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物理学视域下文化活力解析与度量

2022-03-22王晨露白琳琳

关键词:物质性特征词体量

陶 晨 王晨露 白琳琳 金 姝

(绍兴文理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目前,文化评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软实力上,提出的具体指标包括文化企业经营环境排名、文化创意城市数量、文化媒体接触时长、文化市场占有率、文化资源深度访问率等.其共性是,采取了传统的“外围观测”视角,从文化的外在现象、外化产物来拾取评价指标、构建评价体系,而未能观照文化本身的内在因素[1-4].

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人文社科研究的数学化和模型化,一些边缘科学、交叉科学纷纷涌现,其中社会物理学(Sociophysics)的研究模式可启发文化活力评估的新思路.肇端于19世纪法国的社会物理学,最初由哲学家兼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提出,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社会秩序可以看作“自然秩序”的延伸,社会知识必须通过自然科学所普遍使用的经验研究手段去获得[5].尽管孔德等人试图将力学规律运用到社会学领域,在阐释复杂社会现象时难免牵强与浮泛,但随后20世纪系统科学、统计物理学、网络结构分析理论的突进式发展,显著增强了自然科学面对复杂性问题的能力,使得自然科学模型向人文社科领域的移植变得活跃,社会物理学在经济计量[6]、地理空间分析[7]、舆论传播建模[8]、社会行为分析[9]等方面获得了广泛应用.本文从社会物理学视角看待文化现象、解析文化活力,重点提出文化活力本体度量方法,辅之以应用实例分析.

1 方法与路线

1.1 从物理活力到文化活力

“活力”(拉丁文vis-viva,意指“生命力”),最初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兼数学家莱布尼茨提出[10],作为理论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其表达为物体质量与运动速度平方的乘积(即mv2),现代物理学中谓之“动能”.将物理学“活力”概念迁移到社会文化领域,“文化活力”可表达为“文化系统之体量与其演化速度平方的乘积”,其类比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物理活力”与“文化活力”的类比

毫无疑问,必须意识到“文化”与“物体”的区别,才不致落入机械论的窠臼.与物理学中的“物体”不同,“文化”天然地具有结构性,成其为“文化系统”.文化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和影响形成整体,故文化系统的体量应当落实为各个文化要素的体量之和.

其次,将物理学中的“速度”推及文化系统,文化演化的速度可归结为各个文化要素的运动速度,此种运动显然不是物理学的空间运动,而是由一定文化结构带来的要素间的互动与互作用.若将文化系统视为文化要素及要素间联系的总和,则文化要素演运的动力必定来自于要素间的联系.外部干预与治理对文化系统的影响,亦必是通过其内部秩序与结构进行传导,故文化演化的直接动力归根到底来自于其内部联系,而文化演化的速度也就落实为一定文化结构统摄之下各个文化要素之间互动的频率.

于是,文化活力(记E)可由如下算式表达:

(1)

其中,n表示文化要素的数量,mi、vi分别表示第i个文化要素的体量和互动频率.从而,文化活力的计量问题转化为对文化要素及其相关属性的解析.

1.2 从特征词到文化要素

跨越具体文化形式之间的差异,进行构成要素的剖析以及要素体量和互动频率的量化描述,进而形成文化要素解析的普适方案,是具有挑战性的探索.哈佛大学开展的文化组学研究[11]具有启发意义,该研究挖掘文化大数据中词语和人名的显现与隐没,通过词频统计衡量词语的文化权重,通过词语之间的共现关系透视特征词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揭示了一系列重要历史文化演化趋势,也证明了利用大数据剖析文化结构的可行性.

与具体文化对象相关的大数据,可从互联网采集取得.互联网无时无刻不在详尽记录着人们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公开的、不断更新的资源库,因而有理由相信在这资源库中蕴含的海量信息,对当下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解释力.通过指定文化关键词(如针对“红色文化”可指定“红船”“革命”“斗争”等关键词,针对“儒家文化”可指定“孔子”“忠孝”“仁义”等,针对“丝绸文化”可指定“丝绸”“丝路”“缂丝”等),利用爬虫技术采集互联网文本,可形成特定对象相关的大数据.

大数据中的特征词与文化要素之间有着一定对应关系,为从特征词过渡到文化要素、进而抵达文化结构提供了可能.立足于这种对应关系,可展开的结构分析包括两方面:一是从特征词数量过渡到文化要素体量,评估文化结构中各类要素的比重或权重,此谓静态结构;二是从特征词流动过渡到文化要素之间的转化,描述文化结构中各类要素的互动性,此谓动态结构.通过词量统计和词流分形,可对前述文化活力表达式进行具体落实.本研究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技术路线

2 应用与分析

丝绸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数千年的劳动实践中其内涵不断延展,形成了完备的文化要素的阶层结构,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显著带动了新时代背景下丝绸文化活力的焕发[12],故本研究择其作为应用与分析的对象.

2.1 数据采集与处理

将“丝绸”作为关键词,以百度网站的搜索结果页面作为入口,利用主题网络爬虫[13]进行多线程大规模文本采集,将网页时间戳赋予相应文本对象的时间属性,爬取近六十万有效网页,获取文本逾7万兆字节,时间上涵盖2011年至2020年共十年,形成丝绸文化的大数据.

对大数据中的文本进行处理,析出表达文化特征的特征词.处理的过程主要包括分词和停用词过滤两个步骤.分词即中文词语的分割,将文本转变为词语集合;借助百度中文停用词表对词语集合进行过滤,将一些动词、量词、连词、介词、语气词等意义不大的非实体词语去除,成为可供进一步分析的特征词序列,如表2中示例.

