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米安全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2022-03-23严向东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24期
关键词:稻米水稻生产

严向东

(安徽省潜山市农业农村局,安徽 潜山 246300)

稻米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食粮,有近70%的人口以稻米作为主食,因此稻米的质量安全关乎到国计民生。根据实际调查显示,我国近年来频繁出现毒大米、香精米等稻米质量安全问题。同时,稻米的生产效率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滑,许多不法人员为了个人利益,严重扰乱稻米的销售市场,对人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为了消除此类现象,笔者通过阐述稻米安全现状,分析问题形成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1.稻米安全现状分析

1.1 品种选育方面

高品质的安全稻米是促进稻米生产、加工、经营的重要基础。虽然我国已进一步加强了优质稻米品种的选育,并加大了优质品种的推广力度与范围,但此类优质品种大多是各省市、自治区自行确定的,优质稻米各项指标与国际颁布的标准存在一定差异性,只有少数品种符合高品质要求。以我国2019年农业农村部稻米质量监测中心的测试数据为例,在稻米的品种普查中发现1100个水稻样品中仅有117个为优质品种,优质率仅为10.8%,若依照国际标准来判断,则仅有18个优质品种。同时我国的水稻品种选育大多是由科研院所开展的,由于科研经费由政府资助,存在一定的政策导向,因此相关院所更多的将选育高产品种作为研究方向,而在优质品种的科技储备上明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优质稻米的产业化发展。

1.2 污染控制方面

稻米污染控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农药残留的污染控制。由于受到耕作制度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几率不断攀升,稻田所采用的农药施用量也在随之增加,江浙沪地区的农药用量甚至高达10.1kg/hm2,施药次数也从以往的2~3次增加至5次以上。为了进一步缓解农药残留造成的污染,我国全面禁止了持久性污染农药的使用,并在农药污染残留超标率的控制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已达到安全水平;二是重金属污染。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重金属对农业产地的威胁也越来越高,据报道,我国近20%的耕地存在重金属污染现象,每年铬污染导致的粮食减产高达10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200亿元以上。同时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工业废水等污染物也会以多种形式排入到水体当中,导致水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大幅超标,而水作为稻米生产的重要资源,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必然会加剧稻米的重金属污染程度;三是真菌毒素污染。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稻米主要受到T2毒素、呕吐毒素、真菌毒素的污染,且此类毒素的检出率与超标率正不断攀升,证明稻米质量安全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控制不到位,对于农药监管力度不足,产地环境急需实现全新治理;四是其他因素污染。稻米在加工以及销售环节容易因经营者的道德丧失带来稻米质量的安全危机,比如陈化米、添加色素等,此类行为都会造成稻米质量问题。

1.3 稻米栽培方面

虽然我国的稻米栽培技术日益成熟,但技术到位率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我国农业农村部实施的绿色食品农药应用准则、肥料应用准则以及食品添加剂的应用标准都明确规定了稻米的产地环境以及生产技术章程,要求各地能够遵守无公害稻米生产标准,采取适宜的技术手段保证高质量稻米的加工质量。由于无公害稻米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环境的要求较高,而我国对于稻米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水平相对较低,通常是以农户为单位完成分散经营,许多人员的安全意识较为薄弱,难以有效实施集中连片、统防统治的标准化栽培。

1.4 稻米经营方面

一方面表现在种子市场较为混乱,劣质假冒品种时有发生,所生产的杂交水稻种子没有通过质量检测便流入销售市场当中,导致种子价格混乱,使杂交水稻的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保护,严重损害他人利益,坑害农户,引发粮食产量的大量减损。同时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难以有效抵御自然灾害。经过调查显示我国有近50%的耕地缺少灌溉条件,更多的是依赖自然的雨水浇灌,且部分灌区工程老化失修现象严重,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加剧了灌溉面积的萎缩,串灌漫灌现象普遍存在,用水浪费严重,制约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另一方面表现在稻米生产经营企业的规模较小,品牌意识较为薄弱。虽然我国稻米企业的加工厂数量已超过1000个,并进一步加大了设备的资金投入力度,但仍然存在资金短缺、机制不灵活等问题,能够生产优质米的企业少之又少,且粮食加工厂的业务严重不足,加工满足率通常只能维持在35%左右。

