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建设中建筑遗产保护传承与展示利用研究
——以兰州市金天观古建筑群为例

2022-03-23陈准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2年3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兰州遗产

陈准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1 引言

“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十四五”时期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目标,伴随《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这一文件的发布,新时期对于城乡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也提出了新要求。传统城市的无序扩张逐渐得到改善,未来在有限的城市空间范围内进行城乡建设活动,应立足于城市空间发展,规划思路必然从无序扩张型向节约集约型转变,立足存量土地高质量开发以及城市建成区空间资源高水平利用的城市更新策略逐渐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方式和途径,这种城市有机更新更多地表现为小尺度改造以及城市功能和空间品质的优化提升,成为当前城乡规划行业所要思考的内容。

在城市建成区的遗产保护过程中,如何通过城市更新策略激活城市建成区内建筑类遗产的生机与活力,兼顾刚性保护与弹性利用间的界限,研究传统国保单位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以期为建成区的城市更新提供新思路。

2 金天观古建筑群基本概况

2.1 金天观古建筑群的历史变迁

金天观,亦称雷坛。位于七里河区西津东路1号,曾是兰州地区最大的道教宫观。现为兰州市工人文化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于此建云峰寺,宋代为九阳宫,历代屡毁屡建,明建文二年(1400年)由明肃庄王朱英主持修建金天观。

2.2 金天观现状赋存环境

金天观古周边用地被大量挤占,用于建设住宅、办公楼、锅炉房、饭店、商铺、游泳馆等建筑。金天观东西两侧山坪上为密集的市民自建房屋,多数为临时建筑,人口密集,社会成分复杂。金天观偏居于兰州城西,曾是全国道教十方丛林。现周边建筑密集、人员混杂、环境喧嚣,山形地势多被淹没、改变。

3 金天观古建筑群所包含价值分析

3.1 内在价值要素

金天观古建筑群作为明、清两代甘肃地区著名道教活动场所,由全真派孙碧云等著名道长宣扬教义,影响陕、甘地区,对研究明清西北宗教史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亦是为研究道教在兰州地区的发展及传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由明代藩王所主持修建的道观,历次对金天观的重葺拓建,均与明肃王有关,是明肃王重要的活动史迹之一,对研究明代藩王戍边制度和明史有重要价值;金天观内雷坛祈雨、雷坛庙会活动以及金天观与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研究当时兰州地区民俗情况有重要价值;同时,金天观、布局手法和营建构思多样,建筑结构精巧新颖,环境选择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古城兰州别具特色的文化底蕴。

3.2 外在价值要素

金天观古建筑群是兰州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性建筑遗产,代表兰州传统木结构建筑技艺,深刻反映出金城兰州在近代以来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发展变迁历程。金天观周边有较多原住民,金天观不仅仅是文物保护单位,更是兰州主城区内唯一的历史文化街区,对兰州而言,金天观古建筑群承载着兰州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见证着城市的发展。

4 城市更新的方式与内涵

我国通过30年的城镇化历程,经历大规模改造与建设活动,未来城市的空间规划将是常态化下的存量发展。基于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的城市双修策略将是城市更新的新方式,这类小尺度的更新改建能有效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内部的空间品质。

4.1 城市更新手段与方法

历经百年的发展,现阶段成熟的城市更新发展方式包括再开发、整治改善和保护这三类。再开发是因为原有存在的建筑物、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绿地空间等与城市人口密切相关的各类城市生活环境各要素逐渐恶化,已经不能通过内生性的整治和改善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必须通过整体性的拆除。整治改善是立足于需要更新的区域建筑物及公共服务设施尚能使用,通过有限地维修、改建、更换设备、局部拆除和对部分原有功能置换,以促进整体区域升级变化。最后一种方式即保护,这一方式适用于历史文化街区或具有良好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老城区,我国当前对建筑类遗产的保护常常陷入两种极端:一方面,自身价值较高的建筑类遗产由于吸引更多人的关注,通过自上而下的保护已恢复原貌或获得较好的保存状态,这也称为“博物馆式保护”;另一方面,价值较为一般的建筑遗产,由于其自身携带的信息较少,同时缺乏关注,无法得到有效保护。

