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折家将与杨家将比较研究

2022-03-22李裕民

延河(下半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杨家将名将杨家

李裕民

折家将与杨家将的提法,宋代没有,元代小说、杂剧才有杨家将的说法,它用来指世代为将的家门,既准确又简单,很快被人们接受了。明代中叶杨洪一家为将,也被人们与杨业相比,而称杨家将。现在我们将与此类似的世代出将的折家称为折家将,也是合情合理的。这里应特别指出的是宋代虽没有“家将”之称,却有“家军”之称,如人们熟知的岳飞的部队被称为岳家军,还有韩世忠的韩家军、张俊的张家军、吴玠的吴家军等。家军与家将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完全不同,家将指世代为将的家庭,家军则特指某人拉起来的军队,这支军队只听他的指挥。任何一个中央政权都要把军队掌握在国家手里,因此“家将”的存在只是短时期的,或者说只存在于非常时期。还需要指出的是,最早被称为“家军”的,不是上述的诸家军,而是折家军。《金史》卷八二:“宗翰伐宋,涂山率本部为先锋。至汾州,遇宋将折家军,请济师并力破之。从攻太原……”折家一直领导着由党项族组成的军队。在宋代,既是家将,又是家军的只有吴、折两家。

杨家将与折家将是同时代的将门世家,有许多可比性,因此特放在一起做比较,研究其异同及其原因。

一、杨家将和折家将之异同

杨家将和折家将有许多相同点。他们都是五代乱局中脱颖而出的,杨家将第一代弘信,在后周时自立为麟州刺史。《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一载:“麟州土豪杨信自为刺史,受命于周。”

杨家将起家于神木,折家将起家于府谷。两地相邻,是汉族与党项族杂居地区,处农牧业交界地带,有尚武之风。

杨、折两家都是武将世家,几乎世代出名将。杨业有无敌之称,与子延昭,并称名将。折克行有折家父之称,折可适号称名将。在对敌战斗中屡建功勋,名垂青史。

在传若干代后都在逐步朝文武兼长的方向转化。杨家到第五代杨畋,已兼长文武,而偏重于文,是杨家第一个考中进士者,著有《新秦集》二十卷,传至其子祖仁已成文官。折家到第九代折可适,以武为主而兼长文,著有《文集》十卷、《奏议》三十卷。第十代折彦质亦兼长文武,而已偏重于文,赐进士出身,著有《葆真居士集》。

杨、折两家都与异民族通婚。杨琪娶慕容氏为妻。折家与汉族杨、张、曹等家通婚,其中曹氏是皇后的远亲。

两者也有差别。主要是:

1.杨是汉族。折是党项族。

2.折家世为府州知州,杨家仅两代知麟州,时间比较短。杨入宋后不久,转到河东、河北、陕西等地。

3.就个人的知名度而言,杨业、延昭最高,他们被宋真宗皇帝及名臣包拯、欧阳修称之为名将、骁将。这一点折家似稍逊。

就名列青史而言,折家人数比杨家多。折家六人:折从阮,折德扆,折御勲,折御卿,折克行、折可适。此外,《宋史》中原本尚有独立的《折彦质传》,不知什么原因,最后失收了。杨家四人:杨业、延昭、文广、畋。折家涉及三部正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杨家一部:《宋史》。

在历史上的作用,两家都有杰出的表现。折家以对夏作战为主,主要在府州一带。杨家以对辽作战为主,主要在河北、河东。辽是宋最主要的敌人,两河又是直接关系首都开封的安危,因而朝野对杨家更关注一些。

4.杨家尚武只传五代,而折家传了十代。这是折家最大亮点。

5.对后世的影响,折家不如杨家。

二、折家将十世为将,为中国历史之最

折家将最大的特点是十世为将,绵延二百多年,堪称中国之最。

从折宗本为振武军缘河五镇都知兵马使开始起家,第二代为麟州刺史折嗣伦(862—911),第三代从阮(892—955)始知府州,以后世袭至北宋亡。第四代德扆(917—964)、德愿,第五代御勲、御卿(958—995),第六代惟正、惟昌(978—1014)、惟忠,第七代继闵(1018—1052)、继祖(1020—1071),第八代克柔(1042—1103)、克行(约1040—1107),第九代可大、可求(约1090—1139)、可存(1096—1126)、可适(1050—1110),第十代彦质(约1080—1160)任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其传授世系如下:

折宗本—嗣伦—从阮—德扆—御卿—惟昌—继闵—克行—可求—彦质

在中国,世代习武者甚多,习武而成为武将者占的比例就少了,世代为武将者尤其稀少。在宋朝,三代为将名列《宋史》者有十来家,著名的有以石守信为代表的石家将、侯益为代表的侯家将、高继勋为代表的高家将、种世衡为代表的种家将、姚兕为代表的姚家将、王光祖为代表的王家将。四代为将的就很少了,有以曹彬为代表的曹家将、苗授为代表的苗家将。五代为将大概只有杨业一家,然其最主要的将领实际就是杨业、延昭、文广三代。六世为将者,仅有以高琼为代表的高家将。七世以上就找不见了。

