兴村有陇央、陇有、陇孔、陇脸、扣葛、陇肥、陇忑、陇楼、布忑、谷隆上、谷隆下、陇船、陇劳、陇盆小、陇盆大、陇法、陇针等17个自然村。1987年3月18日,莫文珍带领全村16户83人到本镇那驮村弄蕉自然村租50年期450亩荒坡地种植甘蔗和木薯,1990年搬迁定居。到1999年,建设有安楼坡、平旺、那西、绿务、马尾松、平朴、那桃、弄蕉、红岭坡、那合、兴鸿、兴安、定弄等13个移民安置点,搬迁移民275户1348人,征用土地3606亩。目前,尚兴村所有的原来聚居的自然村虽然保留有大量的旧房屋,但已经常年无人居住。

二、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衰落的特点

基于各种复杂因素,百色市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衰落现象具有不同于其他区域乡村衰落的特点。这些特点既表现于其内在的,也表现于其外在的,表现出岩溶石漠化地区及其居民所具有的特性。

(一)村民的自主性

聚居于岩溶大石山区的居民具有一种积极改变自身命运的精神。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当初选择岩溶大石山区作为聚居地,建造各具特色的散布于岩溶大石山区各个山弄的自然村落,都是这种精神的表现。后来也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选择离开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自然村落,融入他乡,建设他乡,发展他乡,更是这种精神的表现。这种精神的核心是不等、不靠、不要。百色市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居民远走他乡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村民自组织到右江河谷开垦荒地建立新村。今天的右江区四塘镇永靖村六以新村和那茶新村、田阳区百育镇新民村糠料新村和六联村六联新村、那坡镇那驮村尚兴开发区和露美村露美新村等,都是在没有当地政府组织的前提下,由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的康浮村、双达村、尚兴村等村村民自组织开发建立起来。这些新村或开发区,都已经发展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改革开放前的20世纪60代末70年代初,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居民中就有相当多的人到右江河谷四塘镇、百城街道办、田州镇、那坡镇等从事制瓦、捞沙等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居民更是举家前往广西区内外务工,将赚到的钱用于建造家乡的楼房以及在右江河谷城镇买房和置地建房。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自然村寨中90%以上村民都建有一栋一层及以上楼房,50%以上的村民都在右江河谷城镇买房和置地建房。这些都得益于岩溶石漠化地区居民的自主性精神。正是这种高度内在的自主性,使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人口急剧减少,导致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衰落。

(二)村民的进取性

对长期生活于岩溶石漠化地区的居民来说,熟人社会封闭的自然村寨环境更容易使他们墨守成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然而,现实恰恰证明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并非如此,并表现出惊人的进取性。离土不离乡是一种进取,离土又离乡更是一种进取。离开家乡到他乡谋生,不仅仅是地理空间上的位置移动,更重要的是从一种生产方式到另一种生产方式的转换,是从一种生活方式到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转换,是从一种生存方式到另一种生存方式的转换,是从一种发展方式到另一种发展方式的转换。无论是哪一种转换方式,转换过程中都会面临诸多的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从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走出来的居民,他们拿得起放得下,会学习、善学习,改变环境,谋生存促发展。在他们陌生的右江河谷农村甚至更远的地区开山拓土,在他们陌生的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奋发努力,在他们陌生的他乡社会、都市社会等环境迅速融入。走进右江河谷平马镇、田州镇、四塘镇、百色城等各个居民小区,买房、建房的乡村人群中,更多的是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的乡村居民,而非右江河谷的乡村居民。走进右江河谷厂矿企业务工人群中,更多的是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的乡村居民,而非右江河谷的乡村居民。同样,走进右江河谷农产品销售、物流配送、餐饮服务等务工人群中,更多的也是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的乡村居民,而非右江河谷的乡村居民。正是由于他们拥有极强的进取性,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人口急剧减少,导致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衰落。