2.稻米安全问题的形成原因

导致稻米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政府监管部门的权责不够明确,监管缺位现象频繁发生。许多地方政府没有做好稻米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环节的监管,农业、粮食、卫生、环保等部门各自为政,无法实现一体化管理格局,导致当出现问题时,难以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主体。

二是农村土地制度尚未有效适应全新的社会形势,活力不足,农村土地制度与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变化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大多表现为家庭承包责任制,此类制度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但该制度下的农户经营规模较小,且分散程度较大,一旦出现稻米质量安全问题,往往无法找到产品溯源。且组织化水平较低,也无法有效实现标准化管理,导致无公害、绿色等生产技术的推广效果不佳,制约了稻米质量安全的提升。

三是质量安全控制统筹观较弱。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地质、地貌、气候类型、工业化进程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选址方面经常出现排放不达标的问题,导致水稻的产地环境也存在一定差异,许多地方政府过于注重经济发展,没有做好水稻的安全控制,而农业生产对于稻米质量的安全控制也存在一定影响,比如部分杀菌剂虽然能够起到杀菌作用,但也会导致土壤中的重金属不断累积,最终破坏土壤结构,影响稻米生长。

四是农业生产的经营人员法律意识不够完善。相关人员需要认识到稻米质量安全是实现稻米消费的重要基础条件,也是国家法律的强制要求,更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国的水稻生产目标应该放在“重质保量”上。但部分经营人员没有将质量安全放在第一位,为了尽可能降低损失,往往会选择高效的限用农药,没有合理设计安全间隔期,尝试从非正规渠道购买农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五是农业检测机构的检测技术、设备有待更新、提高。当前农业农村部已筹划了多个质量检测中心,此类检测机构能够为政府提供管理决策,为生产经营人员提供技术服务,为消费人员的合法权益提供安全保障。但此类机构对突发农产品安全事件的应对能力不足,许多检测机构仍停留在来样检测上,缺少参与国际对话的技术,难以制定出让同行认可的标准。

3.促进稻米安全生产的发展对策

3.1 政策建议

3.1.1 创新管理模式

为了解决当前政府监管部门权责不够明确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监管质量,更好地适应稻米生产经营的一体化发展,需要相关部门积极参考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质管要求以及监管体系,以此实现管理格局的适当调整,充分结合我国现行法律,进一步明确主管部门的主导地位,并赋予其一定程度的行政管理权利,实现安全管理权限的高度整合,打造以农业部门为主体,多方参与的监管体系,确保能够做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控。

3.1.2 打造全新的土地流转机制

各地政府要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根据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比如活力缺失、人员能力有待提升等,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全新机制,加大企业的参与力度,适当将分散的土地资源组建成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并以此为基础推行标准化管理。

同时,还要不断推行绿色认证,将以往的分散粗放型管理模式转变为集约规模化的管理模式,做到从源头上改变稻米质量控制,从根本上解决产品问题。

3.1.3 构建稻米安全控制区

产地环境作为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需要采取统筹兼顾的理念以及手段进行质量控制,比如站在国家层面上来说要将中国水稻种植区规划作为实施前提,组织好稻米的栽培、地质、水文分析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摸清水稻产地环境,打造高质量的稻米安全控制区。站在地方层面,则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做好农业的协调发展布局,认识到经济发展、工业规模的扩大都不应当以牺牲农业为代价,要积极推广节约型技术。站在技术层面上来看,则要做好各项技术以及全新产品的安全性评估,确保在研发阶段找出潜在的风险隐患。

3.1.4 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打造食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强制责任转为自觉行为,针对生产经营人员的法律意识进行针对性教育与知识普及,避免出现人员的道德丧失问题,要进一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科普以及宣传力度,帮助经营人员建立良好的法律意识,促进观念转变,认识到产品质量才是决定利润增长以及企业发展的重要底线,通过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实施褒奖政策督促经营人员遵守法律法规,从根本上保障稻米安全。

3.1.5 实施检研结合

检测机构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检测水平以及检测效率,更好地满足政府的检测任务需求,重视研究能力的增长。一方面要加强与研究部门的合作,对涉及到的稻米安全问题进行机理层面上的深入挖掘,为主管部门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决策。另一方面要做好与经营人员的交流,并通过一系列调研工作分析稻米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以此应对突发性事件,通过跟踪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应用,加强与知名实验室的沟通交流,取长补短,吸收先进的检测标准。若条件允许也可以开展与国际的合作,进一步提高检测机构的核心实力。