再看秦、汉以来的历史。秦的两位名将,王翦传三代,子贲,孙王离。蒙骜传三代,子武,孙恬。

西汉名将李广,传三代,子当户,孙陵。

东汉,以耿弇为代表的武将世家,传了五世。

窦融传六代,这应是秦汉时期武将世家的最高纪录。具体世系如下:

窦融—穆—勲—宪—章—唐

三国名将陆逊传三代,子抗,孙机。

晋朝,大将周访传五代,子抚,孙楚,曾孙琼,玄孙虓。大将朱腾传三代,子宪、斌、绰,孙龄石、超石。

唐代名将薛仁贵传四代,子讷、楚玉,孙嵩,曾孙平。第五代薛从已无从军经历。

大将康日知传四代,子志睦,孙承训,曾孙传业。大将史惟静传四代,子勒,孙播,曾孙用诚。

五代时期,大将史敬思传三代,子建瑭,孙匡翰。

明代,大将马芳传三代。许贵传四代,子贵,孙宁,曾孙泰。姜汉传五代,子奭,孙应熊,曾孙显祚,玄孙弼。鲁鉴为代表的鲁家将,凡六世为将,大概是明代的最高纪录了。鲁氏系少数民族,世守庄浪卫,史称“世守西陲,有捍御功”,“保功名,称良将”,情况与折家颇接近。其世系如下:

阿实克图衮布沙克嘉—沙克嘉—鲁鉴—麟—经—瞻

以上粗略翻一下正史的记载,可以看出,超过三世为将者为数不多,达到六代的只有寥寥几例。至于十世为将,目前仅见折家一例,称之为中国历史之最,我想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中国有句古话:三世为将,道家所忌。上述例子已是明证。现在有三个问题需要做进一步探讨。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将门超过三代的很少?我想大致有几方面原因。

其一,名将的子孙不可能个个都是天才,当强敌来临,在名将光环笼罩下的子孙,往往被委以重任,带兵出征,以失败告终,世将就此结束。如秦将王离被项羽所擒,汉将李陵被匈奴俘虏,晋将陆机战死,宋将种师道不敌金兵而亡。

其二,一些名将因为名声太高而遭忌,专制制度下的皇帝,在没有上台以前会重用名将,在统一王朝建立以后,立即下手整肃,如汉初杀韩信、彭越,明太祖大杀功臣,故汉、明初期,很难找见三世将门。岳飞与子被害死,其第三代就改从文了。

其三,有些名将后世手握兵权,权欲熏心,试图割据称王,如宋代吴家将第三代吴曦,为称王而叛宋降金,最终被杀,吴家受到牵连,从此一蹶不振。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在以上历史情况下,折家将却能独树一帜,连传十世,历时二百多年,创中国历史的最高纪录?宋代和汉、唐相比,武功不竞,对武将控制最严,为什么这个最高纪录偏偏产生在宋代?宋代不许世袭,而折家却世袭府州知州?

这是特殊情况下的产物。

第一,是政治地理环境,宋与汉、唐盛世相比,北方边境大幅南移,府州(今府谷)与相邻的麟州(今神木)属宋,同处于三面受敌的状况,北有辽,西、南为夏,仅东与宋内地相连。这里,战事不断,尤其与夏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为了保卫家园,必然会催生出一批将领来。

第二,这里是多民族杂居之处,主要是党项族和汉族,党项族居多,要组织、领导党项族抗战,不是同族人是很难胜任的,而折家就是党项人,而且是党项各家族中最强的一支。

第三,他对中原王朝非常忠诚。后晋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契丹要将折家迁到辽东,折家不愿受奴役,起而反抗,投奔中原王朝:后汉、后周、宋。折家又与党项族中李氏(后改姓赵)为死敌,李氏先是割据一方,继续而建立夏国,时时想攻占麟、府,折与其势不两立,因而备受宋廷信任。府州党项在夏的猛烈围攻下损失惨重,折请求朝廷内迁。中央政府部分大臣也有放弃麟府的想法,后经调查研究,权衡利弊,决定继续留用折家,并增派重兵,确保麟、府,万无一失。

第四,宋大部分地区,在宋、辽澶渊之盟后,长期处于和平状态,这样的环境里,当然不可能产生武将世家。宋、夏战争频繁,主要在西北部,那一带基本上任用汉人做知州,不许世袭,虽有少数将门世家,但不超过三四代。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处于同样地理环境的丰州王家、麟州杨家,仅仅传了几代、数十年?