(三)乡村衰落的普遍性

百色市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衰落,不是个别乡村的衰落,而是不少乡村的衰落。第一,乡村衰落遍布于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的各个行政村。岩溶石漠化地区各个行政村衰落现象严重程度各不相同,但却差不多每个行政村都存在,不存在衰落现象的行政村较少。不存在衰落现象的行政村一般分布于山间平地,耕地比较多,石漠化程度比较低。地处石漠化非常严重的深山区行政村,没有一个行政村不存在衰落现象。第二,乡村衰落遍布于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各个行政村的各个自然村。遍布于岩溶石漠化地区各个山弄之中的各个自然村,不存在衰落现象的较少,部分自然村已经发展到无人居住、无产业、无经济活动的程度。第三,乡村衰落遍布于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各个自然村各个方面。这些自然村不仅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而且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大量萎缩甚至消失。

(四)乡村衰落的规模化

百色市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衰落,不是少量乡村的衰落,而是较多乡村的衰落。第一,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衰落是整个区域的乡村衰落。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除五村、坡洪、洞靖、巴别等少量的山间狭长谷地,其他区域山连着山、山弄连着山弄,整个区域是集中连片的乡村衰落区域。第二,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衰落是整个行政村的乡村衰落。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除处于山间狭长谷地的少量行政村,其他均为乡村衰落的行政村。这些行政村均处于岩溶石漠化地区深处,所有下辖的自然村都是乡村衰落的自然村。第三,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衰落是整个自然村的乡村衰落。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除处于山弄面积比较大的少量自然村,其余的自然村都是乡村衰落的自然村。在这些自然村中,少部分自然村如康浮村弄昔等老旧房屋早已经全部坍塌,长达几十年无人居住;部分自然村虽然留有大量的楼房,但已经常年无人居住,完全停止了经济活动;部分自然村虽然建有大量的楼房,常年也有人居住,但居住村民基本上为少数几个老人,少量经济活动仅仅限于种菜、养鸡等维持日常生活的经济活动。

(五)乡村衰落的深度化

百色市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衰落,不是一般的常住人口大量减少,也不是短时间内某一方面的发展不足。一两个老人,两三只鸡,两三声人语,一块小菜地,一天吃两餐,少见饮烟,一两部老人机,来电接几声,夜幕降临非常寂静,这是时下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深处自然村的真实景象。第一,少量的稀缺耕地、草坡几乎丢荒。分布于各个山弄之中的耕地,虽然数量不多,但相当肥沃且足以养活一定数量的人口。哪怕不种粮,也可种植优质水果、种草养牛等。大量的草坡,可以养牛、养羊等。然而,在这些自然村中,这些少量的稀缺耕地、草坡几乎丢荒了。第二,所有的经济活动几乎停止。常年无人居住的自然村,没有什么经济活动,因而没有什么产业。常年有少数几个老人居住的自然村,经济活动仅仅限于养两三只鸡,房前屋后种一点菜,整理房前屋后零星散落果树,因而也没有什么产业。第三,大量的楼房无人居住。这些楼房都是村民改革开放后到他乡务工,用辛苦赚来的钱建起来的,耗费了村民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属不易。然而,地处岩溶石漠化地区深处的房子不管建得如何豪华,都没有任何市场价值。无人居住的房子,年久失修,从内到外破败不堪。第四,大量工具用具无人使用。这些工具用具都有其特殊的用途,绝大部分只适用于石山环境,离开石山环境就变成无用,村民也就不带走。石磨也好,柜子也罢,花钱好,不花钱也罢,总之都带不走。因为这些工具用具也是一种资源,因此带不走就是一种浪费。第四,众多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闲置浪费。蜿蜒于群山之中的通向各个行政村、自然村的众多乡村水泥公路,一天看不到几辆摩托车,更见不到汽车,就连行人也少见。众多的乡村小学无论场地、房屋,还是设施设备,都已经荒弃多年。众多的乡村水柜、水池及其附属设施,也已经荒弃多年。第五,乡村活态文化的凋零。无论是常年无人居住的自然村,还是常年有少数老人居住的自然村,夜幕降临时均非常寂静。只有在少有的几天节日或红白喜事中,才见到从前人们习以为常的人声鼎沸场景。传统节日、传统服饰、传统刺绣、传统美食、传统祭祀等,也就仅仅呈现于乡村的这几天。

