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内与课外服务相互依托 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2022-03-23郭红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统文化

郭红薇

【摘 要】“双减”工作看似只是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其实是对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双减”将学生从沉重的课外负担中解放出来,按照“双减”工作的要求,减负必须同时要提质。因此,基层教师必须从思想观念和行为上有所改变。

【关键词】课内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2)02、03-050-03

没有了加时、补课的法宝,题海式的作业也不再可能了,几乎所有无限制占用学生时间和精力的做法都行不通了,那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呢?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深感“双减”后自身责任的重大。面对新形势,教师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通过不断完善自己、改进自己的教学来提升教学质量。还要意识到“双减”的本质不是减,而是给孩子更大的发展空间。要减的是学校、教师、家长、校外培训机构强加给孩子的不必要、重复的学业负担,减下这些负擔是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双减”之后要给孩子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西方文化不断侵袭学生,孩子们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校外培训机构又热衷于利用外来文化吸引孩子们,洋节、洋快餐、洋文化充斥着市场。少年儿童越来越关注外国的节日、潮流、文化,越来越注重过洋节,中华民族文化也随之慢慢弱化或淡忘。习近平主席提出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更是及时,结合当前形势,结合外来文化的入侵,结合语文教材的学习,又结合班级特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也就应运而生。

充分利用课外服务时间,开展民族文化的学习

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小学地处牛街回民居住区附近,虽然学校不大,却成了一个融合多民族的大家庭。接班以来,很凑巧笔者班上的学生很多是少数民族的孩子,有回族、满族、布依族、白族、蒙古族、苗族、客家族等,而且其他班级也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学生。语文教材恰恰有几篇关于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课文,包括《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青藏高原》《大青树下的小学》《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北京的春节》等,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时兴趣浓厚。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而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学习本身就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运用学生喜爱、乐于接受的学习活动来满足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体验、感受中,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传承、弘扬的爱国情操。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不仅蕴涵着博大的文化知识,更蕴含着一个伟大的多民族国家不灭的灵魂。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本身就是一本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教科书,令每一位中国人永远铭记。学生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让孩子们从小多了解民族的东西,了解民族的历史发展,对其成长多多益善。

本学期笔者充分利用课外服务时间,开展了民族文化的学习。通过教师授课及学生的合作小组交流研究活动,让学生学习、体会、感受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生感悟中国多民族大家庭和谐友好共处的魅力,从心底产生对民族精神的崇仰及认同。

本学年开展的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对小学生本身也是一个新的课题,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风俗,让本校的少数民族老师和学生介绍其民族的历史、文化、风情。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学生生活中的“老师”,所以开发家长资源,让家长也走进课堂同学生一起研究也就成了我们开展教学的一部分。在每周授课之后,提出一个与本节课有关的民族问题,例如,距离我们很近的牛街清真街道的来历;牛街清真寺的历史;牛街美食一条街;牛街回民小学探访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家,问题在课外得到延伸。孩子们与家长一起研究讨论,或是从书中找寻答案,或是从网络中揭晓谜底,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找寻答案的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成就感。家长们纷纷反映: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民族历史文明凝聚而成的民间风俗和传统。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一种体验。在“双减”的形势下加强这些内容的学习无疑丰富了孩子们多彩的世界。

利用课外服务活动,本班级设立了民族文化小组,活动中紧紧围绕着民族文化的学习。学生能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感兴趣的民族产生求知的兴趣,教师加以辅导及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因为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发现、探索,思考的问题才会成为学生真正的问题,期间他们所得到的知识才能真正为自己所掌握。学生对少数民族相关知识产生兴趣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就对我国蕴涵的丰富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认同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从而逐渐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民族自豪感。

在小组活动时发挥互联网的作用,让孩子们观看少数民族视频、电影、动画。“你们知道我们国家一共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吗?”“那你知道这些民族的名称吗?”“我们班里有哪些民族的学生呢?”“你们也想像老师一样知道更多民族的知识吗?”在上网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在学到《藏戏》《青藏铁路》《和田的维吾尔》等课文时,大家适当补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外出旅游经历,畅所欲言。

学校处在牛街附近,孩子们生活居住地与回民相临。生活中与回族同学友好和谐。教师教育孩子们尊重少数民族的同学,尊重他们的习惯,大家亲如一家。学校组织孩子们外出参观世界公园、中华民族园。了解民族差异、风土人情,游览、参观中又加强了认知。

例如,学生以学校外出实践参观中华民族园为契机,选定自己想要研究的民族,并自主提出问题,在与同组同学合作中设计解决方案,初步学习如何分析问题,并能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去研究、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学习、观赏、品尝、制作等多种形式,认识、了解、感知民族文化的特点,将民族的文化特点更加生动、深刻地铭记在心中。在“双减”学习之余,学生们大大增强了民族文化学习的兴趣,传承、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

依托“双减”,积极挖掘教材,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双减”背景下,我们充分让课内的语文学习与课外服务相互联系、相互依托、相互渗透。教师充分利用这个时间段,作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好时机。笔者班中成立了“美诗串串烧”“名著小屋”“戏剧社”等小组。依托教材,将小学教材中涉及的古诗、文言文、名著、历史故事、成语故事、童话等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吟咏、歌唱、排练、绘制小报、绘画、读书会、交流会。《晏子使楚》《牛郎织女》《杨氏之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大家耳熟能详的课文通过表演,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孩子们唱起了《静夜思》,感受到了游子身在异乡心向故乡的离愁别绪;表演《晏子使楚》知道了晏子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爱国情怀;朗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感悟到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绘制《牛郎织女》连环画时理解了封建社会对老百姓的压迫。孩子们纷纷被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乐在其中,在排练、表演、吟咏中对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更能深刻地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作为中国人,作为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么优美的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双减”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笔者尝试充分利用好3点45分以后的时间,充分提高这段时间的时效性。紧紧围绕着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学生们有所得、有所悟。既让家长们放心,减负增效,又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浮躁、崇尚西方文化的浪潮下,从小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小学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传统文化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