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学生视角 促进阅读教学

2022-03-24张彩霞

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小狗课文文本

张彩霞

文本解读有不同的视角,在教学工作中,学生视角则是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因为大多数教师往往习惯于以成人视角解读文本,不仅难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很难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因此,为了让文本解读更加引人入胜,使学生充分享受阅读课堂,教师应从儿童视角切入文本,让学生感受语文阅读的精彩。

一、尊重学生需求,立足学生立场

文本的解读效果将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成效。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处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时,往往是基于成人立场判断学生需要的知识以及内容。这意味着教师会自动过滤一些他们认为不重要的东西,而会将一些他们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教给学生。但是成人和小孩子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认知差异,成人认为不重要的知识,也许对小孩子而言格外重要,而成人认为重要的内容,小孩子偏偏不甚在意。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开展文本解读,一定要立足学生的立场,尊重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教其需要的内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文本解读的效果。

例如,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为学生展示了《海底总动员》这部动画片的经典片段,将海洋的鲜活气息引入课堂,为后续的文本解读埋下精彩伏笔。而在文本解读环节。教师一方面和学生阅读文本,另一方面为学生拓展了其他和“海洋”主题相关的绘本素材,如《海底的秘密》《神奇的海底世界》等,为学生补充更多和海洋世界有关的知识。此外,教师还响应学生的需求,给学生展示了很多和海洋世界相关的视频素材。这些环节完成之后,教师和学生重点品读原文第二、三自然段,同时给学生设计问题:为何作者一面说海洋是宁静的,一面又要强调海底有很多声音?让学生深入思考,体会作者的文字深意。由此可见,只有尊重学生的需求,才能提高文本解读的效果。

教师毕竟是成年人,如果总是从成人视角进行授课,学生不仅感受不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文本解读效果也会受到直接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需求,教学生爱听的知识,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

二、明确教学目标,指引解读方向

文本解读往往涉及丰富的知识点,其中一部分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另一部分是学生不曾接触的,如果再考虑兴趣这一因素,就更难确定文本解读的重点。再加上小学生年龄小,对文本的理解势必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教师不对文本解读设定一个清晰的目标,很容易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文本解读以前,教师首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情以及文本的重难点知识确定教学的目标。在明确目标以后,教师需要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逐一落实这些目标,为学生指明解读的方向,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效率。

例如,教学《一个豆英里的五粒豆》一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一方面以语文基础知识为主,另一方面需要进行适当拓展,以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鉴于此,教师制定了如下的文本解读目标:第一,针对语文基础知识,教师要求学生通读文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同时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分层处理,一部分需要学生看到即能识别,如“预、揭、苔、啪、框、溢、囚”等10个字;另一部分需要学生在会认的基础上做到会写,如“豌、按、舒、恐、僵、枪、耐”等12个字;除此以外,还需要学生掌握本课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语,如“预感、揭晓、僵硬”等词。第二,针对授课方式,教师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以及谈话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文本探索兴趣。第三,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要求学生通过故事情节感受小豌豆的美好心灵,体会爱对生活的意义。第四,教师又以“豌豆”为核心元素,为学生推荐了其他类似的绘本故事,如《豌豆公主》《杰克与豌豆》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文本解读往往涉及丰富而琐碎的知识点,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加以指引,很容易降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在解读文本以前,明确具体的授课目标,如此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三、创设教学情境,唤醒具象思维

文本解读是一项艺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解读手法,而这将直接影响文本解讀的效果。比如,有的教师喜欢逐字逐句深入品读,此举虽然可以提高教学的深度,但却会丧失课堂的趣味性;而有的教师更喜欢采取趣味化的教学手段,而这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众多的教学方式中,情境创设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尤其在文本解读环节,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可以唤醒学生的具象思维,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探索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时,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设施为学生展示了一组以“校园”为背景的图片,为学生构建和文本主题密切相关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中的细节,对接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和体验。接下来,教师将教材中配置的插图逐一呈现在投影仪上,同时让学生思考:插图中的小学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小学有哪些区别?接着鼓励学生猜一猜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无形中为学生营造了两重学习情境:其一,通过展示学生极为熟悉的校园插图,可在无形中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使学生体会不同校园文化的独特性。其二,通过展示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在未读文本之前心生憧憬,使文本解读和多媒体巧妙连接,增加课堂教学的流畅性,并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文本解读的成效。

小学生普遍以具象思维为主,而这样的认知心理特征决定了学生在学习新的课文时,往往更期待图片等直观性素材。因此,为了提高文本解读效果,教师一定要为学生补充生动的图片素材,这样才能降低文本理解的难度。

四、精设相关问题,丰富解读层次

“基于儿童视角”并不是一句空谈,它意味着行动和落实。虽然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和认知心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他们都属于弱势群体。和成年人不同的是,小学生没有多少阅读经验,也未形成长期的阅读习惯,导致他们在面对文本时,根本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为了帮助学生从文本中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和信息,也为了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效果,教师应从学生的思维模式入手,为学生设计一些更值得探究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小狗学叫》一文时,学生通过阅读原文,发现故事的主角是一只不会叫的小狗,而文章的主体部分展示的正是小狗学叫的过程。由此,学生明白了课文标题的用意:正因小狗不会叫,才需要学,因此“学”比“会”字更恰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乘胜追击”,继续向学生提问,“既然这只小狗不会叫,那么它又该向谁寻求帮助呢?”此时,学生通过阅读,很快锁定了几个重要的人物——小公鸡、狐狸、杜鹃、小母牛。此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又是如何帮助小狗学叫的呢?”“小狗最终会叫了吗?”而在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逐步掌握文本的核心情节。学生发现小公鸡、杜鹃和小母牛都是诚心教小狗的,而狐狸却是看不起小狗的。但是在整个故事中,虽然小狗非常用心地学叫,却并未得偿所愿,但是好在故事是一个开放性结局,教师可发挥学生的想象,为“小狗学叫”赋予一个圆满的结局。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可在无形中实现文本解读的目的。

案例中,教师立足于学生的思维特性,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促使学生用契合其思维习惯的方式阅读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深入探究这些问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将逐步加深。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文本解读,教师需要立足学生的视角,用更为灵活、趣味的方式授课,让知识的讲述更生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产生对文本的探索热情。

猜你喜欢

小狗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小狗的憧憬
小狗
背课文
小狗走丢了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