三、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衰落的路径

百色市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衰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时期衰落路径不同,同一时期衰落路径也不同。同时,生存区域不同,衰落路径也不同。乡村衰落路径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

(一)他乡开发,离土离乡,建立新村

他乡开发,离土离乡,建立新村,原乡村人口大量减少。百色市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很多自然村正是由于大量人口到他乡开发,导致原村人口大量减少而走向衰落的。1952年,坡洪镇康浮村康弄下部分人搬迁到右江区四塘镇开发,建立那茶新村和六以新村,搬迁人口12户54人,占当时该自然村总人口的44.44%和41.22%。1970年,坡洪镇康浮村贝上、贝下等村部分人搬迁到田阳区百育镇新民村开发,建立塘料新村,搬迁6户36人,占当时该自然村总人口的50.00%和53.73%。1978年,那坡镇尚兴村整体搬迁到田阳区那坡镇那驮村开发,建立那驮村移民开发区,搬迁人口275户1348人,占该行政村总人口的100%和100%。

(二)他乡联姻,离土离乡,融入他乡

他乡联姻,离土离乡,融入他乡,原乡村人口大量减少。他乡联姻特指远离本乡镇的他乡联姻。他乡联姻不限于女性,也不限于初婚。仅就康浮村康弄下而言,1973年,黄姓女子因丈夫离世,带着2个未成年孩子远嫁右江区四塘镇百祥社区那甘。1974年,覃姓女子因丈夫离世,带着5个未成年孩子远嫁右江区四塘镇永靖村平满。1975年,李姓女子因丈夫离世,带着3个未成年孩子远嫁田阳区那坡镇平朴村。1982年、1984年和1986年,黄姓家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先后到右江区四塘镇永靖村六以、社马村社马和那豆“上门”。仅此,康浮村康弄下就减少了4户16人。1976年,李姓家二儿子到田阳区田州镇凤马村详红“上门”。20世纪80年代,卢家大儿子、二儿子也先后到右江区四塘镇保安村“上门”。除此之外,康浮村康弄下年轻女子绝大部分远嫁到右江河谷各乡镇。由此可知,康浮村康弄下乃至其他自然村,他乡联姻是乡村衰落的一个重要路径。

(三)易地搬迁,离土离乡,发展他乡

百色市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有相当部分自然村,地处于缺乏生存条件的深度石漠化地区,石漠化非常严重,生存环境非常差,缺少耕地、缺少水源、缺少电路,不具备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这些自然村属于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极深,贫困涉及面大,已经达到了不搬迁不足以从根本上消除贫困问题的地步。处于深度石漠化地区的自然村,有自主搬迁目标、条件和能力的人,都已经自主搬迁并且在异乡实现脱贫致富目标。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坡洪镇康浮村自主搬迁到异地的共有128户414人。剩下的不想搬迁的或想搬迁的人,大部分都是没有搬迁能力和条件的人。2020年,康浮村通过政府资助搬迁到田阳区田州镇老乡家园小区的贫困户有74户253人。康浮村康弄下有贫困户6户22人,其中需要搬迁的贫困户3户13人,已经全部搬迁到田阳区田州镇老乡家园小区。一般户、贫困户迁出之后,迁出自然村的人口自然也就减少了。