表2 从文本到特征词序列

2.2 特征词映射与统计

根据著名学者钱穆先生关于“文化类型”的观点[14],存在三个层面的文化要素,即物质性要素(关于物的)、社会性要素(关于人的)和精神性要素(关于心的).“三阶层”对于各种具体文化形式具有普适性,对丝绸文化大数据中的特征词进行辨析和归类,根据其关联的文化要素性质,可将其划入物质性特征词、社会性特征词或精神性特征词,如图2.

中华古代先民种桑、养蚕、制丝、织绸,产生了极其多样的品种(如“宋锦”)、技艺(如“缂丝”)、工具(如“腰机”),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性文化;这种物质性文化在生产实践中培育了特定的社会群体(如“桑女”“蚕农”“驼队”)及相应的社会传统与习俗(如“耕织”“衣锦”“蚕业”),为丝绸文化赋予社会性要素;在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人们长期践行与丝绸相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一过程中吸收、积累、升华而来的情感和理念(如“自信”“义利”“兼蓄”),成为丝绸文化的精神性要素.将特征词映射到文化要素,利用特征词数量描述文化要素体量,将要素体量表达为相关类别特征词的占比,结果如图3所示.其中mW、mS、mJ分别代表物质性、社会性、精神性要素体量.

图3 文化要素体量

图2 特征词归类

进一步地,将表2所示序列视为特征词的流动,各类特征词在序列中接续、传递,宏观上则反映文化要素的互动,是文化要素之间联系的表现,如表2所示.

表2 文化要素互动

单个语料不具有解释力,但在大数据中统计各类文化要素流动的方向、频次,则可揭示文化要素互动的规律.这种互动规律可用3×3矩阵形式描述,如表3所示.

表3 互动性矩阵

上述互动性矩阵(以P表示)中,每个元素为一个频率(或概率)值,每行上的频率值之和为1.第i行j列上的元素P(i,j)(i,j=1,2,3),指示i行所代表要素向j列所代表要素流动的概率.例如,P(1,2)=0.32表示物质性要素向社会性要素流动的频率为0.32.

将物质性、社会性和精神性要素的互动频率分别记为vW、vS、vJ,规定某类要素的互动频率为该类要素与其它类要素相互流动的频率之和,则从表3所示互动性矩阵中可得:

(2)

至此,式(1)中文化活力表达式可具体转换为:

(3)

2.3 文化活力演变分析

利用特征词序列的时间标签,将丝绸文化大数据分割成十个子集,分别对应2011至2020年共十年.对这十个子集分别进行特征词映射与统计,生成互动性矩阵,并计算文化活力,可形成观测丝绸文化活力演变的时间轴,如图4所示.

图4 文化活力贡献率

可见,2011年至2020年丝绸文化活力整体上呈螺旋上升趋势.显著攀升始于2013年,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时间点吻合,至2015年达到高峰,随后归于平稳,2017之后再度小幅上升,至2019年达到新高.此外,图4亦给出三类要素对文化活力的贡献率,可见物质性要素的活力贡献逐年下降,社会性、精神性要素活力上升;尤其社会性要素,其与物质性要素在时间轴两端形成权重翻转,是推动丝绸文化活力整体上升的主要力量;丝绸文化活力构成中,物质性要素衰微、社会性要素显扬,引起主导要素的转变和活力结构的重塑,表明从物质性文化向社会性文化的文化形态跃迁.

图4中对于活力结构的展示,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化要素的运动状态与趋势,以便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文化治理措施.例如,丝绸文化中物质性要素活力一路走低,反映了传统丝绸产品与技艺的衰落,同时也暗示了丝绸文化活力的潜在增长空间及文化治理的重点与方向.即以物质性要素为治理重点,通过促进社会性、精神性要素向物质性要素流动(如关注“一带一路”背景下丝制品题材的发掘、工匠精神在丝绸产品与工艺上的体现等),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释放丝绸文化内部活力.

3 结语

既往研究秉承“行为主义”范式,重点从外部现象、外部条件、外部环境上看待文化,而文化活力观测的社会物理学视角,其理论价值在于:1)通过类比推理直达对象本体,对传统的“外围观测”路线形成补充;2)着力于阐释文化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理解文化活力背后的实质提供了别样思路.

现有文化治理常以保护、改造某类文化要素为特征(如保护某种传统技艺、利用现代元素改造传统纹样等),很少涉及要素之间的关系;社会物理学视角下的文化活力观测,其实际意义在于,从要素间互动关系,导出以促进要素流动、转化为指向的文化治理路径,体现了文化治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应用本文提出的方案对近十年间的丝绸文化进行评估,揭示了新时代背景下丝绸文化互动结构演变的轨迹,并由此导出丝绸文化治理的重点与方向,证明了其可行性.

猜你喜欢

物质性特征词体量
基于类信息的TF-IDF权重分析与改进①
明年目标1.5个亿?!这家体量过亿的动保企业正在谋划什么?
砳建筑:在“鹅卵石”体量中实现绿色节能办公
酒店非物质性激励与员工忠诚度的关系
基于改进TFIDF算法的邮件分类技术
地理诗学的批评实践:评《海明威的地理:亲密感、物质性与记忆》
利用国际政治资源保护我国物质性海外利益的路径探析
产品评论文本中特征词提取及其关联模型构建与应用
打造体量感的裤装2016春夏女裤流行前瞻
导语:小体量的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