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百姓吃得更好更安全

2022-03-24郑旭

民生周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饭碗百姓粮食

郑旭

让14亿多人既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是我们的头等大事。

3月6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听取相关界别委员意见建议时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食物结构越来越丰富多样,淀粉蔬菜当家变成了蛋白食物为主。最近10年以来,老百姓已从“吃得饱”逐步迈向“吃得好”转变,科学营养、绿色健康的膳食理念,日渐深入人心。据中国营养学会2021年3月发布的报告,全国城乡居民食物结构中,动物性食物蛋白质的比例从1992年的18.9%,增加到2015年的35.2%。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食物结构中,米面等主食占比进一步大幅降低,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副食占比已经超过了主食。

新时代新消费理念引领下,传统意义的“粮食”已经不能满足百姓食物消费升级的新需求,树立大食物观,构建起大食物稳供保质体系,既要装满“米袋子”,也要有量足且安全的“肉盘子”“菜篮子”“奶罐子”“油瓶子”……

树立大食物观,是为了百姓既吃得饱,又吃得好吃得健康,是不断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必然要求。在大食物观指导下,保障和改善我们的“吃饭”问题,是新时代持续不断的必答题。

大食物观,就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解决吃饭问题,提高吃饭质量,根本出路靠科技,必须实行“藏粮于技”“增产于技”。通过科技,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通过科技,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通过科技,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通过科技,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寻常家庭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在粮食生产上,必须夯实粮食生产基础,落实“藏粮于地”,坚决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划实18亿亩耕地底线红线;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采取“长牙齿”的硬核举措,全面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优化布局,稳主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保证粮食年产量在1.3万亿斤以上,把14亿多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确保中国人的饭碗里主要装满中国粮,才能应变局、开新局,从容不迫地面对各种风险挑战,进而确保其他食物的供给安全,满足全社会多元化需求,让百姓碗里盛满健康、美味、丰盛而有营养的大餐。

猜你喜欢

饭碗百姓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就业“饭碗”端得更稳了
我的粮食梦
端牢国人饭碗 保障粮食安全
陶在我们生活中——“瓷饭碗”
百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