(四)外出务工,离土离乡,安家他乡

改革开放以来,百色市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居民同全国其他地区居民一样纷纷外出务工,有到乡外县内的,有到县外市内的,有到市外区内的,有到区外的。2021年12月,康浮村有326户1146人,其中劳动力717人。劳动力包括外出务工和在校生、服役等两个部分,其中外出务工672人,外出务工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93.72%。外出务工中,广西区外务工64人,广西区内田阳区外务工216人,田阳区内务工392人。第一,康浮村常住村外人口275户97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4.36%和84.82%。常住村内人口只有51户174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5.64%和15.18%。第二,康浮村常住村外人口中,常住右江河谷田州镇、那坡镇、那满镇、百育镇、四塘镇、祥州镇、龙景区、百色城等地273户966人,占全部常住村外人口的99.27%和99.38%。其中,常住田州镇、四塘镇、龙景区、百色城等城区254户902人,占全部常住村外人口的92.36%和92.80%。第三,康浮村常住村外人口中,政府搬迁74户253人,占全部常住村外人口的26.91%和26.03%;购置商品房、购地建房153户529人,占全部常住村外人口的55.64%和54.42%;租房48户190人,占全部常住村外人口的17.45%和19.55%。劳动力外出务工带来的是人口的大量流出,常住村内人口大量减少。

四、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衰落的原因

百色市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衰落,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既是自身的历史选择,又是自身的现实选择。

(一)石山区生态环境的变迁

百色市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并非一开始就呈现出一幅石漠化图景,而是经历从无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极度石漠化的演变过程。岩溶石山区属于岩溶地质构造,具有地表崎岖破碎、地形山高坡陡、岩石成土速度慢、山体土层浅薄、森林植被生长速度慢、降雨量大且集中等特点,在人口增长过快、土地被大量开垦、森林被大量砍伐、草坡植被被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岩溶地貌就逐渐变成了土壤减少、植被减少、水分流失、岩石裸露、地表荒芜等景象。当初选择聚居于这些石山区的居民,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原因是这里原本是一个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而今天离开这里聚居他乡,同样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生态环境极度恶化,不再适合人类生存。

(二)石山区经济结构的变化

依托于岩溶石山生态环境的经济结构形态,会因岩溶石山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岩溶石山生态环境一般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矿产资源、水电资源、旅游资源等资源。然而,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拥有的仅仅是土地资源和碳酸盐岩石资源,依托于这些资源发展起来的产业是单一的农业产业。农业产业表现为种植玉米、黄豆、红薯等粮食作物,种植甘蔗、毛竹、三华李、柑橘等经济作物,养殖黄牛、猪、山羊、鸡等动物,编织制作家具、竹筐、竹席、粉碎玉米等加工活动。鼎盛时期主要是种植玉米和甘蔗。那时所有的弄地及碗一块、瓢一块的石缝,全部种上玉米,一年种两季,山上山下全部是玉米地,玉米产量虽然不高,但基本能够保证多数家庭温饱。玉米间植红薯、黄豆、绿豆、猫豆等作物。房前屋后小菜园轮换种植各种季节性蔬菜,杆栏式房屋一层饲养牛、猪、羊等家畜,房屋四周放养鸡鸭鹅等家禽。红薯、黄豆、绿豆、猫豆等产品,因为量少多作为辅食,少量则作为商品出售。猪、羊、鸡等产品,多作为节日、红事、白事、送礼等用,少量则作为商品出售。季节性蔬菜全部为自家食用,偶尔送一些给亲朋好友。黄牛全部作为耕牛使用。竹筐、竹席等加工产品,绝大部分用于出售。种植甘蔗目的是为出售增加货币资金收入,而付出的代价是放弃玉米种植。这样的经济结构,一方面能够基本满足处于相对封闭区域的生活水平要求不高的居民生活需求,另一方面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乡村社会有序运转。然而,随着人口急剧增长、地力资源耗尽枯竭、居民需求结构的提升改变、区域要素资源流动便利化等变化,原有的经济结构已经无法满足乡村居民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求。乡村居民纷纷各自找出路,有些有门路的搬迁他乡,有些有能力的出去务工,绝大部分成年女子远嫁他乡,丧夫的年轻母亲带着孩子远嫁他乡,成年男子到他乡“上门”。起初,离土不离乡的人,不仅逢年过节回家乡,而且还带回大量资金来建房、修路、拉电、修水池等,如今家家户户的楼房都是由这些资金建成的。后来,他乡政策放宽,石山区居民可以在他乡买房、建房、入户、入学等,同他乡居民一样享有同等居民待遇,离土不离乡的人入户他乡了。由此,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相当多的自然村绝大部分经济活动都停止了,玉米种植业、甘蔗种植业、生猪养殖业、黄牛养殖业、家禽养殖业等农业产业凋零了。