丰州王家为藏才族,属党项族的一支,本有十多万人,兵力颇强,但从开宝二年(969)王甲知丰州,三代以后的继承者“多年少不习边事而威望不振”,各个家族不听从他们的命令,到庆历元年(1041),丰州被西夏攻占,知州王余庆被杀。

麟州的杨家分成两支,杨弘信长子杨业迁至并州,次子重勋知麟州,因为杨业在北汉,因而与后周、宋的关系,时好时坏,宋对他的信任度不高。加之杨家是汉族,起不了统率当地少数民族的作用。开宝五年(972)九月,将他内迁宿州,也不让其子杨光扆继任知州,只是以西头供奉官监麟州兵马。孙杨琪开始“好儒学”,到曾孙杨畋迁洛阳,世传将家到此终结。

最后,还要解答相关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府谷在其他朝代,没有产生像折家那样的将门世家?这是因为在秦、汉、唐、元、清,这些疆域辽阔的王朝统治下,府谷属于内地,不是边境,没有战争环境。除北宋以外,只有明代,府谷处于边境地带,但它不像宋代,处在宋、辽、夏三家交汇点,三面受敌,而只是北面受敌,它已非战略要地,重心移到了榆林。

三、折家将何以对后世的影响不如杨家将

上面说到折家十世为将,创历史之最,然而它对后世的影响,却不及杨家将,这是为什么呢?

就个人知名度而言,折家没有达到杨业“无敌”的高度,而这位无敌的英雄下场却十分可怜,受冤而死。巨大的反差刺激着人们的同情心和关注度,自然会大力传播其事迹。至今最广为人知的英雄莫过于关羽、岳飞和杨业了,他们有个共同点,都是悲剧英雄,几千年来,军事水平就数他们最高?不见得。《三国演义》《精忠岳传》《杨家将》等文艺作品,使他们的影响超越其他英雄之上。就杨业而言,刚牺牲就有名臣李若拙为他写《杨继业传》,到北宋中叶,从上层到民间,都广泛传播他的故事。到明、清,有关杨家将的小说、戏剧,越来越多。折家没有专门的小说与戏剧,仅在杨家将中出现折太君的形象而闻名于世。

这里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杨畋的作用,这位杨家将第五代的人物,考中进士,跻身士大夫行列。他广泛交友,著名的有范仲淹(989—1052)、梅尧臣(1002—1060)、欧阳修(1007—1072)、韩琦(1008—1075),蔡襄(1012—1067)、韩维(1017—1098),司马光(1019—1086)、王珪(1019—1085),王安石(1021—1086)、苏辙(1039—1112)等。其中,韩琦、司马光、王珪、王安石为宰相,范仲淹、欧阳修、韩维、苏辙为执政(相当于副宰相),梅尧臣是著名诗人,蔡襄是第一流书法家,他们都有大量著作传世,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欧阳修还为杨业所藏兵书作跋、为杨畋之父作墓志铭,苏辙为作哀辞,王安石为杨畋文集作序,司马光将杨弘信写入《资治通鉴》,这对扩大杨家将在社会上的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

反观折家,长期在府谷一角,又主要与武人打交道,未能在士大夫群中扩展他们的影响。直到北宋末、南宋初,才出现折彦质(约1080—1160)这位文武兼长的人物,能比较长时间与士大夫接触,可惜,他因为主张抗金,受秦桧排挤、迫害,郁郁而死。

四、折家将与杨家将在研究方面的比较

从历史资料而言,折家比杨家要多。就我所掌握的材料看,杨家将约15 万字,折家将约23 万字。折家女表现不俗,杨家女尚缺这方面的资料。考古资料,特别是碑刻,也是折家多于杨家。

从研究状况而言,研究杨家将的论著远比折家将多。因而就研究前景而言,目前折家潜力更大一些。杨家如找不到墓地,没有新资料发现,在历史研究方面很难有突破性成绩。但杨家将的文化艺术资料相当丰富,那方面研究余地甚大,为折家所望尘莫及。

神木已成立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有比较可观的基金,出版杨家将文化的刊物。府谷起步稍晚,现已成立折家将文化研究会,积极开展活动,举办学术会,出版专书,目前尚缺基金,还需培养研究人才。

从考古发现而言,折家墓地都已发现,嫡系主要有三处。旁系在山西岢岚,尚未做考古调查。杨家墓地至今尚未找到,旁系迁到洛阳,已被盗掘。南宋时,其后代一部分迁到南方,如浙江省海宁。但是,尚不知其墓地具体在哪里?无考古资料发现。

从传统文化教育、开辟旅游资源而言,两家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可视文物太少,杨家只有一个杨家城,但只是遗址,除了懂考古、历史的,一般人看不懂。折家有墓志、古城可看,比杨家略强。但可惜的是许多墓葬被破坏了,那可是聚宝盆,可以吸引各类人群来参观研究,可以搞一个地下博物馆,画家会去研究壁画,考古学家可研究器物,尸骨可用来检测DNA,以确知党项人跟汉族的差异。不同尸骨之间的对比,可以看出民族融合的进程;墓葬排列的方式,可以看出其族葬的特点。现在尚存五代宋初的部分墓葬了,千万要保护好,将来有条件发掘时,肯定会有惊人的发现,会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它不仅是府谷的亮点,也是陕西省的亮点,还可能是全国的亮点。

猜你喜欢

杨家将名将杨家
《上下阳古村落》《杨家堂村口》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多元民族文化影响下的杨家将故事考察——以契丹射鬼箭仪式与杂剧《昊天塔》为中心
杨家有只羊
初唐名将
杨家军:坚信e代驾今后一路向前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杨家将”
清初名将鳌拜
“名将之花”被击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