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尔吉斯斯坦中文教育现状调查及发展趋势

2022-03-23洪勇明

伊犁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吉国汉语培训

洪勇明

(新疆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一、研究缘起

吉尔吉斯共和国(Kyrgyz Republic),简称吉尔吉斯斯坦(Kyrgyzstan),位于中亚东北部,边界线全长约4 503 公里,北和东北接哈萨克斯坦,南邻塔吉克斯坦,西南毗邻乌兹别克斯坦,东南和东面与我国接壤。截至2020年6月1日,吉尔吉斯斯坦(以下简称吉国)常住人口登记数量为656.37 万人,有80 多个民族,其中吉尔吉斯族占73.5%,乌兹别克族占14.7%,俄罗斯族占5.5%,东干族占1.1%。吉尔吉斯语为国语,俄语为官方语言[1]。

吉国自1991年独立以来,出于发展与我国的经贸和人文交流的需要,有意识地开展了国际中文教育活动,并取得了较高的成效。吉国的国际中文教育按照主办方不同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学校教学和社会培训。而按照主导方不同可以分为:吉国和吉国/中国合作,前者是指吉国的外语教学,即中小学、大中专院校及社会培训机构开展的中文作为外语教学;后者是吉国/中国的中文推广,即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开展的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有关后者的宏观和微观描述,学术论文、毕业论文层出不穷,在此不再赘述。至于前者,相对而言研究较为薄弱,特别是吉国学校中文教学、中文社会培训的宏观概览,研究成果更为稀少。这两类中文教学的实施,实质是吉国对中国文化认知的体现,是吉国与中国心灵相通的表现。

二、吉尔吉斯斯坦中文教育现状调查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成为吉国中文教育的加速器。截至2020年底,中国在吉国共建立4 所孔子学院,23 所孔子课堂和近47 个下属汉语教学点,吉国也成为亚洲孔子课堂最多的国家,注册学员总数超过2.5万人。同时,中文教学作为吉国的外语教学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就斐然。

但是从笔者对吉国中文学习者的前期访谈中发现,他们对中文作为吉国的外语教学仍有些许遗憾和期待。为此,笔者联合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中方教师、志愿者及本土教师,共计18 人,分成两个小组,对以比什凯克为中心的北部和以奥什为中心的南部地区的中文作为吉国的外语教学状况进行了调查,旨在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发现存在的问题。调查时间从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历时2年,调查地点包括8所大学、30所中小学、6所培训中心。调查方式主要有问卷、座谈、观摩听课、查看教学要件等,内容主要涉及教师、教材、教法、课程建设、教学需求、教学效果、教学对象等。以下将呈现本次调查结果:

(一)初等教育

1.师资队伍学历高,职称比例失衡

汉语教师队伍数量尚可,学历和专业基本符合要求,但职称普遍偏低。吉国初等教育中的汉语教师数量较之前有了大幅度提高,师生比达到1∶46。考虑到中文在初等教育中多为第二或第三外语,这一数量基本能够满足日常教学。这些教师中90%以上具有本科学历,但是具有汉语专业背景的仅占30%。在汉语教师队伍中,东干族教师的数量持续增长,并颇受欢迎。此外,对中国派遣专职教师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尽管中国派遣专职教师已经占到30%,但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吉国汉语教师职称的比例是0∶3∶19∶42(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在整个汉语教师队伍中,目前只有不多的人具有高级职称,且其中大多数人的专业与汉语及语言教育基本无关[2]。高职称教师的缺乏,导致教学理论研究长期滞后,与教学需求脱节。

2.课堂教学逐步规范,教法有待提高

课堂教学要素日渐完备,教学步入规范,教学方法距离语言教学尚有一定的距离。随着中文教学的发展,汉语教学在吉国初等教育中也受到了较高的重视,进而使得教学规范起来。以北部比什凯克及其周边的20 所初等教育学校为例,有教学大纲的约占75%,有统一的考核形式的约占80%;在汉语教师中,有完整教案的占82%,有教学大纲的占90%,有教学日历的占92%,能够按照教学日历、执行教学大纲的占80%。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实质是通过语言实践活动,增强语言交际能力。但在调查中发现,多数汉语教师仍然是以知识讲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大行其道。这种脱离语言环境、偏离语言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诟病,以致于对汉语教师教学满意率竟达不到30%。