(三)石山区社会结构的变化

百色市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远离城镇,各自处于相对独立的山弄之间,由此造就了一弄一村、一村几户的自给自足社会环境。在这样的这会环境中,乡村社会结构表现为非常稳定的地缘社会结构、血缘社会结构、姻亲社会结构、邻里社会结构等。岩溶石山区一般都是同一山弄只有一个自然村,聚居于同一山弄的居民聚山弄而居,地缘关系成为维系居民之间关系的关键纽带。山村红事、白事、杀猪、宰羊等是同一村的事,是所有居民的事,是所有人的行动。聚居于同一山弄同一自然村的居民并非都是同一姓氏,但同一姓氏的却不少,因此血缘关系成为维系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同姓家族往往在村前、村后、村左、村右、村中聚族而居,新屋围绕老屋布局,按照老大、老二、老三等排序,老小居住老屋,除父母,老大地位最高。凡事先族内沟通商量,再通知家族外其他人。春节、“三月三”、“七月十四”等大节日,家族内兄弟姐妹轮换宴请,客人来访等小喜则随叫随到。聚居于不同山弄不同自然村之间的居民关系,主要靠姻亲关系来维系。传统社会中的石山乡村居民姻亲空间距离一般不会很远,大多间隔几个山弄,距离最远的也不过五六千米,最短也只有五六百米。姻亲关系虽然远隔千山万水都没有问题,然而空间距离越近,彼此联系不仅更为紧密,而且随着年代久远也不会迅速淡化。石山区邻里关系不仅体现于家族与家族之间的关系,而且体现于自然村居民与自然村居民之间的关系。乡村社会规模不大,几家几户聚居于一个小山弄,家家户户连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相熟,相互依赖,共同发展,构成一个牢固的命运共同体。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远的隔一座山,近的村头村尾、上村下村和内村外村,村民之间或是血缘关系,或是姻亲关系,或是朋友关系,无论是重大节日,还是日常活动,都会彼此相互支持,彼此相互参与。然而,随着离土离乡浪潮的到来,石山区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家乡传统社区转换成他乡现代社区,他乡现代社区取代家乡传统社区,居民邻里关系从以血缘关系为主转变为以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为主,从原来彼此相互熟悉的邻里关系转变为彼此相互陌生的邻里关系。居民在一个新的命运共同体——他乡现代社区,学会了认同自我、认同他人,相信自己、信任他人,发展自己、服务他人,依礼而行、依法而行等。

(四)石山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变化

聚居于任何一个区域的居民,人人都有一个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美好生活的标准不仅会因区域的不同而不同,而且会因时代的不同而不同,同时还会因理解不同而不同。长期以来,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居民一直生活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之中,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和谐生活。他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简朴而和谐,安宁而祥和,宁静而安逸,简单而丰富,艳丽而多姿,古老而真实。一年中,他们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有猪杀,节有鸡宰,有瓦房住,有衣服穿,三餐不忧,老了不愁,子女孝顺,邻里和睦,家和村宁。然而,随着环境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变迁,石山区的这种太平景象被彻底打破了。石山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再满足于这种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自然生活状态,而是要求:聚居环境需求层面要都市化、现代化和绿色化,物质生活需求层面要有钱、有房和有车,家庭关系需求层面要团圆、温馨和恩爱,邻里关系需求层面要和谐、融洽和和睦,事业工作需求层面要稳定、待遇好和地位高,社会保障需求层面要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和病有所医,生命财产安全需求层面要和平、安定和有序。对岩溶石漠化地区居民而言,石山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突出表现为生态环境石漠化、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严重不优等,这样的发展很难满足石山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石山区居民只有走出去,不管是离土不离乡,还是离土又离乡,才能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目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追求美好生活需要始终是推进乡村社会变迁的重要原因。

