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系统运筹语法的汉语指称化形义衰减研究

2022-03-23

关键词:中心语陈述句法

杨 飞

(南京审计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1815)

一 引言

指称和陈述是语言表达的两种形式,二者可以互相转化,指称形式转化为陈述形式是陈述化,陈述形式转化为指称形式是指称化,指称的陈述化和陈述的指称化都可以是共时平面上的变换关系,但唯有陈述的指称化,才具有历时层面上的发生学关系。汉语中很多定中结构类型的短语是陈述形式指称化的结果,如:“学生上汉语课⇒上汉语课的学生,小王读书⇒小王读的书”等等。可见,作为指称形式的定中短语是相应陈述形式指称化的结果。陈述形式在指称化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形式和意义的衰减,如成分删略、语序变化、语义衰变等等,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指称化形义衰减问题,而形式和意义的衰减成为指称化过程中的一种倾向性规律。

“物有常规,事有定则”,语言系统作为复杂的自组织系统,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则和机制。马清华先生以并列结构为研究对象,探讨该结构的形式组织和意义组织方面的内在作用因素,考察决定性常量和干涉性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了语言内部的自律、竞争、协调机制和原理,归纳了并列结构“自繁殖、自维持、自稳定、自整合、有序化、动态性和开放性”[1]的原理,系统运筹语法已初现端倪。此后,又在论述语言的共时动态机制时,提出初级补偿机制和高级补偿机制,指出具体语句的基础条件决定了它可接受哪些手段的调节,表达目标又决定了将从中择取哪些种调节手段加以实施。基础、调节、目标三者构成初级补偿关系的以下公式:基础(B)×调节(R)⇒目标(A)[2]。不久,在论述汉语离合词形成的原因时,提出由合到离是离合词的主体,它的形成是“需要、条件、策略联合作用的结果,也是动力和阻力对决的结果”[3]。至此,系统运筹语法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在语言的实际研究中不断发展,在理论的提升中不断丰富,已日趋完善。“系统运筹语法”这一立足于本土研究的理论模型,以系统观点来分析语言问题,建构了语言系统运筹的基本公式:需要(N)×基础(B)×策略(T)⇒目标(A),研究语言在给定的基础条件下,为满足一定的语言效果而积极寻找达到预定目标的策略或解决方案。维特根斯坦说过:神秘的并非世界为何如此,而是世界竟然如是。语言在复杂因素互动所形成的合力推动下而变化,多种因素交缠在一起,其中的一些因素是本质的、必然的,还有些因素是非本质的、偶然的。因此,只有抽丝剥茧、追根溯源,找出其中的主要因素和非主要因素,排斥和忽略那些干扰性因素,我们才能对事物的动因进行简单化处理,在突出必然的同时剥离与其他原因的联系,让必然性以事物本质的方式呈现,经过系统的严密审查和反思,最终获得系统性、确定性、明晰性的结论,否则我们对于指称化过程中形义衰减的认知还是部分的、片面的和碎片化的。

本文在系统运筹语法观照下,对汉语指称化过程中的形义衰减现象进行细致考察,重点讨论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指称化形义衰减的需要、指称化形义衰减的基础、指称化形义衰减的策略。

二 汉语指称化形义衰减的需要

语言的基础不同、需要不同,所选择的语言策略也就不同。基础属于条件分析,策略属于方式分析,而需要则是动因分析。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必然的原因,世界万物都因需要而存在。需要是主导指称化过程中形义衰减的语言行为动因。

1.信息背景化需要

指称化的过程是句法的降级过程,语义上由述事到述物,由传递新的信息转变为新信息产生的起点,往往带来句法地位的降级,降级的同时往往造成句法成分的缺失,其中的一部分只能出现在句层面的完句标记如语气标记、能愿标记等必然首先会被滤除,而那些语句的同现成分在指称化过程中也会因为所在句法位置、语用表达的需要不同而有不同的衰减表现。