3.学习环境日趋完善,学习需求不断提高

汉语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学习者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以汉语作为学习工具。随着吉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政府的大力帮助下,汉语使用环境愈发丰富。长期以来,我国都是吉国最大的投资国和第二大贸易伙伴,中资/中吉合资企业众多,华人近2 万人(不含世居的东干人和维吾尔人),这使得学习者比较容易得到使用汉语的机会。特别是4 所孔子学院建立以后,开展中华文化推广、进行中吉文化交流活动更加频繁,各种语言交际活动,如语言沙龙、语言角、语言墙/栏等不断出现。一些现代化的语言教学设备也进入课堂,如数字电视、多媒体电脑、教学投影仪、DVD 机等。比什凯克的10 所中小学的汉语教室几乎都有中国文化元素的装饰,比如脸谱、国画、剪纸、中国结、书法作品等。在对学习动机的调查中可以发现,有30.7%的学生选择“去中国留学”、32%的学生选择“喜欢汉语”。很明显,这种融入性动机正在成为主流。

(二)高等教育

1.教学目标明确,课程设置走向合理化

汉语教学目标依据社会和学习者需求而确定,更加务实;课程设置考虑到语言教学的综合性和基础性特点,更加合理。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和付诸实施以来,吉国高校汉语教学多以培养汉语、吉语兼通的双语人才为目标。这一目标的明确,使得汉语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这体现在对汉语课程属性的认识和课程的类型和时间、空间的安排。在进行汉语教学的吉国高校中,有65%将汉语作为必修课,35%将汉语作为选修课。以阿拉套大学为例,其汉语课程空间安排非常清晰,大一、大二年级开设读写课、口语课、听力课和综合课;大三、大四开设翻译课(汉俄互译、汉吉互译)、高级口语课和写作课;大五开设中国现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文学课和中国历史课。在吉国高校汉语专业课程设置问卷调查发现,表示很满意的学生有68 人,约占总人数的75%;表示一般的学生有19 人,约占总人数的21%,选择不满意的只有3人。

2.重理论、轻实践倾向有所缓解,口语教学效果明显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理论知识所占比重逐步下降,语言实践的比重不断加大。以汉语教材为例,《新实用汉语课本》《快乐汉语》和《汉语新目标》成为吉国高校中的主流教材。其中使用《新实用汉语课本》的院校约占42%,使用《快乐汉语》的院校约占40%,使用《汉语新目标》的院校约占18%。《新实用汉语课本》对于学习者而言,最大的特点在于:重视语音教学、听力和口语配合、强调功能教学,而这些无疑就是教学内容偏向实践性的体现。《快乐汉语》的特点在于:课堂教学活动化、游戏化、趣味化,以学习者为中心,做中学、学中做,体现得也是以实践为主要内容。对吉国大学生汉语口语教学满意度调查显示,多达75.3%的学生表示对教学效果非常满意或满意。对新疆大学的吉国留学生汉语口语水平测试表明,有84.7%的学生达到HSK 三级。口语教学效果的明显提高,主要源于吉国高校中文教学不再以翻译为主要目标。

3.教材建设有起色,教材编写理论亟待更新

教材由单一走向多元,在引进基础上出现自编教材;教材编写理论仍未摆脱苏联理念的影响。随着汉语教学在高校的深入开展,“一本书应付多门课程”的局面被打破,按照不同课型选择教材成为趋势。以吉尔吉斯土耳其玛纳斯大学为例:其汉语专业就有《新实用汉语课本》《中级汉语阅读》《成功之路》《博雅汉语》《大学汉语(听力)》《体验汉语》《读故事学汉语》《中国概况文化读本》等教材,对应不同年级的精读、阅读、听力、文化、汉字等课程。吉国高校也出现自编或合编汉语教材的现象,如中吉两国合作编写的《汉语》、吉俄合编的《中国文学名著速览》《今用古代汉语》、东干族学者刘伟刚编写的《中国文字历史》《汉语应用文阅读》及《李白诗集》等。自编或合编的汉语教材,其体现的教材编写理念为注重文学翻译,淡化创制语境下的人文交际。在这一编写理念支配下,教材呈现过分文学化,缺乏灵活运用的口语内容。同时,过于强调翻译,忽视对汉语使用环境的构拟,导致语言交际内容较少。

