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加强农科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2-03-24黄婉珺牛旭旭

高教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农科劳动教育产教融合

黄婉珺 牛旭旭

摘  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新时代劳动教育分为日常劳动、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深刻把握,也是对劳动教育时代价值和科学内涵的进一步明确。农科高校由于自身的学科特点,要求必须要与产业和地方发展紧密结合,因此,在农科高校的劳动教育中有着产教融合的特色。文章旨在探索在产教融合中加强劳动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方面的实施路径,将劳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和学校社会的各方面,从而促进农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育、价值认同内化、知识检验评价和成果转化推广,使农科大学生提升立足乡村、服务三农的理想信念和扎实本领。

关键词:产教融合;农科;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6-0053-04

Abstract: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State Council, in their opinions on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ing labo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in the new era, proposed that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hould be divided into routine, productive and service Labor. This is a profound grasp of the Marxist view of labor, and also a further clarification of the value and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Because of its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be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industry and loc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labor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strengthening labor education i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training college students' labor skills and labor quality, and to run labor education through all aspects of talent training and school society, therefore, it can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Marxist labor view, the internalization of value identity, the evaluation of knowledge tes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chievements, and promote the ideal belief and solid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 to serve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gricultural science; labor education

2018年9月,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因此重视构建劳动教育体系,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并提出新时代劳动教育分为日常劳动、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深刻把握,也是对劳动教育时代价值和科学内涵的进一步明确。

农科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由于农科自身的学科特点,要求必须要与产业和地方发展紧密结合,很多院校在产教融合方向也进行了不断探索,普遍取得了良好经验。但由于产教融合的教育体系下教育主体更加多元、对象更加复杂、企业高效价值目标存在差异等问题,面临着劳动教育与产业发展不适应、产学研融合形式有待转换等问题。又鉴于农科高校的学科特色和现实情况,更加凸显了对劳动教育内涵提升的要求。在校内科教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加强实践教学,是完善学生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2]”产教融合下加强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和学校社会的各方面,能将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变革和学生专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农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育、价值认同内化、知识检验评价和成果转化推广,对于农科大学生立足乡村、服务三农有着重大意义。

一、深挖思政元素,牢牢把握育人方向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德为立身根本”“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个人道德品质的评价永远高于其他才能。我国教育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教育理念传承,使国家在教育中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首次提出了对高校人才培养“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构建要求。“三全育人”包含“十大育人”体系,分别为课堂、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和组织方面的育人工作。因此,在推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发挥产教融合的作用时,也要注重挖掘思政元素,把握育人方向。

(一)在立场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新时代劳动教育有鲜明的主题和目标,这是不能被取代和移植的。因此,在产教融合中要坚持党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深化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人民、为党治国理政、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培育人才。

(二)在理念上,坚定“四个最”的劳动教育观

要准确把握劳动育人的价值取向,在互学互鉴中为破解农科大学生劳动精神领域的共性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不断培养其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报效国家、奉献人民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发挥专业智慧服务乡村振兴。

(三)在目标上,围绕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产教融合下开展劳动教育要立足于使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做好育人目标导向和产业问题导向的统一,“明确‘德技并修’的教育目的”[3],既要重视劳动技能,又要重视劳动观念、人民情感的培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不断丰富教育形式,增强产教融合的劳动育人功能,培养能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人才。

二、规范产教融合,明确劳动教育内涵

(一)细化融合机制,促进协同培养

“在实现中国梦的视域下,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时代的呼唤。[4]”作为产教融合的载体,高校和企业的合作离不开双方的协调推进,然而高校唯教育论和企业唯利益论的单一片面的假设,凸显出校企对把握社会共同体责任的忽视,对培养振兴乡村事业的人才目标缺少共情,因此在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产教融合机制的广度和深度需要合作载体在定位和目标上达成统一。产教融合培养过程中,农科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占主导地位,但又区别于单纯的体力劳动,为避免劳动教育与体力劳动界定不清,校企应树立一致的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有担当敢作为的应用型人才;创造优质的培养环境,校企在共同的目标基础下,全力营造适合大学生发挥潜力、展现能力的空间,以促进大学生实现思想与行为上的知行合一;建立完善的制度规范,主要体现在管理制度、责权利划定、学生行为规范、生活保障体系和发展规划等方面。构建科学的监督体系,产教融合背景下,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载体的企业必须守住劳动教育底线,而高校则要履行好监督职责,避免劳动教育失去意义,抓紧抓实大学生培养过程,保证其完整性和合理性,做到整体有把握、细节有体现,实现农科大学生价值挖掘。