结构最简单的小句通常表示一个事件,一些结构复杂的小句可能表示一个以上的事件,可称之为复合事件。学者将“事件”[4]作为一个变元应用到语言研究中,事件结构理论认为,动词的句法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动词进行编码的事件的结构决定的,事件结构在我们的认知结构和语言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将“事件”引入语义逻辑分析可以解决谓词负担过重、句子蕴含关系等传统以动词为核心的投射观的理论缺陷,从而将一些非核心论元排除在动词控制范围之外,纳入“事件”背景中[5]。形式上,陈述式中动作和动作的主体都是表述事件的主动参与者,指称化后指称式没有办法陈述一个完整的事件,只能陈述一个事件的参与者或一个状态的参与者,原有的主体与动作变为背景信息,由事件的完全参与者变为事件的参与者之一,表现事件进程过程中的时间(例1)、处所(例2)、身份(例 3)、性质状态(例 4)、伴随事件(例 5)等外围因素,如:

(1)1978 年,刚从山东工业大学毕业的他,在设备极端简陋的条件下,和同伴们搞出了辉光离子氮化设备工艺。

(2)尽管人们都瞒着老刘,但躺在病榻上的他还是在大家的脸上读懂了一切。

(3)当过公社文化站长的孙启玉搬出了古人。韩非子曾说: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冬天蚁穴朝阳,夏天蚁穴朝阴,蚁穴之下必有水。孙启玉如得天启。

(4)一向口讷的张忠仁执著地牵着我的手向昔日牛棚走去,如同当年接我回家一样。

(5)正患病卧床的王同星,不顾别人劝阻,亲自带着一个工作组,翻山涉水步行十几里来到东坪村,挨家挨户走访灾民,组织群众帮助“全倒户”搭起了临时住棚。

信息可以分为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已知信息是说话人认为听话人已经知道的信息,未知信息是说话人认为听话人不知道的信息。意义上,指称式将一些未知信息转化为已知的、固定的、为大家所共同接受的背景信息,而将谓语空间留给了未知的前景信息,留下了继续表述的空间。屈承熹认为信息结构由两个层次组成:信息来源和信息处理。信息来源即信息源于何,它决定了已知信息或信息的状况;而信息处理则确定一个词语所带信息值的高还是低。[6]指称式所表达的信息虽然是第一次引进话语中,从其来源看应该属于新信息。但说话人可通过指称化的语法手段降低其信息值,这就是信息处理。指称式表示背景信息,不参与主事件的构建,句法上采用了内嵌的形式,其作用是为事件的展开设定场景,尽管其信息为新信息,听话人也不会将其解读为句子交际的重点,随着事件不断展开,指称式所表示的信息逐渐成为理解后续信息的基础,信息值愈来愈低。陈述式从前景信息变为背景信息,信息的强度和权重逐渐弱化与衰减。

2.表达概念化需要

人们交际的需要和对事物的熟悉度是进一步指称化的前提,越是能凸显语义内容的语素,越容易被概念化而被保留。概念化的表达降低了信息值,适应信息权重变化的需要。概念化的过程是逐步删略外在标记和非核心论元,将表述事件或内容概括凝练抽象的过程。为符合汉语韵律要求,还会对词形进行相应压缩,以形成具体的特指名词(第1 组)和比喻词(第2 组)。陈述的指称化有5 种途径:a.提取主体(用[Z]表示),形成以主体为中心语的定中结构;b.提取客体(用[K]表示),形成以客体为中心语的定中结构;c.提取附加体(用[F]表示),形成以附加体为中心语的定中结构;d.提取兼职体(用[J]表示),形成以兼职体为中心语的定中结构;e.提取谓词(用[W]表示),形成以谓词为中心语的定中结构。

第1 组:特指名词

(6)稿子被修改好了⇒[K]修改好的稿子/修改稿

(7)用塑料做盆⇒[K]用塑料做的盆/塑料盆

(8)龙井茶出产于杭州⇒[Z]出产于杭州的龙井茶/杭州龙井

第 2 组:比喻词

(9)【外形相似】像兰花一样的手指/兰花指│像扫帚一样的星星/扫帚星│血盆似的大口/血盆大口

(10)【性质相似】像纸一样不堪一击的老虎/纸老虎│像铁一样坚硬的拳头/铁拳头│像泡沫一样容易破裂的经济/泡沫经济

如果说特指名词的形成是概念化的初级形式,那么比喻词的形成则是概念化的高级形式,人们熟知的事物可通过相似点形成比喻,在指称化后,保留喻体使得主体与客体结合得更紧密,通过隐喻成为固定概念。社会需要是指称式进一步删略的动因,如果有表达上的需要,指称式可进一步删略为特指名词;如不需要,指称化过程会暂时停止。如:

(11)拿棍子来打小孩⇒[F]拿来打小孩的棍子/打小孩的棍子(例:~可不好买了,棍子上面要钉上钉子。)

(12)拿棍子来打狗⇒[F]拿来打狗的棍子/打狗的棍子/打狗棍(例:杨沫曾计划出走四川,投奔绿林英雄。连~和讨饭的碗都备好了。)

例(11)该结构没有进一步缩略,是因为社会没有要求出现此类专指“打小孩的棍子”的词语;例(12)因表达的需要,指称式在频繁使用中进一步压缩,形成“打狗棍、烧火棍”等专指名词。

3.语篇连贯化需要

语篇的连贯和衔接是话语理解的重要因素,衔接关系能够表示话语中两个部分之间的理解关系[7]。指称式能够为话语衔接提供背景信息,因为任何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原因等条件下产生的,事件参与者的年龄、职业、性格特点等跟事件都密切相关。如果不知道事件发生的这些因素,则无法准确地理解事件表达的内容,指称式可以提供这类事件线索,与主事件所述事件形成衔接,从而正确地理解话语内容。这种主事件提供的衔接包括:时间衔接,如例(13);处所衔接,如例(14);年龄衔接,如例(15);身份衔接,如例(16);状态衔接,如例(17)。

(13)刚完成学业的王东宁马不停蹄地回到祖国。

(14)久居城市的我们走上吊桥,晃动中一个个洋相百出,桥上桥下一时笑声朗朗,人未过河,先载了一河的笑声送进寨子。

(15)后来走路愈发困难,33 岁的他不得不过早地拄上了拐杖。

(16)或许有人以为,王士范只是个行动型的企业家,殊不知,作为高级工程师和专家的王士范更是个思考型的儒将。

(17)进了我住的楼房的院子,一向不爱声张、不苟言笑的他,像是掩饰不住内心极度的喜悦,居然一反常态,在院里高声喊起了我的名字。

指称式形义衰减与话语衔接互为因果。频繁变动的话题会降低语篇的连贯度,而连续的话题则是语篇衔接的基础,保证了语域的一致性,如:

(18)周桂花老了,老了的周桂花喜欢戴着老花镜,拉着我的手唠些旧嗑。

(19)他们说树也会成精,成精的树妖同人一样也都怕痒,你只要用棍子去凿那树洞,整棵树就全身会笑。

指称化将直接命题变为隐含命题,承载新信息的指称结构就以隐含的方式来表达命题,通过这种句法手段,我们不仅可以描写简单词项所无法描写的复杂结构,而且可以使核心名词不对主话题产生影响,保证话题的连续性。同时,语义压缩也使得指称式具有语篇衔接与连贯的作用,使得语言信息的组织更加流畅,表达更加灵活。不断简化的指称式在文中重复出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4.句式严整化需要

指称化过程中形义衰减在符合语言交际中的信息量背景化、句法语义制约条件下,还要受语用原则的限制,以使表达保持形式统一、对称和谐。指称式标记形义衰减是多变量系统运筹的结果。

第 3 组:保留

(20)我对我选择的信仰至死不渝,我对我走过的路无怨无悔。

(21)他就不能对迎面而来的其他的人或街上的其他事物产生言语觉知。

第 4 组:删略

(22)前几天骑着它去走亲戚,路上的它四蹄生风,骑着的他春风得意。

(23)金融是国际垄断资本玩弄的扑朔迷离、眼花缭乱的万花筒。

例(20)“我走过的路”中体标记保留不仅有凸显语义作用,而且与“我选择的信仰”产生对仗关系。例(21)为形式和谐对称,在“其他人”之间增加结构标记,与“其他事物”产生对仗关系,句法限制最终屈从于表达需要。例(22)“骑着的他”与“路上的它”句式相对,一般表述应为“骑着马的他”,则不符合对仗要求。例(23),受前面四字格的影响,“令人眼花缭乱的万花筒”删略为“眼花缭乱的万花筒”,句式整齐要求是删略的外在需要,上下文语境提供可删略的内在条件。

