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师说》中得到的有关教学的几点启示

2022-03-23洪霞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2年1期
关键词:师者韩愈专业知识

洪霞

《师说》是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关于如何为师和如何为学的议论文。这篇文章文笔流畅、论证缜密,阐明了师的职责和作用以及从师的意义和原则,批判了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韩愈在《师说》中表明,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不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身份贵贱,只要他有比自己强的地方,就可以做自己的老师,就值得自己去虚心学习。这些观点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启发。其實,这篇文章也能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启发。接下来,笔者就简要地谈一谈。

在《师说》中,韩愈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较为完整地阐述了教师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但是又有先后、轻重之分。

先说“师”与“道”。韩愈在《师说》中一再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道”方可为“师”,无“道”就不能为“师”。这里的“道”到底指的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将这里的“道”看成是综合素养,包括道德素养、思想素养、专业素养、文化素养等。那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意思就是“只有思想、道德、文化、专业等综合素养过硬的人才算真正的老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师说》中,韩愈提到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传道”。这和我们今天所遵循的“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是不谋而合的,和我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的目标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文化、专业等素养。只有自身具备了较高的素养,才能成为有“道”之人,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身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接受的知识越来越多,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要想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就要不断地进行自我“修道”,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传好自己的“道”。二是要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做到“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专业等综合素养,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在特定的时期,老师就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好多学生也会把老师当作自己的偶像,有一个“长大后我就成为你”的梦想。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再说“业”与“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在《师说》中把“传道”放在了首位,在“授业”放在了第二位。韩愈认为,“授业”是为“传道”服务的,通过“授业”达到“传道”的目的。那么,“授业”中的“业”指的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业”就相当于专业知识和技能。韩愈强调了综合素养的重要性,也告诉人们:教师为学生讲授专业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今天,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重“授业”而轻“传道”,或者把“传道”和“授业”割裂开来。这样做无疑是“小学而大遗”,甚至是“本末倒置”。在实践中,教师应把“传道”与“授业”完美地结合起来,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把德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去。

韩愈在《师说》中还强调了“解惑”。“解惑”就是解除疑惑,在解除自己的疑惑的同时帮助别人解除疑惑。作为教师,我们除了要“传道”“授业”,还要“解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种种问题,会产生种种困惑。那么,教师就要替他们“解惑”。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状况、学业状况,能够和他们建立深厚的情感,与他们“打成一片”。都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做到了这一点,学生才会向教师求助。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把“传道”“授业”“解惑”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进行“言传身教”“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也是韩愈的《师说》给我们带来的几点启示。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师者韩愈专业知识
“何为师者?”《视野》杂志全国主题征文大赛评奖委员会名单
“何为师者?”《视野》杂志全国主题征文大赛评奖委员会名单
师者,值得人间敬爱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凭你现有的专业知识,如果穿越回古代能做什么?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现代化医院统计工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