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遗产》2022年总目

2022-03-22

文化遗产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粤剧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金 姚 林发钦(一.1)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基本特征与保护原则

萧 放 席 辉(一.9)

中国非遗惠益分享立法的逻辑与模式

刘勇军(一.17)

非遗与广州恩宁路历史街区的共生发展

安 舜 方 海(一.25)

变革中的自我调适: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里宣卷”的考察

黄亚欣(一.31)

非遗治理研究的方向选择

——“政策法规与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端论坛”述评

宋俊华 李瑜恒(一.15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阐释与“非遗”保护制度建设研究专题

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制度的探索

黄永林(二.1)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的逻辑困境与设计改进

王明月 马知遥 (二.10)

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

——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

周 波 (二.19)

中外“非遗”名录制度中社区参与问题的比较研究

马千里 (二.2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重真实、多维整体与多脉传承

邓启耀(三.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乡村振兴的文化治理转向

杨洪林 顿 山(三.16)

自媒体时代陕北说书的传承路径探究

冯 涛(三.24)

“启蛰”“惊蛰”考

白 杨 胡新生(三.36)

非遗代表性传承群体认定何以可为

宋俊华 (四.1)

粤港澳非遗的文化基因与非遗名录制度改进

孔庆夫 张海庆 (四.9)

韩国“无形文化财”的名录制度建设与启示

郝 达 夏元勇 (四.18)

从送王船看非遗多地域传承的逻辑理路

林继富 马培红 (四.27)

非遗保护的三个维度:传承性保护、创新性发展和参与式传播

钟 茜 莫继严(四.35)

从醒狮看非遗存续的“假晶化”与审美分层

谢中元 (四.43)

弥散性传承:都市语境下手工艺传承的一种路径

滕璐阳 徐赣丽 (四.5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若干问题探析

王霄冰 (五.1)

群体协作性非遗项目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分类认定

马伊超 陈华文 (五.10)

非遗保护评估制度的地方实践

——以宁波“三位一体”模式为例

陈科锦 (五.19)

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协同立法模式探究

妥学进 (五.27)

潮州剪纸:潮州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现代转化

李 静 (五.36)

从大拼盘到新生态:新文科视野中的非遗学建设

高小康(六.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实践中的概念误用与路径混淆

唐璐璐(六.9)

认知论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类与动态调整

刘鹏昱(六.18)

非遗传承人制度完善的逻辑与路径

——基于粤剧粤曲私伙局的“习性”探析

倪诗云 (六.27)

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的功能逻辑与规范构建

庞 鹏 徐信贵(六.35)

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发展的实践模式与可持续路径研究

谈国新 何琪敏(六.42)

从文化遗产到地标产品:非遗地标化之理论可行性、条件和路径

罗宗奎 (六.51)

戏曲研究

全真教与金元北曲共生关系考

廖 奔(一.38)

历代女乐职能考述

黎国韬 罗昌贵(一.48)

辽宁省图书馆藏孤本戏曲《玉虎坠传奇》考论

姚大怀(一.55)

清宫“串头本”与清宫武戏

徐建国(一.61)

《王静安手录词曲书目》与王国维的戏曲研究

梁 帅(一.71)

《中国戏曲通史》与“前海学派”

丁明拥(一.81)

海外藏中国戏曲与民俗文物的“数字孪生”及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

肖宇强(一.89)

“八风舞”考

王金玲 刘怀堂 (二.59)

晚清香港戏曲史:戏园、火船、留声机(1860-1911)

容世诚(二.75)

文类经验转移与元明散曲的社会化面相

叶 晔(二.83)

明清怀庆府佛教寺院戏楼考述

程 峰(二.92)

戏台、节律与村社:明清太行东麓原曲龙王庙剧场研究

颜 伟(二.100)

山西平遥现存木偶皮影戏台调查研究

王潞伟 苗 田(二.108)

革命战争年代陕甘宁边区的古戏台利用述略

张 芳(二.116)

粤东客家木偶戏剧本的艺术特征

林 玮(三.30)

从弘治岳刻本看《西厢记》的原貌

陈旭耀(三.43)

徐元《八义记》对南戏《赵氏孤儿记》的改编及其意义

李万营 袁贝贝 (三.51)

晚明戏曲选本中“滚调”的结构功能与表演形态

——兼论滚调向板腔体戏曲的演化路径

陈志勇(三.59)

高腔本《铁冠图》源出古本考

——兼论昆曲《铁冠图》和遗民外史《虎口余生》的相关出目

吴宗辉(三.70)

晚清上海戏曲出版述论

杨惠玲 (三.78)

董康《读曲丛刊》的编纂与近代戏曲理论文献整理的开启

石 倩(三.86)

20世纪以来戏曲现代化研究的历史脉络与新动向

倪彩霞 (四.59)

粤剧演员的角色体验与表演排场的关系

杨 迪 (四.68)

从休宁三宝会戏看民国徽州乡村的会戏演出

刘 猛 (四.77)

新加坡战前华文报章中的华族戏曲史料钩沉及其意义(1920-1942)

王 兵 (四.86)

英国人对中国戏剧的认知与接受(1400-1799)

徐巧越 (四.94)

南戏《张协状元》的作者问题

张勇风 刘 容 (五.58)

论南戏开场脚色“踏场数调”