(三)社会培训

1.参与主体增加,影响效果增大

参与培训的机构不断出现,影响面广,公益色彩显著。随着吉国高校中文教学的发展、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大量出现,这些专业机构也进入社会培训领域。中亚美国大学、邱毅大学都依托其汉语系开办汉语培训班,培训内容主要为HSK 考前辅导。以吉国民族大学为例,该校孔子学院每学期都开设中华才艺培训班,比什凯克的各教学点、孔子课堂的学生和社会人士均可以免费学习中华才艺。中华才艺培训的内容有武术、烹饪、国画、茶艺、舞蹈、古筝、书法、剪纸等,其中武术和烹饪的参加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80%以上。在2018年第十七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吉国赛区预赛中,该校学生包揽了前三名。2019年第十八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吉国赛区预赛中,该校附中学生赢得第一名和第二名。经过HSK考前辅导的吉国大学生汉语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其突出表现就是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CGS)的人数以每年20%的速率在递增。

2.中文成为培训热点,汉语培训需求高涨

中文教学成为社会培训机构的必选项目,各种类型的汉语需求也在不断拓宽。在吉国的100 余家社会培训机构中,将汉语教学纳入培训内容的占到98.5%,其中语言培训机构则是100%。受国际金融危机和“4·7”革命的影响,吉国经济增速减缓。在实施2013—2017年国家经济稳定发展战略后,吉国经济走势开始趋稳。截至2017年底,在吉运营的中资企业有574 家,其中合资企业177 家,独资企业397家,共雇佣当地员工11 000余人。这中间能够基本使用汉语进行交流的仅占10%左右,尚有近万人需要接受汉语培训。根据吉国家统计委员会公布的数据,2017年1 至12月,吉国与中国的贸易额15.976 亿美元,同比增长3.2%。其中向我出口9 750 万美元,同比增长21.7%;从我进口15.001 亿美元,同比增长2.2%[3]。巨量的经贸活动也需要大量的汉、吉双语人才,因此中文的社会培训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3.突出社会培训特点,拓宽语言培训内容

社会培训区别于学校教育,要突出其市场化特点,适应教学对象的特征,满足其需求。同时也不能局限于现有的培训内容。吉国学习汉语的氛围比较浓厚,条件也很便利,学费也比较低,基本在1000—2000索姆一个月,约合人民币100—200 元。但是有84.7%的培训机构将自身定位于学校教学的延伸,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教学方法都与学校无异,成为典型的HSK 考试辅导。这种教育培训属于K11 教学培训,它只是对课堂教学进行查漏补缺。而汉语社会培训要立足于社会成员的语言需求,特别是中资/中吉合资企业员工、中吉经贸文化交流人员、赴中国旅游或工作人员的需要。根据调查,在吉国南部中资企业的本地员工中,常用工作语言排第一位的是俄语(57.1%),第二位的是汉语(41.2%)。能够使用俄语进行交流的员工高达97.1%,而能够使用汉语交流的员工仅占32.5%,因此企业汉语培训需求空间极大。

三、吉尔吉斯斯坦中文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和地区得到进一步的落实,特别是实现民心相通,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推进教育、文化交流,发展旅游工作成效显著。伴随而来的是中文教育在吉国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并且这些新趋势会在一定时间内长期存在。

(一)初等教育

1.中文教学趋向低龄化,学习群体更为庞大

中文教学逐步向下延伸,进入到小学教育,甚至是学前教育领域,学习群体数量不断扩大。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吉国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大量的吉国中学毕业生到中国留学,并获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所形成的蝴蝶效应,吸引了许多吉国家庭将外语学习转向中文教育。根据对比什凯克、奥什等地居民的随机访谈,有大约1/3的家长愿意让孩子学习汉语,也愿意让孩子更早地开始学习汉语。在吉国的一些城市,逐步出现了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的汉语教育。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中国文化在少年儿童中的生根发芽。《环球时报》记者参加了一场在比什凯克国家儿童和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的“武林大会”,看到150 多名当地青少年表演刀枪棍棒、长拳、太极,他们年龄大多在7 岁至18 岁之间[4]。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吉国初等和中等教育机构中,学习汉语的各级各类学生总数已经达到4万人,占0—18岁总人口的1/30。

