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导图在幼儿园课程故事中的应用案例

2022-03-22沈碧霞

幸福家庭 2022年19期
关键词:沙洲蚕宝宝流程图

■文/沈碧霞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工具,它最大的特点是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各个主题或事物之间的联系用相关的层级关系表现出来。在幼儿园地域课程活动实践中,教师借助思维导图,通过形象、生动的绘画方式将抽象复杂的过程变成看得见的线条、颜色、形状等具体的画面,将思维过程可视化,可以让幼儿在感受抽象概念的过程中学会分析、整理和反思自我,还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和流程设计更加系统、科学、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通过气泡图让幼儿清楚活动的脉络,产生爱的联结

气泡图是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有效工具,中间一个圆为中心主题,周围一圈小圆为一级分支,中间小圆和周围小圆之间用线条相连。气泡图的结构相对简单,大班幼儿可以利用它,多维度地思考问题。在“开心农场”这一课程故事中,气泡图的设计可以帮助幼儿厘清活动脉络,加深幼儿对事物的了解,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一)活动缘起

周一的早晨,唐唐很兴奋地对好朋友们说:“爸爸妈妈带我去动物园了,我看到了狮子、老虎、猴子、大河马,我们还给大河马喂了食物!”这一话题引起了幼儿的共鸣,于是,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了关于动物的讨论。突然,涵涵跑到笔者身边问:“老师,我们幼儿园里能不能也养一只小动物呀?”其他幼儿听到后也纷纷询问,就这样,“开心农场”活动拉开了序幕。

(二)活动实施

围绕“小动物”这一主题,笔者和幼儿一起开展了调查,统计出了幼儿最想养的几种小动物。

经过班级调查,幼儿有了自己的想法,纷纷期待小动物的到来。笔者和幼儿一起绘制了一张气泡型思维导图,以“开心农场”为中心主题,以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照料方法为分支。接着,一场亲子调查活动开始了,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小动物们的生活习性、照料方法等,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了自己的调查。比如,唐唐用气泡思维导图设计了“我喜欢的兔子”活动,以“我喜欢的兔子”为中心主题,生成了“兔子的外形”“兔子的喜好”“照顾兔子的方法”三个分支,由“兔子的喜好”又生成了“小兔子的家”“小兔子的食物”等二级分支。

在小动物到来之前,笔者带领幼儿展开了谈话活动“小动物的家”,根据幼儿的想法绘制了一张气泡图,以“小动物的家”为中心主题,生成了“小羊”“小兔”“小猪”“孔雀”四个一级分支,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勾画了每个小动物的家。

一段时间后,期待已久的小动物终于与幼儿见面了。幼儿主动给小动物喂食、给小动物采摘食物、给小动物洗澡、观察小动物,乐在其中。

在“开心农场”这一活动中,思维导图有效地拓宽了幼儿的思维,增强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围绕“开心农场”这一主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思考,通过思维导图扩大了认知范围,在观察动物、照顾动物的交流互动中,潜移默化地产生了爱的联结。

二、通过流程图让幼儿了解生命历程,感悟生命的意义

流程图可以用来呈现顺序、过程和步骤等,每个方框是每一步的步骤,借助箭头将各个大方框连接,直到完成这件事情。在“蚕宝宝成长记”这一课程故事中,流程图的应用解释了一个事件的发生顺序和条件,让幼儿了解了生命的过程,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一)活动缘起

春天来了,天气渐渐转暖,户外环境中黑黑小小的蚕引发了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每天总有幼儿会情不自禁地召唤自己的同伴,欣喜地转告自己发现的秘密。

(二)活动实施

蚕宝宝与幼儿第一次见面时,大家很好奇地猜测:“黑黑的小东西会是什么呢?”“它吃的是什么叶子啊?”“它长大会变成什么样呢?”带着这些疑问,幼儿每天都会去观察蚕宝宝。在游戏时间,幼儿惊奇地发现桑叶上的小洞变得密密麻麻,佳佳感慨道:“就一上午的时间,它们也太能吃了吧!”可心说道:“他们长大了,食量也变大了呀!”天天紧接着说:“就是呀,我们现在长大了,饭量也变大了。”通过观察蚕宝宝在长大过程中食量的变化,幼儿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成长。

蚕宝宝一天天长大,幼儿渐渐喜欢上了这些新朋友,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观察它们的变化,看看它们是不是又长大了一点。有一天,小寅提议说:“我们给蚕宝宝做一本成长手册吧!”这个提议引发了幼儿的讨论:“如何给蚕宝宝做成长手册呢?”小益说:“可以用画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小捷说:“可以每人领养一条蚕,自己负责记录,看看谁的蚕宝宝养得最好!”这个主意获得了大家的认可。接着,幼儿针对如何记录展开了讨论。一番讨论后,幼儿决定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蚕宝宝每个成长阶段的形态,最后将它们组合起来,就变成了完整的“蚕宝宝成长图”。于是,蚕宝宝领养计划实施了,每名幼儿都领养了一条蚕宝宝,幼儿每天认真地观察、用图画记录蚕宝宝的成长,每天给它们换桑叶、倒蚕沙。

在一次区域活动中,敏敏发现盒子里多了一个白色的东西,这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幼儿经过查阅资料,发现这是蚕宝宝蜕下的皮,蚕宝宝自孵化到吐丝前一共要蜕皮4次,大约6~9天蜕一次皮。幼儿根据查阅到的资料及时用流程图的方式将蚕宝宝蜕皮的过程记录了下来,并根据流程图上蚕宝宝的样子每天对比着各自蚕宝宝的成长阶段。

又过了一段时间,瑶瑶发现她的蚕宝宝不吃东西了,一直往角落里爬,身体也变得透亮透亮的,原来蚕宝宝开始结茧了。于是,大家商议给蚕宝宝造一个家。幼儿用牙膏盒给蚕宝宝制作了一个方格子家,蚕宝宝在新家里来回吐丝,很快就把自己包裹了起来。于是,幼儿又开始记录蚕宝宝造“房子”的阶段变化,从寻找合适的地方吐丝到初步形成薄薄的一层“房子”,再到将自己彻底包裹。幼儿不禁在记录中感慨道:“太神奇了!”