五、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衰落的价值分析

百色市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衰落究竟是好还是不好,与正在进行的乡村振兴行动是否有矛盾,这需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一)石山区乡村社会变迁的规律性

百色市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兴旺或衰落都有其深刻的内在的历史缘由和现实缘由,基于这些历史缘由或现实缘由所带来的乡村兴旺或衰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石山区乡村居民先人聚居于石山区,开拓于石山区,生存于石山区,发展于石山区,是一种历史的选择。石山区乡村居民后人聚居于他乡,开拓于他乡,生存于他乡,发展于他乡,是一种现实的选择。而不管是历史性选择,还是现实性选择,都是石山区乡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乡村居民先人不得不选择石山区,只有石山区能够保障他们生存和发展。同样,为了更好生存,为了更好发展,乡村居民后人不得不选择他乡,只有他乡能够保障他们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只有顺应石山区社会历史变迁规律,尊重石山区居民自我选择,才能促进家乡他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满足石山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石山区乡村社会变迁的发展性

百色市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衰落是乡村发展中的衰落,是乡村进步中的衰落。第一,促进石山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石山区人口大量外迁,使本来人口严重超载的土地资源得到根本性改变,弄地全部休耕,山地全部退耕,坡地全部退牧,山林全部封山,从而促进石山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第二,改善石山区居民生存发展环境。石山区居民外迁定居于他乡城镇和乡村,使本来生存发展处于不适合人类生存的石漠化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变,从此再也不用担忧无地可耕,无业可就,无钱可赚,无路可走,无水可饮,无电可用,无学可上,无病可治,无房可住。第三,满足石山区居民美好生活需要。贫困家庭搬迁到条件较好的移民安置小区,有住房,有学上,有病医,有业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的绝对贫困问题。有门路家庭搬迁到条件较好的乡村,发挥各方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开拓销售市场,提高收入水平,提升生活质量。富余劳动力家庭到城镇就业创业,多途径增加收入,置地建房,购买商品房,永久过上都市生活。第四,促进石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离土不离乡的家庭他乡就业创业,将所得的收入带回家乡,投资家乡,发展家乡,繁荣家乡;引进投资者,承包经营闲置土地,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乡村发展。

(三)石山区乡村社会变迁的问题性

百色市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社会变迁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涉及石山区乡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涉及户籍、地籍、入学、养老、医疗、分配等具体现实问题。搬迁到右江河谷的六以、那茶、糠料、六联、露美等村的村民,因已经放弃原籍而入户新籍,不存在搬迁后原籍权益问题。而移民搬迁、城镇置地建房、购买商品房等部分村民,却存在比较多而相当复杂的权益问题。第一,承包耕地、林地和草坡,承包权属性质完全没有变化,长期无人管理,闲置浪费严重。第二,入学、养老、医疗等常住地和户籍地完全脱节,入学、养老、医疗等方面管理由原来村委会负责,而入学、养老、医疗等却发生在常住地社区或小区。第三,居民思想教育、治安管理、疫情管理等由常住地和户籍地双重管理,因管理权责划分不清晰而导致管理不到位,出现管理空缺,社会风险隐患增加。第四,村级利益分配主体复杂,分配标准不易制定,分配结果难以服众。退耕还林收入、土地出租收入等如何分配是一个大的问题。常住家乡居民认为外迁的居民已经永久居住他乡,没有理由参与分配或不能平等分配;而永久居住他乡居民则认为他们虽然永久居住他乡,但是他们的户籍、地籍等没有变,理应同等参与分配。第五,永久居住他乡居民分散于广西区内外各地,不仅各地所出现的问题不同,而且解决问题的标准也不同,同时事项办理程序也不同;不仅事项办理成本高,而且办理效率低。原籍乡村“两委”人手不足,办起事来耗时、耗力和耗钱,整天疲于奔命。