2.中文课程地位巩固,有望成为高考必备知识

中文作为吉国初等教育的外语选项更为稳定,在未来的高考中,极有可能作为外语的必考项目。2016年,吉国颁布《2017—2030年多语教育实施规划》,强调公立中小学课程全部实行三语教学。三语是指国语吉语、官方语言俄语、外语为英语或汉语。虽然在分阶段实施规划中仅重点提及英语,但是从第三语言的设置来看,汉语教学的作用已经得到肯定。基于美欧经济发展迟滞及高涨的民族主义的影响,汉语在吉国的影响正在逐步扩大,有赶超英语的势头。这种情形在吉国南部地区比较明显,在贾拉拉巴德州的奥斯曼诺夫中学,汉语已经取代英语成了学生的必修课,可以说汉语已经部分地进入了吉尔吉斯斯坦的国民教育体系。吉国高校采取自主招生,其主要形式就是必要的知识检查和谈话。在对南部几所大学校长的访谈中可以发现,他们都有在知识检查中专门测试汉语的计划。

3.低幼阶段中文教学理论空白,整个国民教育阶段中文教学理论不够系统

低幼阶段的中文教学目前尚无教学理论来指导,整个国民教育阶段的中文教学理论不够衔接,无法体现语言教学的规律性。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吉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全球230个国家中排名在144 名左右,科研力量较为薄弱。由于科研水平较低,因此关于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比较少,多集中在来华留学生中。迄今为止,吉国本土教师有关汉语教学的研究论文只有2篇。由于本土汉语教师收入低,流动性大,因此从事科研的意愿较弱。根据对比什凯克中小学汉语教师的调查,仅有10%的教师有从事理论研究的计划。随着中文教学低龄化的出现,缺乏理论指导必然会导致教学按照惯性固化发展。同时,由于教学理论研究的缺失,致使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汉语教学系统性不足,教学不尽科学合理。

(二)高等教育

1.师资队伍拓宽新路径,“两低”现象有较大改观

汉语师资队伍的培养,除原有的政府奖学金制度,又增加了其他形式,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技能通过新的培养途径在持续提高。吉国高校中的本土汉语教师主要由汉语专业(77.5%)和非汉语专业(22.5%)毕业的研究生组成。根据对比什凯克5 所大学本土汉语教师的调查统计,有75%的教师有两年及两年以上的中国留学经历,其中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占95.5%。为提高本土汉语教师的汉语素养和教学能力,孔子学院总院在国内外大规模开展“本土汉语教师培训”,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培养途径,截至2019年底累计培训7.3 万人,其中吉国本土教师200 余人。同时,吉国高校也主动与4 所孔子学院联系,选派教师到孔子学院接受业务培训。此外,类似于“种子教师计划”,即吉国孔子学院与各外国语高校通过开展汉语学历教育,培养面向初等教育的汉语教育人才,充实初等教育阶段汉语教师队伍的活动也陆续展开。

2.培养模式多元化,语言教学目标不断提高

培养模式从传统的以翻译为主,发展到以师范和专业技能为主,语言教学的目标不单单局限于语言知识的积累和交际能力的提高。为进一步培养多语师范人才,吉国高校今后将逐步采取以下三种培养模式:第一种是学士阶段的职业化培养,在“科目和语言融合教学法”(CELL)的基础上,开设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课程,组织学生在试点中小学进行教学实习;第二种是“多语教育师范人才”方向的硕士培养,重新设计该方向硕士课程,使硕士研究生在已有师范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能够在各级教学机构开展多语教学的专业培训,开设目标语言课程,并确保学生在硕士毕业时获得相应水平语言证书;第三种是双专业人才培养,该培养模式使用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目标是培养母语和第二语言双专业教师人才。2017年之后,吉国高校汉语教学也主要沿用这些培养模式,特别是CELL和多语师范模式实质就是C+,即中文教学+专业学习,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在C+模式支配下,汉语教学的目标是将语言知识和能力作为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育基础和培养平台。

3.教学方法不断改善,教学评价方式多样

适应语言环境和学习对象的教学方法陆续有所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的局面尚未完全打破。尽管苏联时期传统的语言教学法——语法翻译法在吉国高校汉语教学中逐步被改革,但是适合无目标语言环境的教学方法尚未建立。在比什凯克人文大学汉语课堂上,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已有所改变,结合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自由讨论法等形式多样、活动性强的教学方法开始崭露头角。在比什凯克的5所大学中,有65%的汉语教师尝试用上述新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满意率高达86%。但是也要看到,面对成年学习者在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和非目标语言环境下的汉语教学方法还没有真正形成。目前,在吉国高校汉语教学中,仍然采用的是结果性评价,以HSK 等级作为学习成效的标杆。因此,吉国多数高校以HSK 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注重考试而非注重汉语表达的“唯分数论”现象有扩大趋势。同时,由于过程性评价的缺失,学生的平时学习和教师的日常教学,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测验,教师的教案、教学日历、教学过程、课堂管理等都呈现出无人监督、无人评价的现象。因此,需要建立多元化、多样化的汉语教学评价机制,以督促和规范汉语教学。

