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插科打诨

2022-03-22

家教世界·创新阅读 2022年2期
关键词:发笑中国戏曲行当

【释义】

指戏曲演员在演出中穿插一些滑稽的谈话和动作来引人发笑,也泛指插入引人发笑的动作和话语。

【辨析】

“诨”不能误写为“浑”。“诨”指的是玩笑话、逗趣的话,因此为言字旁,也用于“诨号”。而“浑”原指大水涌流的声音,所以偏旁为三点水,后也引申出浑浊之义,或用作“浑蛋”。

【起源与演变】

“科”指古典戏曲中的表情和动作,有“笑科”“科白”的用法;“诨”是诙谐逗趣的话,也指戏曲、曲艺演员在表演中穿插進去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明代戏曲家王骥德《曲律》中“曲冷不闹场处,得净丑间插一科,可博人哄堂,亦是剧戏眼目”,说的便是插科打诨在剧中的点睛作用。“科”与“诨” 不仅可以调节戏剧气氛,刻画人物性格,而且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手段。

【例句】

有碰着合意的,便拉到一处坐了,碰不着合意的,又向别一对里去插科打诨。

——张恨水《啼笑因缘》

【字里字外】

科诨虽看似是戏曲中的点缀,却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中很重要的部分。

清代李渔在 《闲情偶寄》中对科诨存在的意义进行了详细阐释。他认为如果一出戏想要达到雅俗同欢、智愚共赏的目标,需要特别注意科诨的设置。如果一出戏语言优美,故事情节极佳,但是科诨的设置不到位,那台下就算坐的都是文人雅士,他们也不免有心生困顿之态,有昏昏欲睡之时。李渔认为创作戏曲,一定要善于打败睡魔。若是睡魔一至,就算这出戏有天上的神乐,有《霓裳羽衣》那般华美的舞姿,观看者也只会不闻不问;而这出戏也只会如同对泥人作揖、对佛像谈经一般。

除了科诨外,中国戏曲作为一种综合表演艺术,还有诸多讲究。首要的便是四功五法。四功指的是唱、念、做、打。“唱”指唱功;“念”是戏中的念白;“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是武术和翻跌的技艺。五法指的是手、眼、身、法、步。单以唱功为例,中国京剧演唱讲究按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地位等元素以及音色和唱法,分成生、旦、净、末、丑等行当,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比如老旦唱腔以真声为主,而青衣则是偏重假声。

猜你喜欢

发笑中国戏曲行当
那些渐行渐远的老行当
中国戏曲与流行思想的融合
阐述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审美特征的异同性
琼剧老生漫议
扬剧青衣概说
中国戏曲艺术之美
婴儿为何会发笑?
动物一卖萌世界就发笑
女汉子一发彪,全世界都发笑