几天后,盒子上出现了一只只小小的飞蛾,幼儿激动地说:“蚕宝宝变身了,还长出了翅膀,像蝴蝶一样!”原来蚕宝宝咬破茧飞出来了,变成蚕蛾了。有一天,幼儿发现蚕蛾一动也不动了,便问笔者:“老师,为什么蚕蛾不动了?”笔者回答:“蚕蛾生完蚕卵,它的生命就结束了。”幼儿伤心地说:“老师,我不要蚕蛾死。”于是,笔者借机利用流程图的方式开展了生命教育:“蚕蛾完成任务后它的生命就要结束了,但是新的蚕宝宝又会长大。就像大树的叶子在秋天落下,到了春天又会长出新的叶子。”让幼儿清晰地了解到大自然的生命就是这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

结合这次饲养蚕宝宝的活动,幼儿带着对生命的感悟用流程图的方式绘制了蚕的一生,包括蚕卵、蚁蚕、幼虫、蚕蛹和蚕蛾,而幼虫阶段又分支出了一龄蚕、二龄蚕、三龄蚕、四龄蚕和五龄蚕,他们用绘画的方式画出了每个阶段蚕的模样。

幼儿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而流程图的方式更直观形象地展现了蚕的一生,让幼儿清晰地感受到生命的诞生、成长和消亡,是一次完整而又细腻的生命体验。幼儿在与蚕宝宝的相处中,了解了它短暂一生中各个阶段的相关知识,学会了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

三、通过括号图让幼儿感知本土文化,萌发爱的情感

括号图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非常广泛,可以包括多个层次,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细微,逐渐细化。在“酒瓶创想曲”课程活动中,括号图的使用帮助幼儿理解了主题与分支之间的关系,在各个小主题的实践中让幼儿感知了本土文化,萌发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一)活动缘起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念指出:“直接拿儿童熟悉的事物来作为教材、教具被认为更有利于促进儿童对生活的理解,从而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和效率。”笔者所在幼儿园地处百年老镇——后塍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我园将几百年传承下来的省级非遗“沙洲优黄”融入地域课程资源,为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开创了新天地。有一次散步时,幼儿驻足于街上各种各样的黄酒瓶前,展开了一番讨论,于是“黄酒创想曲”活动便开始了。

(二)活动实施

在活动实施之前,我们开展了问卷调查,幼儿提出疑问:“沙洲优黄的瓶子可以用来做什么?”“黄酒是怎么来的?”“这么多漂亮的瓶子是谁设计的?”笔者和幼儿将这些问题用括号图的方式进行汇总,括号左边的主题为“沙洲优黄”,从幼儿已有经验入手分支出“我知道的沙洲优黄”,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入手分支出“叮叮当当的瓶子”,从幼儿感兴趣的点又分支出“黄酒飘香”等一系列活动。

在“参观沙洲文化园”亲子活动结束后,幼儿兴奋地讲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为了帮助幼儿厘清讲述的思路,笔者引导幼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在笔者的指导下,幼儿一起合作绘制了“文化园里有什么”的思维导图,以“文化园里有什么”为主题,9个场馆为分支,在自主回忆、自主探索中形成了有联系、可联想的记忆链条。思维导图的呈现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了幼儿对家乡本土文化的自豪、热爱之情。

“酒瓶创想曲”活动开展后,幼儿发现黄酒瓶的用处很多,便在一级分支的基础上又生成了一系列二级分支,如“拼拼搭搭酒盒城”“涂涂画画瓶子乐”“看看说说记忆瓶”等活动。幼儿在多样的“沙洲优黄”活动互动中,通过搜集材料、参观文化园了解了沙洲优黄的历史,知道了沙洲优黄是后塍镇的特产。幼儿在制作中了解了酿造的过程,品尝了酒酿的味道,在与酒瓶的互动中提高了创造能力与交往能力,在建构“黄酒城”中初步萌发了爱家乡的积极情感,在多元化、多途径的探索中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感受到了沙洲优黄的价值。

思维导图将各级主题的关系有效地串联起来,将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在思维和表达中搭建了一座桥梁,能帮助幼儿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在幼儿地域课程故事中,思维导图将零散的要素进行归纳整合,建构知识体系,梳理知识点,有效地支持幼儿梳理经验、厘清思路、开阔思维、表达交流,提高了幼儿的游戏水平。同时,思维导图还帮助教师建立了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和结构,使整个课程活动的设计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猜你喜欢

沙洲蚕宝宝流程图
蚕宝宝养成记
瑞金有咯沙洲坝
蚕宝宝
心海浪花
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蚕宝宝”
月暖沙洲
专利申请审批流程图
专利申请审批流程图
蚕宝宝
中央红军留在沙洲村的“红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