(三)社会培训

1.培训机构数量大增,培训内容丰富多彩

汉语培训机构由南北两个中心城市向其他中小城市拓展,培训内容不再局限于HSK 辅导。虽然吉国经济以农牧业为主,但近年来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在吉国城市中,第三产业发展较快。2021年吉国各类服务业总额为8587.36 索姆(约合101.46亿美元),同比增长10.2%。目前,汉语培训机构从比什凯克和奥什向其周边的中小城市延伸,数量也在大幅度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吉国汉语培训机构有100余家。现有培训机构适应吉国社会发展趋势,培训内容基本符合市场和学习者的需求。以奥什大唐市场汉语培训中心为例,该中心除开设汉俄、汉吉双语翻译外,还开设商务汉语、旅游汉语、经贸汉语等专业汉语培训。此外,结合市场工作需要,中心还开设汉语+市场营销/市场管理/仓储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课程。类似情况在吉国各行各业中不胜枚举。

2.社会培训更加规范,汉语学习氛围渐浓

汉语培训机构在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监督上趋向正规化,在吸引学员的同时促使整个社会形成学习和使用汉语的热潮。汉语培训机构在强调学员汉语基本读写能力的同时,更注重汉语实际应用能力,努力培养听、说、读、写、译综合性的汉语能力。由于汉语培训机构的大量涌现,彼此间的竞争显得尤为重要。实力的高低主要由教学效果来体现,而后者的好坏则与教学规范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走访比什凯克的汉语培训机构后发现,有大约85%的机构都建立了教学考核机制,旨在通过监督教师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遍布吉国各大中城市的新疆籍的通晓吉语和汉语的柯尔克孜族(约占75%)及完全由吉籍通晓汉语的人士(约占25%)开办的汉语培训机构,为汉语学习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这种社会潮流有利于将汉语学习从封闭的校园引向广阔的田野,从学生延伸到社会人员,有助于汉语在吉国的推广和普及。

3.弥补语言政策不足,推动多语种和谐发展

基于民族和历史的现状,以及欧盟“坦普斯计划”“伊拉斯谟世界计划”与“伊拉斯谟+计划”的影响,吉国现有的语言政策有其不完善之处,不利于多语种和谐生态的建构。在吉国《2017—2030年多语教育实施规划》中,英语作为第三语言被重点提到,而同为第三语言的汉语则未提及。到2017年底,吉国已有78 所中小学、17 所幼儿园和5 所高校共376个班级,10 144 名学生和500 多名教师参与试点项目。作为吉国的友好邻邦、最大的投资方和第二大贸易出口国,中文未能优先于英语,这不能不说是吉国语言政策的漏洞。社会培训作为校外教育机构,受语言政策影响较小,可以通过汉语培训,加大汉语影响,进而提升汉语在吉国教育领域中的地位。根据吉国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张世才教授的访谈,吉国共有各族侨胞近18 万。考虑到东干语是近代汉语的一个分支[5],吉国能够使用汉语的人数至少在12 万人,占总人口的1.8%,居使用人口总数的第四位。将中文作为吉国的第三语言是符合语言事实的,也是建构和谐的语言生态所必需的。吉国的汉语社会培训正是起到了助推多语种相互包容、相互协作的作用。

四、结语

从中文教学在吉国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培训的发展和特点来看,中文国际推广的成就不仅是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长期深耕细耘的结果,更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彰显。当然,这也与国外对我国睦邻友好外交政策的回报不无关系。“一带一路”框架内提出的加强科研和人员交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与文化合作的多项措施与吉国2040年国家发展战略彼此呼应。今后,中文教育合作将成为中吉两国建立和保持国际对话的有效工具,为协调文化、社会及政治标准创造广泛的可能性,为改善中国和吉国之间相互理解、加强双边合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吉国汉语培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吉尔吉斯斯坦:每年约有1万人被绑架成为新娘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吉立法打击“抢新娘”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总理辞职搅动吉尔吉斯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