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文化自信的落实

2022-03-22李典

学校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中华中华民族

李典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源泉,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包括传统节日、传统美德、传统思想、传统艺术、传统习俗、传统语言、文字、科学技术、民族精神等。2021年教育部《中华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文件指出,“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要注重传承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社会伦理和风尚,养成恪守诚信、严于律己,敢于担当等优秀品质,培养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开展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牢固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软实力,培养青少年堂堂正正做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的文化。在日常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主要包括核心思想,指: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论,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等;中华人文精神,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事方法,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首、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爱我中华的爱国情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低年级特别注重了传统节日民俗、传统礼仪,积极的民间文化等方面,高年段集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其他主题教育中充分使用古代诗歌传统格言及谚语等题材,对儿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开展情景体验式教学,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创设文本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体验。在学习《生命最宝贵》一课中,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体会生命来之不易,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妈妈,把书包背在身前,感受妈妈怀孕时,大肚便便地行走,体会妈妈身怀六甲,小心翼翼地下台阶等呵护小宝宝生命的过程;在学习《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一课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变身为“鸡妈妈”和“鸡爸爸”,每天带着自己的鸡蛋宝宝到学校学习,保护它不受伤害。在呵护蛋宝宝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来自父母的爱,从而理解父母肩负着家庭重任的同时,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体会当家长的不易。以上两个实例,可以看出,通过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亲身体验,直接体验积累生活经验,从而转化为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关于“孝道”的内涵,帮助学生理解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

借助新媒体资源,激发课堂新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资源不断丰富,教师可以将优质的信息化资源引入课堂,通过视觉呈现的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进行沉浸式体验,在课堂中扩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三、设计有效深度提问,启发学生思辨思维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需要设计具有较强逻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

开放式提问,激活内驱力,让课堂“动”起来。感受中华文化传统内涵最重要的要以活动为载体,摆脱以往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让他们动起来。

闭合式提问,引经据典,让情感“融”进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科研经典故事,这些都是传统重要的需要我们关注的。以《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为例,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社会关爱教育和人的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可以提问:“你认为这个人物体现了哪些优秀美德?他是怎么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 通过采用闭合式提问,在课堂上聚焦中华传统美德,让学生理解励志、气节、守信等品格,汲取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精华,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

递进式提问,研究发现,让思维“活”起来。教师在提问中可以分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从易到难进行提问。《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一课中,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呈现了两幅相反意思的对联,提问“观察两幅不同对联,说说你欣赏哪一副,里有是什么?”第二,呈现了顾炎武和钱学森所说的话,提问“顾炎武和钱学森所说有什么异同,说明什么?”第三,呈现了聂荣臻红色家书当中的话,引导学生“怎样理解聂荣臻家书中的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通过展示三个不同的层次,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递进式提问,让学生理解,第一个对联体现了心中有国,第二个故事体现报效国家,第三个故事体现忧国忧民。从而让学生体会拳拳报国志,浓浓寸草心。教师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思维活跃起来,自己发现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开展丰富主题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

学校开展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题德育活动,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在课堂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深化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仪式感、存在感、厚重感、自豪感和时代感,利用主题教育活动,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学校开展“学习百年党史  致敬航天精神”新队员活动,带领学生代表参观中国航天技术空间研究院。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航天历史,敬仰民族英雄,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逐步厚植家国情怀、建立民族自信心,可以促使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具有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学生积极参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隐含的丰富的信息量,感受文化背后的内因价值。

五、结束语

良好的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質的核心,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中华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助人为乐的小牛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