4.2 金天观古建筑群保护区划分级划定

金天观古建筑群所形成的建筑历史风貌是该区域的历史文化价值核心,基于现有建筑遗产在该区域的分布,提出四级圈层划定的方法,即将建筑遗产的保护范围级别划分保护范围、一类建设控制地带、二类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风貌协调区(见图1)。

图1 金天观古建筑群四级保护区圈层示意图

首先根据现状的文物建筑,基于均衡分布的原则以及建筑物的整体状况,划定保护范围,这一圈层以金天观古建筑群的四至范围为边界,北至东大门北侧;东至东望河楼东侧;南至工会委员会大楼南侧;西至华林路西侧,面积约2.6hm2。

其次,一类建设控制地带和二类建设控制地带严格按照逐步过渡原则进行划定,在文物保护单位外围划定建设控制地带,实现对于遗产和周边区域的过渡性保护。一类建设控制地带北至黄河南岸,东至伏龙坪西侧山脊线及太清宫西侧,南至孙家台小区北侧,西至华林坪东侧山脊线,面积约16.66hm2。二类建设控制地带北至黄河南岸,东至伏龙坪西侧山脊线及太清宫西侧,南至孙家台小区北侧,西至华林坪东侧山脊线,面积约14.49hm2。对价值较高的风貌建筑,公布为历史建筑,同时加以保护修缮,不能改变原有形式、结构、材料、外观,并且依据滨河路景观视线通廊,划定建设控制区内18m建筑限高,对超高建筑进行拆除和整治。

最后,将古建筑外围区域划定为环境风貌协调区,区域范围北至西津路北侧,东至太清宫东侧及伏龙坪路西侧,南至孙家台小区南侧及华一校北侧,西至华林路东侧,面积约44.83hm2。这一范围包含影响整个古建筑群的住区环境,目的是为保证周边地区与古建筑群的风貌协调,通过中心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使整个周边环境受建筑遗产文化的带动,建立基于地域文化属性的情感纽带。

5 基于城市更新的金天观古建筑群可持续展示利用

5.1 历史文化层面的保护

作为片区的核心,建筑遗产的安全是首要的前提和基础,基于建筑物本体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的发展是基本要义,以本体为核心载体,实现可持续的更新演进,不仅关注以历史文化产的存留和延续,更需要引导强化其内在的地域文化属性和价值渗透,以实现片区整体风貌相融合。

作为国保单位的金天观古建筑群是兰州传统大木作建筑的代表和区域典范,其内在的核心价值是本体的真实性,金天观古建筑群作为兰州传统木作的代表,建筑技艺博物馆最能代表其功能、价值和形象。

5.2 片区风貌协调层面

对于建筑遗产周边区域的更新,不仅要对建筑遗产的赋存环境进行分析,还需要对古建筑所在周边的片区进行风貌上的协调和融合,在规划中严格控制现有建筑总量,对核心区内影像文物建筑的区域做局部的拆除和改建,扩大公共绿地、市民活动空间,对片区内的各类建筑确定“留、改、拆、迁”的形制,通过图则标定进行明确,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方式推动城市的精确更新。

在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性保护中,应引入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与NPO(非营利组织)相结合的综合性发展理念,NPO 作为媒介,可以对二者进行互补。在最大程度保证古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同时突出古建筑的世代特性和艺术价值。对金天观古建筑群全面、准确展示其价值,提高文物的可读性。

6 结语

城市建成区蕴含的传统建筑、街巷空间、城市风貌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使其成为一个城市的代表并赋予整个城市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独特魅力。通过对建筑遗产自身内在价值要素和外在价值要素的综合分析,提出基于本地区的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策略,多方面融合的管控机制和立足本片区的空间管控措施。古建筑是时代的音符,凝聚着先民的智慧,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前进的今天,仍需要对其进行保护与展示利用,使其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需求。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兰州遗产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我的兰州梦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遗产怎么分
兰州琐记
城市更新,时空“生长”
千万遗产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