3.2 技术建议

3.2.1 创新科技增粮技术

首先要将科技创新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当前我国农业需要站在国际水稻科技的前沿角度出发,加强高新技术的引入,重视基础建设,引领水稻的科技产业发展。在工作过程中,要将育种放在第一位置,整合水稻资源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打造更加紧密的创新平台,加快水稻成果的转化,紧抓产业建设,梳理水稻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深入到生产一线,保证水稻科技工作更具有时效性。同时,要求相关部门及时制定稻米的质量标准,比如饲料稻、原料稻等产品的质量标准,并颁布各项质量指标的检测方法以及生产规划要求。其中食用稻米的外观品质要求较高,直链淀粉的含量不可超过23%,以此保证最佳的食用味道。对于加工用稻米来说,要保证稻米的品质优良,直链淀粉含量需提高至25%以上。此外还要进一步强化育种的投入力度,依照不同的稻作生态区以及消费要求,选育符合优质稻米标准的抗病、抗虫、高产品种。其次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发挥技术性人才的优势,营造良好的培训教育环境,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利用组织重大科技项目的方式,推动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发展,支持领军人物攻关科技难题,打造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能够保证人才合理流动的相关法律法规,引领人才向经济建设战场发展。最后要促进农机科技的创新,加快新型设备的研发,实现稻米的机械化生产以及自动化加工,提高农机具的应用性能,通过参考先进国家的设备打造方式,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2.2 促进水稻科技推广

首先要打造科技推广体系,不断丰富科学种粮技能,深入到田间地头,探索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有效方法,不断提高农村的职业教育力度,利用健全的农村科技培训机制,调动种粮农户的自主学习以及运用科技的积极性,帮助农民学会最先进的种粮技能,通过与国际、国内知名农业科技企业开展合作交流,确保稻米的生产经营更加科学合理,促进农户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可利用选聘机制、激励机制,调动农户的学习热情。

其次要推广适用技术,保证效益的最大化,比如稻米的直播栽培等一系列节本增产技术,通过推广无公害绿色生产手段,保证稻米的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借助推广稻田养鸭模式和示范富硒稻米等技术,进一步开发功能稻米,挖掘稻米的附加价值。

最后要做好实用技术的推广,增强技术集成创新,认识到水稻生产技术的重要性,扭转我国水稻生产率不断降低的颓势,满足农户种植过程中的迫切需要。各地政府可通过面向农民建设示范样板田,以此加强农户的示范教育力度,通过直观演示以及动手操作,掌握技术要领,实现栽培技术、水稻育秧技术的精简化发展,帮助农户掌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要领,能够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病虫防治技术。

3.2.3 优化水稻科技攻关机制

一方面要鼓励科研机构之间进行联合攻关,鼓励科研机构针对稻米生产能力不强的问题研发集成技术,争取在短时间内突破技术难关,并通过提高农技人员的薪资待遇,提供一系列晋升渠道,使科研人员能够在研发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并要求科研人员尽可能将办公场所延伸至田间、地头,通过实际考察、地质调研,实现原创性基础研究的突破。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组装集成,加强水稻选育的工作开展,要求首席专家能够采取前支持、后补助的方式,帮助科研机构进行难题攻关,并在全国各生态区域内实施优质水稻的选育工作,结合不同地区的生产条件以及技术基础,实现丰产目标,建立全新的稻作技术体系,进一步扩大生产效益。

4.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稻米质量在品种选育、污染控制、栽培经营等方面的安全现状进行分析讨论,阐述相关问题的形成原因,并提出创新管理模式、打造全新的土地流转机制、构建稻米安全控制区、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实现产研结合、创新科技增量技术、促进水稻科技推广、优化水稻科技攻关机制等一系列切实有效的稻米安全生产发展对策,以此帮助稻米经营人员做好稻米质量的安全控制,切实提高稻米品质。

猜你喜欢

稻米水稻生产
什么是海水稻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稻米香喷喷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一季水稻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水稻花
发挥内外因作用 促进稻米业发展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