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2022-03-23张盼盼

河南教育·高教 2022年2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艺术设计

张盼盼

摘 要:推进产教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研究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为突破口,根据艺术设计产业更新发展的特点,探寻产教融合的方法,并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云教材发开、“1+N”教师队伍建设等改革路径,实现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形成企业与学校双赢的局面。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艺术设计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产教融合能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意见》不仅对产教融合做出了进一步界定,阐述了产教融合的重要性,也对产教融合的组合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切实推进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造“产学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模式,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培养产业迫切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是加快建设实体经济、推动科技创新的必然要求和有力保障。

一、艺术设计产教融合的困境表征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才引入“设计”概念。目前,国内超过1500所高校开设有艺术设计专业,在校生达100万人。然而,《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艺术学专业连续三年就业率均不足90%,这凸显了学校教育和产业需求之间的错位,以及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滞后关系。为更好对接国际流行趋势,实现可持续的产业升级,设计行业必须与其他行业融合,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现如今,“设计+科技”“设计+文化”“设计+商业”等多种混合模式的出现,使设计行业由传统二维平面转向交互化、信息化领域,与其他行业衍生出了新形态。如何提升艺术设计教育质量,满足产业的痛点需求和发展趋势,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依旧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创新探索的重点问题。

二、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的新方式

(一)跨界与融合

艺术设计专业愈发趋于“跨界”,从艺术设计结合科技、文化、商业再到结合工业、人居等方面来看,如今的艺术设计已是“新文科”和“新工科”复合式语境下的综合学科,需要毕业生具备知识扩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同时,高职院校必须要充分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以前瞻性的眼光积极寻求创新发展,在产学研融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就是要在“跨界+融合”的基础上,及时更新艺术设计专业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将知识合理进行整合、梳理、组织与表达。

(二)互补与共生

“以产促教”即从高端科技、前沿产业和设计中反哺教育,“以教助产”即利用高职院校资源,从创新、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等方面给予企业价值互补,从而以需求侧为出发点满足产业升级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可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艺术性与人文性等特征,在审美范式与品质标准、设计价值与用户需求、专项订单与创新实验等多个方面设计“专业共享”“校企共享”“市场共享”的校企共建专业群。师生可在专项课或实践课等设计类课程中,进行企业新产品的研发与创新设计,并通过专项课程进行分项设计与开发设计,以此实现校企共同育人,共同助力产业升级。

(三)内修与外化

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对人才培养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艺术设计本身就是服务于“人”的产业,透过“人”本身,反映社会现象从而进一步满足艺术设计服务的关系诉求。艺术设计领域的创新型、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在社会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即为“外化”。另一方面,设计行业是在社会大环境中研究“人”与“事”的诉求,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行业价值,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是工作态度角度的“内修”。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在外化与内修的共同作用下,培养学生的工作素质、鉴赏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同时使学生善学习、懂文化、厚学识、巧思辨、有担当,从而以双螺旋结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

三、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改革路径

(一)重构教学体系

第一,校企共建课程体系。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构建“以就业创业为目标,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引领,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塑造为核心,基于工作岗位任务”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设置带有个人特质的高阶技术技能体系。教师可以打破常规教学中“章节—小节—案例”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企业的项目拆解为由易到难的实训项目,对接传统课堂教学线性知识点,将知识点融入项目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项目中学习工作岗位技能。此外,高职院校可以将相似的企业项目建成各类项目化集群,以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的岗位能力。

第二,变革教学手段。近年,混合式教学的兴起推动了教学手段的变革,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大多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教学方式完成项目讲解,解决技术难题。除此之外,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除了要具备项目设计、制作、施工、管理能力,还要具备个性化创意和设计思维。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打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跨界思维的智慧化学习空间。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打造智慧模拟公司的形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设计灵感,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换位思考,培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模拟公司实训项目、智能教学系统、虚拟工厂等形式,教学由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由过程导向向成果导向的“企业工作制”模式转变。

第三,培养职业精神。学校教育制度与企业管理制度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很大差别,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也不相同。因此,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应注重校企文化的融合,将学校的教育制度、校园文化与企业的管理观念进行结合,縮短校企之间的距离,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包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独特的艺术审美能力、学科融合应用能力、个人品鉴能力以及勇于担当的职业伦理道德等。

(二)校企合作开发云教材

艺术设计专业强调创意、美术效果、视觉效果以及呈现效果与品质。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产品的更新换代,市场的需求也不断变化,设计从二维平面转向AR、VR、MR等设计表现形式,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动漫设计等在软件应用、技术表现和产品开发方面实时更新,传统的纸质版规划教材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的教学需求。校企合作开发线上教材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融合,将企业案例和项目以微课、精品课等方式呈现在线上教材中。线上教材可以随时补充教学示范案例,及时将真实项目融入教学,让学生在实践项目中获得技能并进行实践创新。同时,校企合作开发活页式教材能够随时补充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将最新的技术理论及时融入课堂教学,更好地与市场、企业对接。

(三)“双跨界+双能力”教师队伍的培养

构建“1+N”多师教学团队。其中,“1”是指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形成的教师团队,该团队中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艺术设计专业的背景和知识,还要拥有艺术理论学、绘画、雕塑、工艺学、工程学、信息学等多学科背景知识,是具有艺术设计理论和工程实际经验的“双师型”教师;“N”指的是从产业、行业、企业以及其他学校中遴选的教学名师、能工巧匠、技术能手等,组成产教融合、跨界互补的专业群带头人。“1+N”共同组成“教学+研发”的双能力创新团队,针对教学,可以组成课程创新团队、专业共享设计平台课团队、校企共享项目专项课团队、对接市场的设计开发团队等;针对研发,可以组成设计创新团队、产品应用团队以及设计开发团队等。

我国正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转变,从经济时代、数字时代、创新时代到智能时代,时代的变革带来艺术设计行业对产业链、人才链、价值链的转型和加速发展,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带来了艺术设计行业的新形态。只有遵循“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理念,顺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跟上产业升级的要求,高职院校才能实现企业和行业的定制化人才培养,企业和行业才能有效促进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向优发展,最终实现校企双赢。

参考文献:

[1]李亦文.有关“产教融合艺术设计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思考[J].设计艺术研究,2020(4).

[2]周涛,胡建萍.产教融合“四位一体”协同创新生态体系构建[J].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21(1).

[3]姬灿.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20(11).

[4]唐爱平,许晓宇.基于课程产教融合的高职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9(9).

责编:初 心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艺术设计
《星.云.海》
《花月夜》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