六、岩溶石漠化地区全面有效推进乡村振兴的建议

百色市田阳区南部岩溶石漠化地区应结合石山区乡村衰落现象有效推进乡村振兴,立足于石山区乡村发展特点,着眼于石山区乡村未来发展,从整体上全面推进石山区乡村振兴。

(一)统筹改革城乡跨区域公共服务管理体制

本着满足石山区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统筹推进乡村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跨区域养老管理体制、合作医疗管理体制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一体化改革,乡村人口流入地所在社区在入住居民已经建房、买房永久居住的条件下,全部接续入住居民的养老管理、医保管理和教育管理,从根本上解决入住居民入学、养老、医疗等常住地和户籍地完全脱节问题。乡村人口流出地行政村在分流出永久居住他乡居民入学、养老、医疗等事项之后,只负责管理常住本村以及虽常住他乡但属于临时性居住的居民的入学、养老、医疗等事项。

(二)深化改革城乡跨区域户籍管理制度

顺应石山区人口跨区域快速流动的实际,深化改革城乡跨区域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居民自由选择户籍地。永久居住他乡居民愿意保留原籍的可永久保留原籍,不愿意保留原籍的可选择入他乡新籍。鼓励永久居住城镇居民放弃原籍,使乡村居民变成真正的市民。保留原籍的乡村居民,尽管租房常住他乡,但他们仍然属于乡村集体经济成员,仍然享有土地、宅基地等及其相关权益;不愿意保留原籍的乡村居民不再属于乡村集体经济成员,不能再享有土地、宅基地等及其相关权益。

(三)整合转换石山区乡村区域优势资源

立足于乡村资源优势、扩大新型经营主体经营规模和兼顾村民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整合乡村优势资源,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持续增加村民经济收入。第一,资源变资产。针对石山区乡村拥有大量的闲置耕地、闲置草坡、闲置宅基地、闲置房屋、闲置设备等资源,村集体在摸清这些资源家底、明确这些资源归属及其经济价值的基础上,将这些资源变成资产入股到新型经营主体取得股份权益,增加乡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乡村居民收入。第二,资金变股金。针对石山区乡村拥有大量的各级政府部门投入到乡村建设的各类财政资金,村集体在摸清这些资金规模、明确这些资金具体归属及其具体用途和使用限制条件的基础上,将这些资金量化为乡村集体股金或乡村居民股金,集中投入到经济效益比较好发展前景比较广阔的新型经营主体中,村集体、村民按照股金投入比例享有权益。第三,村民变股民。针对石山区乡村居民拥有耕地承包经营权、林地承包经营权、草坡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设备所有权、集体资产股权、技艺等各种生产要素,以自愿为原则,在摸清这些生产要素规模、明确这些生产要素具体归属及其使用限制条件的基础上,将这些生产要素评估量化为乡村居民股金,集中投入到经济效益比较好发展前景比较广阔的新型经营主体中,村民以股东身份参与经营管理,村民按照要素投入比例享有权益。