三 汉语指称化形义衰减的基础

衰减是指称化过程中的倾向性行为,但由于各陈述式的基础不同、需求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如果陈述式的基础不能满足指称化的需要,那么无论采用何种策略都很难指称化或不能指称化。在我们的考察中发现,大部分陈述式均能自由完成指称化;少部分陈述式指称化较困难,需先句法分解后才能实现;极少部分句层面的陈述式因基础不足而无法完成指称化。

1.陈述式是衰减的起点

陈述式是指称化过程中形义衰减的起点,为指称式提供所必备的基础条件,衰减的终点是形成无定裸名词。句子直接反映现实语用层面的新信息,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策略和形式来强化表达复杂概念,但是很多句层面结构无法实现为语层面内容(如第5 组),有些句层面标记必须强制删略才能实现指称化(如第6 组),只有语和句并现层面的标记可以在指称化后删略(如第7 组),指称式语义在此过程由述事到述物,语义重心由整体向局部偏移,由传递新的信息转变为新信息产生的起点,往往带来句法地位的降级。

第5 组:句层面的结构不能出现在语层面

【紧缩句】西瓜如果不甜,就不要钱/西瓜不甜不要钱⇒/[Z]*不甜不要钱的西瓜

【动词拷贝句】李四抄书抄了两遍⇒/[Z]*抄书抄了两遍的李四

【是否问句】你去不去看电影?⇒/[Z]去看电影的你/不去看电影的你

【选择问句】小王明天去看电影,还是去游泳?⇒/[Z]明天去看电影的小王/明天去游泳的小王

第6 组:句层面标记的强制删略

【能愿标记】合作要以资金为基础⇒[Z]以资金为基础的合作(但:?要以资金为基础的合作)

【语气标记】牛肉面味道不错呀⇒[Z]味道不错的牛肉面

第7 组:语句并现层面标记的删略

【体标记】她在上海用激光做了手术⇒[K]她在上海做的手术(但:?她在上海做了的手术);敌人狡猾着呢⇒[W]敌人的狡猾;妇女生过孩子⇒[K]妇女生的孩子(但:?妇女生过的孩子)

【态标记】那个妇人把头发烫成鸡窝似的⇒[Z]那个把头发烫成鸡窝似的妇人/那个头发烫成鸡窝似的妇人;美军士兵被俘虏了⇒[K]被俘虏的美军士兵/俘虏的美军士兵

【比况标记】胸怀如同大海一样宽阔⇒[Z]如同大海一样的胸怀/大海一样的胸怀

地位降级的同时,往往会造成原有结构的裂解和句法成分的删略,如果其中的一些句法结构不能发生信息衰减,即不能通过句法手段完成形义衰减,那么也就无法完成指称化,这从反面说明了指称化的过程往往是信息衰减的过程。此外,一部分只能出现在句层面的完句标记如语气标记、能愿标记等必然会被滤除,而那些语句并现成分在指称化过程中也会因为所在句法位置、语用表达的需要不同而有不同的衰减表现。形义衰减与信息地位变化、句法地位变化有着本质的联系。

2.结构标记是衰减的产物

结构标记是指代标记衰减的产物,是陈述式向指称式转换过程中,语言为满足表达需求而进行的自适应行为。上古汉语定中之间以意合无标方式存在,为了表义条理性和表达明晰性,语言呼唤出现结构标记。指示代词“之、厥、其、者”常用于定语之后中心语之前复指定语,因所处语法位置逐渐虚化为结构助词。宋绍年、鲍楠指出,古汉语中的指称化标记也比现代汉语丰富,“所”“者”“其”“之”等均有作为指称化标记的用法[8]。甲骨文中定中之间不用“之”来连接,“之”在甲骨文中虽然常见,但却没有结构助词的用法。

