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2-03-24王鹤燕

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德育小学生语文

王鹤燕

近年来,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目标之一,旨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能具备较高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学科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与其他学科有着较强的关联,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亦承担着德育责任,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中的对应内容使学生具备语文素养的同时亦具备道德修养。基于此,本文由小学语文教学展开分析,明确德育渗透的重要性,研究如何实现德育渗透工作,具体应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实现德育渗透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语文基础的同时做到立德树人,实现学生健康成长。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对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科教育中融合德育既是需要,亦是必然。由此,笔者基于自身教学的心得体会,基于教学案例尝试分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面为学生打好文化基础,一面建设道德基础。以先进理论指导工作,由师德展开教学,贯彻落实德育教育目的,达到既“教书”,亦“育人”的教育目标。

一、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发现,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并运用语言文字,更在于语文素养的养成、良好品格的培养。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教会学生读书识字、应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实现创作,更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文化与素质方面得到双向提升。从这一点而言,德育渗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的文化水平,更要注重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把握现代发展需求下的时代脉搏,具备爱国主义精神、传统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将中华民族的人文之美继续传承、发扬光大。从宏观角度而言,德育的渗透在于使学生能够热爱祖国、具备文化自信;从微观角度而言,德育的渗透在于使每位学生都能具备完善品格,拥有健全心态与良好素质,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产生价值、弘扬良好风尚。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强化个人道德修养

教育本质是人的教育,而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便是育德树人。“打铁还需自身硬”,教育工作者在渗透德育教育前,必须在个人角度上具备完善的道德修养,能够在作为教学引导者的前提下承担起道德引导者、教育者的责任。简而言之,教师若不能识美丑、辨善恶,那么德育工作显然难以展开。因此,教师个人应具备较高的个人道德修养,以此作为德育工作的首要准备。

2.实现以身作则

小学生年龄较小,容易被他人行为所吸引进而进行模仿。教师作为小学生较为崇拜的角色,必然应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应作为优秀的成年人被学生所学习、模仿,进而在无形中实现德育教学,通过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念。教师应对个人的教育言行、举止严格自律,做到言行一致,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提供前提保障和助力。

3.深入理解并挖掘教学资源

德育不仅是理论上的内容,更需要运用到学科中。而这便要求教师能够有效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断拓展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德育素材,实现从口头讲授到潜移默化地影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与体会,使学生感受到教育内容的内涵所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渗透路径分析

1.基于引导实现理解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身边的事物还处在懵懵懂懂的认知和理解中。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身边的事物,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感悟教学内容内涵,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以实际教学为例,例如语文学科中常常出现生字、生词,而这些词语内容是小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的,在学习中若是简单采取死记硬背、灌输式学习,则不会产生明显效果,这种方法也许只能应用于考试复习,对于长久的记忆帮助并不大,而且还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仔细调整教学策略,以引导教学的方式,通过了解字音、字形,推测字句意思的方式使学生逐步了解到生字、生词的意义,进而在探索与学习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汉字之美。尤其是在读写练习中,教师应逐步引导以使学生学习理解汉字的意义所在,感受汉字的构造美,进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写规范字、做规范人。字如其人,引导学生写好汉字,即是德育教育渗透的主要路径之一。

2.以阅读理解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的阅读材料,而这些阅读材料能够在学习之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现理解,对文中相关内容、出现的事件产生主观理解,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德育渗透。以《掌声》一文为例,教师可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文中老师与学生的做法,通过讨论与思辨形成理解,探析鼓励对人产生的形态影响。最后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你会怎样做?如果你是被鼓励的同学,在得到这样的鼓励之后,是否会对生活产生更大的信心?由浅入深、由理解到共鸣,学生在這种自主探究与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被教师所引导,更能够通过思考产生主观意识上的想法变化,于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和提升。整个过程中教师并未对德育内容进行过多说明,但德育内容已经进入到学生的内心,情感也慢慢产生了变化,学生也就能够由主观意识进行阅读理解。

3.结合创作实现情感升华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部分,但如何利用写作展开德育教育始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就笔者个人经验而言,写作练习中的德育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学情开展,以真情实感开展写作的同时,基于小学生个性特点进行适当的评价能够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写作内涵、掌握写作技巧,更能够形成德育影响,基于情感升华实现德育渗透。

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教师可在教学环节结束后尝试向学生布置写作任务,使其选择身边人、身边事进行写作。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不必一味挑选好人好事,写作的过程中也不必堆砌辞藻,只要写出自己真情实感即可。在力求真实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通过描写身边的真实事件,实现自我认知,基于对现实的理解,实现情感升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获取学生写作内容后可以将情感作为评价标准,以辩证看待问题的方式实现德育。如学生描写身边人物的积极行为时,教师可以充分鼓励并分析此类行为带来的正面影响,反之即辩证地看待这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会出现此类行为?若是换位思考,应该如何做?通过辩证分析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良好的品格。

小学语文教学是德育渗透的良好“阵地”,能够为小学生打好德育基础,促进其全面发展、健康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还需着重分析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关联性,找到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均衡点,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有效开展德育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重视自身修养的提高、重视对实际情况的把握,更需要对教材有充分了解,对学生有充分了解,对社会发展、时代走向有充分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结合语文学科的各种教学方法、活动,使学生从学习、生活中感受到良好品格对人们产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实现品格培养、素质提升。总之,育人先育德,教育中包含德育,而德育更是决定人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仔细、审慎、辩证地看待教学内容,基于实际开展德育渗透,以助力学生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德育小学生语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我是小学生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