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技艺走进高校课堂的实践研究
——以景德镇手工制瓷为例

2022-03-23曹春生鲁丽萍

陶瓷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制瓷景德镇手工

曹春生,周 琴,鲁丽萍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333000)

0 前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传入我国,国民的审美潮流不断变化,加之工业与科技的发展进步,传统手工制造行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大多手工业面临后继无人乃至消失殆尽的困境。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制瓷历史悠久,尽管如此其手工制瓷技艺也早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近些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非遗的重视,景德镇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已经初具成效,但仍存在人才培养、变革创新等诸多问题。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护景德镇非遗文化必须从多元的角度进行活态传承。活态传承关键在于让传统手工制瓷技艺“活”起来,不仅是传承人的延续不断层,更要在传承中不断产生新的审美、经济、艺术价值,让“非遗”文化能够成为新时代的一股新活血液。

1 非遗技艺传承现状

近些年国家与地方政府越来越注重提升文化自信,重视非遗保护工作,景德镇自2006年申报国家非遗项目开始,传承创新与陶瓷相关的技艺、文化成为景德镇市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瓷都的重点工作。“千年瓷都”可见景德镇陶瓷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自2006年,景德镇市对于手工制瓷技艺文化传承采取了许多措施,大都基于陶瓷文化特色,突出传统陶瓷文化优势,实施活态传承手工制瓷技艺,分类细化整理手工制瓷技艺相关内容,拍摄了《匠心冶陶》等纪录片,发展壮大非遗文化传承人队伍等等。2021年景德镇开展了第7 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工作,“目前,全市现有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共计1899 名。其中,国家级11 人,省级190 人(含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传承团体成员119 人)。”[1]

景德镇非遗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但就手工制瓷技艺非遗工作而言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手工制瓷各项技艺传承人呈现分布不均的情况。《天工开物》中言及:“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如今七十二道工序中部分工艺因科技进步、环保需求等逐渐被更替取代,有的已经失传。但现有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人中成型和装饰的人数占比远远多余其他工艺环节,烧成、制釉等传承人人数仍很紧缺。其次,手工制瓷“非遗”传承人部分群体未受到应有重视,传承人群中有的通过参加研培,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创新技艺传承,成为行业中的领先人物,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连带产生更多的经济价值。但也有部分传承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能力体现不足,非遗相关政策较难惠及全部群体。最后,手工制瓷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尚未形成一个完整、完善的闭环体系,手工制瓷技艺各工艺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没有系统的学习培养—工作就业的模式,因陶瓷行业的产业属性,大多从业者偏精一门技艺,非遗文化传承缺乏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高超的新全能型传承人。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传承应注重加强数字化传承,运用科技的力量整合非遗技艺的流程与步骤,通过建立网络数据,将文字、图片、视频等数据妥善保存,并在已有的数据基础上开展兴趣化宣传教育。除已有的传承人考核模式外,应当考虑如何真正让“非遗”活起来。提高传承人的理论与技能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任务,人才的培养少不了高校的参与,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学院等与陶瓷行业相关的学校要更加积极参与保护与传承,通过多途径开展学习交流,提升非遗技艺传承的能力与潜力。

2 陶瓷大学的教学背景

相对于传统家族式、师徒制非遗传承,高校教育能够规避一些传承弊端,比如传承人的独门技艺秘而不宣等问题。开放包容的学校教育氛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传统手艺人的社会价值,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景德镇陶瓷大学成立之初就充分发挥基地办学优势,注重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组织学生参观陶瓷研究所、十大瓷厂、瓷用化工厂等,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丰富多彩的陶瓷生产过程。学校依托浓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办学,基地办学的优势还在于学校的师资队伍始终与传统手工制瓷艺人联系紧密。从1958年办学至今,几乎无间断开展着传统技艺进课堂的教学,传统技艺中就包括了手工制瓷技艺的各门类,只是之前并未称之为“非遗”。

自1958年景德镇陶瓷大学就聘请陶瓷老艺人蔡金台、洪爵煌、余翰青、聂杏生、段茂发等人担任学院教师,教授传统雕塑、彩绘、瓷画、图案等课程。也邀请曾龙升、黄海云这样的老艺人进校教学。在60年代时除了学生的培养工作,学校陶瓷艺术系还采取类似导师制的方法请有专长的陶瓷艺人指导青年教师,提升其理论和技艺水平,提高学校教学实力。景德镇陶瓷大学始终延续以学院院校毕业的专业人士为教学主体,民间艺人为辅助的教学历史,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在学校期间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掌握陶瓷艺术的创作技巧。