上古汉语中结构标记“之”的来源,学者曾有不同看法,高名凯认为来源于动词“之”[9];王力认为源自代词“之”[10];唐钰明认为是“原生的结构助词”[11]。大多数学者赞同王力先生的观点,认为结构标记来源于指示标记,因为虚词来源于实词,结构助词作为语法标记是由指示代词虚化而来的。石毓智、李讷根据结构助词与指示代词的共性特点,以及不同时期或者不同地域使用过的助词都有指示代词的用法这个事实,认为结构标记来源于“指示标记”[12]。也就是说,指示代词自身的语义特征适合发展为结构标记,这种语法标记的演化具有语言的普遍规律。从功能上看,“之”“底”“的”之间存在着共性,殷国光等指出,位于名词前连接定语的“的”,其前身是“之”,而后是“底”。[13]在现代汉语中,指代词还具有领格的用法,是一种正在发展中的语法现象。

3.能否衰减是实现指称化的保证

原有陈述式能否通过句法手段使信息得到衰减,适应信息背景化的需要,是指称化能够正常实现的保证。一些陈述式中的强化表达方式和表达句式,无法实现结构语义的衰减,强制删略导致意义的丧失,前后意义不一,这些表达只能存在陈述式而不能存在指称式。

我们着重考察了动词拷贝结构,发现绝大多数都无法采用句法手段实现信息衰减,也就无法实现指称化。如:

(24)【V1+O+V2+得+C】他写文章写得很快⇒/[Z]*写文章写得很快的他/*文章写得很快的他/*写文章很快的他

(25)【V1+O+V2+C+了】学生打球打累了⇒/[Z]?打球打累了的学生/?球打累了的学生/?打球累了的学生

(26)【V1+O+V2+C+了+N】某人喝酒喝红了脸⇒/[Z]?喝酒喝红了脸的人/?喝酒红了脸的人/喝红了脸的人

(27)【V1+O+V2+到+N】老王读书读到深夜⇒/[Z]*读书读到深夜的老王/*读书到深夜的老王/* 读到深夜的老王

可见,动词拷贝结构中的两个动词重复是同一动作的两次表述,实际上只有一个动作。陈述式中为了凸显语义,保证交际正常进行,需要一定的句法冗余,指称化之后,这种语义冗余的存在基础消失,整个结构的信息格局发生变化,但无法通过句法手段实现结构语义衰减,指称化过程被抑制。

四 汉语指称化形义衰减的策略

指称化过程中形义衰减策略的选择受制于表达的需要和句法的结构,指称化引发了结构系统各界面形义特征更丰富的适应性共变[14],具体的策略包括以下几类。

1.成分删略

删略是指删去表达中的部分信息,换言之,是去掉不必要或者双方已知的信息,以句法中的不足形式表达完整形式所负载的信息,它使得表达更加简练、紧凑、清晰。成分删略是语言缺省(default)现象的具体体现,可以出现在言语交际的各个环节,并且与“零形式”“成分缺失”“空语类”等概念相混杂。指称及其限饰成分的“删略”是顺应信息背景化而采取的方式之一,形义衰减的方式包括:删略、缩略、兼职等。删略涉及概念层面和句法层面,信息重组与信息传递,言语交际和言语互动等多个层面,它既是形式问题,更是意义问题,与认知主体交际环境、言语投入和认知方式密切相关。

语言结构中的多个层面的信息都具有指称的功能,陈述式中的“强制性论元”和“任选性论元”成分都可以被提取,以起到指称的功能。这些论元和谓词以及结构标记在指称化过程中都可以被删略,删略后保留的成分正是说话人想表达的语义中心,次要的信息或背景信息往往被删略,这既提高了语言表达的概念化,也提高了语言表达的效果。

2.语序变化

汉语中,语序和虚词是句法的重要手段。指称化过程中,语序有助于降低信息的敏感度,是通过句法手段实现信息背景化的策略之一,指称式也在寻求满足限制条件下达到语言表达效果的最优解。陈述式中,语序可以有多种形式,从而满足各种表述的需要。指称化之后,这些外在的表述需要消失,语序更加常式化、典型化、单一化。多种可选择语序回归为单一的常式语序正是为适应信息背景化而作出的选择,以最常见的方式进行表达,从而让听话人把更多的精力和焦点放在其他的信息上。