(二)明确双导师职责,实现全员育人

农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科类有较大区别,突出表现在与实践相关的劳动教育方面。专业课教师承担专业知识的传授责任,专业技能的推广转化方面虽贯穿每门课程并在课堂上有所体现,但对大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大多止步于课堂,进一步的知识外化涉及较少,因此劳动教育的夯实落地有待商榷。以企业为主的校外实践基地导师在农科大学生专业知识转化上发挥主要作用,能够从产业和市场的需求、行业前沿技能更新技能等方面补充育人。因此,引入班主任(专业课教师任职)+校外导师的双导师机制,以学生个性特点为圆心,以实践能力要素为半径,以社会需求为刻线,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能够有效解决劳动教育与产业发展不适应、产学研融合流于形式等问题,实现全员育人的目的。同时,重视辅导员在全员育人中的作用,把握劳动教育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涵反馈,为双导师培养机制辅以方向把握。

(三)统筹产教资源,提升育人效果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表明要大力实施振兴乡村战略,这对农科类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调动产业资源与高校资源共建育人新形式,需要以产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充分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并突出校内科研和育人的优势,校外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前沿的优势,实现校内实践培养环节知识向技能转化,校外实习、社会服务、专业交流技能向产业需求接轨,从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方面全面培养,达到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平衡。“实施振兴乡村战略,农村职业教育要先行”[5]农科高校在培养农业人才的顶层设计上同样遵循。企业直接面对市场,效益来源于市场,对市场赋予专业的要求更为了解,高校利用企业摸清产业市场需求,从而调整育人思路,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育人效果。

三、推动综合实施,确定劳动教育内容

产教融合将原有的校内劳动教育拓展到校外,能够很好地将产业前沿问题、科研基础理论和社会发展课题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当中,在推动校内校外综合实施的过程中推动劳动教育规范化、日常化、多样化。

(一)立足乡村振兴,涵养一懂两爱情怀

第一,从教育主题角度。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中实践育人的重要内容,要求劳动教育需要以提升劳动技能、明确劳动价值和培养劳动精神为主要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6]。农科高校作为培养“三农”人才的重要领域,更需要在教育的各方面立足乡村振兴,培养合格人才。一般与农科高校保有合作关系的多是农业产业、研发龙头,这些产业均深扎农村,对农民需求、地方特点和经济发展有直接经验。因此,农科高校在产教融合中要鼓励支持大学生深入产业劳动、做好科研转化,引导学生在产业劳动中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培养一只“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愿意将青春热血融入乡村振兴的农业人才队伍。

第二,从知识承载角度。由于农科院校所开设的多为植物生理学、植物病虫害、遗传育种和工厂化育苗等课程。这些课程要求教学、科研必须扎根中国大地,深入乡村。如脱离农业产业,仅是理论讲授和实验室操作,必然会造成空中楼阁、脱节严重的问题。因此,从知识承载的角度看,农科高校需要要求学生开展产业劳动,并在产业劳动中培养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要义。同时,农科高校要处理好与企业的人才持续培养,引导学生立足乡村振兴、解决社会难题,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做一个既能顶天又能立地之人,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

(二)重视产业问题,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这就要求农科高校在劳动教育中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放在重要内容当中,从而畅通“学业-产业-就业”渠道。

第一,充分发挥校外产业劳动作用,以学科研究课题为主线,细化课题内容,建立产业劳动小组,将研究生、本科生均纳入小组,在专利研发、论文发表、课题申请和科研转化等方面,团队老师和产业老师提供双向指导。同时,营造充分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校内校外政策环境。

第二,以产业难题为导向,以农科高校总体发展为契机,依托不同院校专业特色,与产业问题紧密结合,培养多元化创新创业团队。鼓励大学生以校外产业劳动基地为营地,以新问题、新知识和新技能为主要课题,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打破禁锢壁垒,走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

第三,在产业劳动中重视政策解读和培训,帮助大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精神,发挥产业劳动导师的作用,为具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大学生提供最为专业的指导,避免其在创业路上盲目茫然。

第四,高校要注意打造具备传承性的创新创业团队,营造校内老中青传帮带氛围,重视团队指导教师和产业后备力量培养,防止断层,为培养更多素质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大学生打下坚实基础。