随着国家发展,综合国力提升,国民文化自信被广泛提倡,在国家的扶持与支持下,传统艺术的内涵与发展被重新重视。景德镇陶瓷大学作为一所百年高校,具有健全的教学体系,完整的教学模式,能够针对非遗手工制瓷技艺建设一支专项教学队伍,配备优秀师资,提供教学一体化设备设施,使学生学习创作环境集中、便捷、高效。学校的教学资源可以确保教学设备、先进技术及时更新和引进。

高校教育者与民间艺人强强联手,不仅能够更加全面的保护传统文化,继承高超技艺,还能够注重审美,创作符合新时期市场需求,具有创新的艺术作品。

学校陶瓷学科理论储备大,已有很多陶瓷、技艺、非遗等相关论著以及研究,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展非遗课堂能够从图文、数据、音频等多角度整合教学内容与经验,帮助传统手工制瓷非遗文化建立传承教学体系,知识覆盖全面广泛,技能教学精准清晰。手工制瓷技艺传承的同时需要不断与时俱进,转型适应新时代,新时期的高校年轻学生对科技的掌握兴趣更浓厚,上手更快,在高校教学引导下结合非遗技艺能够碰撞出全新的艺术之花。

3 高校开展非遗教学的可行性

非遗文化进高校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对手工制瓷技艺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整合,形成一系列具有指导性和实操性的专业理论,能够为今后的手工制瓷技艺教学提供更为高效、有序的教学具体流程、形式和内容,同时也可以向更广大的群众提供一份快速且全面的手工制瓷非遗技艺知识的普及手册,扩大宣传范围,让群众更为直观和通俗的了解手工制瓷技艺的文化内涵。

非遗技艺进高校作为艺术类学科教学,具体的学习内容应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两个方面。以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为例,具体理论课程应当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文化传播理论、中外陶瓷史、景德镇陶瓷行业发展史、手工制瓷技艺应用教学等;实践课程包括手工制瓷整体流程教学的大课堂,拉坯、捏塑、绘画等专项性小班教学。这样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学生在全面掌握非遗技艺知识体系与理论基础上针对性掌握1-2 项专项技能,有利于学生之后的就业发展。

非遗课程,须从必修和选修两个方面开展,其中专业必修课主要针对培养专业能力好、对非遗传承有热忱并能够为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播贡献自己力量的学生。此类学生可以通过高校内二次考试成立专业班级,由非遗传承人着重教学培养,在学习期间参与到系统的手工制瓷技法学习、拓展和创新,在学业结束后定向就业,成为新时代新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者和发扬者。选修课面向校内其他专业,起到拓展宣传非遗文化的作用,学校其他艺术或非艺术类学生通过选修非遗课程,了解非遗文化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从自身专业出发为非遗文化的发展建言献策,甚至结合自身专业将非遗文化带入新的领域,为非遗文化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在非遗传承的发展过程中不再仅局限于艺术学基础的视觉图语的研发,需依托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手段加强科学研发的维度,为非遗文化的可持续传承和再生创新提供新的机遇和手段。”[2]景德镇陶瓷大学引进非遗技艺进入课堂,艺术类学生能够从艺术角度出发更快速准确地掌握非遗文化的活动规律以及发展前景,理解非遗技艺的形式因素和基本语言,快速掌握传统技术,结合现代技术与数字艺术创新创造,打造非遗新面貌,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和艺术审美的优质作品。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其中一条即是:“考虑到必须提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3]高校培养的艺术类人才应具有高尚的理论修养,严谨的学术道德,刻苦钻研的学术精神,扎实稳妥的动手能力,开拓创新的创造力。非遗进高校培养出来的专项人才一定是理论与实践双优的高素质人才,能够更快参与到非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掌握时代前沿新技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传承中发展,为非遗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制瓷景德镇手工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手工制瓷技艺展示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做手工
耀州窑传统制瓷工艺的交互展示方法研究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手工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