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陇东红色歌谣为例

2022-03-24吴婷婷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陇东歌谣语料库

王 颖,吴婷婷

(兰州工业学院 外国语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

陇东红色歌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庆阳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形式之一,代代口耳相传,真实地记录着庆阳的政治、文化、经济面貌和劳动人民的真情实感。它所弘扬的民间文化,发扬的革命传统,激发的爱国热情,对教育青少年一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9月陇东红色歌谣被甘肃省省政府公布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翻译能够赋予陇东红色歌谣“二次生命”,有助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有利于对外传播红色文化,弘扬南梁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一、陇东红色歌谣外宣翻译研究现状

陇东红色歌谣句式整齐,韵律感极强,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翻译价值。陇东红色歌谣英译一方面要体现出歌谣的音律美,另一方面要准确表达原歌谣的内在含义,这对译者的翻译功底有较高的要求。同时,陇东红色歌谣出自陇东地区,其原文多是由陇东当地方言土语为主,这又要求译者对陇东当地方言及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种种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陇东红色歌谣外宣翻译的发展。

以关键词“陇东红色歌谣”在中国知网篇关摘进行检索,共得相关文章20篇。其中包括对陇东红色歌谣的主题诉求[1];陇东红色歌谣的文化学阐释[2];陇东南红色歌谣的产生背景探析[3]及革命主题演进[4]。而对陇东红色歌谣英译研究开始较晚,相关文章尚不足10篇。2019年,陇东学院闫晓茹副教授在庆阳市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和陇东学院学术著作基金的资助下,出版了《陇东红色歌谣选译》[5]一书(以下简称《选译》)。《选译》一书的公开发表,对陇东红色歌谣的外宣翻译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并出现了一批以陇东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中心研究陇东红色歌谣的专家学者。2020年甘肃省教育厅立项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项目“陇东红色歌谣译介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0A-123)在一定程度上又再次掀起了研究陇东红色歌谣的高潮。专家学者从文化特色词、语料库、译介模式和译介策略及歌词中的文化意象与翻译等视角出发对陇东红色歌谣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现将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一)归化和异化视角下的文化特色词翻译

在语言层面,有直译和意译之分,而在文化方面,美国翻译家劳伦斯·威努蒂则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归化以目的语国家受众语言习惯和风俗文化为基础,而异化则以译者文化表达为中心,翻译更多遵守源语国家的文化习惯和语言表达习惯。南鸿志提出了文化特色词的翻译策略:一是相同源域映射不同目的域,即英语和汉语语言中都具有同样的词存在,但各自对等的寓意不同[6]91。如在《选译》一书中多次提到的“炕”(陇东一带可以加热的土制床或者砖制床),在英文对应的单词应为“bed”,但两者所蕴含的意思截然不同。在陇东地区,贵客上门,主人盛情相邀至“上炕”,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及欢迎,但在英文中与“bed”相关的一切东西都表示私人私密空间,若将“炕”翻译为“bed”,则失了原语的风采及文化的特色魅力,因此闫晓茹副教授果断保留文化特色词的魅力,将炕用拼音“kang”表示并采用了异化加注的方法“Kang is a heatable brick bed in Longdong rural areas”。二是不同源域映射不同目的域[6]93。在这一翻译策略中,英汉两种语言存在明显的文化空缺,如何处理源语,则需作者联系语境及当地文化内涵。如《选译》一书中的《做军鞋》“妹妹年纪小,妈妈眼睛麻,小嫂嫂在灯下,急忙把鞋纳”。原诗中其余句子皆能理解,只有“妈妈眼睛麻”对于大多数读者和译者而言,都难以理解。而熟知陇东人文风俗的人则知“眼睛麻”为陇东方言,意思是老眼昏花不能看清楚东西。在英语中,没有相应的对应词,译者在处理时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直接译为“too old”,这样的译法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三是不同源域映射相同目的域,即英汉两种语言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关联性不大,但从深层含义上来看有对等的语言。如《选译》中原文“家里没有钱,叫我好作难,拆东墙补西墙,先要顾前线”。译者翻译时采用归化策略,用英语俚语“rob Peter to pay Paul”,与原诗表达相同的含义。