刘叙武 (五.66)

李开先《改定元贤传奇》之“改”与“留”考辨

薛 雪 (五.74)

族谱所见明代上虞曲家生平二题

饶 莹 黄义枢 (五.82)

陈继儒戏曲评本真伪考辨

杨少伟 (五.88)

散存清宫大戏《征西异传》考述

李飞杭 (五.95)

《琵琶记》版本研究述略

罗 欢 (五.105)

官府与民间对立共生:清代乡村丧葬演剧的治理

姚春敏 李成生 (五.110)

广东汉剧传统戏的舞台音韵初探

庄初升 (六.62)

“外江戏”何以成为“客家戏”

陈燕芳 (六.71)

广东汉剧与广东其他官话戏音韵的关系

邓秋玲(六.80)

广东汉剧传统戏舞台音韵规范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

徐国莉(六.88)

民俗与民间文学研究

昆仑:从“天地之中”到“天下之中”

张 云(一.97)

桂西高山汉人的家屋观念及其建构

冯智明(一.105)

多民族交融视野下哈尼族巫师的社会地位及其变迁

石 鸿(一.114)

台湾地区岳王信仰的源起、传播及岳飞形象的变迁

王良慧(一.123)

梧州六堡茶的生产交易与良俗建构

苏 娟(一.131)

基于汉语方言调查记录的传统知识研究

黄高超 严修鸿 吴文治(一.138)

中国礼俗互动传统的“澳门模式”

张士闪 刘仁健 (二.35)

礼俗之别:中西礼俗在澳门的互动

李涵闻 (二.43)

论新时代中华武德的构建

李守培 李朝旭 (二.51)

从泽田瑞穗藏品看宝卷的分类问题

孙艳艳 周 波 (二.68)

“西南文化中的生物多样性”专栏

主持人:高健(二.124)

佤族神话中动物、人与植物的相互性存在

高 健 (二.125)

滇南哈尼族节令古歌《四季生产调》的多样性感知与生态观照

罗 丹 (二.133)

生态民俗传承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以兰坪县普米族田野调查为例

罗 瑛 (二.142)

祖先的文化正统性构建与社会结合

——以广东省Y市H岛陈氏宗族为例

麻国庆 黎人源(三.8)

面向老龄化社会的民俗学的可能性

主持人:王晓葵(三.95)

瑞典的冥福观与老人照护

[日]大冈赖光著 陈旻译 (三.96)

《瑞典的冥福观与老人照护》评议

[日]岩本通弥著 吴薇译 (三.105)

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沈 燕 (三.111)

从图像资料看粤东客家地区的茶亭与铺递

刘昭瑞 郜翠平 (三.119)

云南少数民族孤儿故事的分类与结构模式识别

董秀团 段淑洁 (三.125)

菲尔德《中国童话》对女性民间口头叙事的搜集与创编

陆慧玲 李 扬 (三.135)

何德兰的摄影与晚清中国儿童及家庭研究

崔若男 (三.143)

多物种民族志的关键词与研究理念

徐义强 (四.102)

野本宽一的“生态民俗学”研究及其学术史意义

程 亮 邓桃香 (四.110)

汉代西王母与风伯图像关系探究

贾鸿源 (四.118)

图像与科仪:《新见〈西游记〉故事画》论略

胡 胜 金世玉 (四.128)

传统节日与现代城市生活的错位问题初探

王舒啸 (四.136)

妈祖文化在新加坡的传播与发展研究

林明太 (四.143)

神话与“中华文明探源”

主持人:叶舒宪(五.43)

“神话中国”观对文明探源的理论意义

叶舒宪 (五.43)

“中国神话谱系”与“中华文明探源”精神本体研究

田兆元 (五.47)

从神话视角寻根中华文明记忆

吴玉萍 (五.54)

“视觉形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题

主持人:孟凡行(五.118)

国庆视觉形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孟凡行 傅国群 (五.119)

西南少数民族诸葛亮传说及景观叙事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熊 威 刘文静 (五.127)

乡村建设实践中文化遗产的“在地化景观”

——基于彝族、白族、傣族三个村落的个案反思

巴胜超 (五.134)

村落遗产的价值认知与保护发展反思

姚佳昌 王金平 (五.143)

超越“文字中心主义”

——重估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论

王杰文 (六.95)

困中前行:顾颉刚与全面抗战时期中国民俗学的发展

汤 莹 (六.103)

何为“真”:学术史背景下顾颉刚“真”之观念的演变

周争艳 (六.111)

高要社神与水神信俗

蒋明智 梁娟美 (六.119)

多民族文化交融视域下的靖州飞山神信俗调查与研究

李 琳 刘海平 (六.123)

原初意象与媒介隐喻:南方史诗的审美研究

刘 洋 肖远平(六.131)

生活、文化与政治: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当代复兴

李银兵 段成名(六.139)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访谈录

“京音乐”守望者

——智化寺京音乐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胡庆学访谈录

陈乐洋(一.146)

鄂伦春族“摩苏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孟淑珍访谈录

王丙珍(二.151)

侗锦织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粟田梅访谈

黄 璜 (三.152)

合阳跳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党中信访谈

高 萍(四.151)

横山老腰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成元访谈

张 静 (五.151)

女书习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何静华访谈

于丽那 陆 群 (六.146)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Tough Nut to Crack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