(四)发展石山区乡村原产地特色优势产业

石山区虽然可耕种土地少,但可用石山弄地脚比较平坦和肥沃,且大部分已经闲置多年,无人耕种。石山区林地面积小,但长期退耕还林之后原先的坡耕地已经布满植被。这些已经闲置多年的耕地以及草坡,加上石山区无任何污染的生态环境,最适合发展绿色有机生态特色农业。另外,土地使用成本也比较低,资金也容易筹集。石山区乡村集体必须根据自身发展条件、发展优势、发展历史、市场需求等实际情况,大力引进资金实力强、市场前景好、守法讲诚信、管理规范的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完善乡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原产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目前,应该利用无污染地理优势和大量闲置耕地、草坡等资源优势,引进新型经营主体或致富带头人,整合乡村人力、物力和财力,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围绕黄牛、山羊、土猪、土鸡、种草、菌菇等生态养殖种植,建设黄牛养殖基地、山羊养殖基地、土鸡养殖基地、土猪养殖基地、菌菇生产基地五大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石山区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增加乡村居民经济收入和乡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也可根据石山区光热资源丰富特点,发展光伏产业。黄牛采取圈养方式养殖,利用闲置耕地和坡地,种植黑麦草,提高黑麦草转化效率。山羊采取散养方式养殖,利用闲置草坡和林下杂草,合理布局羊群放养区域,集中有限放养,一个山弄宜放养50只到100只山羊,一年最多能够放养两批次,否则会严重破坏已经恢复的石山生态环境。土猪采取圈养方式和放养方式相结合养殖,利用闲置耕地和坡地,种植青饲青贮玉米、红薯和构树,采集玉米粒、红薯叶和构树叶饲养本地土猪,一个山弄宜建一个规模50头的土猪养殖生产基地。土鸡采取散养方式养殖,利用石山弄地草坡林下,土鸡采食各种草虫资源,一个山弄宜建一个规模1000只的土鸡养殖生产基地。菌菇生产采取生产车间方式生产,利用发酵后牛粪、羊粪、猪粪、鸡粪等动物粪便以及各种腐烂桔杆,生产各类菌菇,提高菌菇生产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菌菇生产规模以可利用动物粪便以及各种腐烂桔杆资源为限,规模不宜太大。同时还要考虑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此外,利用乡村居民闲置楼房屋顶、屋前屋后及其他光照强区域,发展乡村光伏产业。

(五)完善石山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石山区经过多轮扶贫特别是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乡村路网体系、乡村电网体系、乡村水网体系等公共基础设施体系。虽然乡村居民常年居住他乡,这些基础设施利用率不高,但却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成的,是石山区乡村脱贫的重要条件、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准,也是石山区进一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同时还是石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条件。目前,必须维护好这些基础设施,用好这些基础设施,尽可能发挥这些基础设施的作用。对于已经无人居住的尚未通公路的自然村,如果是出于对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特色产业等角度考虑,那就抓紧续建和新建;如果不是出于对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特色产业等角度考虑,那就没有必要续建和新建。对于只有少数几户低收入家庭居住的自然村,可以采取整体搬迁办法搬迁到指定城镇安置小区,一次性解决他们生存发展问题,投资少见效快而且长远,再也没有必要投入大量资金续建、扩建或新建公路等公共基础设施,除非出于对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特色产业等角度考虑。

(六)完善石山区乡村经济利益分配制度

石山区乡村振兴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利益分配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闲置耕地、草坡、林地、宅基地等利用分成问题;二是闲置房屋、工具、用具等利用分成问题;三是退耕还林资金补偿等各种资金补偿分配问题;四是集体资产经营收入分配问题;五是其他方面收入分配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分配问题,分配必须公平、公正、公开,否则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社会不稳定风险。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健全完善石山区乡村利益分配制度。这个制度首先必须明晰乡村各种资源、资产的产权归属边界,其次必须明确具体的分配对象、分配内容和分配规模,再次是必须明确具体的分配方法,最后是必须明确分配过程中的特殊例外情况及其处置方案。

综上所述,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振兴实践中不可忽视乡村衰落现象。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衰落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和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衰落是乡村发展中的衰落,是乡村进步中的衰落。振兴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必须遵循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社会变迁规律。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振兴应结合岩溶石漠化地区乡村衰落现象全面有效推进。

猜你喜欢

田阳自然村石漠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田阳甘蔗螟虫发生情况研究及防治对策
2025年山西垃圾收运覆盖90%以上自然村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田阳书画作品
广西南宁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
广西田阳现代舞狮文化发展动因研究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
河南所有贫困自然村 实现4G网络全覆盖
河南安排部署贫困自然村宽带网络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