(二)语料库视角下的“红色形象”的构建

学者黄景芸采用英国国家语料库为参照语料库,自建《选译》语料库为观察语料库,从高频词、关键词和语义韵等角度切入,在观察语料库中进行量化统计,并对索引行进行定性描述[7],试图探析《选译》中“红色形象”构建及其成因。经过统计分析,得知译文与原文高频名词、关键词基本一致,其施事主体均指向“人民”“刘志丹”“毛主席”“生产”和“红军”相关的红色人物。其次、译文中高频词出现了“our”一词,对应原文“咱们”,如“Zhidan, our guide”,拉近了施事主体中革命主体的距离,体现了革命主体与人民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形象特征。语义韵(semantic prosody)是“蕴含在词项中说话人或作者的态度和交际意图,是共选的词语交互影响意义的结果”。黄景芸选取了“Chairman Mao”“Liu Zhidan”“army”作为节点词进行语义韵分析可知,与“Chairman Mao”相关联的有“benefactor”“leader”等,译文将毛主席的形象与“百姓官”“温暖”“引领”等词联系在一起,突出了毛主席大救星、好领导的正面形象。同理,选取“Liu Zhidan”和“army”所有搭配,和“Liu Zhidan”出现频率较高的则是“跟随”(follow)、“英雄”(hero)、“优秀的”(good),体现出了刘志丹领导人及红色英雄的形象。而与“army”的搭配则塑造了一支英勇作战、一心为民、军民一家亲的形象。最后,黄景芸总结了《选译》译文中红色形象的成因与陇东红色土壤、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影响及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影响密切相关,使得汉语原文中的红色形象得以在译文中具体体现。

(三)文化意象与翻译

意象是文艺美学中的概念,而文化意象从属于意象,是相对于自然意象而言的,是古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陇东红色歌谣中既有丰富的自然意象,如:豺狼虎豹、山川河流和花草树木等,也有许多人名和地名意象,这些自然意象和人名、地名意象出现在歌谣中,被赋予了特定的情感,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象,译文如何保留歌谣的本土文化色彩、体现意象背后的红色文化涵义,是译者应考虑的事情。闫晓茹副教授从意象保留、意象移植、意象转化、意象缺省几个方面入手,在翻译实践中采用异化、直译加注、音译加直译再加注翻译策略,力求尽量完整、准确地呈现出原歌谣含义,以达到译文与原文在文化上的统一,促进中国民族文化的对外输出与传播[8]。

(四)“三美论”观照下英译策略研究

“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和形美,由许渊冲提出。他认为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谓之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谓之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谓之形美[9]。陇东红色歌谣句式整齐,韵律感极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也具有诗词的音律美。因此,为了最大程度保留诗歌所特有的语言魅力,闫晓茹副教授认为应在翻译时灵活使用直译、意译或者创译,甚至为了与原诗对应,应含蓄而不说破,使用浅译以增强诗与诗之间的连贯性[10]。同时,为了保留歌谣的音律美,可以摆脱固有语法的约束,选用读音近似的单词、颠倒词序或句法以便让目标语受众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或者类似的审美体验,以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二、陇东红色歌谣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陇东红色歌谣翻译现状的论证可知,无论是从文化特色词、文化意象还是以“三美论”作指导或是从语料库视角探究译文中“红色形象”的构建,学者更多地探讨使用哪种或哪几种翻译策略指导具体的翻译,却对外宣翻译中外宣这一块谈之甚少。在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章中,只有张苏亚从传播学视阈,以《选译》为例,提及了民歌“走出去”译介模式。她认为《选译》中译介主体闫晓茹生于陇东、长于陇东,使得她对陇东风土人情熟知于心,同时该书邀请了来甘工作多年的美国学者Keenan Madson担任顾问,辅助译者理顺英语译文并提供一定的帮助,使得译文能够符合英语读者语言习惯。而在译介途径方面,她建议应紧紧抓住“优秀文化进课堂”这一契机,利用当地高校英语专业开设选修课,在中小学举办系列讲座。同时,建议邀请国内知名作家撰写书评加以推广,并在当当、淘宝、京东上对译本进行线上售卖,采取“先本地后外地、先国内后国外”的传播策略[11]。