(三)对接核心价值,培育大国工匠精神

第一,多数企业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多数乡村(社区)有自己的乡村(社区)文化,大学生在产业劳动中势必会受到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的影响。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劳动教育主题都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国敬业的劳动态度”[1]。因此,高校在产教融合中要注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探索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在文化融通上做出有效引导。如多数企业会要求实习学生保持“敬业”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的个人层面也提倡“敬业”,高校在学生产业劳动中就可以结合劳动实践、先进典型,深入阐释“敬业”的含义。如河南农业大学长期开展“卓越园艺师”培养计划,在该计划中,除了充分进行产教融合,也注意深挖产业先进的典型事迹,在宣传张绍文、豫艺种业公司等的先进事迹中,教育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第二,农业研究由于其特有的周期性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要求农科高校培养的三农人才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以技术为资本,而是有一种精益求精的以技术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的“大国工匠”精神。所谓“农稳社稷、粮安天下”,农科高校要在产教融合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所学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是服務脱贫攻坚的需要、是提升绿色发展的需要。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国农业发展敲响了警钟。在农业生产管理产业链中,面临着突发自然灾害、设施设备故障、人员技能不高和产品销路不畅等问题,因此也凸显出农业技术人员的价值。因此,有必要深化产教融合,在劳动教育中“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1],引导大学生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可以看出,培养大学生解决社会重大问题的能力不仅是学科今后的重要课题,也是深化劳动教育的重要方向。

四、细化分类培养,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农科院校生源主要来自农村或周边省份,教育背景、学习水平和学习理念参差不齐,这对产教融合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结合产业劳动的培养过程,要避免“一刀切”,建立个性化培养方案,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地域和不同专业多样化选择设置,衔接劳动教育本质,推进劳动教育。

(一)产教融合开展劳动教育要尊重学生成长规律

从不同教育阶段来看,对于刚入校的学生,多以体验式生产劳动为主要方式,提升专业兴趣的爱好,扎实学农爱农理念。对于低年级学生,可多以劳动模范宣讲、产业龙头调研为主要方式,进一步拔高学生理想信念,发现学生中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实践能力高的学生侧重并加强创新创业培养。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应深入企业、农村进行全面深入的产业劳动,对其中有科研潜力并有意向深造的学生高校要以“科研兴趣班”模式,结合龙头产业进行专项施教,并参照“本-硕-博”连读模式跟踪培养;对于动手能力强并有企业就业意向的学生,高校要重点结合新兴产业、重点产业发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能力,提高产业内储备人才和向外推荐人才的话语权;对于致力于乡村治理、服务基层的学生,高校要主动对接当地政府,结合基层扶贫产业、特色产业,将产教融合拓展至产教政融合。

(二)产教融合开展劳动教育要坚持因地制宜

从不同的分支学科和地域特色来看,蔬菜学科发展知名的企业多集中在山东寿光等地区;茶学产业基地则多在南方省份,新兴茶产业在山东青岛也发展迅速;小麦水稻全国范围广泛种植,南北地区却又有细节差异。海南地区作物生长周期短,科研产出速度快;西部地区受自然资源限制对绿色环保要求更高,但其中葡萄、葡萄酒等专业也特色明显。因此,在产教融合的劳动教育中,除了结合学生特点外,还要结合学科、地域特色,从而借助良好的内外环境资源、提升人才培养内动力。

(三)产教融合开展劳动教育要增强结果运用

从评价体系来看,院校评价要与产业评价相结合,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评价体系,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评优等活动,并在考核中融入实际劳动效果和价值观念认知情况的考核。增强考核运用,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如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将“卓越园艺师”培养计划纳入本科培养方案当中,从大一至大四均有不同形式的产业劳动,在大四时对本科期间的劳动效果和劳动素养进行全面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学生需要进行重修,考核合格者颁发“卓越园艺师”证书,考核优秀者开展典型宣传,从而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2223655911002950.

[2]郑世英,苏荣存,郑芳,等.地方本科院校园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2):218-220.

[3]沈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探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学习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2):156.

[4]郝连儒.民办高校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突出问题[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3):12-14.

[5]陈昌平.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之区域职教资源整合的研究——以衡阳市为例[J].职业,2018(22):35-37.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10):25.

猜你喜欢

农科劳动教育产教融合
以新农科理念为导向的生物农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农科背景下“线性代数”融合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守百年强农初心 育一流农科人才
农科种猪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