定中结构的语序遵循了“语义重心原则”,将背景信息或不重要的内容放在不那么凸显的地方,这也与汉民族注重形式和秩序的思维方式相统一。指称化过程中为降低信息敏度,将一些凸显的语义调整到中心语位置。如:

(28)啤酒瓶因为被砸破,所以成了碎片⇒[J]砸破的啤酒瓶碎片结果(例:车厢内两个旅客突然发生殴斗,~四处飞溅。)

人们在生活中凡发出动作,作用于某种对象就会对其产生影响,产生某种结果或状态,这种“动作—结果/状态”关系在指称化后为适应信息量的调整,平衡定中之间语义分布,隐藏重要信息而进行形义调整,通过定中语序关系来体现。

3.语义衰变

语义衰变主要是指形式没有发生变化而语义发生弱化。古汉语中,已大量存在无标记的转指化和自指化现象。现代汉语中,提取谓词和相关成分可以实现语义功能的转指,指称式中心语位置上的谓词动词性减弱而名词性增强,整个结构表现为名词性。如转指类指称式述谓性中心语虽然依然是谓词性,但只能受否定副词和程度副词修饰,只能出现在主语、宾语或介词短语中,一定程度上说明句法功能已经发生偏移[15]。一些疑问性成分指称化后,疑问的存在基础消失,疑问依托句层面来表达未知信息的做法愈加困难,语义作用范围被囚禁在名词性短语内发生衰变,变为表虚指成分。还有一些指代成分的定指性在指称化后消失,变为纯粹的语用功能标记。陈述式中谓词和宾语为满足表达的需要,还可以通过重新分析的手段以意合无标的方式形成指称式。如:【同序】烤动词面包宾语⇒烤定语面包中心语│出租动词汽车宾语⇒出租定语汽车中心语;【异序】学习动词汉语宾语⇒汉语定语学习中心语│栽培动词水稻宾语⇒水稻定语栽培中心语。此时,结构由叙事向述物性转变,语义中心从整体转向局部,意义发生了衰变。

五 结论

功能语言学认为“选择就是意义”,说话人对不同语言形式的选择本身就具有意义,所作出的不同选择可能受多种动因影响,指称化过程中的形义衰减是为满足信息背景化的需要而采取的自适应行为。形式和意义是语言的两个方面,形式衰减的同时往往存在意义的衰减,而意义衰减主要还是通过形式予以体现。指称化过程中新信息到旧信息的转变,带动了整个指称结构在形式上与原陈述式相比呈系统的变化,显示出形式上呈系统的衰减,形式衰减的背后是与此相适应的意义衰减。形义衰减同时带来句法地位的降级,指称式往往以句法上的低范畴等级形式将背景信息进行包装。形式与意义之间除了外在的空间象似性外,还蕴含更抽象的意义象似性,指称式衰减过程正反映了语言形义的象似性。

指称化过程中的形义衰减是为满足信息背景化的需要而采取的自适应行为,衰减的程度受语言经济原则和象似性原则的竞争制约。衰减过程中一些外表看来错综复杂、纷繁歧异的语言现象实际上都遵循着一定的严格规律。指称化表达受功能驱动,具体语言的基础条件决定其可以接受何种调整策略,表达目标的实现决定了结构采用哪些策略。衰减形成了指称式表达的连续统,满足了语言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需要。指称式衰减在多个层面上体现出不平衡性和不对称性,也体现了制约形义衰减因素的多重性,这些因素之间相互缠绕,共同决定了衰减的方向和采取的策略,衰减最终体现为协同作用下的最优化结果。

猜你喜欢

中心语陈述句法
浙江桐庐中学 晏铌 老师答疑
Which Is Important?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论维吾尔语中心语及其维汉翻译的作用
陈述刘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浅析汉语以形容词为中心语的定中结构——以《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所列例句为例
《苏东坡·和陈述古拒霜花》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