事实上,对陇东红色歌谣的英译,最终目的是为了对外宣传陇东红色歌谣。因此,学者一方面应考虑采用何种翻译策略能更好地翻译出原文所表达的意思,能原汁原味地让国外读者欣赏到红色歌谣的魅力;另一方面,学者也应考虑如何才能加大译文的受众面,如何才能实现作品海外传播。

三、针对陇东红色歌谣外宣翻译问题的对策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实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对外交流活动,也是彰显我们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陇东红色歌谣作为甘肃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广泛地反映了陇东地区的农业生产、饮食、服饰、节日、婚姻、信仰、舞蹈等方面的民俗风情,从中可以窥探陇东地区的社会状况以及劳动人民的精神世界。因此,对陇东红色歌谣的外宣翻译研究,对于对外传播和交流我省具有自然积淀的原生态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践行党史学习教育的具体体现。然而,实现红色歌谣的对外传播绝非易事,它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政府的相关资助以及译者自己的努力。

(一)国家政策对红色文化的扶持

翻译红色歌谣是一个耗时耗力的工作,它需要译者过硬的翻译专业能力,更需要政策的扶持和鼓励。得益于现阶段国家对红色文化的大力推广、宣传和扶持,《陇东红色歌谣选译》一书在庆阳市政府重点文艺创作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得以顺利出版。若要继续促进像《选译》一样优秀的译本出现,则离不开政府的组织以及资金的支持。

(二)政府组织加大对陇东红色歌谣汉语文本的整理

比起省内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陇东红色歌谣在汉语文本的整理上自有其优势,出现了像梁中元、吕律、高文、郭含一批学者和民间组织,经过搜集将大量优秀的陇东红色歌谣整理成册,出版成书。《选译》一书就是从高文、巩世锋主编的《陇东红色歌谣》(2011)中挑选了一百首最能代表陇东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质的革命歌谣,将其译成英语。未来,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陇东红色歌谣汉语文本的整理,为英语译本提供优秀范本。

(三)以当地高校为依托,组建专业翻译团队

陇东红色歌谣发源地为陇东,在陇东这片热土上有陇东学院这所高校。陇东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多为土生土长的庆阳人,他们能够理解歌谣中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以及方言土语,因此对陇东红色歌谣翻译应以陇东学院为依托,组建专业翻译团队,才能让更多的歌谣传唱海内外。

(四)依托新媒体技术,进一步加大作品的传播力度。

《选译》一书的出版告别了对陇东红色歌谣零散不成系统的翻译现状,但如何将如《选译》一样的红色文化译本推广至普通大众以及海外读者的眼前,除过传统的线下销售方式,还应借助网络等新媒体手段。依赖网络数字化平台,开通资源免费阅读及下载权限,如在kindle之类的阅读器中将译本上线,供读者免费下载。陇东红色歌谣至今仍被全国传唱,如《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军民大生产》《绣金匾》等,其英译版本在“三美论”的指导下几乎与原文的节奏、韵律保持一致,可以邀请歌手以录制短视频的形式在抖音、YouTube等视频网站上投放,以加大红色歌谣的传播范围。

四、结语

陇东红色歌谣外宣翻译起步较晚,但随着《选译》一书的出版,极大地促进了对歌谣的外宣翻译研究。学者们从文化特色词、文化意象、语料库及译介模式视角出发,详细地探讨了如何将具体的翻译策略运用到实践中,却对歌谣的外宣研究甚少。从国家、政府、高校及个人角度出发,提出了加大陇东红色歌谣译本对外宣传的策略,以期进一步推广红色文化,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猜你喜欢

陇东歌谣语料库
陇东能源大数据中心
不同种植区陇东苜蓿营养价值的比较研究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春天的歌谣》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陇东黄土高原软枣猕猴桃栽培技术
基于COCA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以choose和select为例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